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58.03 KB
- 文档页数:12
下学期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03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掣.(chè)肘船舷. (xián) 胼手胝.(chǐ)足缱绻..(qiǎnquǎn)B.色.(shǎi)子模.(mú)具佝偻..(gōu lóu)沸.(fèi)反盈天 C.砧.声(zhān) 浣.女(huàn) 朔.漠(sù) 塞草腓.(féi)D.荷.(hé)薪整饬.(chì)载.(zǎi)歌载舞庶.(shù)出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制与开发,将越来越提到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因为它关系到人类走出人口剧增、环境恶化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B.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力,致使一些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借口办特色班为名,向家长收取高额的费用。
C.城市发展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城镇化速度和趋势上,而对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则明显忽视。
D.我们的乒乓球运动三十年来长盛不衰,不论是男女项目、团体项目还是各个单项,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根据下面的报道,概括说明研究人员运用的试验方法和试验取得的结果。
(5分)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研究人员对28名吸烟者和34名不吸烟者进行了试验。
研究人员用微弱电流刺激受试者的舌头,这会使人产生一种类似金属味道的味觉。
结果发现,吸烟者普遍需要更强的电流才会产生这种味觉。
舌头的味觉感受器是味蕾,它的作用非常重要。
研究人员用内诊镜观察受试者舌头上的味蕾后发现,吸烟者的味蕾更为扁平,并且周围相关血管的发育状况也不好,这会大大影响味蕾发挥作用。
试验方法:(不超过20个字)试验结果:(不超过25个字)4、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要求结构相似,语意完整。
(4分)从古到今,分别都是使人痛苦的。
★启用前试卷类型:A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
150分,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分别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上相应位置。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不能答在试题纸上。
4.第lI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对应区域内,严禁在试题纸或草稿纸上答题。
5.答第lI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使用圆珠笔;要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一、(4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饯.别/栈.道馄.饨/混.账话疮.痍/微创.手术B.萎蔫./嫣.然颤.抖/忏.悔书档.案/正当.防卫C.打烊./庠.序诅.咒/俎.上肉泄露./抛头露.面D.惬.意/亵.渎雏.形/文绉.绉炽.热/炙.手可热2.下列各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震撼联通器历兵秣马如丸走坂B.按钮发牢骚肘腋之患补苴罅漏C.掂记扭秧歌心灰意懒秀外惠中D.锤炼先驱者报负远大焚膏继晷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刘鸿伏擅长用细腻冷艳的笔触去性情,融感恩之情于哀怨凝重的叙述之中。
②看榜时的心情太紧张了,我便想起了一个的办法——让别人看完后来回报。
③学生应考时须要调整好生物钟,调控好生理状态,使自己的发挥到极致。
A.抒写调剂心智B.书写调剂心智C.抒写调节心志D.书写调节心志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抒情散文的感情是纯粹的,它有所过滤,有所选择;抒情散文的感情也往往是复杂的,如同现实生活那样千丝万缕....,难以说清。
B.戏曲迷们喜爱的往往是武生的起霸动作,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一样的小碎步,以及不温不火....、缠绵悱恻的唱腔。
云南省水富县云天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共8页。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留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晰,并请仔细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5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代长篇小说越写越长好像成为一个趋势,有些时候,支撑其越写越长的未必是主题的深厚磅礴或者故事架构的开阔宏大,而是因为枝枝叶叶的细微环节多,旁逸斜出的内容太杂。
小说人物开个小差,就能浮想联翩成千上万字;主子公但凡有点文化,关于古典文学、儒学、考古学的学问就会遮天蔽日。
②毫无疑问,细微环节之于小说殊为重要。
在很多小说理论著作中,细微环节往往独立成章,被反复探讨。
《红楼梦》中哪怕是丫鬟之类的次要人物也有秉性、家庭、结局等方面的周到刻画,《斗争与和平》细到描写死刑犯上刑场前如何整理自己的蒙眼布。
现代叙事学发展起来以后,细微环节更是为小说家们孜孜以求。
乔伊斯《尤利西斯》数十万字,描写的时间却只有一天,细微环节之雕琢可想而知。
长篇小说发展到今日,“细微环节”也值得作为技法更新、艺术进步的一个突破口。
将大量生活细微环节纳入作品中,能营造生扑活面而来的逼真效果;丰富的学问细微环节能够充溢小说的气血,给读者供应更多新知;通过不同层次的细微环节铺垫,打破单一主线,让多个主题并行发展,让小说人物进行对话,也有利于揭示生活的丰富与人性的困难。
③但是,一些长篇小说中的细微环节描写,只是权宜之计。
比如,一些作家早期作品的主题乃至情节在后来作品中一再复现,其实是不自觉的自我重复。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晰。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面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务,完善和加强全球治理,切实保障和增进全球共同利益,当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疫情不仅是对一国治理体系和实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和实力的检验。
近年来发生的数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务,无不须要各国发扬合作精神。
新冠疫情再次提示人们,在全球化时代,单边主义和爱护主义并不符合全球利益,只顾自己的做法并不能完全自保,惟有并肩向前,才是最大可能爱护各方利益、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②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各国理当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上下一心,全力应对,吹响爱护人民生命平安和身体健康的冲锋号,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斗争。
中国政府实行主动、高效、公开、透亮的举措,为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平安作出了重大贡献。
疫情面前,中国呈现的不仅是集中力气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重的价值追求。
正如来自世卫组织评价说,中国努力限制病毒源头,限制疫情传播,为世界其他地区防控工作争取到珍贵时间,“假如没有中国努力,全球病例会远高于此”。
③顺应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实行为全球负责的行动,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全球普遍现象。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暖和,不仅体现在几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中国供应捐款和大量医疗防疫物资,体现在“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呼声在全球共鸣,还体现在当出现卑视和污名化现象时刚好发出正义之声、当出现不实信息时刚好澄清事实。
语文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注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告罄钟磬螺旋旋风味同嚼蜡咬文嚼字B.雨巷巷道监生监护怏怏不乐泱泱大国C.猪圈圈养破落落色置之度外审时度势D.偌大诺言创造创伤蹉跎岁月切磋琢磨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喝彩通宵央浼没精打采B. 孤癖文身玷辱世外桃源C. 徜徉掂记渡船委曲求全D. 树阴车篷拜谒粘粘自喜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爱国歌曲大家唱”展演晚会9月11日晚在北京举行。
整场晚会,歌声雄壮,情感真挚,洋溢着热烈的气氛。
B.一个人的私欲一旦膨胀到贪婪的程度,那就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夺取,那就必然陷入罪恶的深渊而不能自拔,直至作恶杀人、彻底毁灭。
C.前不久,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一幢在建的13层住宅小区莲花河畔小区全部倒塌,夷为平地,在事故现场可以看到楼房的楼顶和地基。
D.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富民强,国贫民弱。
因此,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要想国家之想,急国家之急,以民族利益为重。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中,针对是否派专家组陕西镇坪县调研一事,国家林业局予以否认。
B.人民网1月8日讯:在今天召开的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闵恩泽获得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作家余秋雨从事创作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全亚洲最重要的华语书籍”称号,近年又被评为“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D.本来实力就不甚强大的英国队并不被人在欧锦赛上看好的原因,是罗尔·邓、本·戈登和阿祖拜克等篮球悍将均缺席了本次欧锦赛造成的。
5.下列各项中,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辞赋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传》七十一回本第十回。
2023-2024学年全国高二上语文月考试卷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I(非选择题)一、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5分)1.(15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
(《烛之武退秦师》)(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荆轲刺秦王》)(3)《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认定的“真的猛士”有这样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岳阳楼记》中,作者由“古仁人”的豁达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出师表》中表明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义无反顾为国效力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5分)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
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
”不得已,纳而藏焉。
中官死,召其从子还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詟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B.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詟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C.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詟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D.两广有总督自翱始/翱至镇/将吏詟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入为吏部尚书初/何文渊协王直掌铨/多私/为言官攻去/(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理寺,古代官署名,负责审理刑狱案件,是国家最高的法律机构。
高二下4月份月考语文试卷【2021高二下4月份月考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濒临(bīn) 筵席(yàn) 冰凌(líng) 悄无声息(qiǎo)B.船坞(wù) 拟态(nǐ) 鹰隼(sǔn) 殒身不恤(yǔn)C.浸渍(zì) 脖颈(jǐng) 蓓蕾(bèi) 岁在癸丑(kuǐ)D.乘机(shì) 铁砧(zhēng) 譬如(pì) 长歌当哭(dàng)2.以下各项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掂念谚语斐然成章呼天抢地B.磐石彭殇雷霆万均蜗角虚名C.敲诈掺和义愤填膺劳燕分飞D.展望浩淼冤枉求全浑浑厄厄3.以下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我们习气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或古典的小桥流水之诗情画意。
这些美,作为设计师的追求也都无可厚非。
B.〝人类基因组方案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消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耸人听闻,人类至今平安的缘由之一,就是它的微妙还不为人所知﹗C.既然思想不能带给思想者尊严,为什么人类的思想者还要前赴后继,冒着风险顽强地思索呢?帕斯卡尔说,思想构成人的伟大。
D.台中社团多,而且每一个社团都办得有声有色。
课余时间,同窗们都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既张扬了特性,又提升了才干。
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马航MH370失联后,中国政府不时牵挂着失联同胞的生命平安,启动片面应急和搜救,不放过任何疑点,表示只需有一丝希望就绝不坚持。
B.经过12天的奔月、绕月游览,中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于14日晚在月球外表成功着陆。
C.菲律宾借口查处〝合法捕鱼〞为名,屡次侵犯黄岩岛,并希图将黄岩岛改名为〝帕纳塔格礁〞,中国外交部就此事情向菲方说明了严正立场。
D.«来自星星的你»热播后,〝炸鸡和啤酒〞不只成为盛行生活方式,就连男主角书房中的«爱德华的巧妙之旅»,也成了不少观众的枕边书。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和谐高于冲突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所具有的“和谐合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
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
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
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
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
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1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
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
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
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
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
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
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
“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
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
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
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见,中道即是正道。
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
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
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时代,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或政权,结盟聚会是为了消除冲突。
冲突频繁,会盟燕享频繁,成了春秋最基本的特色。
会盟要讲“礼”“赋诗”,从而造就了特殊的文化现象——“诗礼风流”。
西周人重“礼”,是重其仪式性,如典礼仪式、揖让周旋等。
而春秋则将礼认作了治国大法、人生准则。
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30余年间,谈礼之风盛行。
一部《左传》,“礼”为主要的价值标准:“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夫礼,所以整民也。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其每评一事之得失,辄曰:“礼也”、“非礼也”;似乎国之兴亡,皆系于“礼”。
《左传》最早一次论礼是在桓公二年,最早一次引《诗》在桓公六年,可见赋《诗》引《诗》之风与礼治思潮乃同步而兴。
事实上,会盟燕享的赋《诗》引《诗》,几乎也集中在春秋时期。
在会盟燕享中,列国都想用既合于礼又合于愿而又不失为大雅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赋《诗》言志便成最佳选择。
会盟燕享中的诗礼交锋,直接影响了士君子的价值判断与人格修养。
列国名卿的外交才能,多半表现在熟谙《诗》礼、智能达变上。
鲁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在温地宴会,各国大夫皆赋诗言志,而齐国的高厚歌诗与舞不配,结果惹怒晋国,高厚只好落荒而逃。
鲁襄公二十八年,齐国庆封逃难到鲁,叔孙豹让乐工诵《茅鸱》骂他,他竟茫然不知。
鲁昭公十二年,宋华定到鲁国出差,鲁人赋《寥萧》以示友好与祝福,他毫无反应。
这些在当时都是“国际笑话”。
因而这个时代要求士君子必须熟谙《诗》礼,出使四方而能专对。
鲁昭公七年,鲁国孟僖子陪昭公到楚国参加会盟,因不能以礼应对而抱恨终身,临终前要儿子跟孔子学礼。
云天化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4月语文月考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和谐高于冲突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所具有的“和谐合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
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
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
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
《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
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
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
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
“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
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
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
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
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
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1.关于“天人合一”思想,以下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A.它不主张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追求人类社会法则与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
B.它主张天人协调,要求人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而否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
C.它既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力求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也主张人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主动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D.在当今世界,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可以纠正人们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错误观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很早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
孔子在对“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句作解说时,就把“和”视作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
B.宋代哲学家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显然,张载承认对立的存在,但他也指出,对立必将化为和谐。
C.《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用当今的话来说,“协和万邦”就是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
D.从《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可以看到: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作为“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和”还具有“和平”、“融合”等意义。
B.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可见,儒家推崇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认为礼、乐是万物的根源。
C.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重视冲突,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在当今世界在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理念不应当被忽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田弘正,本名兴。
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
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
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
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
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
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
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
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宾僚参佐,请之于朝。
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
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
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
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
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
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
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
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
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
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
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
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
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B.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C.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D.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被贬,“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
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喜爱读书。
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非常喜爱读儒家书籍,尤其通晓史书。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
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
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
(5分)(2)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小题。
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 7 3 9年-7 9 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
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
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8.“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
(5分)9.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用水和大舟表现世间万物互相关系的句子是“,。
”(2)荀子《劝学》中“,”两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
(3)陆游《游山西村》中“,”两句,写出了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洋溢着浓厚的、古朴的乡村生活气息。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个大题中选定其中一个大题作答。
注意: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小城三月萧红我有一个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
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
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
哥哥对翠姨比对我们稍稍客气一点,这显然因为翠姨是客人的关系,而且在名分上比他大。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
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
她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
翠姨一听就得病了。
但没几天,她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
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
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