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前图像扫描质量控制
- 格式:pdf
- 大小:254.87 KB
- 文档页数:3
图像质量控制标准及措施
1、影像显示能满足诊断学要求;
2、影像注释完全、无误;
3、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
4、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控制适当;
5、整体布局美观,无影像诊断的变形;
6、对检查部位之外的辐射敏感组织和器官应尽量加以屏蔽;
7、影像呈现的诊断密度范围应控制在O.25~2.0之间;
8、图像质量控制小组(质量控制小组兼)每月进行一次图像质量总评价;每天交接班时对图像进行点评,指出改进方法;对于连续两次犯同样错误的技术人员,要给予一定(50-400元)的经济处罚。
9、全科每月进行一次质量评价会议,总结本月的改进情况,指出下月的改进目标。
印刷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探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印刷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书籍、报纸到包装、海报,印刷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信息的传递效果和产品的吸引力。
因此,掌握印刷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对于提高印刷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一、印前处理技术印前处理是印刷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图文设计、排版、分色、制版等一系列工作。
首先,图文设计要考虑到色彩模式、分辨率、图像清晰度等因素。
对于色彩模式,通常采用 CMYK(青、品红、黄、黑)模式,以适应印刷的四色工艺。
分辨率的选择应根据印刷品的类型和尺寸来确定,一般来说,高质量的印刷品需要较高的分辨率,如 300dpi 以上。
图像清晰度则需要在拍摄或扫描时就加以保证,避免出现模糊、失真等问题。
排版要注重页面布局的合理性、文字的对齐方式、行间距和字间距的设置等。
一个好的排版能够使印刷品更加美观、易读。
分色是将彩色图像分解为青、品红、黄、黑四种颜色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准确地设置分色参数,以保证颜色的准确性和还原性。
制版是将分色后的图像制作成印版的过程。
目前常用的制版技术有胶印制版、凹印制版、柔印制版等。
不同的制版技术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印刷品的要求和印刷工艺来选择。
二、印刷材料的选择印刷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印刷品的质量。
印刷材料主要包括纸张、油墨、橡皮布等。
纸张的选择要考虑纸张的厚度、白度、平滑度、吸水性等因素。
厚度会影响印刷品的手感和挺度,白度会影响颜色的表现,平滑度会影响印刷的清晰度,吸水性则会影响油墨的干燥速度和印刷效果。
油墨的选择要根据印刷品的颜色要求、印刷工艺和使用环境来确定。
例如,胶印油墨和凹印油墨在性能上有很大的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同时,要注意油墨的耐光性、耐水性、耐磨性等性能,以保证印刷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
橡皮布是胶印过程中常用的材料,其质量会影响印刷压力的均匀性和油墨的转移效果。
优质的橡皮布具有良好的弹性、平整度和耐油性,能够提高印刷质量。
在图书的出版、印制过程中,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读者对于图书的选择、使用与图书的内容、设计、编校、印制过程的质量控制密不可分,做好图书的出版、印制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图书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
图书质量包括图书的内容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和印制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读者购买图书已经不仅仅只注重内容的好坏了,图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制质量也成为他们衡量图书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高质量的设计印刷水平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其对图书内容的信赖感,最终受到读者爱慕并购买。
图书印制质量也是评价图书质量的不可或者缺的因素。
内容和形式(外观)是图书的两大要素。
图书的印制属于图书的外观生产。
好的外观能更好地表现内容,对内容的表达起促进作用;相反,不好的外观不仅不能很好的表达内容,还会对内容产生消极的影响。
1 出版环节的质量控制出版环节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图文的设计与制作。
在印前制作过程中,图文的输入、编辑、输出、印制后工序工艺设计、装帧设计等等环节都是影响图书质量的重要因素。
1)图片的扫描输入图象的扫描和处理质量是保证图象最终颜色和阶调复制的重要前提,对图象进行准确、高质量的处理,尽可能保留原稿上的阶调、层次、反差和饱和度等图象信息,是衡量图象质量的基本标准。
现在的图书通常插图较多,在对作者提供的插图进行检查过程中(包括彩图、黑白影像图、线画图等),应注重插图的质量:彩图和黑白图图稿必须图象清晰、层次感强,其中彩色图色采要明艳,线画图的线条清晰、饱满。
在对图片进行扫描定标时,应区分照片、印刷品、手绘缟、正片、负片等不同类型的原稿的特性,准确定标。
扫描时对于层次丰富、饱和度高、反差强烈的原稿,要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原稿,如果原稿质量不是很好,有偏色或者饱和度偏低等情况,就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扫描出来的图象比原稿更加亮丽、真实。
扫描分辨率要满足出版要求,印刷品图象的扫描分辨率普通设置为网点线数的1.5~2 倍,通常彩色图书采用的扫描分辨率为300dpi,网点线数为150lpi,精细画册采用的扫描分辨率为350dpi,其印刷网点线数普通为175~200lpi。
一、总则1.1 为确保印刷厂印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规范印前操作流程,特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印刷厂内所有从事印前工作的员工。
1.3 印前工作包括:排版设计、图像处理、色彩校正、文件输出等。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2.1 印前部设立印前主管,负责印前工作的整体规划、协调和监督。
2.2 印前主管岗位职责:(1)负责制定和实施印前工作计划,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2)负责组织印前团队,协调各岗位工作;(3)负责印前设备的维护与管理;(4)负责对印前工作进行培训和考核;(5)负责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需求,确保印前工作满足客户要求。
2.3 印前设计师岗位职责:(1)负责客户文件的设计排版;(2)负责图像处理和色彩校正;(3)负责输出文件的制作;(4)负责与客户沟通,确保设计符合客户要求。
2.4 印前助理岗位职责:(1)协助设计师完成设计任务;(2)负责文件输出前的校对工作;(3)负责与客户沟通,收集客户反馈意见。
三、印前工作流程3.1 客户提交文件客户将文件提交至印前部,包括电子版文件和印刷要求。
3.2 文件审核印前主管对客户提交的文件进行审核,确保文件符合印刷要求。
3.3 设计排版设计师根据客户需求,对文件进行排版设计。
3.4 图像处理与色彩校正设计师对图像进行处理,确保图像质量;对色彩进行校正,确保色彩准确。
3.5 文件输出设计师将排版后的文件输出至印前输出设备,制作输出文件。
3.6 文件校对印前助理对输出文件进行校对,确保文件无误。
3.7 客户确认将输出文件提交给客户确认,确认无误后进入印刷环节。
四、设备与材料管理4.1 印前设备包括: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图像处理软件等。
4.2 设备使用:(1)员工需按照操作规程使用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2)设备出现故障,及时报修,不得擅自拆卸;(3)保持设备清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4.3 材料管理:(1)材料采购需符合国家规定,确保材料质量;(2)材料入库、出库需进行登记,做到账实相符;(3)材料使用需按照规定进行,不得浪费。
如何利用方正数字打样系统进行图像质量控制方正强力推出,色彩管理技术的产品,北大方正与柯达合作应用彩色管理技术的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
这一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北大方正与柯达在技术合作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在这次签字仪式上亮相的有两款北大方正新近开发的彩色输出产品:一款是面向印刷出版领域的数字打样系统,另一款是面向大型广告制作的广告制作输出系统。
方正数字打样系统,由方正世纪RIP,柯达彩色桌面操作系统由若干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组成,如扫描仪,工作主机,显示器,喷墨打印机,照排机,扫描软件,P-HOTOSHOP,PAGEMAKER等。
这些硬件,软件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对图像颜色质量有影响。
比如若显示器调得过亮,你就会觉得印刷后的图像也较亮,阶调层次很丰富。
然而等到看到打样时,你才惊讶的发现原来图像一片黑,没发看!若每种工序都有一些偏差,那该系统将是一片混乱,规范化操作及质量控制更是无从谈起。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确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对如何用好印前系统,怎样对系统进行质量控制没有明确的认识。
笔者从事桌面彩色工作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提高印刷品质量,美化我们的生活下面从图像扫描,分色校正和输出校正来讨论。
一、扫描:扫描是桌面系统的门户,模拟式的图像(如照片,反转片等)必须经过扫描变为数字图像才能进入印前系统的流程。
扫描设备主要有平台式扫描仪,桌面滚筒扫描仪和电分机。
虽然不同的图像输入设备性能不尽相同,但从使用的角度看其操作的规范化,流程等相差不大。
下面我们就以使用最多的平面式扫描仪为例,对扫描仪的校正加以说明。
校准扫描仪的原则就是将扫描仪调校成能够忠实复制原稿的阶调层次信息,色彩变化以及灰色平衡。
具体方法是使用专用的反射或透射色标,调节扫描软件中的高光,暗调数值等。
必要时调节红绿蓝单通道数值,以使电子图像的阶调,色彩及色标一致。
具体操作如下:1、扫描仪开机动性10分钟后,将标准色放置于扫描区域内,启动扫描软件,用系统缺省的扫描参数扫描(以RGB为例)。
印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机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印刷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为了确保印刷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印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印刷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多环节的生产流程,涉及到原材料的选择、印前设计、印刷操作、印后加工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可能对最终的印刷质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机制来确保整个印刷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是印刷质量的基础。
纸张的克重、平整度、白度,油墨的色彩、黏度、干燥速度,以及印版的精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印刷效果。
在采购原材料时,必须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筛选,选择质量稳定、信誉良好的供应商。
同时,要对原材料进行入库前的检验,确保其符合印刷要求。
例如,纸张的含水量过高可能会导致印刷过程中出现褶皱,油墨的颜色偏差可能会使印刷品的色彩与设计稿不符。
因此,只有从源头抓起,把好原材料质量关,才能为高质量的印刷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印前设计环节在印刷质量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文件的分辨率、色彩模式、字体选择、图像清晰度等都需要符合印刷的技术要求。
设计师在完成设计后,应该对文件进行仔细的检查和校对,确保没有遗漏的文字、错误的链接、模糊的图像等问题。
同时,要与印刷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印刷设备的性能和限制,以便在设计阶段就能够考虑到印刷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比如,对于一些细小的文字和线条,如果设计的过于纤细,在印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断笔、模糊的情况。
因此,在印前设计环节,要注重细节,做到精心设计、严格把关。
印刷操作过程是影响印刷质量的关键环节。
印刷机的调整、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印刷环境的控制等都对印刷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印刷前,操作人员需要根据印刷品的要求,对印刷机进行精确的调整,包括压力、速度、墨量等参数的设置。
同时,要定期对印刷机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印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印刷过程中,质量控制是确保印刷品质量达到客户要求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印刷过程中常见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注意事项。
1.印前质量控制印前质量控制是确保设计、排版、图像等准备工作正确无误的步骤。
主要措施包括:-设计文件审查:检查设计文件是否符合印刷品的要求,如尺寸、颜色空间、图像分辨率等。
-软件预检:使用专业的预检工具检查设计文件是否存在问题,如颜色不符、字体丢失等。
-校对与修正:对设计文件进行校对和修正,确保文字、图像等内容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2.印刷前质量控制印刷前质量控制是在印刷开始之前进行的检查和准备过程。
主要措施包括:-印版检查:检查印版的质量和完整性,确保其可用于印刷。
-印刷原料检查:检查印刷纸张、油墨、润滑剂等原料的质量和使用性能,确保其符合标准。
-印刷设备调试:根据印刷品的要求,对印刷设备进行调试和校准,确保其正常工作。
3.印刷中质量控制印刷中质量控制是在印刷过程中进行的实时监控和调整,以确保印刷品质量稳定。
主要措施包括:-准确控制油墨供应:根据印刷品的要求,调整油墨的供应量和流动性,确保颜色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控制印刷速度和压力:根据印刷品的要求,调整印刷速度和压力,确保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避免印刷过度或不足。
-定期检查印品质量:从印刷机上取样,检查印刷品的质量,如颜色、清晰度、文字的对齐度等,及时调整印刷参数。
-进行印刷中检查:检查印刷过程中印版、印刷纸张和墨膜的质量,及时排除问题,确保印刷品质量稳定。
4.印后质量控制印后质量控制是在印刷完成后进行的检查和处理。
-印品检查:对印刷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如颜色准确性、图像清晰度、文字的对齐度等,筛选出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校对与修正:如发现错误,及时进行校对和修正,避免发放错误的产品。
-检测包装和装运:检查印品的包装和装运是否符合要求,如封装完整、堆垛稳定等,以保证产品到达客户手中时仍然完好无损。
总结起来,印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印前、印中和印后的一系列措施和监控来确保印刷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