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癌性疼痛治疗规范与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癌痛管理制度1. 临床路径管理癌痛管理的第一步是建立完善的临床路径管理。
这需要医疗机构制定相应的癌痛管理标准,包括疼痛评估、治疗方案、药物使用、护理措施等内容。
同时,还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癌痛患者能够获得系统性的、高质量的疼痛管理服务。
2. 多学科团队协作癌痛管理需要依托多学科团队的协作。
在医疗机构内,可以建立由疼痛科专家、肿瘤科医生、护士、心理医生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癌痛管理团队。
他们可以共同制定治疗方案、进行疼痛评估、实施疼痛管理措施,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及护理支持等工作。
3. 疼痛评估和监测疼痛评估是癌痛管理的基础,而疼痛监测又是持续进行的工作。
在癌痛管理制度中,应该明确规定对癌痛患者进行定期的疼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干预和监测。
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工具和评估标准,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 多种治疗手段结合癌痛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因此,在癌痛管理制度中,需要规定不同种类疼痛管理手段的使用方法、剂量、疗程等内容,确保患者能够得到个性化的、综合性的疼痛管理服务。
5. 药物管理药物治疗是癌痛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癌痛管理制度中,需要规定不同种类镇痛药物的使用原则和剂量,明确不同药物之间的转换原则,合理控制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6. 安宁疗护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来说,安宁疗护是重要的疼痛管理手段之一。
在癌痛管理制度中,需要规定安宁疗护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建立相应的安宁疗护技术和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在晚期癌症阶段能够获得舒适的疼痛管理服务。
7. 患者培训和教育患者的培训和教育也是癌痛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医疗机构内,可以进行相关的疼痛管理培训和教育活动,让患者了解疼痛的原因、疼痛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疼痛管理工作,并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8. 效果评估和质量控制最后,癌痛管理制度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效果评估和质量控制机制。
肺癌晚期疼痛管理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肺癌患者常常伴随着剧烈而难以忍受的疼痛。
痛苦的症状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也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负担。
针对肺癌晚期疼痛的管理,旨在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肺癌晚期疼痛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1. 多学科团队合作肺癌疼痛管理需要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医生、疼痛科专家、晚期护理专家、心理咨询师等。
这样的团队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有效缓解疼痛。
2. 评估疼痛程度在治疗肺癌晚期疼痛之前,准确评估疼痛的程度非常重要。
医生可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问卷调查等工具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有助于确定治疗的方案。
3. 疼痛治疗肺癌晚期疼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疼痛管理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镇痛药、NSAIDs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身体状况,合理选择药物,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此外,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脊髓或神经节块注射,以减轻疼痛。
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也可以在肺癌晚期疼痛管理中发挥作用。
物理治疗如理疗、针灸和热敷等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疼痛感受机制来减轻疼痛。
此外,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4. 康复护理在肺癌晚期疼痛管理中,康复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康复护理旨在帮助患者尽可能地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包括针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和护理计划,积极参与康复活动,提高身体功能,同时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
5. 家庭关怀与社会支持家庭关怀和社会支持对于肺癌晚期疼痛管理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应积极参与患者的照顾和护理,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
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参加肺癌患者支持小组或参与相关社会活动等形式来实现,帮助患者减轻疼痛的负担。
6. 患者教育肺癌晚期疼痛管理中的患者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医生和护士应向患者提供相关的肺癌疼痛知识,告知患者疼痛的原因、疼痛管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让患者自己能够积极参与疼痛管理,并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癌症疼痛防治规范方案2023年版简介本文档为癌症疼痛防治规范方案2023年版的概述,旨在提供一套简洁且经过验证的指导原则,以帮助医务人员高效地管理癌症患者的疼痛。
目标- 提供适用于各种癌症类型和疼痛程度的标准化治疗方案- 减少癌症患者疼痛对其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促进癌症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主要内容1. 病史记录- 医务人员应准确记录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的起始时间、疼痛的程度和性质、疼痛的诱因等。
- 定期对病史进行更新和评估,以便调整治疗计划。
2. 疼痛评估和分类- 使用经过验证的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或数字疼痛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
- 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的疼痛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3. 多学科治疗团队合作- 建立多学科治疗团队,包括医生、疼痛科专家、心理健康专家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 团队成员应密切合作,定期开展讨论和评估,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和有效的治疗。
4. 药物治疗- 根据疼痛的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如镇痛药、抗炎药等。
- 医务人员应严格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5. 非药物治疗- 配合药物治疗,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放松疗法、心理支持等,以增强疼痛管理效果。
6. 定期随访和评估- 设立定期随访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和治疗效果。
-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癌症疼痛防治规范方案2023年版提供了一套简洁可行的指导原则,可帮助医务人员有效管理癌症患者的疼痛。
实施该方案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并有效改善整体康复状况。
慢性疼痛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一、癌痛的治疗癌痛定义:癌症、癌症相关疾病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
常为慢性疼痛,早期即可发生。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癌症疼痛治疗》提出癌症疼痛治疗5项基本原则:口服用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注意个体细节。
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是指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不同作用强度的镇痛药物。
轻度一非俗体类抗炎药,中度一弱阿片类,重度一强阿片类。
我国1990年广州疼痛会议开始推行。
影响癌痛治疗的障碍因素:医护人员,药品的供应和管理,患者、家属、社会。
药品的供应和管理方面:品种少,获取不便,费用高,非医保,担心滥用等。
癌症疼痛的分类:1、肿瘤侵犯所致疼痛80%,其中50%骨转移(是最常见的癌痛)所致,50%为压迫或侵犯所致。
2、抗肿瘤治疗所致的疼痛。
3、与肿瘤相关的疼痛。
4、与肿瘤和治疗无关的疼痛。
癌痛的评估:原则:1、相信患者的主诉。
2、全面评估疼痛。
3、动态评估疼痛评估方法:疼痛病史要全面,必要的体检,检查,诊断性治疗。
药物治疗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
三阶梯治疗,个体化综合治疗。
癌痛治疗的主要目的: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限制药物的不良反应;将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
癌痛治疗方法:病因治疗;镇痛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及神经外科治疗。
镇痛药物治疗: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
癌症疼痛治疗5项基本原则:首选无创途径给药,口服,其次透皮贴剂和栓剂,最后为皮下或静脉输注;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注意个体细节。
药物选择:非幽体类抗炎药是癌痛治疗的基础药物,尤其对骨及软组织疼痛治疗效果肯定,无耐药和依赖,有剂量极限性。
非幽体类抗炎药副反应较多,不要盲目增加剂量,必要时合用阿片类,COX—2选择性抑制剂副反应少。
阿片类:无剂量极限性,应初始剂量滴定,换药时应等效剂量适当减量。
解救剂量:每小时可以用10%-20%的24小时口服量。
纳洛酮是阿片呼吸抑制的拮抗药。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 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1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 24 小时至少巡视 2-3 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 .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pO2 <90%,不供氧时 SpO2 <85%;呼吸频率< 10 次/ 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疼痛科诊疗工作,提高诊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疼痛科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疼痛科全体医务人员,包括医师、护士、技师等。
第三条疼痛科诊疗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二)遵循诊疗规范,确保医疗安全;(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四)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第二章诊疗流程第四条疼痛科诊疗流程包括以下步骤:一、接诊1. 接诊医师应热情接待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2. 对患者提供的病情资料进行核实,必要时进行辅助检查。
二、诊断1.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明确疼痛病因。
2. 诊断应明确、准确,避免误诊、漏诊。
三、治疗1.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治疗方案应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
3. 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随访1.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2. 根据随访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效果。
第三章诊疗规范第五条诊疗规范包括以下内容:一、病史采集1. 详细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2. 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等。
二、体格检查1. 观察患者疼痛部位,了解疼痛范围、程度、性质等。
2. 检查神经系统功能,包括感觉、运动、反射等。
三、辅助检查1.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2. 对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诊断。
四、药物治疗1. 根据诊断结果,合理选择药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严格掌握药物剂量、用法、疗程等,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五、物理治疗1.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物理治疗方法,如电疗、热疗、磁疗等。
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涉及疼痛科临床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其目的是规范临床工作流程,提高疼痛科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下面是一份大概1200字左右的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的简要内容:一、疼痛科患者诊疗流程:1. 首诊:患者首次就诊时,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主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需相关检查,应及时建议患者进行。
2. 诊断:根据患者病史和检查结果,医生应进行科学的诊断判断,明确诊断。
3.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应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4. 治疗过程: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随访:对于需要长期治疗或随访的患者,医生应建立定期随访制度,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整。
二、疼痛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1. 疼痛类型的明确: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医生应判断疼痛类型,如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等。
2. 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疼痛类型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医生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等。
3. 综合治疗:针对某些特殊情况,如疼痛伴有精神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医生应采取综合治疗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疼痛科常见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 背痛:对于背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详细的疼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 颈肩痛:对于颈肩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颈肩功能评估,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肌肉松弛剂、按摩疗法、牵引疗法等。
3. 类风湿关节炎疼痛: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关节功能评估,并制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治疗方案。
4. 癌症疼痛:对于癌症疼痛的患者,应采用癌痛治疗的综合策略,如药物治疗、放疗、手术治疗等。
5. 神经病理性疼痛: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应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镇痛药物、神经调节剂等。
“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工作管理制度
一、成立“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项目小组,负责创建活动的
组织与管理工作。
二、医院项目小组负责制定创建活动方案、创建计划,定期召开创建工作会
议,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布置具体创建工作。
同时根据需要随时召开协
调会议,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
三、肿瘤科、疼痛科以及其他疼痛相关科室均可参加“示范病房”创建活动,
拟开展创建活动的科室要根据医院文件要求开展创建活动,同时向医院创
建活动小组提交创建申请.
四、创建科室要成立以科室主任为组长的创建活动小组并设置专门的疼痛医
师、疼痛护士具体负责癌痛评估与治疗工作.
五、创建科室要建立科室的工作管理制度以及各项工作流程,并贯彻落实到
实际工作中。
六、“示范病房”创建活动相关制度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作为相关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按照卫生部制定的“示范病房”质量评估标准,创建科室每月一次开展
自查,医院创建活动项目小组每季度一次对创建科室全面检查,不断发
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
癌性疼痛的三阶梯治疗发表时间:2011-01-24T14:58:35.877Z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综合)10年5期供稿作者:张光翠姚永玲张婷[导读] 目的是监测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提高止痛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张光翠姚永玲张婷(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襄樊441000)【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癌性疼痛的治疗方法,包括三阶梯治疗方法。
【关键词】肿瘤;疼痛;治疗【中图分类号】R7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232-01癌痛一旦诊断成立,便威胁着患者生存,一般认为疼痛难以避免且难以处理。
事实并非绝对的,现今癌痛是能够处理的。
癌症疼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分镇痛药物和非镇痛药物治疗,镇痛药物治疗方法又分为三阶梯治疗和非三阶梯治疗,而镇痛药物治疗方法可分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激素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五个基本原则:(1)首选无创(口服、透皮等)给药,口服给药时,无创、方便、安全、经济,其它无创性途径给药包括透皮贴剂、直肠栓剂、鼻喷剂和口含服剂等。
(2)按阶梯用药,按疼痛强度选择相应阶梯的药物。
轻度疼痛主要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为代表,为第一个阶梯用药,中度疼痛主要用弱阿片类药物。
以可待因为代表,为第二阶梯用药。
必要时加用辅助药物。
重度疼痛主要用强阿片类药物,以吗啡为代表,为第三阶梯用药,必要时加用辅助药物。
(3)按时用药能维持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有利于持续有效地镇痛,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4)个体化用药癌痛个体对麻醉性止痛药的剂量、疗效、不良反应有较大差异。
(5)注意具体细节,如有癌痛应及时止痛;阿片类药物不会“成瘾”等。
目的是监测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提高止痛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于那些使用三梯治疗还不能达到满意镇痛的患者,可选用非三阶梯治疗方法。
2023年医院癌痛示范病房实施方案一、引言随着癌症发病率的上升,癌痛问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
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如何缓解癌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实施方案旨在于推动医院癌痛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全面、专业的癌痛示范病房服务。
二、目标通过建设癌痛示范病房,提供专业、规范的癌痛治疗服务,实现以下目标:1. 提供全面、个体化的癌痛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2.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提高癌痛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3. 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人文关怀,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三、建设内容1. 配置先进的设备和药品,以保证癌痛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2. 培养专职的癌痛治疗团队,包括疼痛科医师、麻醉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3. 优化病房环境,提供舒适的住院条件,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4.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包括与肿瘤科、疼痛科、康复科、心理科等科室的合作;5. 提供系统的患者教育,包括癌痛预防、自我管理等内容;6. 建立患者康复和出院后随访的机制,提供长期的癌痛管理服务。
四、运营管理1. 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癌痛治疗服务,包括急性疼痛缓解和慢性疼痛管理;2. 开展定期的专家会诊和学术交流,提高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3. 建立患者满意度评估和投诉反馈机制,持续改进服务质量;4. 加强团队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更新最新的癌痛治疗技术和理念。
五、预期效果1. 患者的疼痛感受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2. 医疗团队的协作能力得到提高,癌痛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改善;3. 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得到提高,信任医院的治疗水平;4. 医院的品牌形象得到提升,成为癌痛治疗领域的示范单位;5. 推动癌痛治疗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癌痛治疗水平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六、实施步骤1. 确定项目组成员,包括医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2. 进行前期调研工作,了解当前癌痛治疗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 制定实施计划,包括建设规模、时间进度、人员配置等;4. 确定资金来源和使用计划,完善项目预算;5. 开展设备、药品的采购工作,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6. 建设癌痛示范病房,进行装修、布置、设备调试等工作;7. 建立医疗团队,包括招募和培训相关医务人员;8. 推动多学科协作机制的建立,与其他科室进行沟通和合作;9. 开展患者教育和康复计划,提供全面的癌痛管理服务;10. 推广示范病房的经验和成果,为其他医院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前言癌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癌痛患者的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我们特成立癌痛专科小组,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癌痛患者疼痛控制水平,减轻患者痛苦。
2. 提高医护人员对癌痛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3. 加强癌痛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三、工作内容1. 建立和完善癌痛患者诊疗流程(1)对癌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制定个体化疼痛治疗方案。
(2)规范癌痛患者的药物治疗,遵循阶梯治疗原则。
(3)加强癌痛患者的非药物治疗,如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2. 提高医护人员癌痛诊疗水平(1)定期组织癌痛诊疗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癌痛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2)邀请疼痛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癌痛诊疗经验。
(3)开展医护人员癌痛诊疗技能竞赛,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3. 加强癌痛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1)建立癌痛患者心理支持小组,定期开展心理疏导活动。
(2)开展癌痛患者健康教育讲座,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3)建立癌痛患者交流平台,分享疼痛管理经验。
4. 落实癌痛规范化治疗(1)加强癌痛患者的疼痛评估,确保疼痛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定期对癌痛患者进行随访,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疼痛控制效果。
(3)开展癌痛患者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四、工作措施1. 组建癌痛专科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职责。
2. 制定癌痛专科小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内容。
3. 定期召开小组会议,总结工作经验,改进工作不足。
4. 加强与临床科室、疼痛科、心理科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5. 积极开展癌痛相关科研项目,提高癌痛诊疗水平。
五、工作进度安排1. 第一个月:完成癌痛专科小组组建,制定工作计划。
2. 第二个月:开展癌痛诊疗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水平。
3. 第三个月:开展癌痛患者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讲座。
4. 第四个月:落实癌痛规范化治疗,开展癌痛患者随访。
5. 第五个月:总结癌痛专科小组工作,完善工作计划。
癌性疼痛治疗规范与管理
一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
1 癌症疼痛概念:伤害性疼痛、神经痛、牵扯痛和自发性疼痛;源自肿瘤本身的疼痛、肿瘤治疗引起的疼痛和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疼痛。
2 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麻醉科执行“三阶梯治疗”用药原则用药规范:
第一阶梯:轻度至中度癌痛病人应采用非阿片类镇痛药。
如果有特殊指征,可合并应用辅助镇痛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有阿斯匹林、扑热息痛、醋氨酚、双氯芬酸钠等。
对骨转移性癌痛常能止痛。
这是因为骨转移处癌细胞产生大量前列腺素,而非甾体类抗炎药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同时有解热抗炎等作用。
上述药物对骨膜受肿瘤机械性牵拉、肌肉或皮下等软组织受压或胸膜腹膜受压产生的疼痛也有效。
第二阶梯:当非阿片类药物不能满意止痛时,应弱阿片类止痛药,称为第二阶梯。
临床主要应用可待因、右旋丙氧酚,可待因效果更好。
第三阶梯:中度和重度癌痛选用强阿片类止痛药。
在第一、第二阶梯治疗效果不好时采用,此类药物效果好,但易产生药物依赖和耐药性,连续用药后不能停药,若迅速停药就会产生戒断症状;重复用药效果逐渐下降,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维持效果。
强阿片类止痛药的应用需考虑许多因素,如年龄、性别、全身情况、癌症类型及疼痛程度和广泛度。
药物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通常由小剂量开始,根据临床经验增加到恰当的剂量。
三阶梯治疗中的辅助用药:针对癌痛病人产生的全方位疼痛,除了局部疼痛外,还要治疗社会性、心理性因素所导致的疼痛,此时可选用辅助药物进行治疗。
癌症疼痛药物治疗管理:
病人需持有卫生行政部门的疼痛治疗卡和病人及协办人的身份证,门诊挂号疼痛门诊,由疼痛门诊医生开局处方,依据医院管理规定开出一定数量镇痛药,一般为3天量,同时指导病人用药,评价用药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作好文书记录。
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科室负责人。
二癌症疼痛的神经介入治疗
1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术
规范:股神经、臂丛神经穿刺置管术等,常规皮肤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穿刺确定理想位置,置入导管,导管深度不小于10 CM,缝合固定导管,注入实验剂量,观察效果,无菌贴膜覆盖并妥善固定。
常用药物:利多卡因+ 罗哌卡因
2 外周神经毁损术
规范:严格控制神经毁损指正,对于药物难以奏效的癌痛,预料生活期并不长,且疼痛较为局限的病人,在完善各项医疗文书后实施。
推荐神经破坏药物为乙醇。
建议外周神经毁损为臂丛神经、肋间神经、股神经。
操作要点:神经定位准确、乙醇剂量在0.5~2ML左右,注射前用1%利多卡因定位,效果确切,30分钟后注入70%乙醇,妥善处理注意病人反应。
癌症疼痛的神经介入治疗的管理
对于需要神经介入治疗的疼痛病人,科室分管疼痛高年资医师要亲自审核并科室备案,对于神经毁损病人特殊情况要向医务科备案,必要时组织多学科会诊。
神经介入治疗在麻醉科恢复室或手术间内实施,术后行疼痛观察1小时,转原科室交接。
三癌症疼痛的连续静脉镇痛术和连续硬膜外镇痛术
(一)癌症疼痛连续静脉镇痛术(PCIA)
准入原则:
1 病人失去口服用药途径;
2 疼痛为全身性,呈多源性;
3 口服药效差,药物副作用重。
推荐药物:芬太尼舒芬尼
工作流程:
病人及家属申请-→→疼痛治疗医师行疼痛评估-→→签署疼痛治疗协议书-→→制定疼痛治疗方案-→→实施PCIA治疗以及疼痛治疗效果观察-→→调整、完善治疗方案-→→48小时再评估修正-→→进入连续静脉疼痛治疗-→→每日观察并记录疼痛治疗病程。
操作规范:
建立病人稳妥静脉通路-→→监护下给予负荷剂量的疼痛药物至90%疼痛被控制-→→确定疼痛药物配方-→→配置PCA泵并连接到病人静脉通路-→→启动PCIA治疗。
(二)癌症疼痛连续硬膜外镇痛术(PCEA)
准入原则:
1 病人疼痛呈清晰的区域分布;
2 病人及家属理解接受PCEA治疗带来的不便;
3 口服药效差,药物副作用重;
4 拟穿刺区域无感染情况。
推荐药物: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地塞米松
工作流程:
病人及家属申请-→→疼痛治疗医师行疼痛评估-→→签署疼痛治疗协议书-→→制定疼痛治疗方案-→→实施PCEA治疗以及疼痛治疗效果观察-→→调整、完善治疗方案-→→48小时再评估修正-→→进入连续硬膜外疼痛治疗-→→每日观察并记录疼痛治疗病程。
操作规范:
严格个步骤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病人下肢肌力变化(尤其带泵行走病人)。
确定硬膜外穿刺点并规范穿刺置管(要求旁开皮下隧道5CM以上)-→→负荷剂量局麻药硬膜外注入确保疼痛全部消失-→→疼痛观察并寻找最低有效剂量和最低有效浓度-→→配置PCEA泵与硬膜外导管连接-→→启动连续PCEA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