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史:第七讲 15世纪前的德意志和意大利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535.00 KB
- 文档页数:23
第七章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德意志帝国16世纪前的封建政治制度(一)德意志帝国早期的封建政治制度1.德意志国家的起源德意志民族的先祖是日耳曼人,因为德意志帝国是在法兰克王国解体后,根据843年的凡尔登条约所形成的独立国家。
开始时称东法兰克,直到11世纪末才取得了德意志这一名称。
2.萨克森王朝鄂图一世的统治* 对外扩张9~11世纪,德国一直四分五裂,当时存在着五大公国:萨克森、士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洛林相互对峙。
公元911年,东法兰克国王路易死后,加洛林王朝在东法兰克的统治结束。
911——919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短暂执政,接着经各大公国贵族代表会议的讨论,萨克森公爵被推选担任国王,是为亨利一世,开始了萨克森王朝的统治。
919年萨克森王朝第一位国王亨利一世积极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
亨利对外扩张的时间表是:923-925年夺得了洛林(今法国境内,洛林大区位于法国东北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接壤)的最高统治权;928年夺得了勃兰登堡并在易北河建立了墨森堡;929年迫使捷克承认其统治权。
936年,亨利逝世,其子鄂图一世继位。
鄂图一世继续父亲的对外扩张政策。
940年前后,征服了易北河和奥德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占领了斯拉夫人的大量土地,建立了边区马尔克和两个住郊区。
鄂图的势力一直延续到德兰半岛;951年率军侵入意大利,占领了伦巴第;962年,鄂图一世率军进入罗马,在罗马的圣彼得教堂接受教皇的加冕,称为,“罗马帝国皇帝”(12世纪后,又将这个称号改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在获得皇帝的称号后,鄂图一世承认教皇对意大利地产的要求,但保留了对意大利地产的所有权。
并要求教皇就职后应向皇帝宣誓效忠,鄂图常驻意大利的代表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
但是后来鄂图不经教皇同意撤换了拉文那大主教,这引起了教皇约翰十二世的不满。
罗马教皇为了和鄂图一世进行斗争,反过来与意大利贵族结成联盟。
但最终的结果是约翰十二世被鄂图废黜。
历史学基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模拟试卷1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3. 史料分析题 6.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的宗教是( )。
A.犹太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琐罗亚斯德教正确答案:C解析: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知识模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2.中古时代著名的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的代表作是( )。
A.《古兰经注》B.《医典》C.《黄金草原》D.《地形学》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阿拉伯文化。
伊本.西纳,西方称为阿维森纳,是伊斯兰世界著名医学家和哲学家,著有医学百科全书《医典》。
知识模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3.丕平献土正确答案:丕平献土:751年,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相勾结,自己登上王位,建立了加洛林王朝。
754年,教皇为丕平加冕。
为了报答教皇,丕平率军进攻威胁教皇的伦巴德人,把夺得的意大利中部的部分赠与教皇,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
“丕平献土”影响了后来欧洲的政治宗教进程,创造了教皇国,教会势力开始拥有世俗权力从而权势日增。
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解析:“丕平献土”说明教会需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世俗力量来保护。
知识模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4.查理大帝正确答案:查理大帝是矮子丕平的儿子,在其统治时期,加洛林王朝臻于极盛。
查理大帝在位46年,通过开疆扩土,形成了一个版图广大、民族众多的帝国。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其举行加冕礼,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
他在政治上加强世俗政权与教权结合。
推行封君封臣制,同时发展文化事业,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文艺复兴,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知识点+练习题一、学习目标1.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原因、创始人及传播情况。
2.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
3.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知道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4.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三、知识梳理知识点一、法兰克王国1.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481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
2.建立者:克洛维3.克洛维巩固统治的措施:①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作用:在他的推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作用: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
③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对外扩张。
到他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菜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作用:实力强大。
知识点二、封君与封臣1.形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土地的人成为封巨。
2.发展: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3.关系: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4.特点:①等级森严,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②以土地为纽带;③层层分封;5.影响:11世纪,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注意: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等级制度是经过土地的层层分封形成的。
一、单元导言解读1、演变时间:15、16世纪(中世纪晚期,封建制度走向解体)2、演变空间:西欧(包括哪些国家?英法西葡、意、德等,和今天西欧不同)3、演变方向:从文明形态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变(或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从社会形态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从历史发展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4、演变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5、演变表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发生变化具体表现:(1)、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手工工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标志)生产力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途径:暴力手段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组织形式圈地运动、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后期为机器生产的工厂制(2)、政治领域: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是经济变化的结果),(作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工业革命的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影响)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反封建和反天主教会是共同本质特征。
(启迪思想,提供新教伦理),为工业革命来临做思想准备。
(4)、对外关系: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是中世纪和近代分水岭。
提供市场、资金、原料、劳动力等条件。
二、单元知识延展(一)、为何西欧能走出中世纪?1、西欧古代奴隶制文明:公元前8世纪到476年,古希腊、古罗马文明2、中世纪西欧展脉络476(5世纪):西欧进入中世纪;476西罗马灭亡,496年基督教在为国家机器一部分6世纪下半叶:封建制度产生(隶农制和氏族制因素催生)8世纪上半叶(750年)采邑改革,封建等级制形成9世纪,庄园制度形成11世纪:封建制度确立12世纪,城市兴起,商品经济活跃13世纪下半叶,等级君主制形成(英法)14世纪庄园制度衰败15——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注:中世纪文明的三个源头:罗马遗留下来的古典文化、日耳曼带来的蛮族文化和开始独立发展的基督教文化,三者相互整合相互适应,共同促成了中世纪的欧洲文明。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奥古斯丁:354⾄430年在世,基督教思想家,教⽗哲学的主要代表⼈物。
早年为摩尼教徒,后皈依基督教,任希波城主教。
他⽤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宣扬“原罪”说:⿎吹教权主义,提出世俗政权最终⼀定覆灭,并逐步由“上帝之城”取代,教会则是上帝之城在地上的体现。
这⼀说法为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教权⾄上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代表作品有《上帝之城》、《忏悔录》等。
教⽗哲学:罗马帝国晚期及中世纪前期的基督教神学,是经院哲学的前⾝,因这⼀时期的⼀些神学家被尊为“教⽗”⽽得名。
教⽗哲学主要利⽤古希腊罗马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新斯噶多哲学等制定并论证基督教的“三位⼀体”、“创世”、“原罪”和“救赎”等学说,并制定了⼀套相对完善的教义。
代表⼈物有奥古斯丁、奥利⾦、德尔图良、西普⾥安、克莱门、安布罗斯、哲罗姆、巴西尔和格⾥⾼利等。
汪达尔⼈:古代东⽇⽿曼⼈的⼀⽀。
409年越过⽐利⽜斯⼭占领西班⽛半岛⼤部分地区,429年由领袖该萨⾥克率领进⼊北⾮,439年攻克罗马在北⾮的⾸府迦太基,并迁都于此。
455年攻⼊罗马,⼤肆抢掠,因此出现了毁灭⽂化的的代名词“汪达尔主义”,此后⼜多次⼊侵意⼤利。
汪达尔⼈信奉阿⾥乌派基督教,残酷迫害正统派基督徒。
533年查⼠丁尼⼀世派遣⼤将贝利撒留远征北⾮,次年汪达尔王国灭亡。
克洛维:法兰克王国创⽴者。
481年建⽴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486年在苏⽡松击败罗马在⾼卢的残余部队,占领卢⽡尔河和塞纳河流域;496年皈依基督教,在位时编纂《萨利克法典》,在保存了罗马地主财产的同时将罗马国有⼟地和⽆主⼟地赐给亲兵和官吏。
其建⽴的王权很弱,死后其⼦⽠分国家,分裂兼并战争不断。
《萨利克法典》:法兰克⼈习惯法的汇编,克洛维统治时期编纂,⼤体反映6世纪前后法兰克⼈的社会状况、社会结构(农村公社制、等级);政治结构(国王、伯爵、百户长)、经济结构(⼟地公有制、份地、公有地)。
马尔克公社制:中世纪⽇⽿曼⼈的⼀种农村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