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24
CHONGQING FISHERIES 中华绒螯蟹薛洋(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江北400020)[品种名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seitsis)【品种来源】长江水系野生河蟹或人工选育的河蟹。
[特征特性】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肉味鲜美细嫩,蟹黄更是独具风味,蟹壳可提取甲壳素、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高新技术产品。
河蟹喜栖息在水质清新、水草丰盛的湖泊、江河水域,营穴居生活。
它食性很广,嗜食鱼、虾等动物尸体和蠕虫、螺、蚌、昆虫及其幼虫。
由于水体中植物性食在蟹胃中岸边植物和水生植物常占主要组成部分。
食饵缺少时还会相互捕食,河蟹生殖泪游的习性,在长江流域,每年9-1()月份其性腺趋向成熟,开始降河泪游,顺水流由湖至江,再由江至浅海区域交配产卵,海水是交配产卵的必要条件。
每年12月至翌年3月为交配产卵盛期。
刚产出的卵在雌蟹腹部内肢的刚毛上进行抱卵孵化,其胚胎发育缓慢,孵化时间长达3-4个月。
河蟹幼体发育过程中,有显著变态和增长都要经过蜕皮,整个幼体期分为瀏士幼体、大眼幼体(即蟹苗)和幼蟹三个阶段.在自然界潘状幼体至大眼幼体需30-40天。
年初投放蟹种60()-1()0()只/W,年底产量表现为:池塘养殖50-75千克/亩,湖泊网围养殖2()-25千克/亩,河沟30-35千克/亩。
湖泊、水库增殖可达1-5千克/亩。
[健康养殖技术】1.池塘养殖河蟹池塘面积以10-30亩为宜,池深1.2-1.5米,坡度1:2-3。
池塘四周环沟宽2米、深1.8-2.()米。
水草的覆盖面积应占池塘面积的40%-60%,适宜的水草为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
采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消毒,用量一般为100-125千克/亩。
防逃墙可采用钙塑板、铝板、石棉板或勋逃网等作为防逃墙材料。
清明前每亩投放活螺#200-250千克,扣蟹放养规格以80-160只/千克为宜,放养密度一般为6()-1()0()只/亩。
河蟹饲养前期和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占6()%-70%,植物性饲料占3()%-40%,每天傍晚投喂1次中可。
中华绒螯蟹吃什么东西
中华绒螯蟹为日本绒螯蟹中华亚种,又名河蟹、大闸蟹,是我国传统的水产珍品。
中华绒螯蟹常穴居江、河、湖荡泥岸,昼匿夜出,以动物尸体或谷物为食。
到每年秋季,长得比较丰满,常回游到近海繁殖,母体所带的卵在翌年3-5月间孵化,幼体经过多次变态,发育成为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生长。
每届秋季,当此蟹在繁殖回游期中,渔民常在河湖中筑簖,到晚上用灯光诱捕之。
其肉质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较少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钾、钠、镁、硒等微量元素,蟹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是餐桌上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滋味鲜美的水产佳肴,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具有“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典型形态特征。
这个能是我在百度看到的,首先没有想到是它的营养这么丰富。
我从小就吃这个,每年差不多十月份就可以吃了,可以清蒸,爆炒,清蒸味道很鲜,我最喜欢,也是因为我懒,哈哈!爆炒也好吃,但是我不会。
总的一句话,蒸,炸,炒,都好吃,没有问题。
母蟹吃黄,公蟹吃膏。
我每次和别人说这个的时候,好多人都不知道,我还得说半天,但是我想说,真的很好吃,我们哪里很多都做养殖的,所以,每年都是买给贩子了,今年呢,想试一下能不能在网上卖,然后也想把我家乡的美食推荐给大家。
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是一种经济蟹类,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
为中国久负盛名的美食。
其螯足用于取食和抗敌,掌部内外缘密生绒毛,绒螯蟹因此而得名。
杂食性动物,鱼、虾、螺、蚌、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虫等均可作为大闸蟹的动物性饵料。
蟹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对皮肤的角化有帮助;对儿童的佝偻病,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也能起到补充钙质的作用。
中国境内广泛分布于南北沿海各地湖泊,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极其鲜美。
其中又以固城湖大闸蟹最为著名,历来被称为蟹中之冠,是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其他较为著名的还有太湖大闸蟹、阳澄湖大闸蟹、长荡湖大闸蟹等。
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或螃蟹。
是一种经济蟹类。
因其两只大螯上有绒如毛,故崇明人称之为“老毛蟹”。
它的出身地就在崇明岛的长江口水域。
世界上各大江湖中,共有300多种螃蟹,其中可供食用的大约20来种,而最负盛名的要数中国的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每到入冬时节纷纷游至附近水域,咸淡水交接的地方繁衍后代,然后蟹苗会被渔民们捕捞上岛,蟹农们将小蟹养到纽扣大,叫做扣蟹时,养殖户和全国各地的养殖户纷纷前来购买,带回去养大。
扣蟹在后续的生长过程中会挑选各自适合自己生长发育的水生环境,其中因独特的水域特性,培育的大闸蟹堪称“蟹中之最”。
凭借多年养殖经验告诉消费者一套独特的识别方法:1.饱满度(捏的方法):大闸蟹区别于其他螃蟹在于肉质饱满度,可采用捏压大闸蟹小腿部分感觉肉质是否饱满,若不饱满时,捏上去有空洞感。
2.青背(烧的方法):大闸蟹背为蟹壳青,青得发亮、清爽,烧熟后显红色。
其他湖区的螃蟹泥土色重,烧熟后为灰中有红色。
3.白肚(刷的方法):大闸蟹肚皮呈白色,白得有光泽,但不是纯白,因为受湖中水渍原因,应略带点水渍黄,不同于其他湖区螃蟹肚呈灰色,采用刷子轻轻刷的壳的话,可以刷下略微水渍色附着于壳体的脏污。
4.金爪(可放光滑玻璃或者地砖上试验):大闸蟹爪尖上呈烟丝般金黄色,二螯八爪肉感强、强劲有力;放在光滑的玻璃板或者地砖上能撑起,爬行自如。
中华绒螯蟹等级标准中华绒螯蟹是一种珍贵的淡水蟹,因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备受消费者喜爱。
为了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品质和价值,制定了一套全面的等级标准。
这套标准涵盖了从蟹种选择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以确保中华绒螯蟹的品质和安全。
1.蟹种选择选择健康的中华绒螯蟹蟹种,要求来源于持有种质资源保护证书的养殖场或天然水域。
蟹种应体格健壮、无病害、生长速度快、遗传特征明显。
2.养殖环境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水域应无污染、水质清澈,水深适宜,水草丰茂,有利于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和蜕壳。
同时,养殖区应设有防逃设施,防止中华绒螯蟹逃跑。
3.饲养管理根据中华绒螯蟹的生活习性和食性,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如新鲜水草、螺蛳、小鱼虾等。
根据天气和季节变化,合理调整饲料投喂量和时间。
同时,每天需对养殖区进行清理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
4.疾病防治定期对中华绒螯蟹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疾病并进行防治。
采用环保、无残留的药物进行疾病治疗,避免对中华绒螯蟹产生副作用。
同时,建立疾病预防机制,防止疾病传播。
5.收获与加工根据市场需求和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收获。
收获时,应选择健康的中华绒螯蟹,避免混入病蟹或死蟹。
对于需要加工的中华绒螯蟹,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清洗、分级、包装等操作。
6.质量检测对收获的中华绒螯蟹进行质量检测,包括外观、体重、壳宽、腹甲长度等方面的测量。
同时,对中华绒螯蟹进行称重,以确定其规格等级。
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环节。
7.包装与储存对加工好的中华绒螯蟹进行包装,要求包装材料环保、无毒无害。
包装上应标明品名、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等信息。
储存时,要求环境干燥、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高湿环境。
8.市场销售将包装好的中华绒螯蟹投放市场销售,销售过程中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同时,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中华绒螯蟹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中华绒螯蟹弓蟹科绒螯蟹属动物
中华绒螯蟹是弓蟹科、绒螯蟹属甲壳类动物,又名河蟹、大闸蟹,是中国传统的水产珍品。
体型较大;头胸甲长为47毫米,宽53毫米;头胸甲呈圆方形,边缘有细颗粒前半部窄于后半部,背面较隆起,前面有6枚突起,前后排列,前者2枚较大后者4枚小,居中间2枚较小而不明显,各个突起均有细颗粒;额分为4齿,齿缘有锐颗粒;眼窝缘近中部的颗粒较锐;前侧缘具4齿,第1齿最大,末齿最小,由此向内后侧方引入1条斜行颗粒隆线,侧缘附近也具同样隆线;后缘宽而平直;螯足粗壮;长节背缘近末端有一齿突,内、外缘有小齿腕节内缘末半部具1颗粒隆线向后伸至背面基部,内末角具一锐刺,刺后又有颗粒。
雄性掌、指节基半部的内、外面均密具绒毛,而雌性的绒毛只在外侧存在,内侧无毛。
中华绒螯蟹虽在淡水里生长,但却要在河口附近的浅海中繁殖后代。
每年秋季成熟个体汇聚到通海的河道中,顺流而下至河口区域,并在此交配、产卵、越冬。
成蟹喜欢在泥岸的洞穴栖息,或匿藏石砾及水草丛里,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范围广。
食性杂,不管是水生维管束植物、岸边植物,还是有坚硬外壳的螺、蚌等,它都能巧妙地捕食。
中华绒螯蟹在中国分布很广,通海的江河基本都有分布;随着远洋运输业的发展,中华绒螯蟹随着大型船舶的压仓水也能漂洋过海,世界沿海诸国常可见到。
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技术摘要:中华绒螯蟹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蟹中属上等之品,它具有肉嫩、黄多、油厚、膏肥,味道鲜美、风味独特等特色,且规格大,深受消费者青睐。
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利用本地区稻田面积和水域空间,我们从中华绒螯蟹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养殖品种,在养殖蟹中属上等之品,它具有肉嫩、黄多、油厚、膏肥,味道鲜美、风味独特等特色,且规格大,深受消费者青睐。
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利用本地区稻田面积和水域空间,我们从2001年以来开展了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的试验、示范工作,现将稻田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稻蟹工程建设1、稻田选择:稻田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的田块,底质为壤土或沙壤土,稻田面积为1亩以上。
2、开挖蟹沟:在稻田四周开挖蟹沟,沟宽80-100厘米,沟深60厘米左右,开挖环沟的泥土主要用于加高、加厚、加宽田埂,田埂高70厘米以上,宽50厘米左右,田埂要捶打结实,做到大雨大水冲不倒、不塌、不漏。
田埂为斜坡形,其内坡比为1:3。
3、防逃设施:选用聚乙烯双层厚农膜,该膜表面光滑,防逃效果好,首先在田埂上开挖10厘米深的小沟,在小沟内每隔70-80厘米插细竹杆1片,并用细铁丝固定,然后用双层农膜套于细竹杆;开口一端农膜埋入小沟内,用泥土压紧压实,膜高60厘米左右,同时用细铁网包扎好进出水口,以防蟹外逃和天敌进入。
4、消毒杀菌:放蟹种前20天,每亩用80公斤生石灰兑水全田泼洒消毒,消灭病菌及敌害生物。
5、建造生物栖息地:放水后在环沟内种植一些苦草、轮叶黑澡、金丝鱼草,同时放养绿色细青萍及水葫芦,种植及放养面积占环沟总面积的30%-40%,作为蟹遮荫、躲藏、脱壳、栖息、以及提供植物性饲料。
二、稻田放养时间及数量3月底4月初进行放养,亩放养250只,平均单重16克/只,稻田放养前蟹种用20毫克/升高锰酸浸浴1分钟进行蟹体消毒,或用3%-4%盐水浸浴5-10分钟。
农资荟萃安锦1号(XPD024-2015,见第24页图3)由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和麻阳苗族自治县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联合选育。
3月中旬气温12℃以上时就开始萌动,3月底至4月初展叶后进入快速生长期,6月下旬块根开始膨大,7~10月为块根快速膨大期。
每年冬季第2次霜降后开始落叶,采收期在落叶后至第2年春季萌芽之前。
生长势较强,叶片长20厘米、宽21厘米,藤蔓粗壮,藤叶繁茂性好。
地下块根生长较快,每株1~2个块根,平均长度可达40厘米,直径10~15厘米,单个块根重1.4~2.5公斤,块根形态好,一年生块根呈纺锤形的占比80%左右。
一年生块根淀粉含量35%,粉质细滑,粗纤维含量少。
综合抗逆性较强。
多点试验每667平方米鲜葛产量1700公斤(不插竿栽培)。
栽培技术要点:单行起垅宽约120厘米,两边沟宽30厘米;双行起垅宽200厘米,沟宽50厘米。
定植点的距离以株距50厘米为佳,一垅栽双行的宜呈三角形栽植,每667平方米栽植550~700株。
及时抹芽(大面积栽培的不抹芽),视情况每隔15~20天喷施高钾专用叶面肥,全年喷施6~8次。
葛之星1号(XPD025-2015)由湖南省强生药业有限公司和湖南省农业生物资源利用研究所联合选育。
4月上旬移栽,全生育期240天左右。
多年生藤本,长可达10米,全株被黄褐色粗毛。
藤茎基部粗壮,从根颈部开始着生侧蔓,叶互生,具长柄。
三出复叶,顶端小叶的柄较长,叶片盾形,裂口数为2,先端急尖,基部较圆,两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
侧生小叶较小,偏椭圆形或盾形,裂口较小。
块根肥厚,多数为圆筒型,表皮浅黄褐色、有条纹。
1~3年生植株不开花结果。
块根淀粉含量16.7%,喜光、耐肥,田间生长表现抗性好。
多点试验每667平方米鲜葛平均产量2170.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土壤深翻后按行距1~1.1米的规格要求开挖种植沟,沟深50~60厘米,沟宽50~60厘米。
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移栽,成活后用尿素提苗1次。
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是一种经济蟹类,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
为中国久负盛名的美食。
其螯足用于取食和抗敌,掌部内外缘密生绒毛,绒螯蟹因此而得名。
杂食性动物,鱼、虾、螺、蚌、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虫等均可作为大闸蟹的动物性饵料。
蟹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对皮肤的角化有帮助;对儿童的佝偻病,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也能起到补充钙质的作用。
中国境内广泛分布于南北沿海各地湖泊,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口感极其鲜美。
其中以固城湖大闸蟹最为著名,历来被称为蟹中之冠,是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其他较为著名的还有太湖大闸蟹、阳澄湖大闸蟹、长荡湖大闸蟹等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或螃蟹。
是一种经济蟹类。
因其两只大螯上有绒如毛,故崇明人称之为“老毛蟹”。
它的出身地就在崇明岛的长江口水域。
世界上各大江湖中,共有300多种螃蟹,其中可供食用的大约20来种,而最负盛名的要数中国的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每到入冬时节纷纷游至崇明岛附近水域,咸淡水交接的地方繁衍后代,然后蟹苗会被崇明岛的渔民们捕捞上岛,蟹农们将小蟹养到纽扣大,叫做扣蟹时,阳澄湖的养殖户和全国各地的养殖户纷纷前来崇明岛购买,带回去养大,然后再经过大量的宣传,让大家误以为螃蟹是阳澄湖出生的,其实大闸蟹的真正故乡是在崇明岛附近的水域。
扣蟹在后续的生长过程中会挑选各自适合自己生长发育的水生环境,其中因阳澄湖独特的水域特性,培育的大闸蟹堪称“蟹中之最”。
阳澄湖大闸蟹青背白肚养殖场凭借多年养殖经验告诉消费者一套独特的识别方法(此方法仅为企业内部言论,不代表阳澄湖大闸蟹官方观点):1.饱满度(捏的方法):阳澄湖大闸蟹区别于其他螃蟹在于肉质饱满度,可采用捏压大闸蟹小腿部分感觉肉质是否饱满,若不饱满时,捏上去有空洞感。
2.青背(烧的方法):大闸蟹背为蟹壳青,青得发亮、清爽,烧熟后显红色。
其他湖区的螃蟹泥土色重,烧熟后为灰中有红色。
3.白肚(刷的方法):大闸蟹肚皮呈白色,白得有光泽,但不是纯白,因为受湖中水渍原因,应略带点水渍黄,不同于其他湖区螃蟹肚呈灰色,采用刷子轻轻刷的壳的话,可以刷下略微水渍色附着于壳体的脏污。
4.金爪(可放光滑玻璃或者地砖上试验):大闸蟹爪尖上呈烟丝般金黄色,二螯八爪肉感强、强劲有力;放在光滑的玻璃板或者地砖上能撑起,爬行自如。
其他湖区蟹爪单薄无力,爪尖上没有明显的金黄色。
5.黄毛(可采用挤压鳌毛的方法):蟹螯上的绒毛密而软,毛色清爽,显黄色。
其他湖区蟹毛带浓重泥土色,不清洁。
此方法需特别注意安全,容易被夹到手指。
形态特征身体结构头胸甲呈圆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部。
背面隆起,额及肝区凹陷,胃区前面有6个对称的突起,各具颗粒。
胃区与心区分界显着,前者的周围有凹点。
额宽,分四齿。
眼窝上缘近中部处突出,呈三角形。
前侧缘具四锐齿,最后者最小,并引入一隆线,斜行于鳃区的外侧;沿后侧缘内方亦具一隆缜。
螯足,雄此雌大,掌节与指节基部的内外面密生绒毛,腕节内末角具一锐剌,长节背缘近末端处与步足的长节同样具一锐刺。
步足以最后三对较为扁平,腕节与前节的背缘各具刚毛,第四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与腹缘皆密具刚毛。
腹部,雌圆雄尖。
头胸甲长54.6毫米,宽61.0毫米。
体形体近圆形,头胸甲背面为草绿色或墨绿色,腹面灰白,头胸甲额缘具4尖齿突,前侧缘亦具4齿突,第4齿小而明显。
腹部平扁,雌体呈卵圆形至圆形,雄体呈细长钟状,但幼蟹期雌雄个体腹部均为三角形,不易分辨。
螯足用于取食和抗敌,其掌部内外缘密生绒毛,绒螯蟹因此而得名。
4对步足是主要爬行器官,长节末前角各有1尖齿。
腹肢雌性4对,位于第2至第5腹节,双肢型,密生刚毛,内肢主要用以附卵。
雄蟹仅有第1和第2腹肢,特化为交接器。
生活习性常穴居江、河、湖荡泥岸,昼匿夜出,以动物尸体或谷物为食。
到每年秋季,长得比较丰满,常回游到近海繁殖,母体所带的卵在翌年3至5月间孵化,幼体经过多次变态,发育成为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生长。
每届秋季,当此蟹在繁殖回游期中,渔民常在河湖中筑簖,到晚上用灯光诱捕之。
中华绒螯蟹栖于淡水湖泊河流,但在河口半咸水域(盐度为18-26/1000,比重为1.016-1.020)繁殖。
每年6至7月间新生幼蟹溯河进入淡水后,栖于江河、湖荡的岸边。
喜掘穴而居,或隐藏在石砾、水草丛中。
掘穴时主要靠1对螯足,步足只起辅助作用。
以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有机碎屑及动物尸体为食。
取食时靠螯足捕捉,然后将食物送至口边。
营养条件好时,当年幼蟹体重可达50至70克,最大可达150克,且性腺成熟,可与2龄蟹一起参加生殖洄游。
如放养密度大或生长慢,则2龄时性腺也难以成熟,不能参加生殖洄游。
交配中华绒螯蟹一般在江河湖泊生长至2龄,自9月下旬(秋分前后)蜕壳为绿蟹起性腺开始迅速发育,30至40天内雌蟹生殖指数由蜕壳前的0.36%骤增至10至15%左右。
至10月中下旬(寒露、霜降时节),大部分性腺已发育进入第Ⅳ期,遂离开江河、湖泊向河口浅海作生殖洄游。
11月上旬(立冬)后群集于河口浅海交汇处的半咸水域,开始交配繁殖。
在长江流域,中华绒螯蟹繁殖区的盐度为18-26/1000,水温为5至10℃,时间在当年12月至翌年3月。
交配时雄蟹以螯足钳住雌蟹步足,并将交接器的末端对准雌孔,将精液输入雌蟹的纳精囊内。
整个交配过程历时数分钟至1小时。
雌蟹一般在交配后7至16小时内产卵。
受精卵附着在雌蟹腹肢的刚毛上。
在水温10至17℃情况下,受精卵经30至60天后孵化出溞状幼体。
繁殖在河口浅海浮游35天以上,经5次蜕皮,然后进入大眼幼体期。
此时兼营浮游及底栖生活,并能逆流上溯至湖沼。
大眼幼体经6至10天后蜕壳而成幼蟹,开始营底栖爬行生活。
雌蟹在所抱卵全部孵化后,蛰伏在河口浅滩的沙丘上,其头胸甲及四肢有苔藓虫、薮枝虫等附着,腹部常有蟹奴寄生。
产后的雌蟹至6月底7月初相继死亡。
从溞状幼体起,雌蟹的寿命为2足龄,雄蟹则交配后即死亡,寿命比雌蟹短2个月。
当年成熟的中华绒螯蟹寿命仅1年,且雌性占绝对优势。
性腺成熟缓慢的个体,寿命较长,有的可达3至4年。
物种分布中国境内广泛分布于南北沿海各地湖泊,中国唯一的中华绒螯蟹苗繁育基地在上海市崇明岛,因为崇明岛的地理位置正好在长江入海口,也是螃蟹繁衍后代的地方,六十年代以后产量锐减,实行人工移苗放流,产量有所恢复。
每年9-11月为生产旺季。
中华绒螯蟹的自然分布区主要在亚洲北部、朝鲜西部和中国。
中国北自辽宁鸭绿江口,南至福建九龙江、西迄湖北宜昌的三峡口均有分布。
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对中华绒螯蟹的生活习性,特别是生殖洄游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随蟹苗的人工培育和放流增殖,此蟹已遍布全国,但品质以长江下游阳澄湖的大闸蟹和河北的胜芳蟹最为著名。
20世纪初,中华绒螯蟹随海船移植至德国,然后沿莱茵河传布,今已遍及许多欧洲国家的水域。
中华绒螯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此蟹只可食活蟹,因死蟹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后,会产生蟹毒碱。
中华绒螯蟹味美且营养丰富,历来被视为上品。
每100克蟹食用部分含蛋白质14%,脂肪5.9%,碳水化合物7%。
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核黄素、烟酸,其发热量超过一般鱼类的营养水平。
中华绒螯蟹是出口品种,输往地区:香港、澳门;出口口岸:江苏、浙江、广东。
名称由来大闸蟹为什么又普遍称为“大闸蟹”呢?包笑天曾对这个名称写过一篇《大闸蟹史考》,说道:“‘大闸蟹’三字来源于苏州卖蟹人之口。
……人家吃蟹总喜欢在吃夜饭之前,或者是临时发起的,所以这些卖蟹人,总是在下午挑了担子,沿街喊道:‘闸蟹来大闸蟹’。
”这个“闸”字,音同“SA”,(“SA”在吴方言中就是水煮的意思)蟹以水蒸煮而食,谓“SA蟹”。
这样的解释,尚不能尽意。
他“有一日,在吴讷士家作蟹宴(讷士乃湖帆之文),座有张惟一先生,是昆山人,家近阳澄湖畔,始悉其原委”。
吴讷士是苏州草桥中学的创始人,父亲吴大征晚清时官至湖南巡抚,甲午战争中当过刘坤一的副帅,一门三代,都是著名的古籍收藏家。
张惟一就是方还,与王颂文同为吴讷士的好友,吴家的常客。
顾炎武《天下邵国利病出》手稿,流失二百多年,为吴士讷所购得,又为方还和王颂文在吴家发现,并慨然接受相赠迎回昆山。
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成为书林中的一段佳话。
事有凑巧吴家设蟹宴,方还亦在座,包笑天作了有关“大闸蟹”名称的解释:“闸字不错,凡捕蟹者,他们在港湾间,必设一闸,以竹编成。
夜来隔闸,置一灯火,蟹见火光,即爬上竹闸,即在闸上一一捕之,甚为便捷,之是闸蟹之名所由来了。
”竹闸就是竹簖,簖上捕捉到的蟹被称为闸蟹,个头大的就称为大闸蟹。
大闸蟹闻名天下,鲜盖百味。
有人问:“是谁最早吃着这个鲜头,成为天下第一食蟹人?”巴城镇流传下来一则岁月悠远的民间传说,可以满意回答。
相传几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在江南的陆地上定居栖息,从事捕捞水产和农垦耕作,一代又一代含辛茹苦地创建出一个鱼米之乡。
由于江南地势低洼,雨量充沛,经常易闹水灾。
有时虽然丰收在望,可是,江湖河泊里却冒出了许多爱朝亮光爬行的甲壳虫,双螯八足,形状凶恶可闯进稻田偷吃谷粒,还用犀利的螯伤人。
荆蛮先民吓得畏如虎狼,称这种虫为夹人虫,不等太阳落山,就早早关上大门。
后来,大禹到江南开河治水,派壮士巴解到水陆交错的阳澄湖区域督工,带领民工开挖海口河道。
入夜,工棚口刚点起火堆,谁知火光引来了黑压压的一大片夹人虫,一只只口吐泡沫像湖水般汹涌而来。
大家要紧出来抵挡,工地上激起了一场人虫大战。
不多时,夹人虫吐出的泡沫,直把火堆湮息,双方在黑暗中混战到东方发白,夹人虫早才纷纷退入水中。
可是好多民工被夹伤的夹伤,夹死的夹死,血肉淋漓,惨不忍睹。
阳澄湖大闸蟹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开河工程。
巴解寻思良久,想出了一个办法,叫民工筑座土城,并在城边掘条很深的围沟,待等天晚城上升起火堆,围沟里灌进沸腾的开水。
夹人虫席卷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沸水沟里烫死。
沟里虫的尸体越积越多,便用长挠钩起来,继续灌放开水作战。
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堆积如山,发出一股引人开胃的鲜美香味。
巴解闻着后,好奇地取过一只细看,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
他想:味道喷香扑鼻,肉不知能不能吃?便大着胆子咬一口。
谁知牙齿轻轻嚼动,嘴里觉味道鲜透,比什么东西都好吃。
巴解越吃越香,一下把一只夹人虫嚼到肚里,接连又吃一只。
大家见他吃得津津有味,胆子大的民工也跟着吃起来,无不大喜说:"大家来吃夹人虫,味道香极了!"于是,民工们都随手俯捡而食,把一大堆夹人虫全都消灭到“五脏殿”里。
当地的百姓获悉后,也就纷纷捉拿夹人虫吃,又很快传遍四面八方。
从此,先民们都不怕夹人虫了,被人畏如猛兽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
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把他当成勇士崇敬,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