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资料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全册)第一单元:我与名著1.1 课程导言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能够了解名著的基本知识,欣赏名著中的经典片段,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1.2 《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
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重点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1.3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
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重点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1.4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
主要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悲剧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重点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1.5 《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
主要讲述了宋江、武松、林冲等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梁山,反抗腐败政府的故事。
重点人物:宋江、武松、林冲。
第二单元:人物描写一组2.1 课程导言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能够理解人物描写的目的和方法,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
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经历。
2.3 《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的人》是海伦·凯勒的一篇自传体文章。
讲述了作者如何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演讲家。
2.4 《我的老师》《我的老师》是魏巍的一篇散文。
描述了作者在战争年代遇到的一位无私奉献、关爱学生的老师。
2.5 《散步》《散步》是莫怀戚的一篇小说。
通过讲述一位母亲带着智障儿子散步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的温暖。
第三单元:散文诗两篇3.1 课程导言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能够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学会欣赏散文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2 《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一篇散文诗。
描述了一个孩子变成金色花后,与母亲捉迷藏的故事,展现了母子和亲密无间的感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全册)
1. 诗词鉴赏
- 研究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分类、格律等。
- 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包括理解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基本情感等。
2. 文学常识
- 研究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基本常识。
- 了解一些经典作品的作者、内容和风格。
- 探索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文学的作用和意义。
3. 语言运用
- 研究语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
- 提升词汇量,掌握一些常用表达方式。
- 练书写规范,避免常见的语言错误。
4. 阅读理解
- 培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 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如提炼主题、归纳总结等。
- 理解文本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意义。
5. 写作能力
- 研究基本的写作技巧,如写作结构、修辞手法等。
- 提升写作的表达能力,练写作不同类型的文章。
-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为写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6. 思维发展
- 培养思考的惯和能力。
- 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如分析、评价等。
- 发展逻辑思维,培养清晰的表达和推理能力。
7. 文化传承
-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如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与修养等。
- 研究古代文人的名言警句,理解其哲理和智慧。
-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的概述,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语文。
祝学习顺利!。
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目录篇一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2济南的冬天(老舍)3* 雨的四季(刘湛秋)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6散步(莫怀戚)7* 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8《世说新语》二则(刘义庆)咏雪(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写作:学会记事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0*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11* 窃读记(林海音)12《论语》十二章(孔子)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鲁迅)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第四单元13纪念白求恩(毛泽东)14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15*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16诫子书(诸葛亮)写作:思路要清晰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第五单元17猫(郑振铎)18鸟(梁实秋)19* 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20狼(蒲松龄)写作:如何突出中心第六单元21皇帝的新装(安徒生)22诗二首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太阳船(吴望尧)23* 女娲造人(袁珂)24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蚊子和狮子(伊索)穿井得人(《吕氏春秋》)杞人忧天(《列子》)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吴承恩)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 (刘禹锡)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潼关(谭嗣同)替换课文蝉(小思)贝壳(席慕容)白兔和月亮(周国平)落难的王子(周国平)夏感(梁衡)我的老师(魏巍)我的早年生活(温斯顿丘吉尔)王几何(马及时)风雨(贾平凹)虽有嘉肴(《礼记》)注:阅读课文分教读和自读两类。
篇名前标有*的为自读课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主要知识点归纳篇二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一、重点字词。
1. 易错字音:- 酝酿(yùn niàng)- 黄晕(yùn)- 窠巢(kēcháo)- 抖擞(sǒu)- 贮蓄(zhù xù)- 棱镜(léng jìng)- 粗犷(guǎng)- 静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lín)- 吝啬(lìn sè)- 淅淅沥沥(xī xīlì lì)2. 易错字形:- 瘫痪憔悴诀别分歧匿笑菡萏攲斜荫蔽。
- 确凿轻捷云霄倘若鉴赏啄食和蔼恭敬。
- 渊博倜傥绅士搓捻绽开惭愧恍然大悟。
- 人声鼎沸截然不同小心翼翼不求甚解混为一谈。
- 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疲倦不堪油然而生恍然大悟。
二、重点文学常识。
三、重点古诗词。
- 重点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主旨: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表达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 重点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主旨:借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
- 重点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主旨:描绘了江南早春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 重点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主旨:通过描绘深秋晚景,烘托出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四、文言文重点。
- 重点实词:内集、儿女、文义、俄而、骤、欣然、差可拟、未若、期行、舍去、乃至、尊君在不、相委而去、家君、引、顾。
- 重点虚词:而、之。
- 重点句子翻译:-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 文言句式:- 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语文七年级上册必背知识点一览语文七班级上册必背知识点有哪些是有助于提高语文成绩的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七班级上册必背知识点一览, 仅供参考, 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语文七班级上册必背知识点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①《春》选自《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 原名自华, 字佩弦。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②《济南的冬天》, 选自《老舍文集》, 老舍,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作家。
③《夏感》。
④《秋天》何其芳, 现代诗人、评论家。
⑤《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 曹操, 字孟德,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 王湾, 唐代诗人。
⑦《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字乐天, 晚年又叫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⑧《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 马致远, 元朝戏曲作家。
二、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或写法。
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wǎn)嘹亮(liáo)烘托(hōng)响晴(xiǎng)发髻(jì)水藻(zǎo)镶边(xiāng)贮蓄(zhù)澄清(chéng)欣欣然(xīn)蓝汪汪(wāng)芊芊(qiān)黛青(dài)主宰(zǎi)磅礴(páng)挑着(tiǎo)匍匐(pú)澹澹(dàn)肥硕(shu)栖息(qī)鳊鱼(biǎn)乌桕(jìù)寥廓(liáo)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mèi)碣石(jié)竦峙(sǒng)(zhì)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春华秋实春花秋月闲情逸致芊芊细草轻飞曼舞三、课文内容把握:①《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 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赞美春天的活力, 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同时也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知识要点
1. 诗歌鉴赏
- 四要素:内容、语言、格律、意境
- 诗歌形式:诗、词、曲
2. 散文鉴赏
- 分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描写文
- 文体特点:白话文、自由度高
3. 文言文阅读
- 特点:古代文化的宝库、语言较为复杂
- 阅读方法:朗读理解、理解句意和段意
4. 古代诗文欣赏
- 名家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
- 名篇赏析:《登鹳雀楼》、《春望词》、《静夜思》
5. 新闻阅读与写作
- 新闻要素: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简洁性
- 写作要点:标题醒目、内容全面、语言简练
6. 常用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
- 排比:使用并列句构成并列表达
- 夸张:夸大事物的程度或程度
- 比拟: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
7. 作文要点
- 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 结构:开头、中间、结尾
- 内容:主题鲜明、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8. 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特点:音韵工整、意境深远
- 词牌介绍:《关雎》、《清平调》、《满江红》
9. 古文阅读
- 段落常用句式:主谓宾、主系表、状中结构
- 句子成分分析:主语、谓语、宾语、定、状
10. 语言规范
- 常见语病: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表达不清楚
- 语言规范要求:准确、规范、连贯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知识要点的简要概述,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知识点七年级是初中学习的重要阶段,语文上册的知识点众多,其中必背的部分更是基础中的基础。
以下为大家梳理了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诗词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通过描写大海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伟的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此诗借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中描绘了江南的美景,同时流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烘托出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
5、《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中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8、《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以景衬情,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二、文言文1、《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篇短文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及作品。
1. 朱自清。
- 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 老舍。
-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3. 泰戈尔。
- 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4. 冰心。
-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5. 世说新语》
6. 鲁迅。
-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古代文学常识。
1. 古代诗歌。
2. 古代文化常识。
- 古代纪年法:
- 干支纪年法,如“甲午战争”中的“甲午”就是干支纪年。
- 帝王年号纪年法,如“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 谦辞和敬辞:
- 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如“家严”(称自己的父亲)、“家慈”(称自己的母亲)、“舍弟”(称自己的弟弟)等。
- 敬辞是表示尊敬的言辞,如“令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表示欢迎顾客到来)等。
2024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字词积累。
1. 生字词表。
- 重点生字:如“确凿(záo)”“菜畦(qí)”等,标注拼音并解释含义。
- 多音字:例如“行”(xíng、háng),分别列出不同读音下的组词和用法。
- 形似字辨析:像“辩、辨、辫”,从字形、字义方面详细区分。
2. 词语积累。
- 重点词语:解释课本中出现的重点成语(如“人迹罕至”)、动词短语(如“呼朋引伴”)等的含义,并给出例句。
- 近义词、反义词:找出课文中的一些近义词(如“静谧 - 安静”)和反义词(如“干燥 - 湿润”)进行对比分析。
二、文言文学习。
1. 文言文基础知识。
- 实词解释:如“之”“而”“其”等常见文言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 文言句式:判断句(“……者,……也”)、省略句(“可以(之)为师矣”)等句式的识别与理解。
2. 文言文背诵与翻译。
- 背诵技巧:介绍一些记忆文言文的方法,如按照文意分层背诵、利用关键词记忆等。
三、现代文阅读。
1. 课文分析。
- 写作手法:- 抒情方式:区分直接抒情(如“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和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等方式抒情)。
2. 阅读理解技巧。
- 概括能力:教学生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概括。
- 理解语句含义:解释文中富有深意的句子(如“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那一瞬间,它发现了自己的身影。
”)的含义,可从关键词、上下文语境等方面入手。
四、作文写作。
1. 写作类型与要求。
- 记叙文写作:讲解七年级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如写出真情实感、有具体的事件描写等。
- 描写技巧:在作文中如何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
2. 作文素材积累。
- 人物素材:介绍一些适合七年级作文的人物事迹,如名人故事(海伦·凯勒的事迹可用于写坚强、励志类作文)、身边的好人好事等。
初一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点归纳一、诗歌欣赏1. 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句五个字,并且句与句之间没有联系。
五言绝句多用于抒情、咏史等题材。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七言绝句七言绝句与五言绝句类似,每句七个字。
七言绝句多用于咏物、抒情等题材。
例如:凭高眺远水云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步入世外人能见,独属禅心人深忍。
3.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一本古代文章选集,主要收录了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作家的作品。
通过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学习到古代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
二、文言文阅读1. 《古文观止》精读古文观止中的文言文作品,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材料之一。
通过精读这些文言文作品,可以提升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
通过学习文言实词,可以帮助初中生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词汇。
三、古代文学常识1. 《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周代的民间诗歌。
阅读《诗经》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表达。
2. 《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通过阅读《红楼梦》,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3. 《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江等人物为主线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一群悍匪的英雄事迹。
阅读《水浒传》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命运。
四、写作技巧与方法1. 议论文写作议论文是一种以阐述观点、辨析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文体。
在写议论文时,需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供有力的论据支持。
2. 描写文写作描写文是通过文字描述人物、物体、场景等事物的形象和特点的一种文体。
在写描写文时,可以运用丰富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来增强描写的效果。
五、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运用形象的意象来说明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使用比喻,可以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 联想联想是通过某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说明一种情感或思想的一种修辞手法。
七年级上册记叙文指导一、阅读具体过程: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二、(一)1、概括主要内容方法:(1)六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
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怎样(2)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运用这个方法就很好。
(4)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5)取主舍次法。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2、概括文段中的具体事例方法:一般先找出文段中具体事例的相关段落,再根据六要素归纳法概括。
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怎样(二)1 、分析人物形象方法:一是分析典型事例;二是对人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形象。
2描写角度: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直接对人物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
描写人物容貌、衣着、姿态等 )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神态描写(对人的脸部表情描写)。
突出或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他人言行衬托人物的某种感情和性格特征。
衬托或烘托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
3、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三)提炼中心、主题格式:本文通过……(主要内容的概括)的叙述,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反映)……之情(四)1、理解字、词的含义第一步:解释这个词的本义、原义。
第二步:思考这个词它的本义是在什么情况下(语言环境)使用的,而在短文中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有什么不同。
第三步:通过对比思考这个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特殊含义、词语具有的感情。
2、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义。
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或哲理),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赏析字、词、句、段的作用(1)找准恰当的角度。
常用赏析角度:①动词、形容词等②人物描写③景物描写④修辞⑤语言生动或平实⑥句段位置作用⑦表达方式(2)作用:主要从内容、思想感情(主旨)、性格、心情、气氛、情态、哲理等赏析。
(五)环境描写类型:(1)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景物描写作用①渲染……气氛,烘托(衬托)人物……心情。
②写出景物……特点③突出(衬托)人物……性格。
④借景抒情,抒发……情感⑤交待时间、地点、背景等。
⑥推动情节发展(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六)修辞方法及作用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比喻:①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②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③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不出现。
④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①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②拟物(借物喻人):A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B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突出xx事物的xx特征。
(4)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增强语势、加强语气,强烈抒发……情感(或增强表达效果或强调了xx对象xx特性)。
(5)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即两个连续或间隔反复。
作用:强调、加强语气,强烈抒发……情感。
还可以使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6)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7)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强调了xx,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8)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①特征代事物、②具体代抽象、③部分代全体、④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1)对偶: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12)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13)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
对比。
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或特点。
(14)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5)顶真(顶针或联珠):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
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作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16)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七)句段位置作用(文章句段主要作用必须从结构、内容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开头句段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④开篇点题;(2)中间句段的作用:过渡或承上启下(3)结尾句段的作用:尤其注意主旨(中心)句①结构上照应开头或题目②内容上点明主旨(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③总结全文④篇末点题;⑤文章戛然而止,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八)(1)表达方式:①记叙: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②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性质。
③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④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
⑤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①承上启下②总领全文③总结全文④引发读者思考⑤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⑥点明主旨(中心)、升华(深化)主题、画龙点睛、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记叙文中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九)题目的含义和作用(1)题目的含义①表层含义(本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②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一般结合主旨思考)(2)题目的作用:①充当线索,贯穿全文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运用……修辞,生动形象、④深化主题⑤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关联主要情节⑥突出人物性格⑦作者感情的出发点(透露情感主旨)或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⑧象征意义⑨语带双关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富有诗意,11具有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创设氛围)、背景、写作对象)○(十)1线索(1)线索类型:时间线、地点线、人线、物线、事件线、见闻和感受线、感情变化线、。
(2)“怎样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3)线索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十一)记叙顺序:(1)顺叙: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作用:①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 ②深化了主题③丰富了情节,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④可使文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便于情感交流,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但用得不多;③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
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便于叙述和议论(十三)详略与中心有关:突出中心的详写,不能突出中心的略写甚至不写。
(十四)1找主旨句:找首段、中间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2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3给文段拟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