鱼细菌性出血病的防治1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综合防治技术进入初夏后,气温渐暖,水温回升,这时水产养殖户必须谨防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病又称出血病、暴发性出血病,此病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各种养殖水体均有发生,发病率高,致死率也较高,是目前危害淡水养殖鱼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也是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一、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症状淡水鱼在感染细菌性败血症后,会因品种、生长阶段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有少数患病淡水鱼,感染之后不会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而直接死亡。
在感染早期阶段,一般病鱼会出现轻度充血肿胀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口腔、腮、眼睛、腹部、鱼体两侧以及鱼鳍等部位。
剖开病死鱼的腹部,会发现有少量食物残留在肠道中。
随着患病鱼情况的逐渐加重,病鱼会呈现出体表严重充血的情况,脏器组织也会表现出严重的败血症现象。
在病鱼的眼眶周围会有比较明显的充血现象。
除此之外,眼球会明显突起,腹部则呈现出膨大的特征。
将病死鱼腹部剖开,能发现在内部存在许多腹水,腹水呈淡黄色透明状或者红色浑浊状。
不仅如此,鳃丝也会有明显的腐烂,部分病鱼还会出现鳞片向外竖起。
二、病原体类型1.嗜水气单胞菌。
嗜水气单胞菌是导致细菌性败血症流行的病原之一。
嗜水气单胞菌的生命力较为顽强,在14~45℃的水温下仍旧可以繁殖。
该病原体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外毒素,该毒素毒性较强,对于淡水鱼的生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根据目前细菌性败血症实际的发生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嗜水气单胞菌主要是通过肠道感染。
当该病原体进入到肠道组织之后,就会对其产生侵蚀,并引发疾病。
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的水体当中,属于产气单胞菌属,是目前大部分水生动物产生疾病的诱因。
该病原体最适宜的水温为28~30℃,pH 值为7.2。
不过,嗜水气单胞菌在pH 值高于6小于11的环境中都可以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当环境出现急剧变化或者水质变差的时候,嗜水气单胞菌会与其他菌混合感染,加重病鱼病情。
2.温和气单胞菌。
草鱼出血病的病因及防治1. 简介草鱼出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草鱼疾病,其特征是鱼体表面出现出血斑点或瘀斑,严重时可导致鱼类死亡。
本文将重点探讨草鱼出血病的病因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2. 病因草鱼出血病的病因复杂,常见的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环境因素草鱼出血病的发生与水质环境密切相关。
以下环境因素可能引发草鱼出血病的发生:•水温过高或过低:水温过高会导致草鱼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病原体;水温过低则破坏了草鱼体内各种酶的正常活性,导致病原体的侵染。
•水质污染:水质中存在的有害物质、重金属离子等对草鱼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降低了其免疫力。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容易导致藻类过度繁殖,进一步消耗水中溶解氧,使草鱼缺氧,加重对病原体的感染。
2.2 饲养管理不当合理的饲养管理对预防草鱼出血病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饲养管理不当的因素:•过度密养:过多的鱼只会导致水质污染,增加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饲料不合理:长期喂食营养不均衡的饲料,草鱼的免疫力会受到削弱。
•降温不当:在饲养过程中,如果突然降温或降温速度过快,会对草鱼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3 病原体感染引起草鱼出血病的主要病原体有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Aeromonas hydrophil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能够抑制草鱼免疫力,导致草鱼感染出血病。
•寄生虫:一些寄生虫如海洛兹虫、鳃虫等会在草鱼体内定植和繁殖,导致感染并破坏草鱼组织。
•病毒:禽痘病毒、红鲱病毒等病毒感染也会引起草鱼出血病。
3. 防治措施在防治草鱼出血病方面,可以采取以下策略:3.1 优化水质环境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对预防草鱼出血病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优化水质环境的方法:•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包括水温、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务必保持水质参数在适宜范围内。
•加强水质管理:适时清除污物、定期换水、控制养殖密度等,以减少环境因素对草鱼健康的影响。
•使用水质修复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硫酸亚铁、活性炭等水质修复剂,帮助改善水质。
鱼类出血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淡水鱼出血病
病症??
由嗜水气单胞菌为主的多种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
病鱼早期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球、鳍基和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进而严重充血,有的有肠炎症状,有的表现为竖鳞症状,有的表现为烂鳃症状,也有的因急性传染而表现病症不明显而突发性死亡。
防治方法
1、在鱼种下池前要彻底清塘消毒。
2、每亩(667平方米)水面用生石灰35-50千克兑水全池泼洒,并用“出血康”、“出血止”、“渔家乐-A”或呋喃唑酮等药物配成药饵投喂(药饵配法可见产品使用说明),连喂3-5天。
鱼出血的治疗方法
[发病原因]引起金鱼患出血病的因素较为复杂,一般有病毒性、细菌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引发:
1.病毒、细菌(一般认为由单胞杆菌)和寄生虫侵害鱼体致使鱼体周身或局部受损。
2.水质关系不管用自来水养鱼,还是湖水或井水养鱼,需经过静置或曝晒2―3天后,才可使用。
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使用,轻则使鳍鳞充血,重则会使金鱼致死。
[症状]周身鳍(基部更甚)、鳞间或局部充血、溢血、溃疡、鳞片脱落;重则口腔、眼及内脏均有出血现象,病鱼呆浮或沉底懒游,轻者食欲减退,重者拒食、体色暗淡、消瘦、分泌物增加,并发细菌性水霉病、败血症而死亡。
[发病季节]终年可以发生,尤其以6―10月为多见。
[防治方法]
(1)除注意上述致病因素的预防外,在溢血处检查有无寄生虫,有则捉除。
同时,用红汞涂擦患处,然后放在小盆中漂洗一下再放回原池(缸)静养,每天1次,痊愈为止。
(2)把病鱼放入10―20毫克/升的呋喃西林或痢特灵的药液或2%一3%的盐水中浸泡10一15分钟后,过洗入池(缸),隔天1次。
(3)严重者在10千克水中,加入100万单位的卡那霉素或8万一16万单位的庆大霉素,病鱼水浴静养2―3小时,多则半天后换入新水饲养。
每天1次,一般2―3次即愈。
- 1 -。
88率相对较高,一般2月底到10月初是发病高峰期。
尤其是高温季节,水温在25℃以上时危害更严重。
任何品种的淡水鱼各发育阶段都可能受到病原入侵,如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其中白鲢、白鲫、团头鲂等发病较严重 [2]。
三、发病原因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流行与养殖管理水平、环境以及鱼群自身抵抗能力有密切联系。
很多养殖户盲目追求养殖效益,放养密度过大,超过水体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水体环境突然恶化;加上养殖管理不当,防控不科学,造成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高密度养殖模式下,水质易恶化,水体中的溶氧量逐渐降低,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沉积,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同时,水域环境恶化导致鱼群整体抗病能力下降,病原微生物则会趁机入侵[3]。
细菌性败血症发生流行后,有些养殖户不注重加强病原的有效鉴别,盲目不规范、大剂量用药,导致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也会造成鱼体内的药物残留超标,出现慢性中毒,造成免疫抑制,发生细菌性败血症。
放养淡水鱼前没有进行彻底有效的清理和消毒处理、投放未发酵杀菌的人畜粪便、病死鱼没有进行严格无害化处理等,都会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与传播,从而引发细菌性败血症。
四、临床症状淡水鱼的品种、生长阶段不同,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少数患病鱼甚至不会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就突然死亡。
细菌性败血症疾病早期感染阶段,患病鱼上下颌、口腔、腮部、眼睛、鱼鳍、腹部以及鱼体两侧都会出现轻度充血肿胀,将病死鱼腹部剖开后,可发现肠道中存在少量食物。
病情加重后,患病鱼体表全部充血,内部脏器组织出现严重的败血症,眼眶周围充血较明显,眼球突出,腹部显著膨大。
将病鱼腹腔打开之后可发现,内部存在很多淡黄色透明的腹水或红色浑浊腹水。
同时,鱼鳃、肾脏逐渐变大,呈花瓣状。
有的患病鱼鳞片向外竖起,肌肉组织存在充血、出血现象,鳃丝末端显著腐烂。
五、疾病诊断细菌性败血症临床上和淡水鱼病毒性出血病、赤皮病十分相似,应有效鉴别。
赤皮病致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感染,只有鱼体表损伤时,病原菌才会通过伤口进入,患病鱼表现为鳞片大量脱落。
家鱼出血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加强疫病预防:定期对家鱼进行疫病检测和鉴定工作,发现疫病情况及时隔离和治疗。
家鱼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的病害监测和防控体系,做好病害预防和控制。
2.优化养殖环境:家鱼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饮水和水质管理是综合防治家鱼出血病的重要环节。
养殖环境中的氧气含量、水温、水质、光照等因素都会对家鱼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产生影响,要保持适宜的水温、水质和光照等条件,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3.合理饲养管理:家鱼出血病与营养不良、应激和养殖密度过高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为了防治疾病,需要提供合适的饲料,保证家鱼的养分摄入,增强其免疫功能。
同时,要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的应激,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4.加强卫生管理:家鱼养殖场的周围环境和设备等要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在疫情发生时,要及时清除死鱼,并加大鱼塘或养殖池的水量更换,避免污水滞留,维持水质的清洁健康。
5.合理药物应用:如果家鱼出现出血病的症状,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时,要遵循使用剂量和使用次数,避免过量使用药物,以免对家鱼和水质环境造成危害。
6.加强人员培训:家鱼养殖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控知识,能够及时发现家鱼出血病的症状并正确诊断。
定期组织人员参加防疫培训和技术培训,提高其应对病害和应急处理的能力。
7.加强养殖水域的管理:家鱼养殖水域的管理也是综合防治家鱼出血病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利用水生植物、增加水质氧气含量、保持水质清洁等方式改善养殖水质,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综合防治家鱼出血病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疫病预防、环境调控和养殖管理等。
只有全面综合地开展防控工作,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家鱼出血病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鲟鱼细菌性败血病防治方法
1、症状病鱼行动迟缓,摄食量下降,体表症状为腹部、口腔周围、骨板基部出血,肛门红肿,鳃丝颜色较淡;剖检有淡红色腹水,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坏死灶,后肠及螺旋瓣出血发炎,并充满泡沫状粘液物质。
2、病因该病是由于鱼体经常被操作产生应激反应过多或鱼体受其他病害侵袭后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杨治国(2001)在感染此病的俄罗斯鲟和杂交鲟的病灶部位分离出该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该菌在自然界尤其是水体中广泛分布,为条件致病菌。
3、危害该病可危及人工养殖的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在管理不善、连绵阴雨天时较易发病,其来势猛、传播快、感染率高,如控制不及时,死亡率很高。
4、治疗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g。
②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0g拌饵,分4次投喂,6d为一疗程。
5、预防①减少对鱼体不必要的操作,保持池水清洁。
②定期用二氧化氯(0.3g/立方米)、聚维酮碘(0.5g/立方米)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及维生素A、E等。
青鱼养殖出血病的防治方法引言青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其养殖是水产养殖业中常见的一种方式。
然而,青鱼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种名为出血病的疾病,给青鱼的养殖业带来很大困扰。
本文将重点探讨出血病的防治方法,以帮助青鱼养殖者解决这一问题。
1. 出血病的症状和原因出血病主要通过青鱼出现持续或间歇的不明原因的出血来表现。
这些出血点通常出现在鱼的背部、腹部、侧线和鳃盖等部位,有时还伴随着鱼体水肿和瘀斑。
出血病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寄生虫、细菌或病毒,以及环境因素等。
2. 出血病的防治方法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青鱼养殖中的出血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2.1 加强水质管理合理的水质管理对青鱼的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要确保养殖池塘的水体清洁,避免污染和细菌滋生。
其次,要保持适宜的水质参数,如温度、PH值、溶解氧等,确保水质稳定。
此外,定期检测水质,发现异常即时调节和处理。
2.2 做好饲料管理青鱼的饲料管理也是预防出血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的饲养方案可以提高青鱼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
养殖者可以选择优质的饲料,并根据青鱼的生长阶段和体重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
2.3 做好疾病监测和防控及早发现和控制疾病是保持青鱼养殖健康的关键。
养殖者应定期监测青鱼的生长状况、行为表现和体征指标,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鉴定和处理。
在疫病发生的时候,可以采取隔离患病鱼群、清理鱼池、保持卫生等措施,以避免疾病传播和扩散。
2.4 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和科学管理合理的养殖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是预防出血病的基础。
养殖者可以定期参加养殖技术培训,了解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知识。
同时,加强鱼群的管理,保持合理的鱼群密度和养殖环境,确保青鱼的生长和健康。
结论出血病是青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给养鱼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和控制出血病,养殖者应加强水质管理、饲料管理、疾病监测和防控,同时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和科学管理。
只有综合应用各项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出血病,保持青鱼养殖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四大家鱼细菌性出血病的预防与治疗
鱼细菌性出血病又叫暴发性出血病、出血性腹水病等,该病流行的时间长,危害的鱼类品种多,造成的死亡损失大,治疗的难度也大。
据全国许多地区的案例报道,患该病的鱼从发病到死亡只有3-5天的时间,生产上往往还没有来得及确诊,鱼已大批死亡。
研究表明,该病是由多种细菌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及时防治。
1、流行情况及生病特点
细菌性出血病大约从1985年开始出现,很快便在我国各淡水养殖水域中蔓延扩散,浙江省出现此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并成为一类普遍流行的恶性病。
它的发病特点是:(1)主要危害鲫、鳊、鲢、鳙、鲤、等1-2龄鱼,发病率常达60%-100%,部分三龄鱼也有发病的,但比率明显变小;(2)流行范围广:全国各地年年都有暴发;不管池塘、山塘、水库还是湖泊均会发病(3)流行季节长:每年的4月-11月是该病的发病期,发病水温为
20℃-37℃,尤以25℃-30℃时的发病率为最高,因此6月-9月是发病的高峰期;(4)死亡率高:一般的死鱼损失常在30%以上,高的可达80%甚至100%。
2、主要症状
病鱼的体表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患病初期,鱼的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身体两侧点状发红出血,此时肠内尚有少量食物。
严重时鱼体表成片的发红出血,眼球突出,眼眶发红,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红色或淡黄色腹水,腮、肝、肾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胀大,肠系膜、腹壁、肠壁充血发红,肠内无食物(有的个体肠内充气)。
个别死鱼无明显症状,此病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3、预防措施
(1)苗种池必须坚持年年清塘,成鱼池至少隔年清塘一次。
最好在干塘时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清塘消毒;(2)选用国家原、良种场生产的优良苗种,并在下塘时先用高锰酸钾药液(15g/m3)浸泡数分钟;(3)宜适当稀放养殖,太密了易诱发出血病;(4)盛夏时采取控温措施,不使水温升得太高;(5)强化饲养管理,合理科学投饲,调控水质,提高鱼体抗病能力;(6)定期对食台(场)消毒、对网具消毒;定期抽样检查疫病(每月1-2次);(7)流行季节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投喂预防。
4、治疗方法
(1)水体消毒法:用二氧化氯、金碘等药物0.3克/立方米浓度全池遍洒,每天下午4点-6点钟泼洒一次,;隔天后重复一次。
(2)内服药饵法:用氟苯尼考、诺氟沙星等做成药饵,连喂5~7天为一个疗程,需喂两个疗程。
外用杀虫止血灵
实践表明,采用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治愈率可达到70%左右,还有30%的鱼因无法进食将很快病死。
而单独用外消或内服法治疗该病则几乎没有效果
本病现在高发请大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