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3
实用类文本的类型1.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
阅读新闻要先看标题信息,明确新闻类型。
新闻类材料要了解新闻中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2.访谈访谈是指因为人物、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
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
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3.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针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上级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阅读时,要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指导王 羽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报告及科普类文章等。
在试题中,实用类阅读多以“非连续性文本”的样式呈现。
“非连续性文本”,由多个文本片段组成,包括文字、符号、图表等信息,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
实用类文本选材多是新闻材料节选,如调查报告、专题评论等,常取材于社会生活热点,突出时代性和问题性,具有正能量、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较多等特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高考必考内容,学会从实用类文本中获取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考生应该具备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
实战演练S考点突破4.传记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传记的文体特征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阅读时要归纳出文中主要写了传主的哪些事迹,作者是如何刻画传主形象的,以及作者对传主是如何评价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5.科普文章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成为被读者理解的文章。
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专题02实用类文本阅读一、思维导图1.新闻类文本阅读考查内容1 页共22 页2.实用类文本阅读技巧2 页共22 页二、知识清单(一)新闻的特点新闻类文本的考查有以下特点:(1)选材多样性。
既可以是消息,也可以是人物访谈、报告文学、人物通讯等。
从材料的呈现形式来看,既可以是单则材料的命题形式,也可以是多则材料相组合的命题形式(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形式)。
(2)题型多样化。
题型设置上两道客观选择加一道主观题。
(3)考查内容方面,注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个性化解读。
(二)新闻阅读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1.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高考一般考查通讯和特写。
3 页共22 页2.文体特点(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3.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阅读步骤(三)访谈阅读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1.访谈的要求(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①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②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③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淡对象交谈。
(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
4 页共22 页(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
(每题12)青藏铁路开进卓玛家乡:现代浪潮冲击传统文化青藏线上的海晏,因为两弹一歌而闻名。
“两弹”是指当年的核试验,“一歌”就是王洛宾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
青藏铁路通车后,“遥远的地方”就不再遥远了。
同时交通革新也给当地传统生活带来了现代浪潮的冲击。
一鞭子打出“在那遥远的地方”14日清晨,原子城外金银滩短暂的静谧被游客打断,他们与-位挂满银饰的藏族少女在张爱萍将军题词自”“在那遥远的地方”纪念石前合影。
游客们笑称藏族少女为“卓玛”。
“卓玛”是谁?据当地旅游部门的宣传材料,1939年,王洛宾来金银滩参与电影拍摄。
他晚年提起当时有个非常喜欢的藏族姑娘卓玛,于是哼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
海晏县旅游局的马局长说:“这不是传说,是真实的,青海人人知道。
”不过.当年与王洛宾一起采风的朋友周宜逵质疑了这一说法。
据周宜逵的回忆文章,所谓“一鞭子打出来”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不是真实的。
“可能是王洛宾后来在某种场合一时陷入遐想脱口而出。
即便是出自洛宾之口.我还是要说绝无此事!”周宜逵承认王洛宾说过那住藏族姑娘天真活泼.草原几天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但仅此而已.那一段神秘的爱情故事,其实根本不存在。
对待质疑,海北藏族自治州旅游局副局长北京才让笑着说:“要的就是传说。
说清楚了谁还有兴趣呢。
卓玛象征着一些美好的东西。
”古老民歌和传统生活遭遇冲击青海花儿能闻名全国也是借了王洛宾一臂之力。
“花儿”是始于明代,流行于青、甘、宁、新四省区,汉、藏、回、土等民族的一种民歌,又称为“少年”。
王洛宾根据青海“花儿”创作了歌舞《花儿与少年》,从此花儿开始传遍全国。
据海北藏族自治州牧区的孔书记介绍.花儿在藏区也叫“拉依”,今年7月20日.金银滩草原将有大型的“拉依”大赛。
海北州旅游局副局长北京才让也说:“到了农历的节日,政府会进行组织。
”不过,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从前传唱口头的“少年”.如今的少年会唱的并不多。
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访谈、特写)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访谈、特写)一、新闻的含义(一)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法有上百种之多。
参考众多说法,总结如下:新闻是书面或口头传播的最近发生或发现的引发公众兴趣的事件。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新闻的分类新闻有超广义、广义和狭义三种概念。
超广义的新闻是指人与人交往中传播的各种最新信息的综合,比如人们通过电话、信箱、及时通讯工具、信件等传告的信息,街头巷尾的交谈,看到的某则具有新鲜内容的告示、广告等。
广义的新闻是指新闻机构采用一定的传播方式向社会公众发布的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的总称。
狭义的新闻是指消息。
超广义的新闻高考中不会出现,狭义的新闻篇幅短小,可能会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中有所考查,应该关注的新闻是指广义的新闻,重点研究其中的通讯、特写两种体裁。
二、新闻的基本特征1.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是新闻的生命,不真实的新闻就叫谣言。
新闻的真实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①准确。
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必须完全准确真实;对事件的情节描写、数字运用、人物语言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感情起伏的介绍也必须准确真实。
②全面。
对客观事物报道的时候要全面看问题,不能主观片面。
③深刻。
新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为假象所迷惑。
2.时效性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消息的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
3.受众性要面对受众,通过公开的传播途径发布出来。
三、阅读要求首先,新闻的内涵比较丰富,所以考生必须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
(一)消息1、概念: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
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体裁。
消息的特点是真、短、快。
它一般具有六要素。
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二)之新闻通讯(学生版)编辑:邹和平审核:陈金燕一、基本特点1、真实性、准确性、实效性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
二、作用题套语(一)标题的作用。
标题要求:醒目、吸引人,传达最重要的信息。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
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
副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二)导语的作用:1、概括新闻要点,揭示新闻主题2、定下感情基调,营造氛围3、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三)的背景资料(包括历史背景、周围背景、其他方面的联系等)的作用:1、说明事件的起因2、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3、突出新闻的价值4、表现作者的观点5、深化、衬托主题(四)结尾的作用:1、突出和深化主题,2、对全文作概括性小结,3、具有启发性或激励性,4、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启人深思。
(五)表现手法的作用:1、描写:增加生动性、感染力。
记住:无论哪种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思想。
2、抒情:直接抒情:表达作者爱憎,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增加文学性和思想性。
间接抒情:分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3、议论:精炼、深刻,富有激情、饱含哲理。
4、在全篇或一段开头的议论:引导读者更好的掌握全篇的精神实质或一段的主要意思。
5、在全篇结尾或一段几段叙述之后的议论: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或事件的深刻意义。
三、高考考点:1.标题特点及作用.①试分析这则新闻标题的好处。
(5分)②这篇通讯引用相关人物的话语和民间俗语作为小标题,有什么作用?2.人物通讯:人物传记的三个考点都是出题点。
①人物通讯常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请具体说说“成名:断臂钢琴师感动观众”这一节是怎样表现刘伟这一人物的。
②这篇通讯引用相关人物的话语和民间俗语作为小标题,有什么作用?③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3.事件通讯:可能在事件的情节上出题。
课题: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学段:高中年级:高三学科:语文一、授课时间:2007年3月27日上午第3节二、授课地点:胶州一中三年级三班三、执教教师:姜秀丽四、研究课题或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对文本的特色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五、教学目标:1、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内容分析:2007年选考内容的“实用类作品阅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文等实用类的文本。
其中新闻和传记应该是重点。
本堂课预备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来实现新闻类文本的几个考点的突破。
七、教学对象分析:2007年高考新增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挑战。
实用类文本考察的内容既涉及到已往现代文阅读的考点,同时也对此类文本所承担的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特殊样式和社会功用进行考察。
通过前面的练习发现,学生对这类文体的特征和具体问题的答题技巧存在很大欠缺,所以本节课主要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下新闻的文体特征,并通过阅读练习掌握一点答题技巧。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练带讲,让学生从答案中总结答题规律。
八、教学用品:多媒体投影仪九、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以前做过的语言专题训练中,曾经涉及到对标题和导语的考察,对新闻有了一定的了解。
它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
在07年新增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将会以其它形式对新闻进行考查。
下面我们来明确一下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就考查命题的角度来审读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不难看出三个方面“亮点”:1.把握文体特点。
新闻类应用文种类较多,新闻、通讯、特写乃至报告文学均归旗下。
因此把握文体特点对于阅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了解种类、明确要素、把握语言特点均属考查之列。
2.准确捕获信息。
捕获筛选信息一直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新闻类也不例外。
准确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当然是考查的重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不管是那种文体的考察,都会涉及内容筛选整合、概括内容要点,分析重点词句含意等考点,在此,我们不就这些问题做细致分析,我们只就实用文本阅读中比较有文体特色的考题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同学们熟悉文体特征,把握更有针对性的答题思路。
范例一:10年广东卷(详见复习资料)19. 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分)20. 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21. 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19【答案】①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
②用反问手法强调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了解。
③用排比句式突出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了的重重阻力。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之修辞的能力。
分析修辞方法需要我们把握常见修辞方法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考生要熟悉常见修辞手法的判定,并能结合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处,“满肚子委屈”,把阳光当人来写,是拟人。
②是反问。
③句式相同,是排比。
4分。
第1句,拟人1分。
赋予阳光、水等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的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
1分。
第2句,反问1分。
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
1分。
第3句,排比1分,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
1分启示:修辞手法只是一种表达的技巧,运用技巧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为作者的观点(情感)服务!这也是我们在复习古诗鉴赏时一直强调的。
类题链接:20.这篇社论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试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5分)【参考答案】①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如“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植根于美国的政体中”“我们将歌声献给爱和罗曼司、夜半的忧伤、落日时的帆影”等。
运用这些排比,加强了语势,强调了美利坚人民所拥有的自由、平等、和平的可贵,强化了人们的爱国感情。
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如,“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反复出现,增强了语势,对“国家”“国土”等概念起到了强调作用。
【评分要求】满分5分,答出“排比”“反复”各得1分,有举例得1分,作用的赏析2分。
20【答案】(1)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阻碍,发力的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与上文形成对比,说明新能源之所以无用武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观念守旧,怕麻烦,怕承担风险。
引出下文有关新能源亟盼世人理解、社会支持、法律保护的内容,从而说明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的重要性。
(2)充实文章的内容,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体特征。
此题,先分析上下文各写了什么内容,再分析引用这个史实的作用。
(赋分:5分。
作用为承上启下1分。
承上指法拉第刚发现电磁感应时不被人理解,和现在新能源现状接近。
2分;启下则为,电力现在对人类的贡献预示着新能源会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
2分)启示:当我们看到“引用”二字时,应该会很敏感的想起“引用”对于文体特征(真实性、趣味性等)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引用实际上也是一种技巧而已,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而且,不要忽视了我们在一轮复习时归纳的“看文段位置来答作用题”这一点。
因此,综合起来:文体特征、作者观点、结构上的作用。
类题链接:19.这篇社论共有11个段落,请问最后一段的位置可不可以变动?为什么?(4分)(10深圳二模)参考答案:最后一段的位置不可以变动。
前面10个自然段是通过大量的事例告诉国民,美国是一个自由、平等、和平的国家,而11自然段是对前面10个自然段的总结,对主题的深化。
即美利坚的每一位国民都应珍惜所拥有的自由、平等、和平,用自己的一切力量来捍卫政府的理想。
用原文语句作答也可:“如果你珍惜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物质上的和平和精神上的和平——那么,请用你们的一切力量来捍卫我国政府的理想。
”【评分要求】满分4分,答出“不可变动”得1分,答出“总结上文”得1分,答出“深化主题”得1分,具体阐释主题,1分。
类题链接2:20.文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微博的调查数据,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5分)(11汕头一模)(5分)①使文章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准确性(1分),②科学地反映了微博在中国青年中引起了广发的关注的真实现状(1分),说明他们许多人利用微博参与社会生活,改变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大部分人对微博保持了理性的态度(3分)。
21【答案】“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指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论述:①可再生能源不自由,是指它得不到开发利用。
②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受科学认识的局限;受眼前利益的局限。
③只有通过立法突破眼前利益的局限,才能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保护可再生能源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保护人类的自由发展。
【解析】“让法律来保护阳光”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就是制定法律,保护可再生资源,确保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作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说明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现状,接着从人类认识有限和观念的固执守旧两方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无用武之地的原因,然后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事例说明新能源亟需世人理解和社会支持,最后从立法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
(赋分:标题含义为,人类通过立法来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分。
文章主要从新能源现状即为新能源立法的原因和2分。
立法的意义两大角度论述。
其中,现状包括人们对新能源认识有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上受限制。
2分)范例二:10汕头一模19.通观全文,叶志平校长的“避险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20.本文没有什么直接褒贬的议论和抒情,通篇却充溢着对叶志平校长的敬佩与赞誉。
请以文章第8段(划线部分)内容为例,评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
(5分)21.有人认为,这篇通讯角度单一,只从“避险意识”一个角度来写叶志平,而学校教学质量高等方面仅一笔带过,错失了多视角全面表现一个优秀校长的机会。
你认为呢?(6分)一起审题:19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结合文本作答。
20题考查对文本特色评价,有文体针对性,需要借鉴答案。
21题涉及选材的问题(传记、新闻),考查探讨作者写作意图以及表现写作意图的手法的能力,可能会比较陌生,需要借鉴。
20.【参考答案】这篇通讯用事实说话,通篇使用第三人称,用数据(字),用旁观直描的叙事手法(写实手法)为主,如第8段,没有出现一句明显的抒情和议论,甚至没有任何修饰,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和细节,只用简明的数据对比,就已经完全表现出叶志平校长对保障师生生命安全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的认真细致。
启示:实际上还是变相考表现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通过陈述客观事实和细节)、侧面描写(对比)。
迁移链接:1.(《擦鞋者说》)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
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6分)参考答案:⑴用第一人称自述,人物语言个性化,其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读通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生动形象。
⑵第五段开始用第一人称自述,让郭师傅自我表现、现身说法,这种结构安排使通讯更具有现场感、亲切感,显得其内容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
⑶用第一人称自述,节省了许多穿插串联的语句,行文更加凝练。
(答对1点可得2分,答对2点可得5分。
能够答对2点即可。
)2.(《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这篇报道,除了作者简约的旁白外,通篇都是直接引用主人公的原话。
你认为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6分)参考答案:主人公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人,直接引用人物语言,更加突出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给人强烈的现场感,读来有身临其境,与主人公近距离接触之感;主要采用主人公自述形式,不仅符合了报道的真实性的要求,增强说服力,也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这种结构安排,行文更加凝练,不拖泥带水。
启示:选用不同的人称可以达到不同效果。
各种人称的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展现人物形象或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现场感,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客观地展现内容(事件人物),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21. 【参考答案】我不同意此种观点。
示例一:这篇通讯叙事不枝不蔓,集中表达了文章的写作意图。
汶川“5•12”地震之后不久,灾区校舍的质量问题已经凸现出来,记者具有敏锐的职业敏感,及时记录和表现了一个尽其所能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的中学校长形象,一定程度回答了当时人们关于“灾难能否避免”的疑问。
而其他与此关系不大的素材则一笔带过,防止喧宾夺主,避免了“高大全”类型化的写作模式,鲜明、集中、准确地诠释了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
示例二:这篇通讯角度单一却有深度。
作者独辟蹊径,从校长对师生生命安全的关注这个角度,紧紧围绕着“避险”来写,只从一个角度切入,其他素材一笔带过,抓住“加固教学楼”和“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的两个核心情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描叙,着力表现叶志平校长的责任心和远见,他的谋略和能力,他的坚韧和执着。
文章目标明确,开拓得深,远胜于面面俱到的叙写,更显现了报道的深度。
我同意此种观点。
示例:叶志平是四川地震灾区一名难得的优秀校长,记者如果能够多方面深入了解、开拓素材,比如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建设学校,如何在条件差、待遇低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质量等等,给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的叶志平,人物形象更为饱满、鲜明,对于全国人民进一步了解灾区的教育状况,了解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的灾区师生,更有助于抗震救灾工作,会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仅从“避险”一个角度来描述他,确实有所遗憾。
范例原题新华网四川安县5月24日电题:一个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新华社记者朱玉、万一、刘红灿他矮,胖胖的。
他所在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连续13年都是全县中考第一名,周围家长都拼命把孩子往里送。
学生最多的班,有80多名学生,最前排的学生几乎坐在老师下巴前。
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
第一波震荡刚过去,他立即驱车飞快地往学校赶。
路上他就怕学校那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会出事。
上世纪80年代中,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那栋楼连楼梯栏杆都是摇摇晃晃的,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老师和学生谁也不愿意搬进去。
后来,他当领导了,下决心要修这栋楼。
他发现与这栋楼相连的厕所楼质量很差,污水锈蚀了钢筋,就先拆除了;他发现楼板缝中填的是水泥纸袋,生气地重新灌注了混凝土;他将原来华而不实、却又很沉重的砖栏杆拆掉,换上轻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