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生物材料修补术手术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腹股沟直疝手术记录【手术步骤】1.切口:皮下组织分离、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口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相同(图1)。
2.分离疝囊:将腹内斜肌向上拉开,于精索和腹壁下动脉的内侧,可见腹壁薄弱处的腹横筋膜向外膨出(图1)。
分离精索(图2),用纱布条将其拉开,可以发现自腹股沟管后壁膨出的灰白色、半球形疝囊(图2)。
若疝囊很小,仅为一膨出,不必切除疝囊,可用镊子将膨出的腹筋膜向腹内翻转(图3),用7 号线将腹横筋膜间断折叠缝合(图4)。
缝合时注意勿伤及膀胱、小肠和腹壁下动、静脉。
修补以后不应再有膨出。
3.底部较宽的直疝:如图5 所示,将疝囊提起,切开腹横筋膜和疝囊(图6),剥离疝囊。
于疝囊的内侧常可发现膀胱,外侧可见腹壁下动、静脉,将膀胱自疝囊上分离下来(图7)。
用左手示指伸入疝囊作导引,于疝囊颈部将疝囊切除(图8),用小止血钳将颈部边缘夹住,用 4 号线间断褥式或连续缝合颈部的腹横筋膜和腹膜(图9)。
4.有时腹股沟直疝形似一憩室,有一较窄的囊颈(图10)。
分离疝囊时需注意勿伤及膀胱和腹壁下动、静脉。
切断颈部,用 4 号线荷包缝合或贯穿缝合结扎颈部,并缝合腹横筋膜。
5.有时于腹壁下动静脉的内、外各有一疝囊突出,形似裤裆状(图11),直、斜疝同时存在。
将内侧的疝囊拉到腹壁下动静脉的外侧,成为单一的疝囊(图12),然后行疝补术。
6.修补直疝:直疝时腹沟管后壁一般缺损较大,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修补:⑴如图13、14所示,用以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的Bassini法、Halsted法等同样适用于直疝的修补,具体方法请参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
(2)若腹股沟管后壁缺损很大,联合腱萎缩不能缝合时,可将腹直肌鞘前层作一半形切口,然后将其向外下翻转,在精索深面,用7 号线将腹直肌鞘前层缝合于腹股沟韧带(图15)。
也可取大腿阔筋膜修补腹股沟管后壁。
(3)Mcvay 修补法:适用于巨大型疝和复发性疝。
将联合腱向上内侧拉开,精索向下外牵开,分离腹横筋膜(图16),内到陷窝韧带,外至髂外动、静脉(图17)。
1.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2.取右下腹麦氏切口长约3CM 依次切开肉皮儿、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止血钳交替分隔腹内斜肌、腹横肌直达腹膜用纱布掩护切口止血钳将腹膜齿及组织剪剪开腹膜并将腹膜切缘齿及外翻与掩护切口的纱布以直钳钳夹固定3.进腹探查见阑尾位于盲肠后位长约5CM充血、肿胀表面附着淡黄色脓苔阑尾地区范围少许渗液术中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决定行阑尾切除术4.齿及阑尾袒露根部分束分隔、结扎住离断阑尾系膜直至根部在靠近根部以弯钳轻轻压榨阑尾再将弯钳向阑尾尖端方向移动约0.5CM以7号丝纺线结扎住在鸾钳与结扎住线之间切断阑尾残端以碘酒、火酒和生理盐水处理在在盲肠浆肌层距阑尾根部约0.5CM处作一荷包缝合收紧缝线的同时将阑尾残端包埋包埋欠满意再行浆肌层"8"字缝合加固包埋残端包埋满意5.用纱布吸除腹腔内渗液确认术野无活动性出血清点器械、纱布没有差错逐层关腹6.术毕术程顺遂麻醉满意术中出血约10ML术后患者安返病房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者男性,30岁,因“可复性右下腹包块1年余”住院,诊断:右腹股沟斜疝(可复性),于2008-7-17在硬外麻醉下行右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
现将手术记录报告如下,与大家分享。
1.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2.在距右腹股沟韧带上方约2CM处作一与之平行的斜形切口,长约6CM,上端超过腹股沟韧带中点2CM,下端至耻骨棘上缘。
位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显露外环,将腹膜外斜肌上的脂肪组织和筋膜钝性分离,内至腹直肌前鞘,外至腹股沟韧带,沿腱纤维的方向上、下剪开腹外斜肌腱膜,提起腱膜,并在其深面进行分离,内上达腹横肌腱膜,外下至腹股沟韧带。
3.寻找、游离、切开疝囊:游离精索,顺肌纤维方向将提睾肌及精索内筋膜纵行切开,打开疝囊,发现疝内容物已回缩,疝囊与腹腔相通,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
术中诊断:右腹股沟斜疝。
决定行右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
4.补片修补:横断疝囊,游离近端至颈部,以7号丝线结扎关闭,切除远端多余疝囊组织。
手术记录:疝囊高位结扎+无张力斜疝修补术
术前及术后诊断:
患者,男性,年龄60岁,诊断为腹股沟斜疝。
此诊断基于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和CT)。
在术前,明确患者的诊断并评估了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血液检查和尿液检查等。
手术方式:
该患者接受的是疝囊高位结扎+无张力斜疝修补术。
手术过程中,将患者的疝囊从其正常位置分离并移至高位,然后使用合成网片进行修补,以增强腹股沟管后壁的强度。
这种手术方式的选择是为了减小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并减轻患者的痛苦。
麻醉方式:
患者被诊断为腹股沟斜疝,因此选择了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同时减少手术风险。
手术经过:
手术历时约1小时,术中出血量少。
医生仔细分离了疝囊并进行了高位结扎,然后用合成网片修补了腹股沟管的薄弱区域。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还使用了先进的手术技术和设备,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平卧6小时,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以防止腹压升高导致疝修补处张力过
高。
2.术后禁食6小时,然后逐渐转为流质饮食和正常饮食。
3.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给予止痛药缓解疼痛。
4.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弄湿或污染。
5.术后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
6.患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至少一个月,然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活动。
7.如出现伤口红肿、疼痛、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8.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肠梗阻手术经过:1、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碘伏消毒术野皮肤,铺无菌巾单。
2、取左、右腹直肌切口,长约数字cm,切开皮肤,电刀依层次逐层进腹。
探查:腹腔有少量腹水,小肠高度扩张,积气和积液,距屈氏韧带、回盲瓣数字cm有一束带压迫空、回肠形成机械性梗阻,去除粘连束带后游离出小肠,见被压肠管明显狭窄,肠壁厚,未见明显坏死,将小肠积液挤入结肠,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检查无活动性出血,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后,逐层关腹。
(机械性肠梗阻)取左、右腹直肌切口,长约数字cm,切开皮肤,电刀依层次逐层进腹。
探查:腹腔内有臭味,切口下无粘连,但回肠有两处与盆底粘连,空肠与部分回肠高度扩张,直径约数字cm,内充满液体,总量约数字ml。
肝脾无异常。
锐性剥离回肠与盆底之粘连,发现一处大约在空回肠交界处,另一处距回盲部约数字cm。
分离过程中较底位粘连之回肠浆膜面有多处破损,逐决定在此处先戳孔减压。
从浆膜破损处小肠切开肠壁,放入吸引器头,吸出扩张段肠管积液近数字ml。
游离该段肠管系膜,切除肠管约数字cm,行手工端端吻合,浆肌层包埋。
修补空回肠交界处粘连小肠之破损浆膜。
距屈氏韧带数字cm处缝荷包,戳孔向远端置入数字号导尿管一根行空肠造口,肠壁隧道包埋后经左上腹戳孔引出,固定,肠管吊置。
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盆腔置乳胶引流管一根,从右下腹引出,固定。
查无活动出血,清点器械纱布无误,逐层缝合腹壁各层,结束手术。
(粘连松解,肠腔减压、回肠部分切除吻合)取左、右侧经腹直肌切口,长约数字cm。
探查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淡血性、脓性、粪样液体,量约数字ml,吸尽渗液。
盆腔及小肠、结肠系膜血管周围未及转移肿大淋巴结,肝脏亦未及肿瘤转移灶。
见近端小肠明显扩张,内有大量肠液及气体,表面明显红肿、充血,表面有大量脓苔附着。
升结肠、盲肠及横结肠降结肠空虚。
自回盲瓣向近端逐次锐性分离小肠粘连至近端空肠。
距屈氏韧带、回盲瓣约数字cm见约数字cm小肠被一索带绞窄,小肠已缺血坏死。
腹股沟直疝手术记录【手术步骤】1.切口:皮下组织分离、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口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相同(图1)。
2.分离疝囊:将腹内斜肌向上拉开,于精索和腹壁下动脉的内侧,可见腹壁薄弱处的腹横筋膜向外膨出(图1)。
分离精索(图2),用纱布条将其拉开,可以发现自腹股沟管后壁膨出的灰白色、半球形疝囊(图2)。
若疝囊很小,仅为一膨出,不必切除疝囊,可用镊子将膨出的腹筋膜向腹内翻转(图3),用7号线将腹横筋膜间断折叠缝合(图4)。
缝合时注意勿伤及膀胱、小肠和腹壁下动、静脉。
修补以后不应再有膨出。
3.底部较宽的直疝:如图5 所示,将疝囊提起,切开腹横筋膜和疝囊(图6),剥离疝囊。
于疝囊的内侧常可发现膀胱,外侧可见腹壁下动、静脉,将膀胱自疝囊上分离下来(图7)。
用左手示指伸入疝囊作导引,于疝囊颈部将疝囊切除(图8),用小止血钳将颈部边缘夹住,用4号线间断褥式或连续缝合颈部的腹横筋膜和腹膜(图9)。
4.有时腹股沟直疝形似一憩室,有一较窄的囊颈(图10)。
分离疝囊时需注意勿伤及膀胱和腹壁下动、静脉。
切断颈部,用4 号线荷包缝合或贯穿缝合结扎颈部,并缝合腹横筋膜。
5.有时于腹壁下动静脉的内、外各有一疝囊突出,形似裤裆状(图11),直、斜疝同时存在。
将内侧的疝囊拉到腹壁下动静脉的外侧,成为单一的疝囊(图12),然后行疝补术。
6.修补直疝:直疝时腹沟管后壁一般缺损较大,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修补:(1)如图13、14 所示,用以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的Bassini 法、Halsted 法等同样适用于直疝的修补,具体方法请参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2)若腹股沟管后壁缺损很大,联合腱萎缩不能缝合时,可将腹直肌鞘前层作一半形切口,然后将其向外下翻转,在精索深面,用7号线将腹直肌鞘前层缝合于腹股沟韧带(图15)。
也可取大腿阔筋膜修补腹股沟管后壁。
(3)Mcvay 修补法:适用于巨大型疝和复发性疝。
将联合腱向上内侧拉开,精索向下外牵开,分离腹横筋膜(图16),内到陷窝韧带,外至髂外动、静脉(图17)。
手术记录:左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术前及术后诊断:
1.术前诊断:左腹股沟斜疝
2.术后诊断:左腹股沟斜疝
手术方式:
1.手术名称:左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2.手术方法: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疝修补术(TAPP)
麻醉方式:
1.麻醉类型:全身麻醉
2.麻醉方法:气管插管
手术经过:
1.患者平卧,脐下作一弧形切口,长约5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腹外斜肌腱
膜;
2.在腹外斜肌腱膜下方充分分离腹膜外脂肪及腹膜,显露耻骨上窝;
3.在耻骨上窝后方约1cm处作一小切口,穿过腹壁下血管;
4.牵拉两侧腹壁,形成腹膜前空间,并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维持腹内压在8-10mmHg;
5.在脐部及左右侧腹壁各作一小切口,通过脐部切口插入腹腔镜,并在左右侧腹壁切
口插入操作钳;
6.在耻骨上窝处将腹膜打开一小口,显露疝囊口;
7.用操作钳提起疝囊,沿疝囊颈上部分离并游离疝囊至根部;
8.将疝囊完全游离后,将腹膜前间隙关闭,将补片置于腹膜前间隙内,覆盖整个耻骨
上窝及疝环口;
9.放置牵拉器并充入二氧化碳气体,关闭腹腔及各小切口。
术后注意事项:
1.手术完毕后患者应保持平卧位;
2.常规心电监测和氧气吸入;
3.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红肿等异常情况;
4.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术后第一天可进流食,第二天可逐渐增加半流食及软食等易消化食物;
6.术后第一天可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7.术后一周内避免剧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
8.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术后病程记录2018-03-01 18:09患者周其虎,男,66岁,因“双侧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2年”,以“双侧腹股沟区斜疝”收住入院。
查体:增加腹压后右侧腹股沟区可见一约5.0cm×6.0cm、左侧可见一2cm×1cm 大小肿物,肿物周围无红肿,无波动感,质软,无压痛,平卧后肿物消失,以手指压迫内环口肿物不出现,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透光试验阴性。
诊断为双侧腹股沟区斜疝,经各项术前准备后已在分离麻醉下行右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详细经过见手术记录,术中麻醉效果好,出血少,操作顺利,术毕患者安返病房,术后治疗以止血、预防感染、对症等综合治疗。
医生签名:2018-03-02 07:38 陈**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术后第一天,患者诉切口疼痛可耐受,T37.6,P62次/分,BP138/96mmHg,今日陈**副主任医师查房内容:查看病人并翻阅病历后认为:患者入院诊断与手术中所见一致,该患者手术指针明确,治疗方案合理,今日患者术后第一天,无异常不适,夜间休息尚可,小便正常,未解大便,肛门已多次排气,精神尚可,饮食清淡,查体见切口处敷料干燥,右侧阴囊轻度水肿,无触痛,治疗药物预防感染,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并嘱患者卧床休息,适当在床上活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止活动不当造成疝复发,以上医嘱已执行。
医生签名:2018-03-03 07:43周**院长查房术后第二天,患者无明显不诉,T36.6,P60次/分,BP138/96mmHg,今日周**院长查房内容:查看病人并翻阅病历后认为:患者入院诊断与手术中所见一致,该患者手术指针明确,治疗方案合理,今日患者术后第二天,无异常不适,夜间休息尚可,小便正常,未解大便,肛门已多次排气,精神尚可,饮食清淡,查体见切口处敷料干燥,右侧阴囊轻度水肿,无触痛,治疗药物预防感染,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并嘱患者卧床休息,适当在床上活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止活动不当造成疝复发,还要注意控制血压,以防发生其它并发症,以上医嘱已执行。
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记录
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记录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身体情况评估,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基本疾病史、用药史等。
2.正确解释手术的目的、过程以及术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3.尽可能排除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如肺炎、血压异常等基础疾病。
4.术前准备必要的器材和药品,如手术刀具、缝合线、手套、抗生素等。
二、手术过程
1.麻醉:使用患者选择的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方式。
2.清洁:将手术部位和周围皮肤清洁干净,使用消毒剂彻底消除细菌。
3.切口:在腹股沟正常位置进行1 ~ 2 cm 的穿刺切口。
4.处理:处理腹股沟疝和疝囊,通常包括将其切除或还原。
5.修补:使用生物材料或人工网片修补疝孔。
6.止血:使用止血钳和电凝器等器械,彻底止血。
7.缝合:使用无轮缝合法或皮下抽吸缝合器,缝合患者伤口。
8.敷料:使用纱布和胶布等打包敷料,防止伤口感染。
三、术后护理
1.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
2.密切监测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及时洗涤和更换敷料。
3.术后用药,包括镇痛剂、抗生素和促进愈合药物等。
4.术后适当的康复训练和饮食调整,包括避免激烈运动、保持营养均衡等。
四、术后注意事项
1.注意术后的身体卫生,保持切口干燥洁净。
2.避免伤口上的压力,如顶、摩擦等。
3.避免盆腔內有压迫,避免举重或做力度比较大的运动。
4.如果有异常情况出现,如发热、伤口红肿等,请及时就医。
1.显露直疝外突部皮肤切口应比斜疝修复术稍偏内侧。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向上拉开联合肌腱,向下拉开精索,即可显露出直疝的外突部和附近组织结构。
2.环形切开疝基底部腹横筋膜分离并拉开精索后,先向内上方提起直疝突出部分,在其下缘用刀环形切开疝基底部的腹横筋膜。
再向外下方拉开直疝,同样切开疝基底部内上缘的腹横筋膜,直疝是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向外突出的,故切开基底部外侧时,要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
待整个基底部环形切开后,用止血钳向上提起切开的腹横筋膜远端缘,这部分腹横筋膜即被外翻呈杯状,并将其剥离。
3.分离疝囊分离腹膜外脂肪,显出直疝疝囊。
用止血钳夹住疝囊顶部提起,沿疝囊壁将疝囊与膀胱作锐性分离,最后将疝囊完全分出。
这样,既可估计其范围大小,又可稳妥地切开疝囊进行处理。
4.切开疝囊无论是进行斜疝修复或是直疝修复,都必须切开疝囊。
如果轻度提起疝囊不予切开,仅在疝囊颈部简单结扎,既不能达到高位结扎的目的,又可能误伤内脏。
切开并提起疝囊,仔细检查疝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要注意腹壁下动脉在直疝疝囊颈的外侧,而髂内动脉分出的闭合的脐支则常在直疝疝囊颈的内侧。
5.切除疝囊、缝合囊颈将疝内容物放回腹腔,清理疝囊后,在靠近疝囊颈部切除疝囊囊壁。
因直疝疝囊颈一般较宽,不易行内荷包缝合或单纯缝扎,故常行间断缝合关闭。
缝合宜使用4-0号丝线,第1层是间断褥式缝合,第2层是间断8形缝合。
直径小于3cm,基底宽的直疝囊,可以不切开腹横筋膜和疝囊,只在隆起处的腹横筋膜上缝合一排内翻缝合,使隆起的部分折叠内翻后,再按Halsted法修复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6.修复腹股沟管缝合腹股沟后壁时,先用4-0号丝线间断缝合腹横筋膜。
然后将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缝合。
重叠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将精索置于腹外斜肌腱膜的外面,最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另一侧手术步骤同上。
1.切口:取下腹部斜切口,自腹股沟韧带上2cm处,与腹股沟韧带平行,一般上端超过内环2cm左右,下端至耻骨结节。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36例治疗体会目的:总结运用国产涤纶补片自制网塞和补片作充填物行无张力腹外疝修补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治疗体会。
方法:对我科36例使用国产涤纶补片自制网塞和平片作充填物修补无张力腹外疝(观察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既往本科36例行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对照组)患者相关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使用国产涤纶补片自制网塞和补片作充填物行无张力腹外疝修补手术患者的临床相关数据或自我感觉明显好于传统的腹外疝修补手术患者,两组量化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运用补片材料修补进行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短、伤口疼痛轻、并发症少等优点等,特别适合老年患者腹股沟疝治疗。
标签:腹外疝;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疗效比较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
从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
发病率以腹股沟斜疝占绝大多数[1,3],是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其诊断不难。
腹股沟疝一经诊断,原则上均应手术治疗,特别是发生老年嵌顿疝,应立即采取手术治疗[2,4]。
传统疝修补术术式不复杂,已成为基层医院成规外科病手术种类。
但如何提高手术质量,使患者手术后痛苦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一直普外科医生不断探索的问题[5],笔者近年内对36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采取补片行无张力修补术,取得喜人的成绩,受到患者及社区群众的赞誉。
现将有关情况回报如下,意在于总结该术式的临床效果及体会,和同道一起交流学习。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5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34岁,直疝12例,斜疝24例。
其中,有5例老年患者为传统的腹股沟疝术后复发。
36例患者中伴随各种慢性基础性疾病有:高血压16例,糖尿病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0例,前列腺增生16例,陈旧性腔梗6例,心肌及心血管病变9例。
4 参考文献[1] 杨小东.彩色超声对急性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的诊断价值探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3):52.[2] 雷春香,李奎光.超声诊断急性输尿管结石伴发肾周积液相关因素的效果评价[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218-219.[3] 刘瑶,伍春兰,冯武兵,等.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的分析[J ].重庆医学,2019,48(22):3922-3923.[4] Fiechter S,E Geissbühler,Bhler A,et al.Identification ofureteral stones at reduced radiation exposure:a pilot study comparing conventional versus digital low-dosage linearslot scanning (Lodox) radiography [J ].World Journal of Urology,2020,38(4):1065-1071.[5] 黄利晨,符月美,潘菁,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输尿管结石急性梗阻伴肾周积液中的诊断价值[J ].实用医技杂志,2018,25(5):499-500.[6] 崔译允.超声在急性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处方药,2017,15(8):137-138.[7] 杨燕贞.超声诊断急性输尿管结石伴发肾周积液相关因素的价值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7,9(8):69-70,72.[8] 陈淑群.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输尿管结石伴肾周积液中的诊断价值[J ].黑龙江中医药,2021,50(4):121-122.[2021-11-05收稿]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常见于有慢性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患者。
有研究认为,腹股沟疝是由于耻骨肌孔薄弱、腹横筋膜层缺失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容物形成疝囊突出于体表引起[1-2]。
腹股沟疝手术记录
腹股沟疝是指腹股沟区域的肌肉、筋膜和腹膜走脱或向内膜反褥而
挤出的现象,临床上多表现为腹股沟区域的鼓起。
腹股沟疝是常见的
疾病之一,手术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手术记录:
手术日期:20XX年X月X日
手术方式:腹壁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
1. 患者清醒,局部消毒后横躺于手术床上。
使用无菌巾覆盖隆起的疝囊,局部进行麻醉。
2. 在摄像机监控下,切开脐部2cm长的切口,将腹壁镜插入到切口内,观察疝囊的大小、位置和血供情况。
3. 发现患者为单侧腹股沟疝,右侧鼓起的疝囊大小约为3cm,流出液体,切断疝囊壁后将其复位归位到腹腔内。
4. 在疝口周围清除腹腔内的脂肪组织,使得腹肌及腹壁赘皮达到紧密
贴合的状态。
5. 选择10mm的人工腹腔网覆盖于闭合的疝口处,在将网插入体内时,
通过腹壁镜可观察到网的位置和覆盖面积,以确保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6. 将人工腹腔网定位于腹壁内侧,用缝线固定网格与腹肌壁。
7. 停止动态监测,敷上压力绷带后,将患者转到恢复室继续观察。
手术结束,患者恢复顺利,无明显并发症。
术后3天评估,患者不再出现疝囊鼓出的现象,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结果良好,未发现复发情况。
以上就是我为您撰写的腹股沟疝手术记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手术记录:左腹股沟斜疝嵌顿复位+无张力疝修补术
术前及术后诊断
术前诊断:左腹股沟斜疝嵌顿
术后诊断:左腹股沟斜疝嵌顿(疝内容物为肠管)
手术方式
本次手术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1.左腹股沟斜疝嵌顿复位术:通过打开腹股沟管,将嵌顿的肠管复位,恢复腹腔内的
正常解剖结构。
2.无张力疝修补术:采用一种特殊的人工合成材料对腹股沟管后壁进行加强修补,以
增强腹壁的强度,降低疝气的复发率。
麻醉方式
本次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术中的疼痛感,并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状态。
手术经过
1.手术开始前,患者被摆成平卧位,并进行常规消毒和铺巾。
2.手术切开:在患者左腹股沟区做一个斜切口,并打开腹股沟管,将嵌顿的肠管进行
复位。
3.无张力疝修补术:将人工合成材料裁剪后放置在腹股沟管后壁,然后进行缝合固定。
4.关闭切口:将切口进行逐层缝合,并包扎伤口。
5.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
术后注意事项
1.手术后应继续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2.患者在手术后需要继续禁食禁饮,直到肠胃功能完全恢复。
3.在伤口愈合之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的愈合。
4.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减少复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