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教育的艺术
- 格式:pdf
- 大小:246.36 KB
- 文档页数:1
“爱之深,责之切”——小学生批评教育艺术探究摘要:批评教育是小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管理和教育学生。
本文探讨了小学生批评教育艺术的重要性和方法,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批评教育的技巧。
研究表明,批评教育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注重奖惩激励,以及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批评教育;情感需求;奖惩激励前言: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往往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因此,批评教育在小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批评教育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批评教育艺术的重要性和方法,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批评教育的技巧。
一、批评教育概念及原则批评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并给予适当的批评,以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促进其发展和成长的一种教育方法。
批评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爱之深,责之切”,批评教育的前提是爱和关注,只有真正关心学生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批评教育。
1.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作为班主任,在进行批评教育时,我们需要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们是娇嫩的花朵,面对批评很容易感到沮丧、无力和绝望。
因此,我们在批评时需要运用适当的语气、眼神和措辞,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关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克服困境,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在批评之后,我们也需要鼓励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面对改正,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不断进步成长。
2. 注重奖惩激励对于班主任而言,批评教育与奖励教育应该进行有机结合。
我们不仅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更要通过适当的奖励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因为仅仅批评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沮丧和失落,而奖励的存在则会让学生更有动力去追求更好的表现。
在奖励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的表现和需要,制定不同的奖励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公平和公正。
浅谈批评教育的艺术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批评教育由古至今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综合孔子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思想,其内涵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它一直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伴随着教育的a发展而使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延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真要说有的话,那不是爱,仅仅是责任。
教育是爱的具体体现,伟大的教育,就是伟大的爱。
许多成功的人回过头来都会说,没有当年老师的批评教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
的确,每个人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育,然而,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批评”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许多教育者对学生的批评教育缺乏艺术,会使批评效果适得其反。
为此,要科学地进行批评教育。
(一)端正批评的目的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批评的前提条件。
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是为了改正他们的缺点,使他们及时纠正及将来不在重犯,因而对他们进行批评目的,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在这个目的的指导下,班主任才能端正教育态度,确定治病救人的教育动机,以持久的耐心,宽容的爱心进行摆事实、讲道理,从而达到转变思想提高认识,从而获得教育成功。
反之,离开了这个批评目的,班主任就可能以“整人”“报复”等为目的,“批评”教育就失去本色。
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缺乏爱心,对学生教育也缺乏耐心,就会运用一些诸如讽刺、挖苦、不理睬、责斥等批评方式代替和风细雨式的批评方法。
很明显,这种批评方式,不能实现预定的设想,也不利于班主任工作开展。
(二)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批评的基础。
学生犯错后班主任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进行批评,而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通过询问知情的学生,访问学生家长,聆听本人的申辩等途径,全面准确地了解事实真相,弄清事情发生的主客观原因,及其发展过程,仔细分析事情的性质及其影响等。
这样才能对他们所犯错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客观认识。
在此基础上再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的教育和批评。
批评教育的艺术摘要:小学的孩子们天真活泼、无拘无束,不知不觉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合理利用批评教育的艺术,让孩子们知道错误的原因,并能够及时改正,保证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批评偏差技巧艺术现在的小学生们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有时我们教师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
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在学校里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有些老师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地介入、频繁地干预、琐碎地品评、莫名地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作为教师和班主任的我们,当孩子们犯错误时要利用批评教育的技巧,发挥批评教育的艺术,让他们知道自己错误所在,明白错误的危害性,从而及时改正错误,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教学中根据我多年班主任的管理经验,我认为当学生犯错误时应该这样来教育孩子们:一、针对不同时期的错误,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后,教师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怎么做是对的就行了,让孩子知道对与错。
在指导的时候,对孩子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让他也尊重你的意见,耐心细致地讲解能让学生们明白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善解人意的情绪让他不会被失败的阴影所束缚。
如果孩子再次犯了类似的错误,也许是孩子还不太熟悉正确的方法,也许教训不够深刻,让他忽视了。
我们首先应该对他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要讲清楚,把事情说明白,再给他机会去做;如果是后者的话,才应该对他做适当的批评。
在孩子开始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现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
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谅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
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
我很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错误频频出现更多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
浅谈批评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批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思想的变化,提高认识,少犯错误。
夸美纽斯说过:“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批评引入艺术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为一名政治教师,熟练掌握批评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是一门必修的功课。
批评教育要求掌握方法,讲求艺术手法,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碰到一些问题学生,这些学生或是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或是遇到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大多数问题学生都出现一些消极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去给以及时的批评教育,对其行为进行纠正,因此必须有多样化的批评教育方法和高超的批评教育艺术。
根据自己在政治教学中的实践,对此讲几点体会。
一、实事求是的批评教育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找出批评教育的规律。
批评教育要客观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给学生,对待每一件事情,这是批评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批评是师生的一种心理交流和沟通,它是以科学的分析为前提的。
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一个是屡屡犯错的学困生,我们作为一般人的见解,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但是一旦学生感觉到老师偏袒了好学生,厌恶学困生,处理事情不公,学生们就会产生各种抵触心理,更严重的,老师会从此失去民心,以后无法在班级开展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以科学的分析为前提,对其错误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夸大其词,允许学生申辩。
特别是对于不同性别、年龄、性格、气质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将心比心,以理明理,做出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批评教育。
二、合情合理的批评教育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合适的气氛非常重要。
老师想要批评学生的时候,最好是在事件发生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解除了戒备心理,尤其是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之后,老师再把学生照过来,谈以前所犯的错误,这样就会是学生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是批评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管理动态巧用批评智慧育人——例谈班主任批评教育的艺术■汪曼摘要:批评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何使批评能让人接受又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一定要因人而异,讲究策略。
本文从四个方面浅析了班主任的批评艺术。
关键词:批评;教育;艺术一、幽默式批评说到批评,大家想到最多的是粗暴的呵斥,但这样的批评形式往往适得其反,学生不但不买账,还会产生抗拒心理。
换一种方式,让批评幽默起来,学生不仅易于接受,还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气氛。
幽默式批评凸显的是班主任的智慧,这需要班主任掌握批评对象的心理状态,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判断在适当的时间运用幽默式批评。
二、关爱式批评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而班主任在这个大家庭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班集体和谐上进需要班主任营造健康温馨的班级氛围。
学生需要关心和关爱,关爱犹如春风化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当学生有错时,采用关爱式批评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班里有个女生,父母离异。
因平时跟外公外婆生活,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逐渐孤僻,不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玩,在班级中缺少朋友。
有一次,竟因为一件小事攻击辱骂同学。
作为班主任,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样的学生如果揭开她的伤疤,再批评一番又会刺激她。
于是我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我并没有提她攻击辱骂同学的事情,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关心她。
很快,她就给我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谈到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苦恼。
我顺势用书信的方式和她交流起来,在关心的同时慢慢地指出她身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交流的深入,她又变成了原来的那个开朗自信活泼的女生,学习也进步了。
通过写信,我让她产生一种被重视、被关爱的良好心理效应,再去帮着改正她的缺点就容易多了。
孩子是扬起的风帆,班主任关爱式的批评正是那一阵暖暖的春风,终会让孩子充满信心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赞美式批评是人都会犯错误,何况是稚嫩的学生呢?学生犯错后心里往往恐惧、紧张、不安、后悔。
班主任要清楚孩子犯错是正常现象,学生虽是未成年人,但自尊心较强。
教师批评的艺术(精选多篇)第一篇:论教师的批评艺术论教师的批评艺术批评是教师对学生某种思想和行为的否定,其目的是使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致再犯类似的错误。
这是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中最有力的教育手段之一。
但实施批评教育时,要讲究策略,不能不分清红皂白,动不动就对学生发火。
否则,尽管教师出于好心,学生也难以接受,甚至公开与教师对抗,结果事与愿违。
所以批评要讲究艺术。
一、批评要因人而异学生的性格各异,且家庭出身不同,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因此批评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批评的目的。
首先,对性格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
感情易冲动,自制力比较差的,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学生,教师的批评要以柔克刚,碰到问题要冷静,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以“冷处理”为好。
对灵活多变,见异思迁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热处理”,否则学生往往会很快找出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解。
对于沉着稳重,善于忍耐,反应迟缓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充分足够的反省的时间,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对于多愁善感,感情脆弱的学生,教师最好不要在公开的场合批评他们,应耐心细致地开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要对学生 1 造成心理负担。
其次,针对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应采取不同方法,以不同的内容为突破口,促进其思想转化。
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应从学生体谅家长生活的艰辛,供应自己上学不易为突破口,使学生认识到,如不好好学习,怎能对得起家长。
对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应教育他们不要有“养尊处优”的依赖思想,对他们进行传统教育,使其思想转化,并结合当前形势,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使他们逐步做到自立、自强。
对班级中的学生干部,要维护其在班级中的地位,不要轻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一般不要在公开场合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
对班级中经常犯纪律的“团伙”,要对其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人物”进行严厉批评,对“次要人物”进行耐心教育,达到严惩一个,影响一片,教育全班的目的。
二、批评要因事而异学生在校学习中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要分清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轻重,采取不同的方法。
批评教育的艺术
批评只有出于老师的真心关怀,学生才会乐意接受。
同时,讲究批评的艺术,学生才能对老师的批评句句入耳。
那么,如何使受批评的学生心悦诚服呢?
一、不要草率武断,要寻根究源
当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时,切忌主观武断地下结论,草率地批评学生,而要耐心地听取学生的”解释”,摸清情况,以便”对症下药”。
二、不要粗暴训斥,要和风细雨
学生有了缺点错误,大都存在恐惧心理。
教师一定要抑制自己的气愤,不要对学生大声训斥,新帐、陈账一块算,而应从沟通情感入手,以情感人,由情入理,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
有了情感上的沟通,有了师生双向的交流,学生才能对教师的批评句句入耳。
三、不要当众挖苦,要循序善诱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的,也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若当众批评,他们就会觉得很难堪,此时再讽刺挖苦,则会激起他们的对立情绪,诱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我想,在批评学生之前,要选择批评的角度和时机,使用最恰当的语言,诱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
四、不要一曝十寒,要跟踪服务
学生经过教育,认识了错误,不等于批评结束、可以一劳永逸了,而要进行跟踪观察,了解学生是否真的改正了错误。
有些学生尽管当面认了错,但背后还是老样子。
这说明他并未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错误,这就要求我们不失时机地进行继续教育。
如果有些学生接受批评后能努力改正错误,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应立即予以表扬。
总之,批评教育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好,就能大事化小、事半功倍;把握失当,则会矛盾激化、事情搞僵、事倍功半。
教育中批评的“艺术”刘钟老师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其中因离异而造成的单亲家庭、临时家庭的孩子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因而造成的极度自尊型和过度自卑型的学生数量也不断递增,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了,教师在教育学生特别是批评学生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意批评的“艺术”,让学生认识错误,并乐于改正错误。
一、别在教室门口批评学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教师利用课间在教室门口找学生谈话,情形又是以批评性的居多。
教师在教室门口当着其他学生的面批评学生,一是干扰了学生固有的学习规律,影响学生继续上课的情绪;二是教师自己心理准备也不充分,其本意大多是想三下五除二地解决问题,但常常事与愿违;三是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对教师“低眉顺眼”、“聆听教诲”,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有时甚至“破罐破摔”,在教室门口上演出其不意的口舌之争,结果把教师自己摆在了极为尴尬的境地,欲进不能,欲退不得。
二.别在办公室里批评学生一个坐着,一个站着;一个仰视,一个俯视。
这是教师在办公室批评学生最常见的场景,首先,这样的批评方法,形式上就不平等不和谐。
其次,学生站在办公室里“鹤立师群”,众目睽睽之下,心理压力加大,心情骤然紧张,容易激发内在的逆反情绪。
最后,一个坐着,一个站着的批评方式,拉开了与学生身体的距离,也拉远了与学生心灵的距离,不易和学生进行率直的交流。
心理实践证明,一个人坐着的时候,心情比较平和。
如果遇到外界刺激,头脑相对较为冷静。
因此如果在批评学生时让他也坐下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不容易发生“顶火”现象,就有利于提高教育成效。
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我尽量不在办公室进行,可以利用早读时间在走廊与学生谈话。
可以在放学后与学生在教室坐着谈话。
三、别在课堂教学中批评学生每次看到有教师下课后回到办公室还是一脸色愤怒,我就知道这堂课又有学生“犯规”了,而且这位老师对学生还没有消气。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到:教师能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不批评学生呢?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消极的行为,一种情形是看课外读物、思想开小差等,他主要是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学习。
谈批评的教育艺术(一)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王振刚不能抵达心灵的教育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批评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进行反思。
批评不应该成为一种结果,而应该是一种手段,是一个过程。
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对某一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行为是否能被重复。
批评是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否定表达,这是教育应尽的职责。
郑杰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学校就是这样一个场所,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会正确。
”不断尝试错误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究竟学生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是应该批评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认为的:对于老师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看到需要责备、毫不留情的东西。
教育过程一个很大的缺点,就在于许多老师花费很多精力去同孩子的淘气、恶作剧做斗争。
值得去责备的却是那种播下利己主义种子的行为以及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人精神世界的行为。
只有利己主义和对待他人的冷漠态度才是真正值得去批评和责备的。
怎样去批评学生呢?我参加工作第三年的时候,有一回几个男孩子没有遵守课堂纪律,说说笑笑,而且还有意取乐,弄得其他同学不能正常上课,科任老师只好把他们叫到了前面。
下课后,两个小干部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当班主任的我。
我走进班里,对同学们讲起了“大道理”,那几位“肇事者”更是受到了我的严厉批评,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我如此生气,更没有想到我会发这么大的脾气。
从那次起,孩子们在课上果然收敛了许多。
我暗自高兴,心想:这回班里的纪律可稳定多了。
我自认为那次的教育是成功的,可后来同事的一句话却让我真正地认识到那次的教育是失败的。
他说:“王老师,我觉得让孩子听话容易,让孩子的心听话很难……”我的心犹如被千斤重的大石头重重地砸了一下,陷入了沉思中。
究竟怎样对学生进行批评才会让学生的心“听话”?一、含蓄──批评融入故事中生动的故事是一部可供借鉴的“历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出现不良倾向时,不妨讲述相关的故事,以此启发学生认识错误,感化其心灵。
批评教育的艺术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园丁的修枝剪杈;同样,一个学生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也需要批评和修正。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育人的艺术,就像园丁给小树修枝剪叶,一个好的园艺师知道什么时候剪、剪到什么程度才是美。
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
”批评,绝不是简单地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更不能简单粗暴。
批评教育是一门艺术,是需要智慧的。
艺术的批评教育,如绵绵的细雨,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像灿烂的阳光,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
教师应懂得批评的艺术并适时巧妙地采用批评艺术,因势利导,努力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让批评教育之花结出甜美的果实。
一、批评是一种艺术批评教育是一种艺术,而其核心是隐性的关怀和尊重。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尊重学生。
”关怀和尊重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教育学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批评艺术的践行,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真爱是否散发着温情的关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1、一则寓言的启示冬天,北风要与太阳比赛威力。
看到野地干活的农夫,北风对太阳说:“看谁能够最先把农夫的衣服脱掉。
”太阳点头同意。
于是北风鼓足气,对着农夫拼命的吹拂凛冽的寒风。
农夫冷得瑟瑟发抖,身上的棉衣越裹越紧。
接着太阳上场,微笑地对着农夫散射温煦的阳光,不一会,农夫脱去了棉衣。
同理,有些老师的批评犹如北风,冷且无情,具有太浓烈的火药味,认为只有越是骂得凶,批评教育才会越有份量。
其实,无温度,不讲方法和艺术的批评教育既有失风度,更违背人性,其效果只会是雪上加霜,使人“越裹越紧”,学生越来越叛逆,与想要的教育效果背道而驰。
而有的老师则用富有温情地方式来表达批评,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笑容和蔼、轻声细语,善意地提醒,艺术的批评对于犯错学生来说好比冬天的太阳,让学生感到到徐徐春风,体会到老师良苦用心,从而会自觉地反省和修正自己的错误,达到更加深刻的教育效果。
批评的艺术与技巧批评的艺术与技巧文/王铁刚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因此,教育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惩罚。
但教师在批评的时候如果方法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
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不是批评者广施威风,使被批评者无地自容,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
本文试以自己的带班经验,浅析批评教育的艺术和技巧。
一、批评要及时对于学生实施惩罚的批评,应体现及时性原则,即发现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及时进行批评惩罚,指出其错误所在及应该承担的责任。
如发现学生有损坏公物现象,要及时指出其错误和危害,而不能等到时过境迁,再来批评惩罚他。
二、批评要情感投入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满怀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
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
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收到奇效。
三、批评要寓讲故事、打比方中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
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
着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听小树苗哭泣。
“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
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
批评教育学生的艺术摘要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应以人为本,讲究艺术性。
艺术化的教育批评,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是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教育艺术方式教师修养陶行知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最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曾指出:“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要实现这一点,靠的不只是教师的学识,还要靠教师的精神面貌、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天天与学生打交道,可以说每天都要批评学生。
对学生的批评是一门艺术。
怎样按照陶老的思想,掌握好这门艺术,使我们的学生“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路上走”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实施批评,就是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促进他们改进自己的言行,并在以后不断改进、完善自己,走向成熟。
批评学生的本质应该是爱学生,对学生的成长负责。
教师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批评方法,以达到好的效果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值得我们深究。
首先要准确恰当,言之有理。
教师批评学生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不能压服,只能说服,不能专制,只能讲道理。
批评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既不能轻描淡写,更不能草率从事,要认真对待,抓住要害,触及灵魂深处。
既要讲原则,又要讲团结,既严且慈,刚柔相济,言之有威。
教师在说理方面,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要像上课那样认真备课,深思熟虑,然后找到一个最适合该学生独特个性特征的切入点。
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在批评错误的同时要表扬优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优点视而不见,没有说到要点上,学生就会情绪低落,缺乏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造成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全面,失去自信心。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是个人形象的一次全方位的展示。
批评学生是为了帮助教育学生,是为了把他们身上的各种优点和长处都充分地发挥出来。
那种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只会伤害师生感情,而达不到批评的目的。
批评是为了使学生提高觉悟,认清是非,变得更有修养。
浅谈批评教育的艺术在每个教师的从教生涯中,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学生在课堂上不守纪律,甚至故意捣蛋的现象。
当然,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与教育责无旁贷。
可是如果批评和教育的方式过于急躁和简单,则就很有可能遭遇学生的当场顶撞,激烈对抗甚至下不了台,使场面变得很尴尬。
那么,如何既避免这种尴尬场面,又教育好学生,使之心悦诚服,就成了每个教师研究的课题。
要想发挥最好的批评教育效果,既需要我们有正确的心态,又需要我们讲究批评的方法和艺术。
一、要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学生,以爱心来包容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首先要想到学生毕竟只是一个受教育者,他们的知、情、意、行都尚未成熟,他们的德、才、识、学还处于成长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难道就没有违反过纪律吗?不也干过一些调皮捣蛋的事儿吗?不也是多亏了老师没有粗暴地对待我们吗?如果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我们就不会生气,也不会发怒,就可以避免以急躁的情绪和激烈的态度制裁正在违反纪律的学生,而会换一种冷静的温和的态度去教育学生,从而避免了冲突发生的可能。
二、批评要讲究时间、地点、时机以宽容和爱心包容学生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是必要的,但批评教育应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是指批评学生时应该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时间。
一般来说,在学生刚犯错误的那一瞬间立即进行批评教育是不合适的。
因为当时师生双方的情绪都极不稳定,教师可能因为生气而说话未经过深思,甚至带火药味,学生可能觉得丢了自己的“面子”而产生逆反心理,无法听取任何与自己不同的意见,甚至与老师发生冲突;放学后将学生留下来也不是上策,因为这时学生回家心切,又担心因回去太晚受到家长的盘问,若在此时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他很可能只求快点“过关”,表面上似乎是一副很后悔自己的行为的样子,其实心理根本就没有接受;但批评也不能无限地延期,那样会给学生造成“我的过失不大,所以老师不重视”的假象。
批评教育的艺术批评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恰当的批评能促使学生深刻反省,改正错误,迅速成长。
然而,许多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师生关系恶化。
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教师首先应当关心爱护犯错误的学生。
有人说爱长得丑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爱犯错误的学生是体现老师对学生真正的爱。
爱是教育的前提,如果老师对犯错误的学生有了爱心,就能够在看到不足之处的同时还能看到他的可爱之处。
这样,对他们的批评教育才能和风细雨,为他们接受。
其次,教师应当尊重犯错误的学生。
只有尊重犯错误的学生,尊重他个人的意志和想法,站在他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在开展批评教育时才不会失去理智,做出伤及其人格尊严的行为。
三是教师应当谅解和宽容犯错误的学生。
爱因斯坦说:谅解也是教育。
宽容和谅解不仅是教师的一种美德,更是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
在宽容和谅解之下,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自然就会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教师只有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做到了这几点,才不会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犯错误的学生,才会在批评教育学生的同时传递他们的爱心和情感,促使学生积极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要达到理想的批评教育效果,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批评教育的艺术。
学生犯错误之后,十有八九已经做好了应对各种批评的心理准备,也已经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到了各种开脱的借口。
如果教师这时对学生立即进行批评教育,很难产生良好的效果。
因此,当发现学生犯错误以后,教师可以先把它放放,一方面让自己有时间考虑如何开展批评教育;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时间反思自己的行为、自己的错误.此外,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之前,教师应首先作一个倾听者,认真倾听学生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他对事情的看法,给他一个发泄情绪的机会。
倾听可使教师对学生产生理解、信任和同情,这样可以为将要进行的批评教育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也有利于找到批评教育的切入口。
再就是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教师不妨先进行自我批评,检讨由于自己平时缺少足够的关心和帮助,才导致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为此向学生道歉。
批评教育的艺术
发表时间:2016-06-08T09:05:23.09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4期作者:黄春蕾王建文王君[导读]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合理利用批评教育的艺术,让孩子们知道错误的原因,并能够及时改正,保证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山东省昌邑市奎聚街道辛置小学261399
摘要:小学的孩子们天真活泼、无拘无束,不知不觉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合理利用批评教育的艺术,让孩子们知道错误的原因,并能够及时改正,保证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批评偏差技巧艺术
现在的小学生们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有时我们教师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
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在学校里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有些老师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地介入、频繁地干预、琐碎地品评、莫名地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作为教师和班主任的我们,当孩子们犯错误时要利用批评教育的技巧,发挥批评教育的艺术,让他们知道自己错误所在,明白错误的危害性,从而及时改正错误,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教学中根据我多年班主任的管理经验,我认为当学生犯错误时应该这样来教育孩子们:
一、针对不同时期的错误,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
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后,教师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怎么做是对的就行了,让孩子知道对与错。
在指导的时候,对孩子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让他也尊重你的意见,耐心细致地讲解能让学生们明白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善解人意的情绪让他不会被失败的阴影所束缚。
如果孩子再次犯了类似的错误,也许是孩子还不太熟悉正确的方法,也许教训不够深刻,让他忽视了。
我们首先应该对他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要讲清楚,把事情说明白,再给他机会去做;如果是后者的话,才应该对他做适当的批评。
在孩子开始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现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
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谅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
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
我很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错误频频出现更多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
所以批评是针对态度的,不是针对事情本身的;批评是针对重犯和再犯的,要给孩子第一次改错的机会。
但是有些教师在学生首犯时就批评,这会让孩子感觉很委屈。
当错误和问题再次出现后,比如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时并不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的是对成绩本身进行埋怨,为自己的不满向孩子发泄,而这种盲目的批评是很不利于孩子接受和改正的。
二、批评教育的技巧
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学生,每个学生都不同,学生犯错的方法和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个五年级的小男孩很爱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为此很影响功课,家长非常着急,经常打电话给我,和我商讨解决孩子上网打游戏的方法;还有的学生经常爱占其他学生的便宜,认为我就应该这样,你就应该让我占便宜,结果两个人关系不好,有时争吵甚至打架,直接影响到学习;还有的学生作业当天晚上不做,第二天上学后才抄别人的作业,甚至让别的同学代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说理。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是小大人,他们略微懂一些道理,更愿意和老师和家长讲理。
如果这个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自制力比较差,对后果预见不足,所以在有可能的时候就想跑出去玩游戏。
当出现这种情况后,教师要跟学生耐心说明这样做的后果,还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
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当之处,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约翰·洛克说的“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要约法三章。
孩子的自制力差是共性,但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大事,经过教师的细心教育,慢慢改正,其自制力会慢慢提高。
当这个孩子又遇到能出去玩游戏的机会而禁不住诱惑,又偷着跑出去玩游戏,教师应该马上把学生叫来,严厉地告诉他这样做是不行的。
鉴于他再一次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就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方案,约法三章,要求孩子作保证,并表示如果再犯,他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
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小学的孩子们要比大人更讲“义气”的。
在这样的信任和尊重下,孩子很难再犯,即使想玩,事先也会与家长打招呼的。
再就是如果再犯要惩罚。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又犯错了,作为有经验的教师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并让他明白你已经知道发生的一切,告诉他你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现在还不打算实施。
或是根据约定,让孩子践诺,接受惩罚,并再次让他说出如果再犯该怎么办。
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通过以上的做法,孩子哪里好意思再犯错!当然,教师也要经常和学生的父母沟通,了解他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情况也有过反复,但过了不久,孩子就不再旷课逃学了,就连规定时间内的游戏也玩得少了。
后来,这个同学告诉我,他以前去玩游戏不仅是因为高兴,而且还是想气气家人!孩子的错误更多是更多的是由于年龄小、自制力差、外界诱惑等引起的,出了问题后,教师的反应和表现非常重要。
如果更多的是主观愿望的责备,情绪失控,生气和打骂,那么是很失礼和无能的,是缺乏风度、缺乏理解、缺乏信任、缺乏教育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看不起。
所以所谓的批评还是以对话和交流为主,不过是更偏重于对错误的思想和行动的思索和检查。
为了解决问题和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批评也是一场有约定和要求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