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重要
- 格式:doc
- 大小:956.00 KB
- 文档页数:11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古田会议的主要内容古田会议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其主要内容包括:1. 会议背景古田会议于1927年在江西古田举行,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党的领导人在此背景下意识到了必须进行全面的自我批评和总结,并制定新的革命方针,以应对当前的困境。
2. 自我批评与总结在古田会议上,我国领导人对党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上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和总结。
他们诚实地反思了党在土地革命中的一些盲目性和主观主义倾向,认识到了革命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和不足,并勇敢地进行了自我批评。
3.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古田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一革命道路的确立为我国革命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会议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因此必须以农村为主导力量,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最终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
4. 农民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古田会议还强调了农民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农民是我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会议决定将农民视为革命的主力军,鼓励他们参与革命斗争,为农民争取应有的权益和利益,以实现农民裙众的力量和组织的最大化。
5. 党的组织建设古田会议对党的组织建设进行了重要的讨论和决议,明确提出并强调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的重要性。
会议要求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决执行党的决议和政策,杜绝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倾向,加强党内团结和统一。
总结:古田会议无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党在革命道路上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进步。
通过对自身错误的深刻反思和总结,古田会议为我国制定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和方针,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方向。
古田会议对我国的发展和壮大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提升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进一步巩固了党在我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古田会议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因为它是我国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
清朝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
该条约是继《北京条约》以来侵略者强加给中国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愿望。
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报”银3000万两。
内容: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彼此的最惠国待遇;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台湾澎湖内中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使得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这直接压制了我国刚刚起步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该条约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首先,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单项选择题:1、粉碎“四人帮”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坚持的错误方针是()。
A、反击右倾翻案风B、“两个凡是”C、“阶级斗争为纲”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2、1977年8月召开的,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又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的全国代表大会是()。
A、中共十大B、中共十一大C、中共二十大D、中共十三大3、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的题目是()。
A、《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4、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5、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予以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A、彭德怀B、邓小平C、薄一波D、刘少奇6、1979年4月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
A、“调整、改革、整顿、提高”B、“改革、稳定、充实、完善”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改革、发展、创新、提高”7、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全会通过的决议是()。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D、《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8、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决议是()。
A、《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D、《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9、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的重大命题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古田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古田会议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导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包括了中国从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发展和演变。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节点中,古田会议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古田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一、概述古田会议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于1935年1月在福建省古田县召开。
这次会议汇集了当时中共领导层的主要成员,在九年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就中国革命的基本原则和组织原则达成共识,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古田会议的主要内容1. 建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古田会议确认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
这意味着在军事行动中,党的领导必须以党的政治原则和方针为指导,为军队的建设和作战提供正确的思想和指导。
这一原则的确立对于日后中国解放军的发展和军事战略的制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提出了党群关系的重要概念古田会议还提出了党群关系的重要概念。
会议指出,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以群众为基础,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革命斗争。
这一概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3. 高度肯定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古田会议高度肯定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革命的摇篮和胜利的保障。
会议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 规范了党的内部生活和组织纪律古田会议在规范党的内部生活和组织纪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会议要求严肃党风、廉洁奉公,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这些规定对党内的团结和纪律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为党在后来的革命和建设中保持纯洁性和高度纪律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古田会议的历史意义1. 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刻。
历史事件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3、《资政新篇》: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4、太平天国农民运动1864年失败。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5、“百日维新”: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为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6、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
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7、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8、“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历史事件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2、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3、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在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4、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5、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2015考研政治:高频考点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考研政治的高频考点之一,在历年考研政治中该考点不乏迷惑性很大的题目。
一、知识点详述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二、知识点真题再现(2000年单选题第10题)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三个有利于”标准【答案】B【解析】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地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历史性飞跃,形成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
因此,我们说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选项B正确。
选项A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C项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D项是判断一切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知识点拓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大会为未来中国全面改革勾画了美好蓝图,其中最吸引人的两个亮点是:1、“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回顾过去可以发现,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就不断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一)党的创建时期1.“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③中心工作是组织与领导工人运动。
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与国。
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与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3.“三大”(1923),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意思。
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与组织问题。
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1、中共一大:1921.7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共十二名代表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参加,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也列席参加了会议。
大会讨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确立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与上海召开。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就是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
大会还提出了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各民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不足之处是,对于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对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的问题,认识上不清楚。
3、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李维汉主持会议,共产国际代表G·罗米纳兹作长篇报告。
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最后改选了中央领导机关。
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给政出一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革命挽救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中共六大: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
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前的政治形势正处于两次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问题要点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一)党的创建时期1 “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3 “三大”(1923),1923 年6 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1 八七会议(1927、8、7,汉口)(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 遵义会议(1935 贵州)(1)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抗日战争时期2.“七大”(1945,延安)(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名词解释: 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4、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5、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联络附近103个乡的群众,设下埋伏,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激烈战斗。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6、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7月,副都统海龄(满族)在镇江战死疆场。
7、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爱国将士浴血奋战。
左宝贵战死平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英勇牺牲,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战斗中为国捐躯。
8、美国由于来得较迟,便于1889年9月至11月间照会各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即美国可以获得他国在中国获得的所有权益。
中国面临着被彻底瓜分的危险。
9、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并未实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
10、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1、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12、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15⽇⾄17⽇在这⾥召开了扩⼤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始确⽴以⽑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农红军、挽救了中国⾰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个⽣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1956年9⽉,中央领导刘少奇、周恩来、邓⼩平等组织召开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次集中探索。
对社会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盾和主要任务的探索。
主要⽭盾:⼈民对于经济⽂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化不能满⾜⼈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盾。
主要任务:集中⼒量发展⽣产⼒,实现⼯业化,逐步满⾜⼈民⽇益增长的物质和⽂化需要。
⼗⼀届三中全会:1978年12⽉,党的⼗⼀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转折。
讨论把全党⼯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九⼀⼋事变:1931年9⽉18⽇晚上,⽇本驻中国的侵略军——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借此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营和沈阳城。
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九·⼀⼋”事变。
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指1935 年⽇军侵略华北和南京国民政府在华北继续妥协退让、丧权辱国的⼀系列事件的统称。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总路线规定,要在相当长的⼀段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业化,逐步实现国家队农业、⼿⼯业、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论持久战:1938年五六⽉间,⽑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深刻揭⽰了中国经过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的客观根据,科学地预见到抗⽇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强调争取抗战胜利的唯⼀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民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会议中共一大1921 7.23 上海12名全国代表;2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选举书记:陈独秀组织委员:张国焘宣传委员:李达确定党的名称、党的纲领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中共二大1922.7 上海12名全国代表;1名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选举书记:陈独秀组织部长:张国焘宣传部长:蔡和森妇女部长:向警予确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问题: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三大1923.6 广州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问题,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做出正式的决定中国国民党“一大”1924.1 广州八七会议1927 8.7 汉口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总方针,选举瞿秋白...为书记毛泽东阐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11 瑞金毛泽东当选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遵义会议1935.1集中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没有解决思想问题....)....和路线问题瓦窑堡会议1935.12提出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倾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1937.2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并在会议文件上首次..写了“抗战”字样洛川会议1937.8 陕北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六届六中全会1938.9 延安毛泽东作报告《论新阶段》,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1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中共七大1945.4 延安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波茨坦会议1945.7......重庆谈判1945.8—10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确定和平建国基本方针但没有解决核心的军队..和解放区...问题意义:揭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为中共赢得了人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会议(一)党的创建时期1 “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③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④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
内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3 “三大”(1923),1923 年6 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二)土地革命时期1 八七会议(1927、8、7,汉口)(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
④还提出“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 遵义会议(1935)(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瓦窑堡会议(1935)(1)内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②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2)意义:为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三)抗日战争时期1 洛川会议(1937):①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②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③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发动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2.“七大”(1945,延安)(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1 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1)内容:①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②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④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
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会议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五)新中国成立后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选举国家主席,任命国务院总。
2.“八大”(1956)(1)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
④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内容: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十二大”(1982):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①突出贡献: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十五大”(1997):①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②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③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
8.“十六大”(2002):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②大会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③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十七大”(2007 年):(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
(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
毛泽东的著作是考研政治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考研政治的难点。
现根据不同时期将主要内容总结如下:一、发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 年1. 赞扬中国无产阶级“特别能战斗”。
2 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情况,科学地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各自的政治态度。
3.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4.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5. 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阐明认清对象对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 年1.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2.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是农民运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 年1.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2.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 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二、发表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1928 年1.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2.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年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反对本本主义》1930 年1. 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是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2. 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3. 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4. 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开始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5. 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 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注:1928 年10 月到1930 年初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论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指出中国革命应当占乡村,后取城市,走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 年1. 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是“他们从娘子带出来的老毛病”。
2. 阐明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3.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妥协性是由软弱性决定的。
4.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在斗争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时,可能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明争暗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 年1.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2.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