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额预付制测算方法比较与分析_杜丽侠
- 格式:pdf
- 大小:131.66 KB
- 文档页数:3
总额预付工作总结
总额预付是指在一项工作开始之前,雇主提前支付给员工一定的工资总额。
这种预付工资的方式在一些行业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建筑、制造和农业领域。
总额预付工作总结是对这种工资支付方式的一种总结和评估,以便雇主和员工都能够了解工作的进展和支付情况。
首先,总额预付工作总结应该明确记录雇主预付给员工的工资总额。
这个总额应该是根据工作的性质和预期工作量来确定的,雇主和员工双方应该在工作开始之前就达成一致。
这样一来,雇主就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预付成本,员工也能够有一个明确的预期收入。
其次,总额预付工作总结应该包括工作的进展情况。
这包括工作的完成情况、时间进度、质量问题等方面的情况。
雇主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评估工作的进展和质量,员工也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和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后,总额预付工作总结应该明确记录员工实际获得的工资总额。
这个总额应该是根据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来确定的,雇主和员工双方应该在工作结束时就达成一致。
这样一来,雇主就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实际支付的成本,员工也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实际收入。
总额预付工作总结对于雇主和员工都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雇主了解自己的预付成本和实际支付成本,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从而促进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合作和信任。
同时,总额预付工作总结也能够帮助雇主和员工更好地评估工作的进展和质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因此,总额预付工作总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管理工具,应该得到雇主和员工的重视和使用。
市中医院推行总额预付制度调研报告市中医院推行总额预付制度调研报告降成本、抓质量、促发展根据省卫生厅精神,自5月1日起我省医疗机构陆续实行“新农合”、居民医保等总额预付制。
为了保证在总额预付制下既能满足患者的医疗需要,又能促进医院的不断发展,按照医院的部署4月22日至4月27日在韩玉范副院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五人到市中医院、市中医院分别就实行总额预付制下的医疗质量、医保、药事、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学习。
现就医疗质量管理方面谈谈自己的见闻及感受。
一、上海及市中医医院概况市中医医院始建于1954年,目前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床位505张,在岗职工980余人。
医院由总院区和综合门诊部两部分组成,有学科35个,研究所5个,共开设专科专病门诊96个,床位使用率%,门急诊人次达172万人次,住院平均天数天,出院人数万人,药占比68%。
在专科建设方面,其中医儿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5个、市中医重点专科10个,全院医师中硕、博占50%,全年收入达亿元。
该院自元月起实行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
市中医医院始建于1954年10月,目前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培养点。
内设市中医研究所、市中医骨伤中心等研究机构。
现开放床位633张,职工1070人,年门急诊次85万人次,出院病人近万人次。
全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博士15名、硕士124人,高级卫技人员118名。
总收入亿。
该院自实行总额预付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是按病种付费的试点单位。
二、总额预付制下中医医院的应对措施医保预付制包括总额预付制、按人头支付、按病种支付、点数支付法等。
其目的是促使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从根本上改变医疗机构及医生的收入与服务量或处方量紧密相关的现状。
总额预付制是由政府单方面或医保机构同医疗机构协商,事先确定年度预算总额,在该年度内,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全部在总额中支付,“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试论医保总额预付的经济学分析及完善策略【摘要】本文旨在对医保总额预付进行经济学分析及完善策略的探讨。
在引言部分中,将从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两方面介绍该问题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将着重介绍医保总额预付的概念、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学分析以及提出完善策略的相关内容。
结合实施效果评估部分,对医保总额预付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
最后在结论部分中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医保总额预付政策的改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以提高医保体系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保总额预付、经济学分析、完善策略、影响因素、实施效果、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概念、评估、建议、展望、总结、研究背景、研究目的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医保总额预付是指医保机构提前为参保人员支付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以提高医保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和医疗费用的持续上涨,医保总额预付成为了解决医保支付难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我国,医保总额预付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缓解患者就医后的资金压力,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及时性和可及性。
通过提前支付一定费用,医保机构也能够更好地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并有效管理医保资金的使用。
医保总额预付制度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问题,如资金管理不到位、风险控制不足等。
对医保总额预付制度进行经济学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影响因素、优缺点以及对医保体系的作用。
本文将从医保总额预付的概念、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医保总额预付的作用、问题及解决策略,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旨在为完善医保总额预付制度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医保总额预付的经济学分析及完善策略,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医保总额预付的概念、影响因素、经济学分析以及实施效果评估,为提升医保总额预付政策的有效性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分析医保总额预付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医保总额预付对政府、医疗机构和参保人群的影响,深入探讨医保总额预付政策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完善医保总额预付政策以提升其效益和公平性。
论医疗保险付费方式的思索—总额预付的利与弊目的对医疗保险总额预付进行探讨,探究良好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
方法对试点医院和对照医院的医疗保险指标运用倍差法进行比较。
结果总额预付的医院的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对于患者而言住院的时间也缩短了,让医疗保险支付水平有所提高。
结论对于医疗保险付费方式采用总额预付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总额预付在实际运用中也有一些弊端,因此,在提高整个医院医疗保险费用的管理方面我们应该考虑多种方式相结合。
标签: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总额预付;利与弊人社部社保中心在2011 年对医疗保险付费方式进行了改革,要求推行医疗保险付费方式采取总额预付方式,率先选取了上海市、河北省保定市、广东省中山市等几个城市作为试点,主要是为了维护医疗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该政策对医疗的服务质量、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等进行了指标分析。
本文主要将总额预付的试点医院和非试点医院进行相同医疗保险指标的对比,采用倍差法对医疗保险指标进行分析,在肯定医疗保险总额预付的优良效果的前提下,对总额预付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弊端进行分析,希望为总额预付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在实施方面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了上海市4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样本,它们都采用的是医疗保险总额预付方式,我们叫做干预组。
另外,我们选取了与干预组同等级别的,实力相当的医院作为对照组,这一组是没有参加医疗保险总额预付的。
利用倍差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我们研究总额预付的利弊提供分析资料。
1.2方法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我们采用的是倍差法,这种方法在评价政策影响方面也有所运用,目的在于评价一项政策在给接受对象的影响的好坏。
它是一种计量方法,从我们的样本库中非随机的选取两个样本作为调查对象,分为政策干预组和非政策影响的对照组。
运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对政策干预和非政策干预的数据进行分析,看看指标的变换量,从这个变化量的差值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政策对于干预组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总额预付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实施概况及问题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总额预付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总额预付制的优势和挑战进行分析,揭示了实施总额预付制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问题分析及原因探讨部分,指出了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在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旨在促进总额预付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有效实施,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关键词】总额预付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概况、优势、挑战、问题分析、原因探讨、解决问题、案例分析、总结、展望、政策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总额预付制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作模式,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总额预付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费用管理不够严格、保障水平不够均衡等。
有必要对总额预付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实施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1.2 研究意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额预付制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在改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总额预付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实施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总额预付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实施概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制度的具体运行方式、政策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这有助于政府部门更好地了解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状况,为今后的政策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分析总额预付制的优势和挑战,有利于全面评估该制度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效果,并为进一步推动医疗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意识,提高他们的医疗服务利用率和满意度。
通过对总额预付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研究,可以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总额预付制控制住院医疗费用效果评价孙良仁【摘要】目的通过对该院实施总额预付制后医疗费用核心指标的分析,评价总额预付制控制医疗费用的效果.方法采集该院总额预付实施后的2011年职工医疗保险住院病人的医疗费用作为观察组,实施前的2010年相关数据作为对照组,分析实施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总额预付制后,住院人次有所下降,次均住院天数、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药品费用、次均自付费用都有显著下降,P值分别为0.0002、0.0000、0.0074、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占比无较大变化,P值为0.28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总额预付制是宏观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年(卷),期】2013(000)017【总页数】2页(P21-22)【关键词】总额预付;住院费用;指标分析;效果评价【作者】孙良仁【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苏徐州 221006;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5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22目前,我国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制度和人员的全覆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而提升全民医保质量就成为当前医保管理的主要任务[1]。
医保费用支付制度是提升医保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医保制度功能的重要环节[2]。
通过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总额预付制”是根据当年医保基金的年度预算,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确定当年医保基金支出总额[3]。
在总额内根据各定点医疗机构前期医保费用、床位、营业收入、医疗技术等因素,确定各定点医疗机构当年医保基金支出总额,同时制定配套的考核管理办法,保障总额预付制度的实施[4]。
这种支付方式在我国各城市得到广泛的应用,是控制医疗费用较为有效、可靠的方式。
1 研究对象选择实施总额预付之后的2011年全年我院市区职工医保住院病人作为观察组,选择实施之前的2010年作为对照组。
两年的住院人次数分别为8289和10708。
试论医保总额预付的经济学分析及完善策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医疗保险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医疗保险的总额预付制度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参保人员在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保费后,可以在需要医疗保障时直接获得保险公司支付的医疗费用。
本文将对医保总额预付的经济学分析以及完善策略进行阐述。
1.减轻医疗支出压力医保总额预付可以有效地减轻参保人员的医疗支出压力。
参保人员在需要医疗保障时,无需一次性垫付大额医疗费用,而是可以直接向医保机构索取医保费用。
这样可以帮助参保人员减轻经济压力,提高医疗保障的可及性和满意度。
2.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局面医保总额预付可以有效地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
在现实生活中,医疗资源非常紧张,病人很难得到及时治疗。
但是,通过医保总额预付的方式,可以让参保人员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就医医院和医生,从而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3.促进公平与效率的协同医保总额预付可以促进公平与效率的协同。
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由于实行按病种结算,导致医疗资源不均衡和医疗成本飞涨。
而通过医保总额预付制度,可以统一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公平地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可以减少医疗成本。
1.优化医疗保险制度医保总额预付是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个基本形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优化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建立完善的医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医药价格监管,加强药品质量监管,提高医疗保障的可及性和质量。
2.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为了提高医疗保障的质量和参保人员的满意度,需要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医疗服务评价机制,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提高医疗保障的水平和质量。
3.加强数据管理和风险控制为了保障医保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需要加强数据管理和风险控制。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医保数据管理系统,对医保资金进行动态监管和风险评估,开展反欺诈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对医保资金的监管和使用。
DRGs预付制与总额预付制异同分析随着医改进入深水期,医保支付制度成为撬动“医疗、医药、医保”改革的“牛鼻子”,不少省、市地区纷纷制定了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实施方案,并取得了不错成效。
DRGs付费方式实现了医保支付的后付制向预付制的转变。
然而,许多地区在实行DRGs 付费改革的同时,也对医疗保险进行总额预付结算支付制度的改革。
那么这二者有何区别和联系呢?本文以云南省玉溪市DRGs预付制与总额预付制改革为例,实例分析其特点和差异。
一、概念1.DRGs预付制诊断相关组-预付费制度(Diagnosis Related Groups-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简称DRGs-PPS),是指在DRGs分组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测算制定出每一个组别的付费标准,并以此标准对医疗机构进行预先支付的一种方法。
通俗地讲,DRGs-PPS是医疗保险机构就病组付费标准与医院达成协议,医院在收治参加医疗保险的病人时,医疗保险机构按照该病组的预付费标准向医院支付费用,超出标准部分的费用由医院承担(或者由医院与医疗保险机构按约定比例共同承担),结余部分可留用的一种付费制度。
2.总额预付制“总额预付”(Global Budget),是指根据一定区域内参保人数、年均接诊总人次数、次均接诊费用水平,测算一定区域内年度统筹补偿控制总额,经办机构定期预拨,实行总额控制、包干使用、超支分担的支付方式。
这种支付方式会以前期医院总支出为依据,在剔除不合理支出后按年度拨付医院费用总额。
在指定年度预算时,往往考虑医院规模、医院服务量和服务地区人口密度及人口死亡率、医院是否是教学医院、医院设施与设备情况、上年度财政赤字或结余情况,通货膨胀等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因素,或综合考虑因素,然后确定下一年度医疗费用总预算,一般1年协商调整一次。
二、DRGs预付制 VS 总额预付制:相同之处第一,都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兼顾医、保、患三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