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育部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之创业教育现状调查摘要:就业难是我国社会日益凸显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创业可以促进就业,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如何开展好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个战略性问题。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调查形式,调查当今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成功因素的认知和理解,以及目前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参与程度和需求状况,以期帮助高等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更好地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就业创业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建议0 引言扩招高校学生,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以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变革。
由此,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越来越多,这对我国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伴随着这种积极作用的显现,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些许社会难题。
高增的受教育人口数量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比的供求关系,加之人们对受教育之后就业的各种期待与现实对比的需求不均衡,促使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和就业稳定性差等问题越来越凸显。
有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1年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之后就业率基本在85%至90%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有将近10%至15%的应届毕业生在半年之后还找不到工作。
一些曾经高考报考时的“热门”专业(法学、生物、计算机等)在毕业就业时即变成“冷门”专业,让人措手不及。
而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也有近6成的人认为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相符合。
要想解决此社会问题,单纯的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满足高校毕业生的需要,并不是最佳途径。
在校期间为大学生提供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教学,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增强其就业能力,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及早就业,提高就业的质量和数量,在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解决社会问题,是高校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
创业可以解决就业,创业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将创业放在一个战略高度。
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提出了相关的工作要求,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要求。
1. 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育。
首先,学校应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环境和机会,并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此外,学校还应组织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如创新创业比赛、讲座和论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能力。
2.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教育部鼓励高校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资源和支持。
高校应配备专业的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同时,要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业的机会,帮助他们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
3. 强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学校应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生兴趣,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包括创意思维培养、科技创新、市场营销、商业计划书撰写等。
此外,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技能。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此外,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5.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部强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各高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实训活动。
通过参与实践,学生能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增加自主创新和团队合作经验。
综上所述,教育部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要求包括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强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2.《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教高厅[2012]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教高厅〔200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人事)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和《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7〕24号)要求,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现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切实加强领导。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国办发〔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地主管部门要做出明确安排和部署,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做好相关工作。
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效果列入就业工作评估范围。
二、明确列入教学计划。
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
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 号)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的文件精神,加强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开展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的需要.第三条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行两级管理。
省教育厅负责确定项目的类别、数量和经费额度,制定项目管理办法,组织项目申报、立项和抽查验收;项目实施高校负责项目的经费配套、组织实施、结题验收等。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四条项目实施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构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与本计划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第五条项目实施高校应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突破口,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注重过程”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第六条项目实施高校应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导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实现学业、就业、创业、事业的有机结合,建立“开拓创新、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勇担风险、容忍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第七条项目实施高校应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密切结合,建立“教学与科研互促、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渗透、自主与引导结合、创新与创业衔接、学校与企业对接、创业与就业统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第八条项目实施高校应从课程建设、学生选课、考试、学分认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尤其要开设有助于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选修课程。
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要求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
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提出了相关的工作要求。
本文将对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要求进行详细探讨。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
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当代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教育部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
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包括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等。
三、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
这些课程涵盖了创新思维、创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同时,高校还应提供培训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四、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鼓励高校积极组织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大赛、创业讲座、创业实训等。
这些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为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和辅导水平,教育部要求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
导师将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帮助他们规划创新创业项目、解决问题和寻求合作机会。
通过导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
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与监测为了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部要求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评估与监测。
通过评估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教育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创造力。
高校应积极响应教育部的要求,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创新和创业已成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发展动力之一。
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要求。
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为了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应当负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还需要提供创业导师和资源支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建设。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打造一系列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体系。
这些课程应包括创业实践、创新思维、市场分析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创业过程和市场情况,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实践环节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还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比赛、创业实训等。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宽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为了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积极与创新创业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创新创业案例,并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创业项目中。
同时,教育部还鼓励各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
高校应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水平。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创新创业导师的选拔和评价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得到优质的创新创业指导。
六、加强评价体系的建设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实施,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通过评价体系的建设,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育质量。
附件3-2
“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新编)
申报表
申报学校
教材名称就业与创业指导
主编姓名
适用类型本科
所属专业分类代码与名称14 公共课及其他
申报日期年月
江苏省教育厅制
填写要求
一、本表用A4纸张双面打印填报,本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他
封面。
二、本表填写内容必须属实,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
容的真实性负责。
三、封面中编号栏请勿填写。
四、封面中教材适用类型只能选择“本科”或“高职高专”中的1
种填报。
五、封面中教材所属专业分类代码与名称的填写请参照附件4。
六、“教材使用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七、有关证明材料请附在申报表后,无须另作附件。
注:*“适用范围”栏内的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以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为准。
工作方案概要
论证报告(由拟出版单位出具)。
第10卷第3期V ol.10No.32019年6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Jun. 2019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下的高等学校“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章静敏(河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300401)[摘要] “创业基础”是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的必修课程。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基本流程和方法,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为了帮助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实现对该课程学习效果的目标定位,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引入教学改革中,期望从目标到教学逆向设计、从教学到评价正向实施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最大产出,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关键词] “创业基础”课程;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9)03−0118−06一、引言早在2012年8月,教育部下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简称《基本要求》),明确指出要在高等学校全面开展创业教育。
2015年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也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是,“创业基础”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普及率还有待提升。
原因有三个:第一,“创业基础”课程目标与普通本科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不清晰,学生无法直观感受该课程开设的意义和价值,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第二,“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认知学习的理论指导,侧重概念性知识的记忆和识别,忽视操作性工作任务完成所需流程的逻辑构建和模拟实训,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更无法满足初次创业者的现实需求;第三,“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陈旧,教学手段局限于传统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开展困难,导致学生出勤率、课堂参与度与期末成绩等都不甚理想。
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是什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什么意义?今天小编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资料给大家,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哪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
国内动态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下达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
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随着“创业基础”课纳入本科必修,创新创业教育再一次成为教育研究的关注点。
随后,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中国示范项目CDEP平台开通创新创业系统,也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大力开展是与世界接轨。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上指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
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
”这也就是说,创新创业人才并非天生的,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中美人才培养机制比较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
在过去35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
1977年,50~7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
到1999年,大约有1,1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这一领域的课程,其中许多学院和大学还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
同年,美国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成立。
美国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聚焦式和辐射式两种基本组织模型。
新形势下民办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作者:钱骏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0期【摘要】在普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民办本科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和工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诸如创业教育的目的,创业教育的定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在明确创业教育目标和定位、师资队伍、支撑系统、质量评价体系、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民办本科高校正在探索对策,推动创业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一、创业教育与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2010年4月22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给于了极大的鼓励。
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实施《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第一次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教学做出规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传授知识与经验只是教育的手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而笔者认为民办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理论,掌握创业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了解创业的法规和政策,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业教育与传统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或者单纯培养创业者,而是重在提高学生寻找或创造新的职业或企业的能力。
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培养人才的模式较为单一,培养目标大多是学术性人才,而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校提供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 号)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的文件精神,加强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开展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的需要。
第三条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行两级管理。
省教育厅负责确定项目的类别、数量和经费额度,制定项目管理办法,组织项目申报、立项和抽查验收;项目实施高校负责项目的经费配套、组织实施、结题验收等。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四条项目实施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构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与本计划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第五条项目实施高校应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突破口,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注重过程”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第六条项目实施高校应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导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实现学业、就业、创业、事业的有机结合,建立“开拓创新、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勇担风险、容忍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第七条项目实施高校应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密切结合,建立“教学与科研互促、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与课外渗透、自主与引导结合、创新与创业衔接、学校与企业对接、创业与就业统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创业基础”教学大纲(教育部发布)“创业基础”教学大纲2012-08-20教育部字体大小:小中大“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课程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主渠道。
根据《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现制定“创业基础”教学大纲,供参考使用。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
“创业基础”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要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在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
——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
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
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
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企业创办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点(一)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
通过本部分教学,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创业与创业精神的关系、创业与人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创业和创业精神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正确认识并理性对待创业。
1.创业与创业精神。
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和类型,认识创业过程的特征,掌握创业与创业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强化学生对创业精神需要培育并可培育的理性认识。
(1)课程内容。
创业的定义与功能创业的要素与类型创业过程与阶段划分创业精神的本质、来源、作用与培育(2)教学要点。
《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表1 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创业基础》是遵循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教高厅[2012]4号)而开设的全校通识教育课程。
本课程旨在“传授创新知识、塑造创业精神、培育创业能力”。
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及全面发展。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创业活动相关的原理和理论。
主要包括:创业者与创业活动、创业机会与识别、商业模式构建、创业资源管理与创业融资、创业企业建立与发展管理等系统知识体系。
使学生系统掌握创业相关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创业活动及管理的理论认识,增强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并为参与创业竞赛项目,以及实施创业活动提供知识基础。
同时,本课程还强调塑造创业精神,培育创业能力。
即使学生毕业后不直接创业,也可以运用创业相关的意识、精神和方法更好地从事本职工作;运用所学创业管理理论与实务,为其他创业者提供帮助,支持其他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及管理。
"Foundations of Entrepreneurship" is a school-wid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that is adapted to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General Undergraduate Schools"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2] No. 4)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impart innovative knowledge, shap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cultivat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By carrying ou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urses,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theories of entrepreneurship, be familiar with the basic processes and methods of entrepreneurship, understand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related policies of entrepreneurship, stimulat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and improv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mot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employment and overall development.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related to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It mainly includes: entrepreneurial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and identification, business model construction,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financing, entrepreneurial enterpris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other systematic knowledge syste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systematically master basic knowledge related to entrepreneurship, improve students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and management, enhanc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and provide a knowledge base for participating in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 projects and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course also emphasizes shap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fostering entrepreneurship. Even if students do not start a business directly after graduation, they can use the awareness, spirit and methods of entrepreneurship to better engage in their own work; use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learned to provide assistance to other entrepreneurs and support other entrepreneurs in engaging in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management.三、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关系表2 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关系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创业与人生发展(3学时)1.主要内容:(1)理解创业;(2)创业精神;(3)创业思维2.核心问题:(1)创业的内涵与外延;(2)创业的构成要素;(3)创业精神的含义;(4)效果逻辑与因果逻辑;(5)效果逻辑下的创业行动。
《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篇第一局部课程介绍16TB000422中文名: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英文名: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undation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全校各专业1.0第二局部大纲说明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在教授创新创业知识、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到达以下目标:使学生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认知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新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机会、创新创业资源、创新创业计划和创新创业工程。
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创业基础能力。
掌握创新创业资源整合与创新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基础能力。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
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开展和人的全面开展需求,正确理解创新创业与职业生涯开展的关系,自觉开展和遵循创新思维和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
通过运用模拟软件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规律。
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
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工程设计、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工程考察、企业创办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
本课程学分为1.0学分,开设16学时。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基础》,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1,赵军、李月云主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理论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堂活动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
(试行)
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特制定本要求。
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教学目标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原则
(一)面向全体。
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
(二)注重引导。
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分类施教。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适应学生发展特别是学生创业需求,分类开展创业教育教学。
(四)结合专业。
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五)强化实践。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
(一)教授创业知识。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涉及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政策法规、新企业开办与管理,以及社会创业的理论和方法。
(二)锻炼创业能力。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系统培养学生整合创业资源、设计创业计划以及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识别创业机会、防范创业风险、适时采取行动的创业能力。
(三)培养创业精神。
通过创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职业操守,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课堂教学。
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从以讲授灌输为主向以体验参与为主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课外活动。
充分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创业大赛等活动。
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创办并参加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活动。
(三)社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业实践活动。
五、教学组织
高等学校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订专门教学计划,提供有力教学保障,确保取得实效。
(一)创业课程设置。
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附后,供参考)。
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根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开设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含实践课程)。
把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加强相关专业课程建设。
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有机衔接。
(二)教学条件保障。
高等学校应明确职能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协调和组织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工作。
加大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经费投入,并纳入学校预算,确保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加强创业教育教学实验室、校内外创业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
(三)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要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任务,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专任教师。
鼓励支持各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创业教育内容。
积极聘请企业家、创业人士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创业教育教学任务。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价。
高等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把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自我评估和检查,并体现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中,主动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