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练习:单元质量检测四
- 格式:doc
- 大小:465.50 KB
- 文档页数:2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汲取《中庸》智慧,引领向上人生:《中庸》导读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这样一部厚重的经典,如何让高中生不惧怕、愿意读、有兴趣读,这是导读课的意义。
这节导读课,尝试从理解概念、与现实学习和生活结合来谈感受等,从孔子的言行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试图让学生浅尝后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继续阅读。
本课是节翻转课堂。
学生课前观看微课,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课堂任务中通过内化、拓展,理解孔子“中庸之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并探讨“中庸之道”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该书中的主要的哲学观点;2.通过举例体会并理解阅读这本实学著作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3.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4.给予学生以读书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庸》的兴趣。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具准备:微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学生齐背《关雎》,以《论语》中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导入新课。
二、初读《中庸》,了解“中庸”内涵(一)课始检测首先,检测同学们对《中庸》中字词等梳理情况,根据题干要求,选择相应的答案。
练习题附后。
(二)初读释义1. 什么是“中庸”?请阅读第一章。
(第1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明确:“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的最高境界:致中和。
4《大学》节选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切,一律。
B.小人闲居..为不善闲居:平时居住。
C.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哀矜:怜悯,同情。
D.上老老..而民兴孝老老:尊敬老人。
解析:B项,“闲居”的意思是“独处”。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少之时,血气未定.B.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茂林修.竹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然物有出微而著.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而观其辟.丸也解析:A项,目标、志向/稳定;B项,修养/长、高;C项,显露;D项,有偏向/躲避。
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焉”:①兼词,于兹;②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
“然”: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那样。
答案:C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B.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C.弟者,所以事长.也D.上老老.而民兴孝解析:此题所给加点的字都是形容词的活用,A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三项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A5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B.弟者,所以事长也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D.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解析:C项是宾语前置,其余三句是判断句。
答案:C二、阅读理解2(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遽:马上。
B.然二者颇.难分别颇:很。
C.稼轩之词豪.豪:豪迈。
D.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衡:衡量。
解析A项,遽:匆忙,草率。
答案 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的虚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吾欲之.南海,何如C.辍耕之.垄上D.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答案 D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其他皆为动词“到”。
3.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B.吾属今为.之虏矣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解析A、C、D三项中的“为”都解释为“是”;B项中的“为”解释为“被”。
答案 B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白鸟悠悠下.B.昨夜西风凋.碧树C.亦必邻.于抱负故也D.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解析B项中“凋”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C、D三项中加点的字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B 5.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3分)A.采菊东篱下B.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C.于此二事皆未梦见D.亦必邻于抱负故也解析A项为省略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一般陈述句,D项为状语后置。
答案 B6.下面的诗句属于“有我之境”的一项是()(3分)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B.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D.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解析D项,“共远”“同孤”有“我之颜色”,即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倾向。
答案 D7.默写下列名句。
(6分)(1)绿杨烟外晓寒轻,______________。
(宋祁《玉楼春》)(2)沙上并禽池上暝,______________。
(张先《天仙子》)(3)________。
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
(晏殊《蝶恋花》)(4)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阶段质量检测(四)一、基础巩固(20 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 .无稽.之言,剿袭之说稽:根据C .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豪爽解析:选D D 项,豪:豪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 .C .马牛而襟裾.D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选A A 项,名词作状语,往上。
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A .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 .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 .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选C C 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A 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
B 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
D 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②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③目击之.而身历之④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谁信之哉⑦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 ①②④ / ③⑤⑥⑧ / ⑦B ①②④⑦ / ③⑤ / ⑥⑧C ①②④ / ③⑤⑥ / ⑦⑧D ①②④⑦ / ③⑤ / ⑥ / ⑧解析:选A ①②④助词,的;③⑤⑥⑧代词;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8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泪眼问花花不语,。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盘锦市《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同步检测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4分)1. (2分) (2017高二下·福建期中)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正确且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 . 喟(kuì)然长叹举一返三暴虎冯(pínɡ)河繁文缛(rǔ)节B . 屏(pínɡ)气凝神发奋忘食箪食(sì)瓢饮畏葸(xǐ)C . 被(pī)发左衽礼崩乐坏斐(fěi)然成章比(bì)及D . 色厉内荏(rěn)切蹉(chuō)曲肱(gōng)而枕杀身成仁2. (2分)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 . 凄婉寂寥嬉戏座标B . 潮讽瞳孔吝啬浑浊C . 明澈峥嵘扉页翱翔D . 散漫金璧辉煌旷野旷野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这里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这里有我患难与共的亲友,这里有我相濡以沫的妻子,这里有我生命的根。
B .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C . 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D . 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4. (6分)(2020·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理科生应当多提升一些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这种通过选修课来实现文理互补的教育制度设计,无疑值得肯定和推广。
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
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选择拓展、兴趣类课程的却总是。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但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选修课制度的初衷。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即使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最终也都是失败的。
正如古人所说:“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人心善良的透露就是心光的透露,而心光就是光明的大学之道,的明德;所以学习《大学》的首要学问,就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光明的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见于《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请以“慎独”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君子慎独示例:“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
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
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
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
《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
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
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
”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
既诚我心,是诚我佛。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
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
“君子慎独”还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
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抬头仰望窗外的星图,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不,灿烂的星空遥望着你,皎洁的月亮守望着你。
在这独处的静谧里,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仿佛是灵魂对自己的拷问。
阶段检测一(一~五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众妙.之门妙:微妙。
B.愿无伐.善伐:夸耀、炫耀。
C.弃君之命,不信.信:相信。
D.私存.《嘿记》之文存:心里怀着。
解析:A项,“妙”的意思是“奥妙”;C项,“信”的意思是“守信用”;D项,“存”的意思是“保存、收藏”。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就有道而.正焉敝之而.无憾B.甘其.食,美其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C.汝为.六代祖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D.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解析:A项,表目的,来/表转折,但;B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指示代词,“这”;C项,均为“是”;D项,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助词,表示停顿。
答案:C3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B1CD解析:A项,①形容词,舒适、安逸;②疑问代词,哪里。
B项,①动词,遗弃、抛弃;②动词,送给。
C项,①连词,然而;②代词,这样。
D项,均为名词,“处所,地方”。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常无,欲以观其妙.②致中和,天地位.焉③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④提弥明死.之⑤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⑥然后能成其良直..⑦项伯杀人,臣活.之⑧一家仁.,一国兴仁⑨无诸己而后非.诸人⑩幸获两全.A.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B.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C.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D.①⑥③/④⑤⑦/⑧⑩/②⑨解析:①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④是动词的为动用法;⑤⑦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⑧⑩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A5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①何以渐顿②何以利吾国③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④此世俗之所谓知也⑤见屈武侯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⑦敏于事而慎于言⑧德者,本也;财者,末也⑨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⑩其我之谓矣A.①②/③⑦/④⑥⑧⑩/⑤⑨B.①②⑩/③⑦⑨/④⑥⑧/⑤C.①②⑩/③⑦/④⑥⑧/⑤⑨2D.①②④⑩/③⑦/⑥⑧/⑤⑨解析:①②⑩是宾语前置;③⑦是介词结构后置;④⑥⑧是判断句;⑤⑨是被动句。
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四单元《红与白》同步练习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攻坚。
(共10题;共20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巨擘(bò)绯闻(fēi)三棱镜(línɡ)拾级而上(shè)B . 忸怩(ní)酗酒(xù)缉私队(jī)车载斗量(zài)C . 窥伺(cì)戏谑(xuè)歼击机(jiān)令人发指(fà)D . 发酵(jiào)斡旋(wò)刹那间(shà)天遂人愿(suì)【考点】2. (2分)在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之初,控制着世界贸易组织的美国代表盛气凌人,开场白就是“我们在和小偷谈判”。
对这一有辱国格的挑衅,我方代表吴仪当即给予针锋相对的回击。
选出回击得有力、得体的一项()A . 我们也在和小偷谈判。
B . 我们是在和强盗打交道。
C . 请你不要出口伤人,否则我们将不客气。
D . 我们面对的是侵略成性的好战分子,对各国事务都想插手的国际警察,对人类和平有巨大威胁的公敌,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考点】3.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B . 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C . 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出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D . 《聊斋志异》叙述的一些故事从内容上说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书中的许多细节描写又极具真实感,细腻而生动。
【考点】4.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平添算账声名鹊起厉行节约B . 砥砺麦杆徇私舞弊好高骛远C . 硫璃称颂关怀备至有恃无恐D . 飞碟疏浚出尔反尔突如奇来【考点】5.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刚刚过去的特大的我国南方罕见的冰灾雪灾,让我们记住了唐山市13位普通农民自费救灾的慷慨豪情,也让我们在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义举中感受到了寒冬里特殊的温暖。
《中庸》节选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致.中和,天地位焉致:达到。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放下。
C.小人反.中庸反:反对。
D.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勉励,指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项,反,违背。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喜怒哀乐之.未发A.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B.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C.填然鼓之.D.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项与例句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指示代词。
C项,音节助词,无义。
D项,助词,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从容..中道,圣人也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C.好学..近乎知D.吾从而..师之项,古义:指自然而然。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B项,古义:指审慎地询问。
今义:即审讯,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
D项,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动作的承接。
今义:一个词,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尊贤.,则不惑D.子.庶民也、B、C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D项,意动用法。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中也者,;和也者,。
(2)好学近乎知,,。
(3),,,明辨之,笃行之。
(4)诚者,;诚之者,。
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2)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4)天之道也人之道也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衡石量书整理课时素养评价三孟子见梁惠王胠箧(50分钟·58分)一、基础过关(32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也B.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满足C.唇竭.则齿寒竭:缺失D.毁绝钩.绳而弃规矩钩:木匠画曲线的工具【解析】选A。
A项,亦:句首助词,无义。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B.阖四竟之内C.然则乡之所谓知者D.焚符破玺,而民朴鄙【解析】选D。
A项,“匮”同“柜”,柜子;B项,“竟”同“境”,疆界;C 项,“乡”通“向”,先前,从前。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选D。
都是代词,指“天下人”。
A项,①介词,表处所,从;②介词,表对象,向。
B项,①副词,才;②判断词,是。
C项,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并列。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B.此世俗之所谓知也C.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D.天下未之有也【解析】选D。
D项为宾语前置,其他三项是判断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B.窃国者为诸侯C.灭文章..论之..,散五采 D.故尝试【解析】选B。
A项,古义:不能行窃。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C项,古义:文辞,文饰。
今义:篇幅不是很长的单篇作品。
D项,古义:曾经试图。
今义:试,试验。
6.下列对课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是官名,夏商周三代,官职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B.古代称小官吏为“庶人”,也称老百姓为“庶人”,课文中的“庶人”指的是老百姓。
C.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它是诸侯和天子祭祀祖先的地方,庶人不准设庙。
D.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单元质量检测四(第八至十单元)(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无稽.之言,剿袭之说稽:根据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豪爽解析:豪:豪迈。
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上.称帝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C.马牛而襟裾..D.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A项为名词作状语,往上。
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攻击。
答案:A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C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
A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
B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
D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
答案:C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②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③目击之.而身历之④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谁信之.哉⑦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①②④/③⑤⑥⑧/⑦ B.①②④⑦/③⑤/⑥⑧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D.①②④⑦/③⑤/⑥/⑧解析:①②④助词,的;③⑤⑥⑧代词;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A。
答案:A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3分)(1)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我之境,以我观物,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乱红飞过秋千去(2)故物皆著我之色彩(3)昨夜西风凋碧树(4)为伊消得人憔悴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根据文章提拔奖掖后生,所以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2)然而像我这样匆忙以这种意思解释这几首词,恐怕不会被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允许。
二、阅读鉴赏(55分)(一)课内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5分)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
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
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
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
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
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7.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切:切合B.知《春秋》之将以经.世经:治理C.而面目迥殊.殊:不同,差别D.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果:果敢解析:果:果真。
答案:D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而为.经世之书②而空言义理以为.功 B.⎩⎪⎨⎪⎧①故.善言天人性命②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C.⎩⎪⎨⎪⎧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经②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D.⎩⎪⎨⎪⎧①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②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解析:A 项,①动词,写;②动词,作为。
B 项,①连词,所以;②名词,缘故。
C 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因而。
D 项,都为连词,因为。
答案: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
B .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
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
C .第二段中作者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认为“史学之本于《春秋》”。
D .文章结尾一段,作者以一问一答的反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解析:D项,作者以一问一答的设问方式。
答案:D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要把我的思想托付于空洞的理论,倒不如在叙述具体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深切明显啊。
(2)是因为他们只是空话沸腾而不切合世事罢了。
(二)课外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9分)吏道邓牧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
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
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
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
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节选自《伯牙琴》)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日夜窃人货殖..货殖:财物B.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固:固然,虽然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蕃息:繁衍D.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才:人才解析:D项,才:有才能的。
答案:D1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3分)()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②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⑤吏无避忌,白昼肆行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解析:①是发生在古代的事,⑥是作者对盗贼之祸的看法。
排除这两句即可。
答案:C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鱼肉百姓,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之所以作乱,是因为“吏”“夺其食”“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解析:A项因果关系颠倒,而且不肯出山做官的“才且贤者”并非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
答案:A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
(2)百姓的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的危难,在于耗尽了自身的气力。
(3)上天生养的这些子民,(虽然过去)从事的职业不同,(但)都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
参考译文: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
朝廷内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县令,其次是佐、史、胥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