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4.90 MB
- 文档页数:108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摄影专业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也承载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此,我将从摄影的历史、技术、艺术性以及未来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演讲。
一、摄影的历史摄影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
自从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以来,摄影逐渐成为人们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摄影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摄影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阶段:1. 传统摄影时期:这一时期,摄影技术相对简单,主要使用胶片进行拍摄。
摄影师们通过不断尝试,逐渐掌握了曝光、构图、光影等摄影技巧。
2. 数码摄影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数码摄影技术逐渐取代传统摄影。
数码相机具有便捷、高效、易于后期处理等特点,使得摄影艺术更加普及。
3. 现代摄影时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摄影作品得以快速传播,摄影风格和题材日益多样化。
这一时期,摄影师们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二、摄影的技术摄影技术是摄影艺术的基础。
以下是摄影技术中几个重要的方面:1. 曝光:曝光是摄影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
通过调整光圈、快门速度和ISO值,摄影师可以控制照片的亮度、清晰度和动态范围。
2. 构图:构图是摄影艺术的核心。
摄影师通过画面元素的布局、色彩、线条等,传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3. 光影:光影是摄影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摄影师通过对光影的运用,可以突出主体、营造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4. 后期处理:后期处理是摄影艺术的重要环节。
通过调整亮度、对比度、色彩等,摄影师可以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质量。
三、摄影的艺术性摄影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题鲜明:摄影作品应具有明确的主题,表达摄影师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2. 构图新颖:构图是摄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颖的构图可以吸引观众的目光,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摄影的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
”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国外人像摄影馆的发展史简述人像摄影馆作为一种特殊的摄影展览形式,在国外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国外人像摄影馆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摄影的早期阶段人像摄影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摄影术的早期阶段。
19世纪末的欧洲,人们开始运用摄影技术来拍摄人像。
当时,摄影技术还不够成熟,照相机体积庞大,对光线要求极高,因此人像摄影馆并不常见。
人们更多地使用绘画来表现人物形象。
第二阶段:人像摄影的普及20世纪初,摄影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照相机变得更加便携、简化,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拍摄人像。
这一阶段是人像摄影馆的发展起点。
人们开始将自己的照片展示在摄影馆中,以供大众观赏。
人像摄影馆逐渐成为人们展示个人形象和风采的场所。
第三阶段:人像摄影馆的艺术化随着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像摄影馆逐渐转变为一种艺术形式。
摄影师们开始运用各种摄影技巧和艺术手法,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的人像作品。
人们开始欣赏摄影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人像摄影也因此成为了艺术领域的一部分。
第四阶段:人像摄影馆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人像摄影馆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的主题和风格的人像摄影馆相继涌现。
有些人像摄影馆注重表现人物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有些注重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人们也开始注重摄影师的创作风格和个人特色,这使得人像摄影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第五阶段:人像摄影馆的数字化时代进入21世纪,数字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像摄影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数字相机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们可以参与到人像摄影的创作中来。
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人像摄影馆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在线展览和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人像作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和互动。
总结:国外人像摄影馆经历了从摄影技术的早期阶段到艺术化、多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过程。
人像摄影馆不仅展示了人物形象,还展示了摄影师的创作风格和个人特色。
摄影发展史的四个阶段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早期的摄影术到现代数码摄影,摄影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这四个阶段,并探讨每个阶段对摄影发展的影响和改变。
一、早期摄影术:黑白胶片时代早期摄影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摄影师主要使用的是胶片相机,通过暴露在光线下的胶片记录图像。
这个阶段的摄影作品主要以黑白照片为主,色彩表现有限。
由于技术和设备限制,摄影师需要在暗房中进行胶片的冲洗和显影过程,这对于摄影师来说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工作。
然而,早期摄影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够真实记录世界的方式,开启了摄影艺术的新篇章。
二、胶片时代:彩色摄影的崛起进入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改进,彩色胶片逐渐取代了黑白胶片,使摄影作品的色彩表现更加丰富和真实。
这一阶段的摄影作品开始呈现出更多的生活场景和人文主题,摄影师通过丰富的色彩和构图方式,展现了更多元化的摄影作品。
胶片时代的摄影师需要更加注重光线和色彩的运用,以及对画面的构图和表达的探索,这对于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数码摄影时代:技术的突破与普及随着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码摄影成为了摄影领域的重要突破。
数码摄影技术通过将图像信息以数字形式记录,使得摄影作品的获取和处理更加方便和快捷。
与传统的胶片摄影相比,数码摄影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编辑性,摄影师可以通过后期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编辑和修饰,大大提高了摄影作品的质量和表现力。
此外,数码相机的普及也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摄影中,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大众化发展。
四、移动摄影时代:智能手机的影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摄影成为一种新的摄影方式和社交媒体表达形式。
智能手机的相机功能不断提升,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并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分享。
移动摄影的兴起改变了摄影的观念和方式,摄影师可以通过手机随手拍摄,创造出独特而有趣的作品。
摄影发展史的四个阶段摄影作为一种记录和表达方式,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黑白静态影像到如今的高清彩色照片,摄影技术不断创新,影像质量不断提高。
摄影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四个阶段。
一、早期摄影阶段(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早期摄影阶段是摄影史上最初的阶段,也是最具有开创性的阶段。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商业化的照相机,这一发明标志着摄影的诞生。
在这个阶段里,摄影技术主要以银盐湿片为基础,曝光时间长,需要使用大型的暗房设备进行处理。
由于技术限制,早期摄影作品大多是静态的风景和人物照片,缺乏色彩和动态感。
然而,这一阶段的摄影作品为后来的摄影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胶片摄影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胶片摄影阶段是摄影史上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胶片取代了银盐湿片,成为主流的摄影材料。
胶片相比湿片更加方便易用,成像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胶片的问世使得摄影的普及化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相机记录生活和表达情感。
在这个阶段里,人们开始尝试不同的拍摄技术和风格,摄影作品呈现出更多的创新和多样性。
三、数码摄影阶段(21世纪初至今)数码摄影阶段是摄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转变。
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相机取代了传统的胶片相机,成为主流的拍摄工具。
数码摄影具有便捷、高效、多样化等特点,使得摄影艺术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数码相机的出现使得摄影师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后期处理和编辑,从而创作出更加精美的作品。
同时,数码摄影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和概念,如高动态范围(HDR)、全景摄影和虚拟现实等,丰富了摄影领域的表现手法。
四、移动摄影阶段(21世纪至今)移动摄影阶段是近年来摄影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摄影功能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进行摄影创作。
移动摄影具有即时性、便捷性和社交性等特点,为更多的人带来了摄影的乐趣和机会。
摄影得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得艺术流派,随着时间得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得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得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得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得效果,或“诗情画意”得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得拉斐尔与摄影得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得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就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她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就是绘画主义摄影得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得画意效果》一书,她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得情感与深入得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得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得继续改良与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得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得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得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就是一种带引到更高得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得、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得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得成熟。
这一时期得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得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与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得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得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与构图仍具学院派得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得情感、意境与形式得美,依旧就是它得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得能力与艺术得修养。
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摄影艺术的发展,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近代,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对这一内在发展逻辑的把握有助于不仅仅有助于巩固摄影学科的理论根基,更有助于将其转化为方法论指导新的艺术创作。
标签:摄影艺术;分离派;艺术发展1、西方摄影艺术发展概观摄影诞生之初,对当时的画家而言,其精确再现物体形象的能力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很多画家在参与“禁止摄影”活动的同时,却悄悄的使用摄影技术为绘画提供素材。
例如当时的画家欧人·德拉克洛瓦、胡斯塔夫·库尔贝以及19世纪拉斐尔前派的很多画家都将这一技术手段运用在他们的绘画创作之中。
他们惊叹摄影术再现事物的“神奇”能力,充分享受这一新的观察方式,通过摄影这一新兴媒介将他们追求完美形态的热情体现在绘画上。
他们大胆参考照片,一方面促进了绘画形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画家的现实地位构成了威胁。
当时一个普遍的观念认为,摄影作为一种机械的手段无法与艺术家的创作相提并论。
形成此种看法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人们只看到了摄影客观再现的能力,而忽视了创作主体主观能动的特性。
认为摄影只是技术而非艺术,这种“蔑视”的观点无疑令人难以接受,但也正是此种观点反而成为摄影发展的动力,促使许多摄影师把提升摄影的艺术地位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
例如英国摄影师奥斯卡·雷兰德,他被誉为欧洲艺术摄影发展的重要人物。
雷兰德认为“摄影能够促使画家成为更好的艺术家”,而他的《人生兩条道路》则是此般自信的最有力的论证。
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摄影与绘画可谓达到了一种“拥有彼此”的“两忘”境地。
绘画通过摄影的观察方式与摄影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而摄影从内容到形式都模仿绘画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画意摄影表达方式。
并且就画意摄影的美学趣味而言,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扩展,摄影揉入了印象派、新艺术运动、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诸多艺术风格,追求一种与绘画形式异曲同工的境地。
到了1902年,由于艺术中心从欧洲转向了美国,画意摄影在美国大陆广泛传播。
黑白摄影知识:从古典到现代——黑白摄影的发展历程黑白摄影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摄影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黑白摄影源于摄影的诞生,可追溯到19世纪初期。
在那个时代,人们发现,将镀银的铜板用光暴晒后,可以在其表面形成一张照片。
这是因为光线可以通过透镜进入相机内部,照射在铜板的表面上,从而形成照片。
但是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这些照片都是黑白的。
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黑白摄影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摄影家用黑白照片来记录历史的发展、描绘城市的变化、展示艺术的风采等等。
在摄影艺术中,黑白摄影成为一种受人欢迎的风格。
黑白照片呈现出深度、纹理、形状和反差,这些都是其它照片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在摄影领域中,黑白摄影一直都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黑白照片中的细节更加清晰明了,光影效果更加突出,因此它们更加适用于一些艺术创作。
黑白摄影技术和风格的发展历程也很有趣。
从古典到现代,黑白摄影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早期黑白摄影早期的黑白摄影主要是在人们发明摄影之前,依据光线映射的过程,使用化学品和暴晒的方法制作而成。
早期的黑白摄影不仅颜色单调,而且画面分辨率极低。
尽管如此,当时的摄影技术仍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记录。
二、纪实摄影的兴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摄影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摄影师开始使用便携式照相机,拍摄一种新兴摄影形式——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的特点是快速、直观、真实,使摄影师能够拍摄到各个角落和时刻的生活场景。
黑白照片成为了最合适纪实摄影的工具,在它们的镜头下,历史被记录下来。
三、黑白影像的艺术化近代的黑白摄影被视为摄影的一种艺术形式。
许多著名摄影师运用黑白影像将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
这种影像的质朴和丰富性给观众带来了另一种视角,对外部世界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四、黑白摄影的复兴20世纪90年代左右,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忽略黑白摄影。
但是自从21世纪初,人们重新发现黑白摄影的魅力后,这种被遗忘的艺术形式得以复兴。
第一讲、摄影与摄影艺术一、摄影与摄影艺术摄影是一种最通俗易懂的世界语言,它不受国界、民族、语言的限制,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的,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扫除了人们跨入摄影大门的一切障碍,是参与的人数最多,人们投入的兴趣最大的一门艺术。
因此,每个学期选修摄影艺术与技法的同学都很多。
什么是摄影、摄影与摄影艺术的关系?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科学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光学研究的成果,感光化学的结晶、精密加工技术的进步,微电子的发展都无一例外地被应用于摄影领域。
现代摄影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科研、生产、生活和文体娱乐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感情、积累知识、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
因此,摄影首先是一门技术。
含义一,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它是建立在现代物理学、感光化学、机械制造、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的基础上,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
摄影机、感光材料等物质条件,只是一种工具手段,在没有外部条件影响的情况下,它的机械、物理、化学等效应具有“千篇一律”的重复性,只是一种复制工具。
这同画家所用的画笔、颜料、纸墨等具有相似、相同的物质性与效应。
摄影术这类记录、复制工具,由于使用的目的、条件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如果把它作为记录手段,诸如翻拍文件、图纸等,虽然根据需要可以呈现大小不等的变形,但是基本上仍然是原物的复写,这同复印机进行复印的性质一样,所以,它仍然没有超出纪录手段的界限。
含义二,会用、用好照相机是一门技术,现代照相机型号五花八门,多得不胜枚举,有机械的、有数字式的,有专业的、有发烧友的、有普及型的,了解各种各样的照相机,掌握它们的性能,会用、用好这些不同相机是一门技术。
估计曝光是一门技术,一年有四季,天有阴晴雨雪,一天当中,光线条件不同该怎样曝光,而且同一时间,不同景物该如何曝光?掌握好,运用好是一技术。
暗房工艺是一门技术,暗房分为传统暗房,电子暗房,传统暗房是传统摄影的后道工序,电子暗房就是计算机中的图像处理器。
中国摄影研究报告中国摄影研究报告一、摄影在中国的历史摄影是一种通过光线对感光材料进行曝光和化学处理,记录影像的艺术和技术。
在中国,摄影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
当时,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并开始受到关注和应用。
中国人开始学习和运用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最早的中国摄影师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郎仲铁,他使用湿板摄影技术拍摄了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摄影家开始涌现。
在民国时期,徐悲鸿等艺术家探索了摄影与艺术的结合,丰富了中国摄影文化的内涵。
二、中国摄影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摄影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多个重要阶段:1. 摄影引进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期间,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开始在国内推广和应用。
一些传教士将摄影器材带入中国,并在当地进行拍摄工作。
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中国的风景和人文为主题。
2. 抗战时期(20世纪30-40年代)在这一时期,摄影开始扮演政治宣传和抗战记录的角色。
许多摄影师记录下了抗日战争的残酷场面,传播抗战意识和壮志。
其中著名的摄影师吴作人创作了一系列揭示抗战真相的作品,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视觉材料。
3. 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后,摄影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得到进一步发展。
摄影工作者不仅记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还为这一时代的政治运动和政策推行提供了重要的图像支持。
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摄影长期被用来攻击和批判旧制度和资本主义文化。
摄影作品主题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和人民的痛苦。
5. 开放与现代化时期(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摄影也随之焕发新的生机。
艺术摄影逐渐兴起,并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新一代的摄影师以创新的视角和技术风格,表达了对社会、人文和环境的关注。
三、中国摄影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当前,中国的摄影行业正迅速发展。
摄影的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
中国类型学摄影一、概念解析中国类型学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摄影艺术形式,指的是在我国摄影艺术家们以类型化为手法,通过对拍摄对象进行归类、提炼和概括,从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民族风情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摄影作品。
类型学摄影强调照片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注重拍摄对象的特点、内涵和表现形式,以此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审美价值。
二、发展历程1.起源阶段:早在20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家就开始尝试运用类型学手法进行摄影创作。
当时,摄影器材和技术相对落后,摄影师们主要通过对拍摄对象进行分类,记录下社会风貌、民间习俗和地理景观等内容。
2.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摄影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摄影艺术家们的创作手法和题材逐渐丰富,类型学摄影开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陈复礼的《民间》、吴印咸的《矿山》等。
3.成熟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摄影艺术家在类型学摄影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创作出一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品。
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王庆松的《中国农民工》等。
三、创作特点1.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类型学摄影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表现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独特内涵。
艺术家们通过镜头,传递出我国多元文化的魅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2.强烈的现实关怀:类型学摄影作品通常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此展现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
摄影师们通过捕捉人物、景象和事件,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
3.严谨的分类手法:类型学摄影强调对拍摄对象的归类、提炼和概括。
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会对拍摄素材进行严谨的分类和整理,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规律性和逻辑性。
四、价值意义1.艺术价值:中国类型学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了我国摄影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力。
它以类型化为手法,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民族文化,为摄影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传媒201006071 宋洁自1825年摄影术问世至今,一百余年的历史中。
世界摄影艺术作品浩如烟海艺术流派发展源远流长,支脉纷呈。
(一)摄影艺术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孕育期(1825-1839)摄影术的探索和实验时期,这一时期无摄影流派的划分。
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达盖尔,洛特宾耶雷,昂克诺恩,尼埃普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1825《牵马少年》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幅照片是法国人尼埃普斯於1825年拍摄出来的,但是现在全世界公认的摄影术的发明者却是法国的达盖尔。
尼埃普斯,是未被大众关注的摄影术发明者,他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画面翻拍十七世纪的一幅荷兰版画。
以我们现在一切以数码摄影器械感官一切的视觉来看,这张《牵马少年》无论从光感,色彩,清晰度都无法与现在我们手中1000多万像素的单反拍摄照片相比,但是推到200年前,这样的一副作品全部依靠的是手工和技术,这样已经是来之不易的了,这张照片基本能够还原原画作中的细节,是摄影艺术的开元之作。
1826《窗外景色》1826世界上第一幅实景照片《窗外景色》问世,尼埃普斯用自制的照相机拍摄的他法国居所阁楼的天窗外的景色,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曝光。
《窗外景色》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它被视为世界上直接获取自然影像的第一张成功之作。
这虽是一副实景拍摄的图片,但是画面颗粒很大,保留至今,我们其实对它具体拍摄的是什么已经无法观察的很清楚,它最大的意义还是对摄影技术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37 法国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了《画室》。
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1838 达盖尔拍摄了《花园街》一片,是摄影史中第一幅城市风俗摄影作品。
(二)摄影艺术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早期(1840-1889):摄影术发明后,对摄影本体特性的探索时期,“高艺术”绘画主义贯穿。
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摄影流派,绘画主义摄影和写诗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