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
- 格式:pptx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30
孔子的人物介绍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
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
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
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
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中华圣贤系列之首----孔圣人
《春秋公羊传》:“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
孔圣人写《春秋》文笔极佳!春生而秋成,所以这本写鲁国历史的书叫《春秋》,孔圣人没当什么官,写的只能算微言,但是孔圣人想
表达的是大义。
鲁哀公十四年,打猎抓到麒麟兽,西狩获麟,孔圣人
哀叹“吾道穷矣”,罢笔不写。
孔圣人没当什么大官,但是孔圣人却是
万世师表。
这是孔圣人的使命。
《春秋》是经,儒家十三经之一。
今天全民阅读不足,不信孔孟圣贤书的多,或者不能说不信,叫不重视。
刘少奇曾访问前朝秀才,秀才坦言,只信一句“食不厌精”。
不信,还读什么圣贤书,不要读了。
所以,知识分子不但要信,还要去告诉民众,孔孟圣贤书的价值,到了今天依然光辉不灭。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卷:年三十岁,对儒家十三经,还是一经不通,那是不行的。
能当得起“经”字,有《易经》、《尚书》、《道德经》、《春秋》(分三传,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等。
可见,儒家十三经之价值。
那年,要想当官去管人,不通经书,是不能胜任的。
再举例,《春秋》“郑伯克段于鄢”这句:
史书、《春秋》的记录以杀戮为主。
这句孔圣人的微言说:郑伯这个人,即郑庄公,杀了自己的亲弟弟郑段,在河南鄢地。
因此,有些人以
血腥为由不看史书。
其实读史书,更要看其大义,学其大义,生活中才
会做适合其身份的事,否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轻则自取其
辱,重则断送性命。
谁说,看《春秋》没用的,圣贤书没用的?请不吝赐教。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华夏族,孔氏,名丘,字仲尼。
祖籍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开创了易学。
儒学的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春秋。
马王堆帛书易《要》篇说“得一《易》以群毕。
”是说六经中,其他五经的精华都囊括在易经的损益之道里了,《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天之木铎——圣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论语·八佾第三》中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铎”大约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
其中,以金为丸舌者称“金铎”,以木为丸舌则称“木铎”。
金铎为武,用以指挥军队;木铎为文,用以宣政布道。
孔子作为开创私学、普及平民教育的第一人,以“木铎”自况,此后“木铎”就成了教师的别称,由于孔子弟子遍天下,贤者七十二,当时孔子也就有了“天之木铎”美誉。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虽中国没有形成以某个宗教为中心的文化,但几乎历朝历代,都繁衍着儒学传统,使之成为我们民族的血液、文化的DNA。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
“史圣”司马迁将无侯伯之位的孔子列为“世家”,正是因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可谓至圣”,“至圣至贤,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列为世家”。
历代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8月17日,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最为显赫。
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学说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到南宋朱熹时,理学又开一端,应该这样说,理学是对儒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和改变。
理学的发展使儒家的学术思想,更加贴近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的实际和需要,以致于明清两代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理论工具。
科举选拔人才,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以朱熹的注解为判断认知的标准,真正达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至今,中国社会还在受其潜然的影响。
就是现在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和知名企业,把研究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时尚。
圣人孔子的简介资料大全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
,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简介资料大全孔子,春秋时期人,以子为姓,氏为孔,名为丘,字仲尼。
他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而原籍则在现今的河南商丘。
孔子之名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被人们广为熟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曾跟随老子学习,学成后带领着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
晚年时孔子修订了《诗》《书》等六经。
据传,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备的人有七十二个。
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语行为和思想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命名为《论语》,此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典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
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和“仁”,他主张道德上的仁爱思想、政治上的礼治思想,并且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为公。
不仅是道德与政治方面,孔子还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
例如他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耻下问的教育思想;重视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等。
从孔子的各种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并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同时还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一生成就无数,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备受世人的赞美和传颂。
后人也利用了建孔庙、建祠堂、拍电影等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个伟大的人,使他的事迹得以一直被流传。
孔子的资料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
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开创了一个思想核心为“仁”和“礼”的思想学派。
孔子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以子为姓,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孔子从小就刻苦好学,从他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老师时却还是认为自己的学问不够,选择不远千里地前往洛阳拜老子为师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他对追求学问的热衷。
孔子曾带领他的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以增加自己的学识和见闻。
一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了解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探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求学与办学.自幼勤奋好学1)宋国贵族后裔,迁居陬邑城里的阙里,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2)利用各种机会,认真学习周礼,前往东周京师洛邑,向史官老子请教礼制。
向郯国之君郯子请教古代的官制,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
3)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了如指掌。
.兴办私学1)历程:30来岁开始聚徒讲学,办起私学,坚持终生。
2)在教学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
3)教学内容:以“六艺”为内容,以“六经”为教材,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美德。
4)成就:一生执教,“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对当时和后世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创立儒学.创立:春秋晚期是一个社会失序、“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融政治、伦理为一体的儒家学说。
.思想主张1)要实现天下太平,必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此须先“正名”,即恢复周礼。
2)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礼”的角度来说,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把“德”治与“礼”治结合起来,形成以德治国、以德化民的政治伦理思想。
3)主张“爱民”“富民”“教民”“化民”和“安民”。
.意义:经西汉儒学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民”的工具。
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
15岁立志于学。
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
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
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
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
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时孔子55岁。
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
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已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