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教案4 中图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习目标]学会用框图或者文字阐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体液免疫1.抗原和抗体(1)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作为抗原的物质应位于病原体的表面。
(2)抗体是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类物质。
2.体液免疫的过程(1)阶段Ⅰ: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图中③)。
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图中④)。
(2)阶段Ⅱ: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3)阶段Ⅲ:浆细胞分泌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者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细胞免疫1.细胞免疫的过程(1)阶段Ⅰ:抗原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再呈递给T细胞。
(2)阶段Ⅱ: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形成效应T 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3)阶段Ⅲ: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内部的抗原。
2.列举两例引起细胞免疫的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
3.根据已有知识推测,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可能与细胞中哪个细胞器的活动有关?答案与溶酶体释放溶酶体酶有关。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区别作用对象细胞外液中的抗原靶细胞作用方式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结合联系细胞免疫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再与抗体结合而被消灭(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体液免疫的过程分析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
请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1.抗原一定是从外界侵入机体吗?答案不一定,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
2.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是什么?它的合成和分泌与细胞中哪些细胞器有关?答案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参与抗体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细胞Ⅰ、Ⅱ、Ⅲ分别是什么细胞?答案细胞Ⅰ、Ⅱ、Ⅲ分别是B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
中图版高二上册生物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教学计划格式(第四章)老师与同学一样,对于一个新学期或是一个课时都必须提前做好教学规划,下文为大家做出了高二上册生物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教学计划格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学的应用四个部分。
免疫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环境稳态得以维持的重要保证。
免疫系统里的特异性免疫是免疫系统防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特异性免疫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免疫调节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2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内涵;能够简述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分析出二者的关系。
教师在帮助学生简单回顾初中学习过的免疫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学习。
3教学目标3.1知识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掌握特异性免疫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3)建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知识网络。
3.2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对知识内在联系的分析、推理,总结出各个组分之间的联系的思维能力。
(2)培养通过讨论和具体实施,熟悉生物知识网络的建构过程的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学习,体会生命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往往存在联系。
4教学过程4.1复习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过的B细胞和T细胞的相关知识(表1)。
表1细胞名称T细胞B细胞T细胞与B细胞的区别起源和成熟场所4.2建构知识网络4.2.1建构素材介绍教师用PPT展示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简介(表2),让学生知道这些细胞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表2参与特异性免疫的各种细胞细胞名称吞噬细胞B 细胞T细胞浆细胞起源和成熟场所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功能处理抗原、传递抗原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接受抗原、分泌淋巴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因子,淋巴因子刺激B 细胞增殖、分化B细胞(其他来源)分泌抗体建构知识网络主干学生分组讨论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的功能及其联系,构建这些细胞在抗原和抗体结合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最终明确抗体和抗原结合的原理。
第二节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一、学习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细胞免疫的进程3.体液免疫的进程。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二、学习重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进程三、学习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进程的对照四、知识结构: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进程抗原吞噬细胞(摄取、处置)增分时期:再殖化次侵入时期:效应T增殖分化细胞时期:抗原靶细胞(凝聚、沉淀)(激活溶酶体酶)体液免疫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能够彼此配合,一起发挥免疫效应细菌外毒素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病毒五、例题分析:例1将某白血病病人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全数杀身后,再把一志愿者的骨髓输入其体内,病人慢慢恢复了健康。
已知病人的血型为A型,志愿者的血型为B型(I B i),请回答:(1)对患者而言,移植的骨髓相当于_________,该骨髓移植成功的直接缘故是供者与受者的_________,全然缘故是两人的某些_________相似程度较高。
(2)若是该病人以后需要同意输血,最适合的血型是_________。
(3)若是该病人与B型血的人成婚,所生子女的血型可能有_________。
【解析】骨髓移植的成败,要紧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不是一致或相近,事实上除同卵双胞胎之外,要想找到两个HLA完全一致的人是不可能的,只要供者与受者的要紧HLA有一半以上相同,配合药物医治就可移植成功。
该病换骨髓后,造血功能恢复正常,但血型将改变成捐献者的血型,需输血时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血型改变不阻碍其固有的体细胞的基因型,生儿育女只受原体细胞基因型的操纵。
【答案】(1)抗原要紧HLA有一半以上相似遗传物质(2)B型(3)A型、B型、AB型、O型例2.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是①吞噬细胞②T细胞③B细胞④经历细胞⑤效应B细胞⑥效应T细胞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解析】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经历细胞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 辨析抗体、抗原、体液免疫等概念
3.说出各细胞的功能
4.描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激发科学兴趣
(三)能力方面
尝试运用免疫调节的原理,解释一些生命活动现象。
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学理念: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即提高生物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重点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策略:
本课运用信息技术,在创建学习情境和提供学习工具的同时,搭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从深层次上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创新及信息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媒体:
幻灯片、教材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
第二节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一、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描述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2)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3)概述抗原和抗体的知识;(4)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2.态度观念方面(1)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种人痘预防传染病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通过介绍牛痘的发明以及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3)通过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两者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3.能力方面(1)通过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础,学生虽然在初中已学过一些,但毕竟粗浅。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很复杂,又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板书设计一、免疫细胞的功能1、吞噬细胞2、B淋巴细胞3、T淋巴细胞二、细胞免疫过程(1)感应阶段(2)反应阶段(3)效应阶段三、体液免疫过程(1)感应阶段(2)反应阶段(3)效应阶段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起,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有些传染病,人的一生只患一次,如天花、麻疹、百日咳等,而另一些传染病如感冒、痢疾等却可能多次感染,这是为什么?引出特异性免疫有两种类型,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都可分化成一部分记忆细胞,执行或长或短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复习:1.什么是抗原?有哪些性质?2.什么是抗体?主要分布在哪里?3.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组成?4.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和分布?由学生复习上述抗体的概念,教师引申出体液免疫。
三、学习新课3.免疫细胞的功能:学生阅读课本,叙述免疫细胞的功能4、吞噬细胞5、B淋巴细胞6、T淋巴细胞二.体液免疫(1)概念:靠抗体实现的免疫方式就称为体液免疫。
第二节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一、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描述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2)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3)概述抗原和抗体的知识;(4)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2.态度观念方面(1)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种人痘预防传染病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通过介绍牛痘的发明以及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3)通过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两者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3.能力方面(1)通过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2)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础,学生虽然在初中已学过一些,但毕竟粗浅。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很复杂,又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板书设计一、免疫细胞的功能1、吞噬细胞2、B淋巴细胞3、T淋巴细胞二、细胞免疫过程(1)感应阶段(2)反应阶段(3)效应阶段三、体液免疫过程(1)感应阶段(2)反应阶段(3)效应阶段四、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起,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有些传染病,人的一生只患一次,如天花、麻疹、百日咳等,而另一些传染病如感冒、痢疾等却可能多次感染,这是为什么?引出特异性免疫有两种类型,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都可分化成一部分记忆细胞,执行或长或短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复习:1.什么是抗原?有哪些性质?2.什么是抗体?主要分布在哪里?3.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组成?4.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和分布?由学生复习上述抗体的概念,教师引申出体液免疫。
三、学习新课3.免疫细胞的功能:学生阅读课本,叙述免疫细胞的功能4、吞噬细胞5、B淋巴细胞6、T淋巴细胞二.体液免疫(1)概念:靠抗体实现的免疫方式就称为体液免疫。
第二节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情景导入课标导航免疫细胞的作用基础梳理1.主要免疫细胞的种类在特异性免疫中,免疫细胞主要有三种: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2.免疫细胞的作用(1)吞噬细胞能识别、吞噬、输送和呈递抗原。
(2)B淋巴细胞主要与抗体的分泌有关,参与体液免疫。
(3)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思维激活1]由抗体的成分分析,哪些细胞器参与其产生过程?提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思维激活2]宿主细胞裂解死亡与哪种细胞器有关?提示溶酶体。
合作探究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吞噬细胞虽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效应B淋巴细胞则不能识别抗原。
②同一生物体内各种免疫细胞的功能不同,但是所含遗传物质却相同,因为它们来源于同一受精卵。
[巩固1]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
A.分化、发育的场所相同B.都参与特异性免疫C.都能攻击被感染的细胞D.遗传信息不同解析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来自同一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和分化,所含的遗传信息相同,且都参与特异性免疫;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在骨髓,不能攻击被感染细胞;而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在胸腺,可攻击被感染的细胞。
答案 B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基础梳理1.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分三个阶段:(1)感应阶段: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有两条途径。
①绝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吞噬、加工、处理后呈递给Th淋巴细胞。
②极少数抗原进入细胞内部,被相应的Tc淋巴细胞识别。
(2)增殖分化阶段: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 淋巴细胞和少量的记忆T 淋巴细胞。
(3)效应阶段:效应T 淋巴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有两条途径。
①效应Th 淋巴细胞可分泌免疫活性物质细胞因子,以增强有关细胞的免疫功能。
②效应Tc 淋巴细胞分泌穿孔素作用于靶细胞表面,使其细胞膜通透性增大,利于其他杀伤性物质进入靶细胞,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或凋亡。
2.B 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1)感应阶段B 淋巴细胞活化途径⎩⎪⎨⎪⎧多数抗原需双信号刺激⎩⎪⎨⎪⎧ 第一信号:抗原与B 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直接结合第二信号:B 淋巴细胞与效应Th 淋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少数抗原可直接被B 淋巴细胞识别(2)增殖分化阶段(3)效应阶段 ①主要变化: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1.4.2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学案中图版必修三[目标导读]1.复习初中所学内容,巩固免疫的概念和类型。
2.了解免疫细胞的种类及功能。
3.分阶段阐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重难点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1.水盐调节(1)调节中枢:下丘脑。
(2)调节途径①渴觉的产生与饮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质→产生渴觉,饮水行为。
②水分的重吸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抗利尿激素释放→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2.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2)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3.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下有皮肤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代谢水平提高,肌肉寒战等调节行为。
(2)炎热环境下有皮肤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增多,代谢水平降低等调节行为。
(3)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
4.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5.免疫器官{种类: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 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课堂导入细菌和病毒可通过喷嚏传播进入人体后,人体能不能通过神经系统感知到?不能。
人体内是否有相应的激素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没有。
要消灭入侵的细菌和病毒离不开免疫系统的作用,免疫系统是如何构成的呢?对于不同的病菌和病毒,免疫系统的反应都一样吗?探究点一 免疫细胞及其功能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免疫的主要内容,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种各样的免疫细胞。
请结合下列材料分析主要免疫细胞的功能。
1.免疫细胞功能的探究实验21~22(1)B 细胞和T 细胞均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集中分布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2)T 细胞被激活后,能分化出具有杀伤作用的效应T 细胞和分泌多种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Ⅱ等),主要清除被感染的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和来自异体的移植物。
第二节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描述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功能;
(2)识记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3)概述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4)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2.态度观念方面
(1)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种人痘预防传染病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介绍牛痘的发明以及科学家在免疫科学方面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3)通过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两者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3.能力方面
(1)通过介绍抗体的发现、淋巴细胞的种类、分化和功能等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通过组织小组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础,学生虽然在初中已学过一些,但毕竟粗浅。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很复杂,又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板书设计
一、免疫细胞的功能
1、吞噬细胞
2、B淋巴细胞
3、T淋巴细胞
二、细胞免疫过程
(1)感应阶段
(2)反应阶段
(3)效应阶段
三、体液免疫过程
(1)感应阶段
(2)反应阶段
(3)效应阶段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起,引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有些传染病,人的一生只患一次,如天花、麻疹、百日咳等,而另一些传染病如感冒、痢疾等却可能多次感染,这是为什么?
引出特异性免疫有两种类型,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都可分化成一部分记忆细胞,执行或长或短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复习:1.什么是抗原?有哪些性质?
2.什么是抗体?主要分布在哪里?
3.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组成?
4.淋巴细胞的起源、分化和分布?
由学生复习上述抗体的概念,教师引申出体液免疫。
三、学习新课
3.免疫细胞的功能:
学生阅读课本,叙述免疫细胞的功能
4、吞噬细胞
5、B淋巴细胞
6、T淋巴细胞
二.体液免疫
(1)概念:靠抗体实现的免疫方式就称为体液免疫。
(2)过程:体液免疫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指导学生分成若干个自学小组,结合课本上“体液免疫的示意图”自学相关内容,然后由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释的疑难问题,列在黑板上,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内容。
这些问题可能是:
①抗原既然已经被吞噬细胞吞噬,是怎样把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的?
②细胞之间是怎么呈递这些抗原的?
③记忆细胞引起的二次免疫有什么特点?
④抗体是怎样把抗原清除的?
为帮助学生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参考相关资料,制成计算机课件,加深学生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适当扩展如下相关知识:(1)感应阶段:指抗原进入机体与B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
①少数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与B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结合,从而直接刺激B细胞使之活化长大并迅速分裂。
②多数抗原要先经过吞噬细胞无特异性的吞噬后,一些抗原分子穿过吞噬细胞的细胞膜而露到细胞表面,夹在吞噬细胞本身的组织相容性附合体分子的沟中。
T细胞中有一类助T细胞,不同的助T细胞表面带有不同的受体,能识别不同的抗原。
那些能识别吞噬细胞表面组织相容性抗原加上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物的助T细胞,在遇到这些吞噬细胞后,就活化分裂而产生更多有同样特异性的助T细胞。
B细胞表面也带有组织相容性附合体,可和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
上述特异的助T细胞的作用是刺激已经和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的B细胞,使之分裂分化。
这一B细胞依靠助T细胞和吞噬细胞而活化的步骤,比第一个不需要助T 细胞参与的步骤作用更强大。
(2)反应阶段:指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
所谓效应B细胞也称浆细胞,一般停留在各种淋巴结中,它们产生抗体的能力很强,每个效应B细胞每秒钟能产生2 000个抗体,可以说是制造特种蛋白质的机器。
浆细胞的寿命很短,经过几天大量产生抗体以后就死去。
抗体离开浆细胞后,随血液淋巴流到全身各部,发挥消灭抗原的作用。
记忆细胞的特点是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如果有同样的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没有记忆的B细胞更快地做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3)效应阶段:指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
在该阶段抗体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些抗原,如病毒等,由于抗体的结合而失去对寄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能力,因而不能侵入细胞。
②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如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可因抗体的结合而不为细胞所接受,因而无效。
③沉淀和凝集:如果抗原分子是可溶性蛋白质,抗体的结合就使抗原分子失去溶解性而沉淀;如果抗原分子是位于细胞上的,抗体的结合就使这些细胞凝集成团而失去活动能力,例如血液凝集。
④补体反应:补体是存在于血清、体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活性,只有在发生了免疫后,才陆续被激活,其终产物是使细菌等抗原的外膜穿孔而死亡的破膜复合体。
⑤K细胞(杀伤细胞)的激活:抗体可以促进血液中的另一种细胞,即杀伤细胞活跃起来,其表面受体能和抗原表面的抗体结合,将抗原杀死。
除K细胞外,巨噬细胞以及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也同样可被抗体激活,杀死抗原。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上述体液免疫的过程,并引出细胞免疫的内容:体液免疫能利用抗体消灭外物,但病毒和其他蛋白质颗粒等外物一旦侵入细胞或被细胞吞入(如吞噬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就需要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另外,寄生的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如移植器官以及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都能引起细胞免疫。
三.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的概念:不依靠体液中的抗体,而是依靠T淋巴细胞来完成的免疫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关于细胞免疫的过程,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书上的示意图自学相关内容,并且与前述的体液免疫过程比较异同。
理解细胞免疫过程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和第二阶段与体液免疫的基本相同,主要的不同点是第三阶段,表现在作用对象和作用方式上的不同,见“板书设计”部分。
如果学生对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感到不易理解,例如,学生可能不明白参与抗原呈递的T胞与效应T细胞属于不同的T细胞亚群,也不明白效应T细胞的杀伤过程具体是如何进行的,那么教师可适当补充下面的内容,以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
(1)在感应阶段,吞噬细胞如果吞噬了侵入的细菌等微主物,其表面就出现组织相容性抗原和微生物抗原的结合物。
助T细胞遇到这种与之互补的抗原结合物的细胞时,就与它们互补结合,结果是吞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来刺激助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I,而白细胞介素II可刺激T细胞分化成更多的效应T细胞。
(2)在反应阶段,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穿过被感染的细胞膜外,形成二者的抗原结合物,带有与这一结合物互补受体的1细胞接触到被感染的靶细胞时,就分裂分化出大量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3)在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结合到靶细胞上,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病毒也因此失去藏身之所而被抗体消灭。
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对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行归纳,使学生理解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者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结合细菌外毒素,胞内寄生菌和病毒感染等实例说明上述关系。
五、教后感: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通过生物科学的事实、科学研究过程过渡到有关概念、原理、规律。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比较复杂,教材上的文字和图解过于简单,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扩展相应的知识,便于学生理解该基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