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56.49 KB
- 文档页数:9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掌握音韵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1.2 古代汉语音韵学的意义理解音韵学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
探讨音韵学在现代汉语学习和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系统2.1 古代汉语的音系学习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
掌握古代汉语的音素和音节结构。
2.2 古代汉语的音变学习古代汉语的音变现象,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音。
掌握音变的原因和规律。
第三章:韵书和韵律3.1 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韵书的定义和起源。
学习韵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韵书的特点。
3.2 韵律的分类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第四章:声韵配合与字音演变4.1 声韵配合的原则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4.2 字音演变的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5.1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学习利用音韵学知识解读古代文献中的音韵问题。
掌握古代文献中音韵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5.2 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学习音韵学在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音韵学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语法和语用学的影响。
第六章:古代汉语韵律学6.1 韵律的种类和特点深入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6.2 韵律的分析和应用学习如何分析古代汉语诗词中的韵律。
掌握韵律在古代汉语文学中的应用。
第七章:古代汉语声韵学7.1 声韵的配合与变化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7.2 声韵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八章: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8.1 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概述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种类和特点。
掌握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汉语音韵学》教案任课教师:张诒三课程类型:选修课上课班级: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2002级课程说明:本课程是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其目的是向学生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研究成果以及和研究汉语音韵学的材料和方法。
这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后,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发展个人专长、开阔视野的选修课。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基本了解汉语音韵学的理论背景、学科历史、研究成果、研究现状,并具有一定的辨析历史音变和方言音变的能力。
该课程开设的时间是第七学期,上课时间18周,每周一次,2节课,共36个学时。
第一讲绪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1.了解汉语音韵学的对象和任务;2.了解汉语音韵学的分支学科;3. 了解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二、重点、难点汉语音韵学的分支学科。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引入] 以方言语音现象为例,引出“汉语音韵学”。
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的对象和任务汉语音韵学的对象就是历代汉语语音,其任务就是搞清汉语语音从古到今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以及现代汉语声母、韵母、声调的历史来源。
第二节汉语音韵学的分支学科传统音韵学共分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传统音韵学三个部门之外又兴起了一个新的部门“北音学”。
北音学是研究以元代大都(今北京)音或汴洛(今开封、洛阳)音为代表的近代音的一门学问。
第三节汉语音韵学的功用:阅读古代典籍;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了解语音发展;认识语音规律。
第四节课程要求及参考书目:王力《汉语音韵》;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张诒三《汉语音韵学论纲》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讲汉语音韵学的理论基础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历史和方法,掌握现代语音学、音位学、音系学等学科的理论要点;培养语音辨识能力和利用国际音标记音的能力。
汉语音韵学课程大纲(理论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Phonology)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汉语音韵学脱胎于传统小学。
汉语音韵学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门学科。
早在汉末和魏晋时期,随着印度文化传入中国,佛经翻译事业的日渐兴盛,学者们由于翻译的需要,掌握了梵文的拼写原理,并又来分析汉字的声韵调,最后发明了反切注音法,一时间反切风行,韵书纷出,从那时起,汉语音韵学就诞生了。
今天的汉语音韵学引进西方音位学原理,是系统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和声韵拼合规律的一门学科。
2.设计思路我们从中古音入手,系统讲授《广韵》音系。
由中古音上推古音,下联近代音。
结合学生的家乡方言和汉字文化圈的汉字词,有效理解各时期音韵特点及语音演化进程。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是文史哲本科生的选修课和工具课,也是汉语史、方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先行课。
我们力求简明、通俗地阐述音韵学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系统介绍《广韵》音系,简要说明从《广韵》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变规律,为高年级的汉语史、方言学、文字学、训诂学等课程打好基础。
三、学习要求音韵学可以分为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四大块。
我们着重讲授音韵学的核心内容——《广韵》学(即今音学)和等韵学。
我们在原来的教材《音韵学教程》的重点内容——《广韵》音系及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音系比较的基础上,用了较大的篇幅补充讲授等韵学基础和宋元两派六部韵图的结构,力图进一步用等韵学阐释《广韵》学,重视《广韵》的音韵结构的解释和声韵配合关系的介绍。
重点介绍今人所著几部重要的音韵学工具书的使用;指导学生学会动手系联《广韵》的反切;指导学生会用电脑技术处理《广韵》反切的声韵调地位,组织学生做出《广韵》常用反切音韵地位和今音的电子检索系统,培养学生熟练查检《广韵》、《韵镜》和折合古反切的现代普通话读音的基本功。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五、选用教材及必读参考书(注明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1、选用教材:《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性质、内容,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分支,音韵学知识的作用。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内容:一、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是研究古代各时期汉语语音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语言科学,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二、音韵学四个部门: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近代语音学。
三、音韵学知识的作用:深入把握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其他知识及汉语史,为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打下必须具备的基础。
四、学习音韵学的方法。
第二章音韵学基本概念教学目的:掌握音韵学基本术语及其意义,为后阶段讲授中古音系、上古音系、语音演变规律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关于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反切,直音,等韵图。
课时安排:14学时第一节关于声母的概念教学重点:声纽,三十六字母,五音七音,清浊。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内容:一、声纽:传统音韵学对于声母的古称,又叫“声”或“纽”。
二、字母,声类:- 1 -声纽的代表字叫“字母”,“声类”则是古代某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上字的分类。
三、三十六字母:唐宋时代关于汉语声母系统的三十六个代表字,每字代表一个声母,大致反映了当时汉语声母系统的面貌。
相传先由唐末和尚守温归纳出三十字母,宋人在此基础上增加非敷奉微床娘六母而成。
四、五音,七音: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分类。
先是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后来又从舌音中分出一个半舌音,由齿音中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七音。
五、清浊: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分类。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音,反之叫浊音。
清、浊又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全清指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清指不带音而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全浊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浊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影母音值或以为零声母,或以为不送气清喉塞音,在发音方法上也属于全清。
六、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与国际音标对应关系;三十六字母拟音;三十六字母表结构关系。
古代汉语教案-⾳韵学基础《⾳韵学基础》第⼀节概说⼀汉语语⾳的历史变化语⾳与语⾔的其他要素⼀样,⽆时⽆刻不在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只有积聚到⼀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
汉语刚产⽣时的语⾳是什么样的?现在⽆从知道。
近代学者对有⽂献记载以来的汉语语⾳做了⽐较详尽的研究,各家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致,但有⼀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汉语语⾳古今差别很⼤。
古今汉语语⾳不同,可以从现代汉语⽅⾔之间的⽐较中窥测到⼀斑,因为语⾳的地域差别正是语⾳古今变异的遗迹。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其⽬的就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语⾳系统,作为对语⾳进⾏研究的共同基础。
⽐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史分期的有三家:瑞典学者⾼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
三家分期⼤同⼩异,但现在学术界多数学者沿⽤王⼒的分期。
五⼒把汉语语⾳史分为四期:1、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2、中古期,公元4世纪⾄公元12世纪;3、近代,公元13世纪⾄19世纪;4、现代,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本汉和罗常培的分期与王⼒的分期只有粗细之别,没有本质的不同。
多数学者之所以遵⽤王⽒分期,是因为王⽒分期有以下两个特点:其⼀,把语⾳发展史与语法、词汇发展中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语⾳史的四期,同时也适⽤于语法史、词汇史的分期,⽽⾼⽒、罗⽒则主要是从语⾳史⾓度提出的分期;其⼆,王⽒的四期分化较简单,概括性强,适⽤于⼀般语⾔⽂字⼯作者,⾼⽒、罗⽒分期⽐较细密,适⽤于专门从事语⾳史研究的⼯作者。
古代汉语课学习有关的历史语⾳常识,主要是为了解决⽂献阅读中的词义问题和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和韵⽂。
前者需要上古⾳知识,后者需要中古⾳知识,⽽学习上古⾳⼜必须以中古⾳为基础。
⼆⾳韵学与语⾳学⾳韵学(汉语⾳韵学)⼜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同⽂字学、训诂学⼀样,是传统语⾔学的⼀个分⽀。
⾳韵学和语⾳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内容上是有分歧的。
第一章音韵学简介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历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耿振生)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音韵学分为3个部分,即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汉语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胡安顺)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上古音研究的重点是《诗经》音系,中古研究的重点是《切韵》或称为《广韵》音系,近代音研究的重点是《中原音韵》音系。
有些也把现代汉语普通话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
传统音韵学将其列为“小学”的一个分支,另外的两个分支是“训诂学”(训释文或字义),“文字学”(主要是研究字形)。
三类中,训诂学出现最早,先秦已经出现,文字学,汉代《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文字学专著,被誉为“字书之祖”。
音韵学产生较晚,汉代注释家会用“急言”“缓言”“急气”“缓气”等,含义不明,令有“声近”“读若”等,表音也不明,至于东汉,反切方法出现,标志音韵学开始萌芽,三国时期李登《声类》是专门分析字音的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音韵学专著(亡佚)。
二、音韵学的功用(1)汉语史构建的前提一个时代的字、词、音、义、语法等系统的研究,是汉语史的具体内容。
其中音的研究是重要的一项内容。
音,不仅包括一个字的读音,还包括一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只有每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得到充分的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才能建立起来,汉语史的历史才可能建立起来。
目前著名的有《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较为详细地展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调系统以及拟音,指出汉语发展的某些规律。
(2)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汉语方言学研究汉语各地方口语的一门科学。
音韵学教案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汉语音韵学,是传统国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天学习、研究汉语史的必备知识,更是我们深入探求汉语发展规律的直接实现与重要依托。
小学作为经学附庸的时代已经过去,相应地,音韵学作为小学附庸的时代也已过去。
在其已成长为一门世界性学科的今天,音韵学早已揭去了“绝学”“天书”的神秘面纱,它已不满足于以往那种仅仅服务于训诂实践的工具科性质与作用,而是把学科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研究、探求汉语的古今发展演变规律上;从而使得我们这些已处于信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认识、运用自己的母语,继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与此性质相适应,本课程除了讲述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尽量拓宽教学领域,力争将学生引到学术前沿,激发起学生对探求汉语发展规律的极大热情。
当然,这也是与研究生的教学要求相符合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1)音韵学的基本知识;(2)汉语音韵学简史;(3)《切韵》(《广韵》)音系及中古音;(4)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的上古音及清代古音学史,今天的上古音研究及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的争论(梅、郭之争);(5)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的北音(近代音)学与戏曲音韵学;(6)近代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及普通话发展史(兼及满语对汉语的影响,语言接触研究);(7)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材料:注音材料、反切、韵文、对音材料(梵汉对音、夏汉对音、八思巴文对音、日汉对音等)、汉藏系诸语言材料。
三、本课程的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首先,教师做到教学、科研相结合,尽量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把研究生引到学术研究的前沿;其次,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进行讲练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巩固学过的知识。
考试一般为闭卷知识考试,写有期末研究性小论文的适当加分。
四、主要阅读书目:中国历代韵书、音义书、韵图、字书及有关研究论著音韵学丛书渭南严氏刻本谢启昆小学考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影印本1997陈澧切韵考中国书店影印本1984章炳麟国故论衡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清代古音学中华书局1992魏建功古音系研究中华书局1997陆志韦古音说略中华书局1985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史语所集刊18册)1994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陈新雄古音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潘悟云等译)中华书局1999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58鲁国尧鲁国尧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缩印第1版1994第二部分授课详细教案§0导语该死“十三元”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山合三疑母元韵,与“元”字同音)。
现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现代汉语音韵学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2. 掌握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3. 了解音韵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1.2 教学内容1. 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音素、音位、音标、声母、韵母、声调等3. 音韵学的历史发展古代音韵学、现代音韵学的发展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音韵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术语。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音韵学的历史发展。
1.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音韵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音韵学历史发展的了解。
第二章:汉语拼音系统2.1 教学目标1. 掌握汉语拼音的构成和表示方法。
2. 学会正确标注汉语拼音。
3. 了解汉语拼音在音韵学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1. 汉语拼音的构成:声母、韵母、声调2. 汉语拼音的表示方法:音标、音位标示法等3. 汉语拼音在音韵学中的应用:音韵变化的记录和分析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语拼音的构成和表示方法。
2.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汉语拼音的标注实践。
2.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汉语拼音构成和表示方法的掌握。
2. 标注练习:评估学生标注汉语拼音的准确性。
第三章:声母和韵母的分类3.1 教学目标1. 掌握声母和韵母的分类及其特点。
2. 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声母和韵母。
3. 了解声母和韵母分类在音韵学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1. 声母的分类:清音、浊音、清浊音等2. 韵母的分类:单元音、复元音、鼻韵母等3. 声母和韵母分类在音韵学中的应用:音韵变化的分析和解构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声母和韵母的分类及其特点。
2.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声母和韵母的分类练习。
3.4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母和韵母分类的掌握。
2. 分类练习:评估学生进行声母和韵母分类的准确性。
第四章:声调及其变化4.1 教学目标1. 掌握现代汉语的四声及其特点。
现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现代汉语音韵学的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理解音韵学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1.2 音韵学的历史发展介绍音韵学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掌握音韵学的主要学者和他们的贡献1.3 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了解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掌握音韵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第二章:现代汉语语音系统2.1 汉语语音的基本概念理解语音、音素、音位等基本概念掌握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分类2.2 现代汉语语音的分类和特点学习现代汉语语音的声母、韵母、声调等分类分析现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变化2.3 现代汉语语音的变体和地域差异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地域差异和变体现象分析不同地域的语音特点和变化规律第三章:现代汉语韵律学3.1 韵律学的概述理解韵律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韵律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2 现代汉语的音节结构和韵律特点学习现代汉语的音节结构和组成要素分析现代汉语的韵律特点和变化规律3.3 现代汉语的韵律单位和节奏掌握现代汉语的韵律单位和节奏概念分析不同韵律单位的特点和节奏的规律第四章: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4.1 语音合成和识别了解语音合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掌握语音合成的技术和方法4.2 语音转换和修改学习语音转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语音修改的技术和工具4.3 语音分析和处理了解语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语音处理的技术和工具第五章: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实践项目5.1 语音合成实践进行语音合成的实践项目,包括文本到语音的转换等5.2 语音转换实践进行语音转换的实践项目,包括语音转换的算法实现等5.3 语音分析实践进行语音分析的实践项目,包括语音特征提取等5.4 语音处理实践进行语音处理的实践项目,包括语音增强等展示实践项目的成果和应用价值第六章: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案例分析6.1 语音合成在智能中的应用分析智能语音合成的技术要求和实现方法探讨语音合成在智能中的实际应用案例6.2 语音转换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了解语音转换在语音识别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分析语音转换技术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案例6.3 语音分析在语音合成中的应用探讨语音分析技术在语音合成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分析语音分析技术在语音合成中的应用案例第七章: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实验设计7.1 语音合成实验设计设计一个语音合成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等7.2 语音转换实验设计设计一个语音转换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等7.3 语音分析实验设计设计一个语音分析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等7.4 语音处理实验设计设计一个语音处理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等第八章: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前沿动态8.1 现代汉语音韵学的研究热点了解现代汉语音韵学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8.2 现代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创新探讨现代汉语音韵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创新点和发展方向分析现代汉语音韵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8.3 现代汉语音韵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了解现代汉语音韵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探讨现代汉语音韵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九章:现代汉语音韵学的教学实践与反思9.1 教学设计与实施分析现代汉语音韵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探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9.2 学生学习评价与反馈分析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和效果收集学生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9.3 教学反思与改进提出教学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强调现代汉语音韵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10.2 课程展望展望现代汉语音韵学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提出对现代汉语音韵学课程的改进意见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六、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案例分析语音合成在智能中的应用:理解智能如何通过语音合成技术实现自然流畅的语音输出,以及如何处理不同语言和方言的语音合成问题。
音韵学教案任课教师:宋洪民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汉语音韵学,是传统国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天学习、研究汉语史的必备知识,更是我们深入探求汉语发展规律的直接实现与重要依托。
小学作为经学附庸的时代已经过去,相应地,音韵学作为小学附庸的时代也已过去。
在其已成长为一门世界性学科的今天,音韵学早已揭去了“绝学”“天书”的神秘面纱,它已不满足于以往那种仅仅服务于训诂实践的工具科性质与作用,而是把学科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研究、探求汉语的古今发展演变规律上;从而使得我们这些已处于信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认识、运用自己的母语,继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与此性质相适应,本课程除了讲述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尽量拓宽教学领域,力争将学生引到学术前沿,激发起学生对探求汉语发展规律的极大热情。
当然,这也是与研究生的教学要求相符合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1)音韵学的基本知识;(2)汉语音韵学简史;(3)《切韵》(《广韵》)音系及中古音;(4)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的上古音及清代古音学史,今天的上古音研究及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的争论(梅、郭之争);(5)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的北音(近代音)学与戏曲音韵学;(6)近代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及普通话发展史(兼及满语对汉语的影响,语言接触研究);(7)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材料:注音材料、反切、韵文、对音材料(梵汉对音、夏汉对音、八思巴文对音、日汉对音等)、汉藏系诸语言材料。
三、本课程的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首先,教师做到教学、科研相结合,尽量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把研究生引到学术研究的前沿;其次,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进行讲练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巩固学过的知识。
考试一般为闭卷知识考试,写有期末研究性小论文的适当加分。
四、主要阅读书目:中国历代韵书、音义书、韵图、字书及有关研究论著音韵学丛书渭南严氏刻本谢启昆小学考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影印本1997陈澧切韵考中国书店影印本1984章炳麟国故论衡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清代古音学中华书局1992魏建功古音系研究中华书局1997陆志韦古音说略中华书局1985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史语所集刊18册)1994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陈新雄古音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潘悟云等译)中华书局1999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58鲁国尧鲁国尧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缩印第1版1994第二部分授课详细教案§0导语该死“十三元”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山合三疑母元韵,与“元”字同音)。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汉语音韵学》教案任课教师:张诒三课程类型:选修课上课班级: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2002级课程说明:本课程是为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其目的是向学生介绍汉语音韵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研究成果以及和研究汉语音韵学的材料和方法。
这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后,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发展个人专长、开阔视野的选修课。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基本了解汉语音韵学的理论背景、学科历史、研究成果、研究现状,并具有一定的辨析历史音变和方言音变的能力。
该课程开设的时间是第七学期,上课时间18周,每周一次,2节课,共36个学时。
第一讲绪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1.了解汉语音韵学的对象和任务;2.了解汉语音韵学的分支学科;3. 了解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二、重点、难点汉语音韵学的分支学科。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引入] 以方言语音现象为例,引出“汉语音韵学”。
第一节汉语音韵学的对象和任务汉语音韵学的对象就是历代汉语语音,其任务就是搞清汉语语音从古到今的变化发展及其规律,以及现代汉语声母、韵母、声调的历史来源。
第二节汉语音韵学的分支学科传统音韵学共分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传统音韵学三个部门之外又兴起了一个新的部门“北音学”。
北音学是研究以元代大都(今北京)音或汴洛(今开封、洛阳)音为代表的近代音的一门学问。
第三节汉语音韵学的功用:阅读古代典籍;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了解语音发展;认识语音规律。
第四节课程要求及参考书目:王力《汉语音韵》;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张诒三《汉语音韵学论纲》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讲汉语音韵学的理论基础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历史和方法,掌握现代语音学、音位学、音系学等学科的理论要点;培养语音辨识能力和利用国际音标记音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语音学、音位学、音系学的理论要点;国际音标。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第一节历史比较语言学1.历史比较语言学简史;2.历史比较语言学与音韵学研究;第二节普通语音学理论1. 元音和辅音的发音原理;2. 国际音标;第三节普通音位学理论1.音位和音位变体;2音位系统。
第四节现代音系学理论1. 音系学的产生;2.音系学理论要点。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三讲汉语音韵学的知识基础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声母、韵母、声调的种类和音值;传统音韵学关于声、韵、调的基本概念。
二、重点、难点现代汉语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传统音韵学中韵、韵部、清浊、洪细、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等概念。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第一节现代汉语音系1.现代汉语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2. 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3.韵辙。
第二节传统音韵学的基本概念1. 关于韵和韵母的概念;2. 关于声和声母的概念;3. 中古36字母。
五、课后练习:记忆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方案。
六、教学课时:2课时。
第四讲汉语音韵学的材料和方法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研究汉语音韵学的材料和方法;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方言实际学习音韵学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诗文韵脚、汉字谐声、通假、异文、韵书韵图;汉语方言、亲属语言、对译材料。
掌握各种方法所针对的材料和目的,各种方法互补和交叉。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第一节研究音韵学的材料1.求音类的材料:诗文韵脚、汉字谐声、通假、异文、韵书韵图;2.求音值的材料:汉语方言、亲属语言、对译材料。
第二节研究音韵学的方法1.传统音韵学的方法:系联方法、比较方法、考证方法、统计方法;2.现代音韵学的方法:结构分析方法、拟测方法、比勘方法。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五讲北音学的研究对象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北音学产生的学术背景;培养翻阅近代韵书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中原音韵》的内容、体例;《中原音韵》音系的性质。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第一节周德清和《中原音韵》1. 《中原音韵》的内容、体例;2. 《中原音韵》音系的性质。
第二节北音学其它韵书1. 《中原音韵》系韵书:《中州音韵》、《琼林雅韵》;2.复古倾向的韵书:《洪武正韵》;3.反映各地口语实际的韵书《韵略易通》、《韵略汇通》、《音韵阐微》。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六讲《中原音韵》音系研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原音韵》音系;培养利用近代韵书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中原音韵》声母、韵母、声调系统。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第一节《中原音韵》声母研究1.关于《中原音韵》声母的讨论;3.《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
第二节《中原音韵》声母研究1. 关于《中原音韵》韵母的讨论;2. 《中原音韵》的韵母系统。
第三节《中原音韵》音系和普通话音系的比较1.声母的比较;2.韵母的比较;3.声调的比较。
五、课后练习:记忆《中原音韵》19韵部。
六、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七讲今音学的研究对象: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古时期的韵书,培养学生查检、利用韵书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切韵》、《广韵》和《平水新刊韵略》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第一节《切韵》和《广韵》1. 《切韵》和《广韵》的成书及其内容、体例;2.《切韵·序》导读;3.《切韵》音系的性质;4.了解《广韵》206韵韵目。
第二节《广韵》系其它韵书1.《集韵》;2.《五音集韵》3.《礼部韵略》4.《平水韵略》。
五、课后练习:背诵《广韵》韵目六、教学课时:2课时。
第八讲配合《广韵》的等韵图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元等韵图的体例、内容等;学会利用等韵图。
二、重点、难点等韵图的体例、查检方法。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引入] 以现代汉语声、韵、调配合表为例,引出等韵图。
第一节几家主要的等韵图(上)1.《韵镜》;2.《七音略》;3.《四声等子》。
第二节几家主要的等韵图(下)1.《切韵指掌图》;2《切韵指南》;2. 等韵图的体例和内容。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九讲等韵图对《广韵》的研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等韵学的基本内容;理解和掌握等韵学对《广韵》声母、韵部、声调的分析。
二、重点、难点十六摄;内转、外转;开、合口;洪音、细音;四等;五音、七音、九音;清、浊;声母的“等”;等韵门法。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引入] 以现代汉语语音学为例,引出“等韵学第一节等韵学对韵母的研究1.十六摄;2.内转、外转;3.开口、合口;4.洪音、细音;5.四等。
第二节等韵学对声母的研究1.五音、七音、九音;2.清、浊;3.声母的“等”;4.等韵门法。
五、课后练习:背诵上平声的四等划分,背诵声母的“等”。
六、教学课时:2课时。
第十讲传统今音学的高级阶段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广韵》声类、韵类的考求方法;掌握“反切系联方法”。
二、重点、难点1.“反切系联方法”;2.《广韵》的47声类。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第一节陈澧及其《切韵考》1. 《切韵考》的体例和主要内容;2. “反切系联方法”。
第二节《广韵》声类、韵类的考求过程1. 《广韵》反切上字类别的确定;2. 《广韵》反切上字47类。
五、课后练习:背诵《广韵》反切上字47类。
六、教学课时:2课时。
第十一讲现代今音学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音韵学的理论基础以及高本汉对《广韵》声母、韵母的研究;培养学生利用国际音标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高本汉对《广韵》声母、韵母的研究;利用国际音标书写古音。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第一节高本汉及其《中国音韵学研究》1. 高本汉生平著作;2. 《中国音韵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价值第二节高本汉对《广韵》声母、韵母的研究。
1. 高本汉对《广韵》声母、韵母的研究;2.《广韵》35声母及其与中古36字母的同异;3.《广韵》141个韵母及其拟音。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十二讲《广韵》音系与普通话音系的比较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广韵》音系与普通话音系的同异;培养利用今天的读音辨别古音面貌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全浊声母;现代汉语声母、韵母的来源,中古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的对应关系。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第一节《广韵》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1. 唇音、舌音、齿音声母的比较;2. 正齿和喉音声母的比较;3.现代汉语各声母的中古来源。
第二节《广韵》韵母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1. 阴声韵的比较;2. 阳声韵的比较;3.入声韵的比较;4.现代汉语各韵母的主要来源。
第三节《广韵》声调与普通话声调的比较1. 平分阴阳;2. 浊上变去;3. 入派三声;4.入声字的辨别方法。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十三讲近代汉语语音的发展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从《广韵》经《中原音韵》到现代汉语的语音发展;培养利用音韵学研究成果归纳语音史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近代汉语声母、韵母、声调的发展变化。
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第一节《广韵》音系和普通话音系的比较1. 声母的比较;2. 韵母的比较;3.声调的比较。
第二节近代汉语语音发展的几个要点1. 声母的变化:全浊声母消失,j、q、x的产生,知、庄、章声母的合流;2.韵母的变化:入声韵尾的消失,[-m]尾的消失,儿化韵和er 韵母的产生。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十四讲古音学的启蒙、创始和发展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音学的启蒙、创始和发展;正确认识“叶音说”。
二、重点、难点“叶音说”;顾炎武的古韵10部;“离析唐韵”的方法;三、课型:讲授/课件演示四、教学内容、过程、板书提纲第一节古音学的启蒙1. “叶音说”;2.吴棫和郑庠的古韵研究;3.杨慎和陈第的古韵研究。
第二节古音学的创始1. 顾炎武的古韵研究;2. 江永的古韵研究;3古韵研究的考古派和审音派。
第三节古音学的发展。
1.段玉裁的古韵研究;2. 戴震的古韵研究;3.孔广森的古韵研究和“阴阳对转”学说。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十五讲古音学的成熟和完善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音学成熟和完善阶段的研究;培养依据诗文韵脚归纳韵部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古韵分部研究的深化;各家古韵分部产生分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