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
- 格式:pdf
- 大小:149.43 KB
- 文档页数:7
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波尔丁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
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要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
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宁宙飞船。
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
循环经济理论实践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些年,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才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
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为特征的。
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
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循环经济近期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模式对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它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产生和促进资源再利用等手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模式对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产生、促进资源再利用和推动环境技术创新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循环经济对环保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循环经济能够减少资源消耗。
在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下,资源往往被大量消耗并迅速转化为废物,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而循环经济则通过将资源进行循环利用,降低了对新资源的需求。
具体来说,循环经济模式鼓励企业实施可持续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循环经济也促使企业选择可再生资源,降低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这样一来,循环经济有效地减少了资源消耗,推动了环保产业发展。
其次,循环经济能够降低废物产生。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废物被视为资源,而不是被丢弃的物品。
废物的再利用成为了循环经济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废物回收、再利用和能源回收等手段,循环经济能够将废物的产生减到最低。
这不仅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还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废物回收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还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来源。
同时,废物的再利用也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竞争力。
因此,循环经济模式通过降低废物产生,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再次,循环经济能够促进资源的再利用。
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将废物转化为可再生资源。
这种资源的再利用不仅减少了对新资源的需求,还减少了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循环经济模式鼓励企业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设计和生产,提倡产品的再制造和再生产。
同时,循环经济还推动了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循环经济模式在资源再利用方面的优势,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最后,循环经济能够推动环境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模式的实施需要借助于先进的环境技术。
一、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一)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1)解决的主要问题,焦点不同。
生态经济主要解决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要求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积极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去构建经济发展体系,发展环保性产业,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则是考虑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食物链的法则,构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体系,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低碳经济则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公平、和谐,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实施绿色发展。
(2)价值取向不同。
生态经济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控制污染,倡导发展环境友好产业,实施清洁生产,建立环境与生态重建保护体系;循环经济则倡导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让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零排放;低碳经济则是要求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多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经济则是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让人类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
(3)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
生态经济侧重于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经合起来,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构建经济发展体系,以期实现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态发展体系的共振;循环经济侧重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运用生态物质循环的基础理论(食物链理论)来指导建立闭合循环的产业生态食物链,构建资源在生产体系内部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低碳经济侧重于将能源经济学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着重于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绿色经济侧重于将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4)本质内涵表述相同。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内涵表达,都倡导发展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体系、提倡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循环经济的理论含义解释【摘要】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阐述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衡量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绿色GDP及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GDP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但生态和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
粗放式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严峻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
目前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一、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资源的模式在理论上被定义为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
该思路改变了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将其改进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洁生产。
简言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实践是从2003年开始的。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
对生态效率环境管理的认识与探讨孟庆堂 谢 锋 霍太英(山东省环境保护局,山东 济南 250012)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的理论:生态效率,是通过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行为,在最优秀的经济目标和最优秀的环境目标之间建立一种最佳的链接,这一理论强调采用兼顾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策略,来提高经济与环境生态的效益或效率。
本文在分析了生态效率的概念、内涵之后,在借鉴OECD 的经验基础之上,对生态效率环境管理的实施做了 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生态效率 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Understanding and Discuss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Eco-efficiencyMENG Qing-tang XIE Feng HUO Tai-y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Jinan 250012)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eco-efficiency, this paper indicated that theory of eco-efficiency is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optimal interlinkage between the classic economic objective and environmental objective by the collective behavio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benefit/efficiency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dopting the strategy for giving attention to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fter the study on the experiences of OECD,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imple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eco-efficiency usefully.Keywords: Eco-efficiency Cleaner Production Circular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保护的思想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环境保护已经不再被看作是经 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是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一道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和相互 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紧缺,提高资源利用率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既可以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又能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将从加强政府政策支持、提升技术创新、加强行业合作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如给予循环经济企业减免税收、贷款优惠、技术支持等,鼓励企业开展资源回收再利用工作。
政府还应加强对资源利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其次,技术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提升技术水平。
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引入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例如,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的设备和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废物利用率。
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强产品设计,推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产品,延长产品寿命,减少产品的废弃和淘汰。
第三,加强行业合作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不同行业的企业可以共同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工作,形成产业联盟。
通过产业联盟,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例如,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可以成为多个企业的合作项目,共同开展资源的回收和处理工作,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此外,提高资源利用率还需要广大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消费者要树立节约意识,改变浪费资源的消费习惯。
购买环保产品,避免一次性使用品的使用,选择耐用品和可再生资源产品。
同时,要正确分类垃圾,积极参与垃圾回收工作,确保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处理,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出贡献。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理解。
循环经济生态发展论文3篇第一篇一、循环经济生态动力的演进逻辑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根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力量。
随着人们对传统工业化弊端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从生态文明高度对传统生产力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逐渐形成了“生态生产力”的概念[2]。
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生态生产力将生态因素当作生产力的内在维度,强调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主张在人类与自然在高度和谐统一中实现人类进步和发展。
因此,生态生产力是一种生态化的生产力,是人类在生态文明阶段兼顾生态平衡和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和谐统一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
20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化大量生产、大量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弊端,对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开启了对传统经济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或重建的实践。
其基本演进轨迹是:(1)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污染物处理为对象的末端治理阶段;(2)始于70年代中期,以生产过程改造为对象的清洁生产阶段;(3)始于80年代中期,以产品或服务绿色化为对象的产业生态化阶段;(4)21世纪以来,以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对象的循环经济阶段。
由此可见,生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推进着人类对经济系统的生态化实践,促进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下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生产力以生态资源经济化和经济系统生态化为实践动力,逐渐代替传统生产力而形成的一种生态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为目标的新生产方式,其运行动力直接表现为生态生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地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称之为生态动力。
上述分析表明,生态动力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确立,推动社会经济系统不断生态化、与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融合,最终形成符合生态规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动力。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联系一、引言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联系。
二、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概念1.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通过物质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资源再生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目标。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之一。
2. 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指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等目标。
生态经济是以可持续性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模式。
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联系1. 共同目标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都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等目标。
两者的目标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2.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实现途径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等方式,实现了生态经济的目标。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废弃物不再是无用之物,而是一种可再利用和可转化的资源。
3. 生态经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经济可以为循环经济提供政策支持和市场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推出相关政策来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活动;市场上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可以促进企业转向循环经济模式。
4. 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保护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从而降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通过回收再利用废弃物等方式,也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5. 生态优先原则指导循环经济发展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
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 推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都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可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等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循环经济知识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在物质循环、再生和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
这是一种基于资源回收和再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原则是减少、再利用和循环使用资源。
其生产的基本特点是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
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减量化、循环化、无害化,实现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的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增长模式的根本改变。
循环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循环经济的内涵学术界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范式、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等角度对循环经济作了多种界定。
循环经济的实施可分为三个层次:小型循环企业内部、中型循环企业之间和大型循环企业的社会化。
狭义的循环经济涵义朱大建指出,工业化运动以来,循环经济的目标是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
这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经济活动组织成“自然资源——产品和供应品——可再生资源”的闭环过程,所有原材料和能源都能在持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以尽可能少地控制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波尔丁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要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
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宁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
循环经济理论实践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些年,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才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
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为特征的。
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
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循环经济近期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FUDAN JOURNA L(S ocial Sciences)N o.2 2005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诸大建 朱 远(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摘 要]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到了需要深化的阶段。
本文运用生态效率的概念揭示循环经济的减物质化本质,通过对生态效率的情景分析,指出适合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C模式),最后结合上海的有关实践,提出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维度。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效率 脱钩发展[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5)020060007从2002年开始,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高度关注。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的全球环境基金成员国会议上,发表了“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的重要讲话。
[1]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当前在党和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在新的高度上推进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从生态效率和减物质化的角度,指出当前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不足,结合脱钩理论阐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一、对循环经济的现有认识及认识误区循环经济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上形成,1998年引入我国并广为流行。
国内学者已就循环经济的以下四个方面达成共识:(1)确立了“3R”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为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2)把循环经济视为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第三阶段,它不同于以前的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和末端治理模式;(3)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内部、生产之间和社会整体三个层面的循环进行整合;(4)从新型工业化的角度审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认为循环经济是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赢的发展模式。
[3][4][5][6][7]这些共识已成为当前指导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杠杆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循环经济理论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认识误区。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仅仅从物质回收和利用角度阐述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的“3R”归结为再循环(Recycle),忽视了循环经济在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上的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意义;(2)仅仅从企业间的物质闭路循环角度去理解循环经济,忽视了循环经济需要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等三个层面展开,而且建设区域性的循环经济体系显得更为重要;(3)仅仅从生产环节的物质闭路循环角度去了解循环经济,没有把重要的消费过程以及物质流通的其他环节纳入循环经济的视野;(4)仅仅注意工业物品 3本文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与委员会“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 200412 [作者简介] 诸大建(1953— ),男,浙江余姚人,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导,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
朱 远(1978— ),男,福建莆田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等的技术性还原系统,大大忽视了开发和利用自然界本身具有的生态性还原能力;(5)仅仅强调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规划、法律等传统管制性手段的保障,忽视了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6)仅仅从传统的环境质量指标或修正的经济增长指标去衡量循环经济的评价标准,疏漏了对前述基于生物物理或物质消耗的各种减物质化指标的深入;(7)仅仅强调了要建设循环经济的各种工程和项目,却缺少对这些工程和项目的成本—收益分析,结果导致所谓的循环经济本身既不是经济的也不是环保的。
二、生态效率:对循环经济的再认识回顾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可以发现,我们不能停留在为循环经济而搞循环经济,亟需进一步深入挖掘循环经济的本质,并把它视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战略。
本文引入生态效率[8]概念来深入认识循环经济的本质。
1.生态效率的内涵与指标循环经济关注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生态效率(Eco2efficiency)的提高。
生态效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量(即G DP总量)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实物量比值(如公式1),它表示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分离关系(decoupling indicators),是一国绿色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生态效率(资源生产率)=经济社会发展(价值量)资源环境消耗(实物量)(1)根据式1可得,生态效率的指标和资源生产率(或资源效率)的指标以及环境生产率(环境效率)的指标密切相关。
由此进一步得出与资源生产率相关的指标:单位能耗的G DP(能源生产力)、单位土地的G DP(土地生产力)、单位水耗的G DP(水生产力)和单位物耗的G DP(物质生产力);而与环境生产率相关的指标是:单位废水的G DP(废水排放生产力)、单位废气的G DP(废气排放生产力)和单位固体废物的G DP(固废排放生产力)。
通过这些指标可具体计算出我国的资源效率,由表1可见,我国的资源生产率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表1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资源效率比较中国日本奥地利荷兰德国美国人口(百万)面积(千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G DP(10亿美元)人均G DP地均G DP(亿美元/千平方公里) T MR(百万吨)人均T MR(吨/人)NAS(吨/人)物质强度(公斤/美元)资源生产率(美元/吨)12509597134980.232911.02500004016(?)51.0119.61273783364078.924041107.95461439.71.34746.388498210.02380825.05607011.52.67374.51641466384.32305293.71056668.32.75363.6823572352079.22240458.261507511.52.96337.82739364308351.0306008.921840807.72.62381.7 2.生态效率的情景分析多年来,我国一直关注着分子的G DP增长,而忽视分母中环境负荷的相应增长,换言之,我国一直关注如何让G DP变“重”,而没有同时关注如何使G DP变“轻”。
理想状态下的生态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双增双减”来实现(增加经济增长和人类福利;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但同时应该清楚,式1中的分子与分母存在四种不同的关系组合(图1)。
图1 生态效率的四种情景 由图1可见,当环境压力增加的速度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时,二者分离的情景才会出现。
基于这样一种判断标准,我们对二者可能存在的四种不同的组合关系逐一展开分析:(1)情景1:经济和环境压力同步增长,这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2)情景2: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出现了不同步的增长趋势。
环境压力相对低的增长,这种状况相对情景1而言要好,二者开始出现相对脱钩(relatively de2linking)的情景。
发展中的经济主要表现为这种状况;(3)情景3:经济仍在增长,而环境压力呈零增长趋势,二者开始出现绝对脱钩(abs olutely de2 linking)的情景,发达经济需要达到这种状况;(4)情景4:经济仍在增长,而环境压力出现拐点并呈下降趋势,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高目标。
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现状属于情景1,而循环经济的理想目标就是达到绝对脱钩的情景。
由此可见,我国要达到循环经济模式仍需要经历很长的一段发展历程。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1.增物质化发展和减物质化发展模式根据上述的分析,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存在两种可选择的路径:增物质化和减物质化战略(图2)。
图2 从增物质化到减物质化的两种选择 我们把增物质化战略定义为A模式,这是当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和以往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类似的规律,遵循传统的发展模式:G DP的增长依赖资源投入总量的增加;G DP的增长伴随污染排放总量的增加;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所需的资源投入与污染排放将随经济同步增加。
如果我国继续按照现有资源利用方式和污染产生水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将是现在的4~5倍。
显然,这种模式属于危险的发展道路,意味着可能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和环境退化。
相应地,我们把减物质化战略定义为B模式,也就是当前发达国家所沿用的发展模式,它属于绿色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将通过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计划得到解决。
就中国而言,如果到2020年在经济增长翻两番的同时,希望环境压力有明显地减轻(例如比现在减少一半),那么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8~10倍。
然而从我国当前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来看,要推行这个方案的难度很大。
2.适宜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C模式既然不能继续遵循传统发展的A模式,也不能立即沿用西方发达国家的B模式,那么,是否存在一种“中间路线”的模式适合我国?为此,笔者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简称C (China)模式。
C模式也称1.5~2倍数发展战略,因为只有保证我国G DP的持续快速增长,才能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
所以该模式将给予我国的G DP增长一个20年左右缓冲的阶段,并希望经过20年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最终达到一种相对的减物质化阶段。
我们认为,通过发展减物质化的经济,并把建设循环经济型协调社会的目标纳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框架之中,到21世纪的前期(例如2020年左右)实现以较小的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特别是各类固体废弃物)达到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可能的。
为此,笔者认为需要通过三个阶段来发展循环经济(见图3)。
图3 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设计 (1)当前在以高加工业和消费增长为主的发展阶段,目标是争取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总体增长速度能够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即亚洲发展银行研究人员提出的环境相对于经济的弹性系数应小于1(即情景2)。
特别是要使废弃物的产生量或排放量从高增长向低增长转化。
(2)本世纪初以来进入后工业社会物质消费趋于稳定的阶段(大约在2020年以后)。
在该阶段,一方面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以高技术制造业和知识型第三产业为主推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争取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使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即实现某些资源消耗和固体废弃物的零增长,届时技术的生态效率必须是现在的3倍,即单位G DP减少60%~70%的物质消耗的污染排放(即情景3)。
(3)未来所谓“无重量”的经济将成为主流,实现循环型生产和循环型消费的较高发展阶段。
该阶段在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争取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相对于21世纪初有稳定减少,实现倍数4的生态经济效率(即情景4),达到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