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总结高考化学理综第7题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33.35 KB
- 文档页数:38
2024年高考化学第七题知识点总结____年高考化学第七题知识点总结,____字题目:下列有机物A和B在氯仿中的氯化亚铁条件下同时氧化时,得到相同的产物C。
已知产物C是醛,但无法判断A和B的结构。
请写出化合物A和B的结构及氯化亚铁起到的作用。
解析:对于该题目,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 氯仿(CHCl3)的性质和应用;2. 氯化亚铁(FeCl2)的性质和应用;3. 有机物的氧化反应;4. 判断醛的方法。
下面我将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探讨和总结。
一、氯仿(CHCl3)的性质和应用1. 氯仿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的甜味;2. 氯仿是一个溶剂,可以溶解许多有机物,如脂肪、树脂、油脂等;3. 氯仿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医药、农药、防霉剂等领域。
二、氯化亚铁(FeCl2)的性质和应用1. 氯化亚铁是一种无色晶体,易溶于水;2. 氯化亚铁在有机合成中常用作氧化剂,可以将一些有机物氧化为相应的醛和酮。
三、有机物的氧化反应1. 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可以通过加氧、减氢或引入其他高价元素来实现;2. 对于一些有机物,可以通过氧化反应来获得相应的醛或酮。
四、判断醛的方法1. 醛通常具有较低的沸点和蒸汽压,可以通过蒸馏分离的方法得到纯品;2. 醛在氧化反应中通常易被进一步氧化为羧酸,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氧化反应的产物来判断。
根据以上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有机物A和B在氯仿中的氯化亚铁条件下同时氧化时,得到相同的产物C,且C是醛。
根据醛的性质,我们可以推断A和B都是一些可以被氯化亚铁氧化为醛的有机物。
由于醛的结构多种多样,无法通过已知条件来判断A和B的结构。
只能通过更多的实验数据来进一步确定A和B的结构。
至于氯仿和氯化亚铁的作用及其原理,我们可以推测如下:氯仿作为一个溶剂,可以使有机物A和B溶解在其中,使它们更易于与氯化亚铁反应。
而氯化亚铁作为氧化剂,可以将有机物A和B 氧化为相应的醛。
押全国卷理综第7题化学与CSTSE高考频度:★★★★★难易程度:★☆☆☆☆第7题一般考查化学与CSTSE,化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高考一般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或古代与化学相关的成果、最新科技成果(最近诺贝尔奖成果、科技新发现、国内或国外科技进展等) 、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材料(药物、食品、新型材料等)作为载体命题。
全国卷年份题号考点分布化学与传统文化科技成果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化学与科学技术材料化学与能源环境健康乙卷2021 7 碳中和、碳达标I 2020 7 消毒剂2019 7 陶瓷文明硅酸盐材料2018 7 废旧电池金属回收2017 7《本草衍义》(第8题考操作)合成纤维II 2020 7 《梦溪笔谈》2019 7 “春蚕到…”高分子材料2018 7纯碱、漂白粉Al(OH)3、钡餐雾霾的形成机理(第8题)2017 7 糖、维生素、蛋白质、Se甲卷2021 7食品添加剂、废旧电池、含磷洗涤剂、天然气III 2020 7 《千里江山图》考物质2019 7 活性炭碘酒铝合金、高纯硅2018 7 灭火器疫苗水性漆电化学保护2017 7 PM2.5、绿色化学、天然气、液化石油气【试题导图】【解题程序】STSE解题四“步”曲【思维模型】1.(2021年全国甲卷)化学与人体健康及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食品加工时不可添加任何防腐剂B.掩埋废旧电池不会造成环境污染C.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D.使用含磷洗涤剂不会造成水体污染【答案】C【解析】A.食品加工时,可适当添加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等,如苯甲酸钠,故A错误;B.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等金属离子,会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故B错误;C.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故C正确;D.含磷洗涤剂的排放,使水中磷过多,造成水中藻类疯长,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水体变浑浊,故D错误;故选C。
冠夺市安全阳光实验学校(新课标)高考化学 考点汇总 考点7 电解质溶液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7 电解质溶液1.(2010·浙江高考·T26·15分)已知:①25℃时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Ka (CH3COOH )=51.810-⨯,Ka (HSCN )=0.13;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Kap (CaF2)=101.510-⨯②25℃时,32.010-⨯mol·L -1氢氟酸水溶液中,调节溶液pH (忽略体积变化),得到c (HF )、c (F-)与溶液pH 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25℃时,将20mL 0.10 mol·L -1 CH3COOH 溶液和20mL 0.10 mol·L -1 HSCN溶液分别与20mL 0.10 mol·L -1NaHCO3溶液混合,实验测得产生的气体体积(V )随时间(t )变化的示意图为:反应初始阶段,两种溶液产生CO2气体的速率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反应结束后所得两溶液中,c (CH3COO-) c (SCN-)(填“>”、“<”或“=”)(2)25℃时,HF 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Ka ≈ ,列式并说明得出该常数的理由 。
(3)-34.010⨯ mol·L -1HF溶液与-44.010⨯ mol·L -1 CaCl2溶液等体积混合,调节混合液pH 为4.0(忽略调节混合液体积的变化),通过列式计算说明是否有沉淀产生。
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Ka 及Kap 的意义,然后依据Ka 及Kap 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规范解答】(1)由Ka (CH3COOH )、Ka (HSCN )的数据知,HSCN 的酸性比CH3COOH 强,其溶液中c(H+)大,所以其溶液与NaHCO3溶液反应的速率快。
高考化学第七题知识高考化学考试是高中学生十分重要的考试之一,其中第七题是化学卷的一道大题,也是令考生头痛的难点。
下面将从题目解析、知识点解析和备考技巧等方面详细介绍高考化学第七题知识。
一、题目解析在高考化学卷中,第七题通常是一道题型比较固定的大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利用实验结果或化学反应式解决化学问题。
题目中往往会包含多个小题,考察的知识点也很广泛,例如溶解平衡、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等。
通常情况下,第七题大题的难度也比较大,对于考生来说是相当考验的。
因此,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该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二、知识点解析第七题的考察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平衡和动态平衡化学平衡是高考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各自的摩尔浓度比例保持不变的状态。
在第七题中,经常会考察溶解平衡和气体反应平衡等,考生需要了解溶解度积、酸碱中和反应、氢离子浓度计算等相关知识点。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七题中经常考察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对于无机化合物,考生需要掌握重要的基本化学反应式、离子方程式以及相关的生成物和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高考化学中考察的重点。
第七题中,常常会涉及到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如反应速率、反应热和化学动力学等方面。
三、备考技巧1. 熟悉考试题型在考前,考生应该对高考化学卷的题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特别是要熟悉第七题及其所涉及的知识点。
可以通过做真题、模拟考试等形式进行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掌握化学知识点高考化学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广泛,需要考生具备系统性、连贯性的知识体系。
考生应该多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掌握基本概念和定律原理,再通过教材练习巩固并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3. 积极参加化学活动化学是实验性科学,考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化学实验、化学课堂讲解、有关科普活动等途径深入了解化学知识。
高考化学经典试题总复习盖斯定律及其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一:盖斯定律要点1840年,瑞士化学家盖斯(G 。
H 。
Hess,1802—1850)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这就是盖斯定律。
例如: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
如上图表:已知:H 2(g )+21O 2(g )= H 2O (g );△H 1=-241.8kJ/molH 2O (g )=H 2O (l );△H 2=-44.0kJ/mol根据盖斯定律,则△ H=△H 1+△H 2=-241.8kJ/mol+(-44.0kJ/mol )=-285.8kJ/mol盖斯定律表明反应热效应取决于体系变化的始终态而与过程无关。
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之间可以进行代数变换等数学处理。
该定律使用时应注意: 热效应与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本性、聚集状态、完成反应的物质数量,反应进行的方式、温度、压力等因素均有关,这就要求涉及的各个反应式必须是严格完整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盖斯定律在热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盖斯定律的应用价值在于可以根据已准确测定的反应热来求知实验难测或根本无法测定的反应热,可以利用已知的反应热计算未知的反应热。
,它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的主要应用在于求未知反应的反应热,物质蒸发时所需能量的计算 ,不完全燃烧时损失热量的计算,判断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涉及的反应可能是同素异形体的转变,也可能与物质三态变化有关。
其主要考察方向如下:1.已知一定量的物质参加反应放出的热量,写出其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例1、将0.3mol 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 2H 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kJ 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又已知:H 2O (g )=H 2O(l );△H 2=-44.0kJ/mol ,则11.2L (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kJ 。
高考化学第七题知识点总结高考化学考试中的第七题是一道大题,通常是综合性问题,涉及多个知识点。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会总结一下高考化学第七题经常涉及到的知识点,以便各位考生更好地备考。
1.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速度。
常用单位是摩尔/秒或磅/秒。
化学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温度、浓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
高考化学第七题通常会涉及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以及调控反应速率的方法。
2.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指在封闭容器内,化学反应达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的状态。
化学平衡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例如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可以通过Le Châtelier原理来解释其反应规律。
高考化学第七题常常涉及到平衡常数的计算和Le Châtelier原理的应用。
3. 酸碱滴定酸碱滴定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方法,用于测定溶液中酸或碱的浓度。
在酸碱滴定中,一种溶液(称为试液)滴定到另一种溶液中(称为被测液),直至出现化学指示剂颜色的变化为止。
高考化学第七题常常涉及到酸碱滴定的原理、计算以及指示剂的选择。
4. 化学电池化学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器件,由两个电极和电解质组成。
当两个电极通过电解质连接时,溶液中的离子会在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电流。
高考化学第七题通常会涉及到电池反应的计算以及电位差的求解。
5.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是一种研究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的化学学科。
在配位化学中,金属离子被称为中心离子,配体则是与中心离子形成配合物的分子或离子。
高考化学第七题通常会涉及到配合物的命名、结构以及性质等方面的问题。
以上就是高考化学第七题常涉及到的知识点。
希望大家在备考过程中能够注意这些知识点,加强学习,高效备考,顺利过关!。
6、以下关于化学键的表达,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离子化合物中确定含有离子键B 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C 含有极性键的分子确定是极性分子D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确定是共价化合物【答案】A【解析】离子化合物中确定含有离子键,A 正确;只有单原子分子单质分子中不含化学键,B 错误;CO2 分子含有极性键,但CO2 是非极性分子;NaOH 等离子化合物含有共价键,但是离子化合物,不是共价化合物,D 错误。
【考点】1.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的关系: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确定是离子化合物,而离子化合物中却不愿定只含有离子键.如NH NO 、Na O 是离子化合物,但在NH NO 、Na O 中除了含有离子键外,还含有共价键。
4 3 2 2 4 3 2 22.共价键与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确定含有共价键,但不愿定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即共价键既可以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又可以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如 NH NO 、Na O 、NaOH 是离子化合物,但含有离子键的同时还含有共价键。
4 3 2 2【点评】:此题把化学键和化合物的类型熔合成一体,考察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学键、极性分子等学问的把握和应用力气。
此题根底性较强,重点特出。
7、能正确表示以下反响的离子方程式是A 硫酸铝溶液中参与过量氨水Al 3 ++3OH-=Al(OH) ↓3B碳酸钠溶液中参与澄清石灰水Ca(OH)2 + C O 2 -3=CaCO3↓+ 2 OH -C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Cl2 + 2 OH -=Cl O-+ Cl -+ H O2D稀硫酸中参与铁粉2Fe + 6 H += 2 Fe 3 ++ 3H ↑2【答案】C【解析】A 答案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成分子式,错误;B 中澄清石灰水应写成离子形式,错误;D 答案中铁粉与稀硫酸反响生成亚铁离子,错误。
【考点】推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时,关键抓住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化学式的拆分是否准确、是否遵循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氧化复原反响中的得失电子是否守恒等;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2021年高考化学试题分项精析专题07 氧化还原反应及相关概念(含解析)1.【xx北京理综化学】在通风橱中进行下列实验:步骤现象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Fe、Cu接触后,其表面产生红棕色气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Ⅰ种气体有无色变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B.Ⅱ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层,阻止Fe进一步反应C.对比Ⅰ、Ⅱ中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D.针对Ⅲ中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答案】C考点:考查Fe与硝酸的反应,涉及氮氧化物的性质、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原电池工作原理等2.【xx江苏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式为C2H6O的有机化合物性质相同B .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碳按a 、b 两种途径完全转化,途径a 比途径b 放出更多热能途径a :CCO+H 2CO 2+H 2O途径b :CCO 2 C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等于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 D .通过化学变化可以直接将水转变为汽油 【答案】C考点:考查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性质、盖斯定律、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化学反应规律等知识。
3.【xx 上海化学】下列反应中的氨与反应4NH 3 + 5O 2 → 4NO + 6H 2O 中的氨作用相同的是( )A .2Na + 2NH 3 → 2NaNH 2 + H 2↑B .2NH 3 + 3CuO → 3Cu + N 2 +3H 2OC .4NH 3 + 6NO → 5N 2 + 6H 2OD .3SiH 4 + 4NH 3 → Si 3N 4 + 12H 2【答案】B 、C考点:考查氨在不同的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的正误判断的知识。
4.【xx 江苏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O 2燃烧O 2 燃烧H 2O高温A.若H2O2分解产生1molO2,理论上转移的电子数约为4×6.02×1023B.室温下,pH=3的CH3COOH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pH>7C.钢铁水闸可用牺牲阳极或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防止其腐蚀D.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2NH3达到平衡时,3v正(H2)=2v逆(NH3)【答案】C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盐类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金属防护、达到化学平衡的判断等知识。
理综第七题常考的化学常识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所有化学知识的基础,其中包括元素的性质和期望的原子结构。
学生需要了解如何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并能够识别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序数和平均原子量等基本信息。
2.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含碳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的科学。
学生应熟悉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如烃、醇、酸、醛、酮、酯、氨基酸等,并能够识别它们的分子式和化学结构。
3. 化学反应: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水解反应、加成反应等,并能够解释这些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4.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反应物和产物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学生应熟悉化学平衡定律、平衡常数、平衡浓度等概念,并能够解释对平衡影响的因素,如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5. 酸碱理论:酸碱理论是研究酸碱性质和反应的基础理论。
学生应了解酸碱及其性质的定义、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等基本知识,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6. 化学能量:化学能量包含了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
学生需要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如焓、熵、自由能等,并能够应用这些概念解释化学反应的热力学特性。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动力学有关能量的概念,如活化能、速率常数、反应级数等。
7.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和测量。
学生应熟悉化学分析方法,如质谱、光谱、色谱、化学计量法等,并能够解释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8. 化学实验安全:学生需要了解化学实验的安全原则,包括实验室的安全规定、防护措施,实验过程中的危险标志、防范措施等。
A.油脂、淀粉、蔗糖和葡萄糖在一定条件都能发生水解反应B.蛋白质是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C.棉、麻、羊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D.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浊液的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溶液与胶体之间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光导纤维、棉花、油脂、ABS树脂都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物质B. 开发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广基础甲醇汽油,使用无磷洗涤剂都可直接降低碳排放C. 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都可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D. 阴极射线、a-粒子散射现象及布朗运动的发现都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作出了贡献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蛋白质、纤维、蔗糖、PVC、淀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B.氢健在形成蛋白质二级结构和DNA双螺旋结构中起关键作用C.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的利用、玉米制乙醇都涉及到生物质能的利用D.石油、煤、天然气、可燃冰、植物油都属于化石燃料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是三种常见的化学电源B.分馏、裂化、裂解是利用化学变化来炼制加工石油的三种重要方法C.人造丝、人造棉、铜氨纤维的主要成分均为纤维素D.钢化玻璃、有色玻璃、光学玻璃是适用于不同场合的特种玻璃6.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硝酸型酸雨”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有关B.有些肾病患者要定期进行血透,血透的原理是利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血液C光纤的成分与玛瑙的主要成分相同,通常情况下不与强氧化剂和强酸反应D.建国60周年庆典晚会上,天安门广场燃放的焰火是某些金属元素魅力的展现D.废弃的塑料、金属、纸制品是可回收利用的资源,而玻璃是不可回收再利用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孔雀石都是常见的铁矿石B.纤维素、PLA(聚乳酸)、维生素C、硝化纤维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C.高容量的储氢材料的研制是推广应用燃料电池的关键问题之一D.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的有害气体之一A.蛋白质、纤维二糖、淀粉、纤维素、油脂等都能在人体内水解并提供能量B.生物质能来源于植物及其加工产品所贮存的能量故动物粪便不属于生物质能C.清明节扫墓,用鲜花代替焚烧纸钱蜡烛,是支持“低碳经济”的一种表现D.金刚石、石墨、C60、纳米碳管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都属于原子晶体9.国家环保部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重新作了修订,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是2011年12月5日。
高考化学必记知识点和常考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一、记住下列化学反应的转化关系(注意向前走得通,倒退能否行)1、Na → Na2O → Na2O2 →NaOH → Na2CO3→ NaHCO3→ NaCl → NaNa → NaOH → CaCO3→ CaCl2 → CaCO3→ CaO → C a(O H)2→ NaOH2、Mg → MgO → MgCl2→ M g(O H)2→ MgSO4→ MgCl2→ Mg3、Al → Al2O3→ AlCl3→ A l(O H)3→ Al2(SO4)3→ A l(O H)3→ Al2O3 → Al → NaAlO2→A l(O H)3→ AlCl3→ NaAlO2铝热反应:4、Fe → Fe2O3→ FeCl3→ F e(N O3)3→ F e(O H)3→ Fe2(SO4)3→ FeSO4→ F e(O H)2→F e(O H)3→ FeCl3→ Fe(SCN)35、Cu → CuO → CuSO4→ C u(O H)2→ CuO → Cu → CuCl2 → [Cu(NH3)4]SO46、C→ CO→ CO2→ CO→ CO2→ CaCO3 → Ca(HCO3)2→ CO2→ A l(O H)37、Si → SiO2→ Na2SiO3→ H2SiO3 → SiO2→ Si(粗硅) → SiCl4→ Si ( 纯硅)→ SiO2→ SiF48、NH3→ N2→ NO→ NO2→ HNO3→ NO2→ N2O4NH3→ NH4Cl → NH3→ NH3·H2O → (NH4)2SO4→ NH3→ NO→ HNO3→ C u(N O3)2→ NO2→ HNO3→ NO29、H2S → S → SO2→ SO3→ H2SO4→ SO2→ H2SO4→ BaSO410、Cl2→ HCl → Cl2→ NaClO → Cl2→ Ca(ClO)2→ HClO → O2金属+Cl2、、卤素间的置换、H2S+Cl2二、记住下列有关气体制备的反应和实验装置11、制备气体和生成气体H2:Mg+H+、Fe+H+、Na+H2O、Na+乙醇、Na+丙三醇、Al+H+、Al+OH—、*Zn+OH—、Fe + H2O 、H2O+C 、*Si+HF 、*Si+NaOH、O2:KMnO4、Na2O2+H2O、Na2O2+CO2;分解H2O2、O3、*KClO3、* HNO3。
高考化学第七题知识点总结高考化学第七题是指高考化学考试中的第七道题目,一般是应用性较强的题目,涉及较多的知识点。
下面对高考化学第七题常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的有序排列表,依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由小到大对元素进行排列。
高考化学第七题中可能出现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比如要求根据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或者确定元素的原子半径、电负性等属性。
2. 化学键:化学键是指原子之间相互结合的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高考化学第七题中可能考察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并要求判断分子中化学键的类型。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置换反应等。
高考化学第七题可能考察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速度方程、电化学反应等,要求分析反应过程和计算反应量等。
4. 酸碱理论和酸碱溶液:酸碱理论包括三种,即阿尔尼乌斯酸碱理论、布朗酸碱理论和路易斯酸碱理论。
高考化学第七题中可能出现对不同酸碱理论的应用,要求判断物质的性质和溶液的酸碱性。
5.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相互作用,发生电子的转移过程。
高考化学第七题中可能考察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据、平衡条件和电化学单元等,要求计算电极电势和电解等。
6. 配位化学和络合物:配位化学是指以中心金属离子为核心,由配体围绕其形成的化合物,即络合物。
高考化学第七题中可能考察键合键的性质和数量、配体的选择等,要求分析络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7. 离子反应和沉淀反应:离子反应是指溶液中带电的离子相互作用,发生沉淀、溶解或气体产生等反应。
高考化学第七题中可能考察离子反应的速度、平衡条件和溶液浓度等,要求计算反应量和分析反应过程。
8. 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与化学反应相关,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高考化学第七题中可能考察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要求计算反应焓和反应热等。
理综新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理综科目在学生考试中的重要性逐渐增加。
其中,化学作为理综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面广、内容复杂。
下面我将对新高考化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备战考试。
一、基本概念与性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物质变化、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其中,化学元素是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目前已发现118个化学元素。
元素周期表是展示元素的一种方式,其中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可以根据位置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核心,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元素周期律也是化学的一项基本概念,它表明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周期性地变化。
二、化学键与化合物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学键是原子间的连接方式,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吸引形成的,常见于离子化合物。
共价键则是由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的,常见于共价化合物。
三、溶液与溶解度溶液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溶于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溶质被溶解。
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在特定温度下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例外情况。
当溶解度达到饱和时,溶质不再溶解。
此外,溶解度还受溶剂的性质、压力等因素影响。
四、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是指在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保持稳定的状态。
平衡常数是了解化学平衡的重要指标,根据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平衡位置。
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形成的量。
一般来说,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反应速率还受反应物性质、催化剂等因素影响。
五、单质与化合物单质是指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常见于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延展性等性质。
非金属单质则常见于非金属元素,具有不良导电性和脆性等性质。
2018届高考理综第7题常识类知识点总结!高考理综的第7题考查化学与生活、生产、环境、科技等相结合的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做对的同学却并不多。
常考知识点的归纳1.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的物质麻类、棉花、木棉、人造丝、人造毛、人造棉、铜氨纤维等;干扰项:光导纤维、醋酸纤维、硝化纤维、火棉、胶棉;2.属于蛋白质,水解得到氨基酸,燃烧有焦羽毛气味动物毛发角蹄、蚕丝、血红蛋白、酶类、天然皮革;干扰项:人造奶油;3.主要成分为油脂的物质动物油、植物油、地沟油、人造奶油、鱼肝油、脂肪;干扰项:矿物油;4.高分子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PVC、PLA、核酸、聚XX;干扰项:油脂、维生素;5.能水解,且产物均为葡萄糖的物质淀粉、麦芽糖、纤维二糖、纤维素;6.元素定性分析法李比希燃烧法、钠熔法、铜丝燃烧法、元素分析仪、原子吸收(发射)光谱;7.测定有机物结构有作用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8.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①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实验基础上提出“葡萄干面包式”模型;②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核+电子”模型;③波尔:在量子力学基础上提出轨道模型;干扰项:道尔顿:只是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布朗运动:只能说明分子作无规则运动;9.概念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水、有机酸、无机酸、碱、盐、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酸:HCl,H2SO4,HNO3,HI,HBr,HClO4等强碱:KOH,NaOH,Ca(OH)2,Ba(OH)2等可溶性碱绝大部分盐:CaCl2,CuSO4,Na2CO3,BaSO4,CaCO3等干扰项:难溶性盐虽然溶解度小,但它是强电解质;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酸:HAc,H2CO3,HF,HClO,H2SO3,H2S,H3PO4等;弱碱:NH3·H2O,Cu(OH)2Mg(OH)2等难溶性碱;少部分盐:Pb(Ac)2,HgCl25.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6.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高考化学第七题知识点高考化学第七题知识点详解高考化学课程的第七道题,通常都会涉及到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
这道题的考察点包括物质的量、气体化学、电化学等多个方面。
学生在应对这道题时,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1.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速度,可以表达为化学反应的物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
在反应速率方面,学生需要熟悉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速率常数的计算和反应级数的确定等内容。
在化学平衡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化学平衡的移动规律以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等知识点。
2. 气体化学气体化学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气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在气体化学方面,学生需要了解气体分子的特点、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气体混合物的计算、溶解度与气压的关系、化学反应与气体压力的关系等内容。
3. 电化学电化学是化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化学反应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在电化学方面,学生需要熟悉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电动势的概念、电极电势的计算方法、离子在溶液中的活度系数等内容。
4. 反应热学反应热学是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在反应热学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热的定义、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内容、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等知识点。
以上是高考化学第七题常考的知识点。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建立概念框架和定量计算方法概念框架是考生应当明确的,在学习过程中,应尽量建立概念框架,不只注重单个知识点。
同时要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掌握定量计算方法,以此来解题。
2. 多维度学习考生在学习高考化学第七题的知识点时,要结合各种不同的资源,如教材、练习册、现代化技术手段等,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多角度、全面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点。
3. 掌握答题技巧考生需要熟悉高考化学第七题的常见考点和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在考试时迅速捕捉考点、理解题意、快速解题。
4. 实践题型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尽量多去练习各种类型的试题,并尤为注重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所学的知识点用于实践。
化学选择第七题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在化学选择题中,第七题通常涉及到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通常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双替反应等。
1. 合成反应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过程。
合成反应的一般表示形式为:A + B → AB。
例如:氢气与氧气在适当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2. 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是指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过程。
分解反应的一般表示形式为:AB → A + B。
例如:过氧化氢在加热下分解成水和氧气。
3. 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是指一个元素或原子团取代另一个元素或原子团的反应。
置换反应的一般表示形式为:A + BC → AC + B。
例如:铜与硝酸反应生成铜硝酸和氮氧化物。
4. 双替反应双替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中的离子互相交换位置,形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双替反应的一般表示形式为:AB + CD → AD + CB。
例如:氢氯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二、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表现形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能够准确地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有助于实验室实验和工业生产。
1. 反应物反应物是参与化学反应并被消耗的物质。
一般用符号或化学式表示,位于方程式的左边。
反应物中的原子、离子、分子等在反应中会产生化学变化。
2. 生成物生成物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物质。
一般用符号或化学式表示,位于方程式的右边。
生成物是由反应物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
3. 反应条件反应条件是化学反应发生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溶液浓度等。
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进行有重要影响。
三、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活性不再发生实质性变化,化学反应仍在进行,称为化学平衡。
最新总结高考化学理综第7题知识高考理综第7题化学知识总结一、现代仪器1.核磁共振仪:有机物中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种类;2.红外光谱仪:主要测定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种类;3.紫外光谱仪:有机物中的共轭结构(主要指苯环);4.质谱仪: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对测定结构也有一定的帮助;5.原子吸收(发射)光谱仪:测定物质的的金属元素,也可测定非金属元素;6.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物质的成分以含量,重点是测反应速率;7.色谱分析仪: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比的不同,对物质进行分离,主要分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近的物质,纸层析就是其中的一种;8.李比希燃烧法:测定有机物中C、H、O、N、Cl的有无及含量,CO2、H2O、N2、HCl;9.铜丝燃烧法:测定有机物中是否含卤素,火焰为绿色说明含有卤素;10.钠熔法:测定有机物是否含有X、N、S,NaX、Na2S、NaCN;11.元素分析仪:测定物质中元素的种类;12.扫面隧道显微镜:观察、操纵物质表面的原子和分子;二、化学史1.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2.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实验基础上提出"葡萄干面包式"模型;3.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核+电子"模型;4.波尔:在量子力学基础上提出轨道模型; 5舍勒:发现氯气;6.维勒:人工合成尿素;7.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三、材料及成分1.火棉:纤维素与硝酸完全酯化的产物;2.胶棉:纤维素与硝酸不完全酯化的产物;3.人造丝、人造毛、人造棉、黏胶纤维、铜氨纤维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4.醋酸纤维:纤维素与醋酸酐酯化后的产物;5.光导纤维:成分为SiO2,全反射原理;6.Al2O3:人造刚玉、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成分;7.SiO2:硅石、玻璃、石英、玛瑙、光纤的主要成分;8.硅酸盐:水泥、陶器、瓷器、琉璃的主要成分;9.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氧化铝陶瓷、氮化硅陶瓷、碳化硼陶瓷、光纤等;具有耐高温、强度大的特性,还具有电学特性、光学特性、生物功能;10.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11.新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膜、尿不湿、隐形眼镜、人造关节、心脏补片、液晶材料等;12.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四、能源问题1.石油: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石油的裂化、裂解都是化学变化2.煤:主要成分是碳. 煤的干馏、气化、液化都是化学变化;3.生物质能:通过光合作用,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贮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木材、森林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植物、动物粪便、沼气等;4.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氢能、核能;五、环境问题与食品安全1.臭氧层空洞: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导致臭氧减少;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CH4增多,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光化学烟雾:NxOy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有毒气体;4.赤潮:海水富营养化;5.水华:淡水富营养化;6. 酸雨:pH<5.6;7.室内污染:HCHO、苯、放射性氡、电磁辐射;8.PM2.5:直径≤2.5μm(2.5×10-6m)能在空中长时间悬浮,颗粒小,表面积大,能吸附大量有害有毒物质(如金属、微生物);雾霾天气的形成于部分颗粒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有关9.非法食品添加剂: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硼酸、荧光增白剂、瘦肉精、工业明胶;10.腌制食品: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具有致癌性;11.地沟油:地沟油中有黄曲霉素,具有致癌性;可以制肥皂盒生物柴油;10.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及其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
绿色化学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化工生产的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六、糖类1.单糖:丙糖:甘油醛(最简单的糖)CH2(OH)CH(OH)CHO戊糖:核糖、脱氧核糖; 己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2.二糖:分子式名称有无醛基水解产物蔗糖无葡萄糖+果糖C11H22O11 麦芽糖有葡萄糖+葡萄糖同分异构体乳糖有葡萄糖+半乳糖纤维二糖有葡萄糖+葡萄糖3.多糖:①淀粉(C6H10O5)n和纤维素(C6H10O5)n,n值是一个区间,故两者不是同分异构体,都是混合物;②判断淀粉水解程度的方法(在酸性条件下水解)a.尚未水解:先加NaOH中和硫酸,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无砖红色沉淀;b.完全水解:加入碘水,不呈蓝色c.取两份,一份加入碘水呈蓝色;一份加入NaOH中中和硫酸后,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有砖红色沉淀③人体中无纤维素酶,不能消化纤维素,多吃含纤维素食物可促进肠道蠕动;七、氨基酸α-氨基酸: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上.天然蛋白质水解都生成α-氨基酸;1.两性:-NH2具有碱性,-COOH具有酸性固体氨基酸主要以内盐形式存在,所以具有较高的熔沸点,且难溶于有机溶剂;两个不同的氨基酸缩合形成二肽,有四种不同的产物(两个自身,两个交叉);2.分离:当氨基酸以两性离子存在于溶液中时,其溶解度最小,而不同的氨基酸出现这种情况的pH各不相同,故可利用此差异,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来分离氨基酸;3.盐析:许多蛋白质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溶于水形成胶体;在浓度较高的低盐金属盐(Na2SO4)或铵盐中,能破坏胶体结构而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成沉淀析出,析出的蛋白质仍具有生物活性;4.变质:①重金属盐、强酸、强碱、甲醛、酒精等可使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析出的蛋白质不再溶于水;②当人体误食重金属盐时,可喝大量的牛奶、豆奶、鸡蛋清来解毒;③酒精消毒是破坏了病毒的蛋白质活性而杀死病毒;5.颜色反应:①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玫瑰紫色;②含苯环的蛋白质与浓硝酸作用生成黄色物质;③氨基酸遇茚三酮呈紫色;6.氢键存在:①蛋白质的二级结构;②DNA双螺旋结构,AT之间两条,CG之间三条;八、油脂1.油脂不是高分子,是由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类;2.油: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常温液态,如豆油、花生油;能使溴水退色;不能从溴水中萃取溴单质;3.脂肪: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常温固态,如猪油、牛油油;4.皂化反应:油脂与碱反应生成甘油与高级脂肪酸钠;5.油脂硬化: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与氢气反应生成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6:油脂和矿物油不是同一物质,矿物油是烃类;7.天然的油脂都是混合物;8.硬水中有较多的Mg2+、Ca2+,会生成不溶于水的(C17H35COO)2Mg和(C17H35COO)2Ca,使肥皂的消耗量增加,故不宜在硬水中使用肥皂;9.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中的双键会被空气氧化而变质;10.地沟油和人造奶油都是油脂;九、化学中的不一定1. 原子核不一定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如氢的同位素(11H)。
2.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如Mn2O7是HMnO4的酸酐。
3.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
如CO、NO都不能与碱反应。
4.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
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
5.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不一定是酸。
如苯酚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属酚类,不属于酸。
6.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如金刚石与石墨均由碳元素组成,二者混合所得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7.晶体中含有阳离子不一定含有阴离子。
如金属晶体中含有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而无阴离子。
8.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如金刚石→石墨,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因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9. 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有金属离子。
如NH4Cl属于离子化合物。
10.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酐,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NO2能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但不是硝酸的酸酐,硝酸的酸酐是N2O5,Na2O2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但它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是过氧化物。
11.pH=7的溶液不一定是中性溶液。
只有在常温时水的离子积是1×10-14,此时pH=7的溶液才是中性。
12.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试纸用蒸馏水湿润,测得的pH 不一定有误差。
13.分子晶体中不一定含有共价键。
如稀有气体固态时为分子晶体,不含共价键。
14.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不一定是SO2,如Cl2、O3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15.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如Fe3+可被还原为Fe2+。
16.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不一定被还原。
如2H2O=2H2↑+O2↑,氢元素被还原而氧元素被氧化。
17.强氧化物与强还原剂不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浓硫酸是常见的强氧化剂,氢气是常见的还原剂,但可用浓硫酸干燥氢气,因二者不发生反应。
18.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很容易发生,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不能发生。
如碳与氧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但须点燃;Ba(OH)2·8H2O与NH4Cl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在常温下很容易发生。
19.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
如AlO2-、MnO4-。
20. 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元素不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如周期表中ⅣA、ⅤA、ⅥA中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均多于4个。
21.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不一定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
如HCO3-、HS-等离子既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大量存在,也不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
22.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不一定越高。
一般情况下该结论是正确的,但因H2O、HF、NH3等分子间能形成氢键,熔沸点均比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高。
23.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晶体不一定属于分子晶体。
如NH4Cl属于离子晶体。
24.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如CCl4、CO2等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25.铁与强氧化性酸反应不一定生成三价铁的化合物。
铁与浓硫酸、硝酸等反应,若铁过量则生成亚铁离子。
26.强电解质不一定导电;一般强电解质的晶体不导电;27.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不一定强于弱电解质;与溶度有关;28.失去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不一定强。
如稀有气体原子既不易失去电子也不易得到电子。
常考知识点的归纳1.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的物质麻类、棉花、木棉、人造丝、人造毛、人造棉、铜氨纤维等;干扰项:光导纤维、醋酸纤维、硝化纤维、火棉、胶棉;2.属于蛋白质,水解得到氨基酸,燃烧有焦羽毛气味动物毛发角蹄、蚕丝、血红蛋白、酶类、天然皮革; 干扰项:人造奶油;3.主要成分为油脂的物质动物油、植物油、地沟油、人造奶油、鱼肝油、脂肪; 干扰项:矿物油;4.高分子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PVC、PLA、核酸、聚XX; 干扰项:油脂、维生素;5.能水解,且产物均为葡萄糖的物质淀粉、麦芽糖、纤维二糖、纤维素;6.元素定性分析法李比希燃烧法、钠熔法、铜丝燃烧法、元素分析仪、原子吸收(发射)光谱;7.测定有机物结构有作用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8.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①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实验基础上提出"葡萄干面包式"模型;②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核+电子"模型;③波尔:在量子力学基础上提出轨道模型;干扰项:道尔顿:只是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布朗运动:只能说明分子作无规则运动;9.概念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水、有机酸、无机酸、碱、盐、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酸:HCl,H2SO4,HNO3,HI,HBr,HClO4等强碱:KOH,NaOH,Ca(OH)2,Ba(OH)2等可溶性碱绝大部分盐:CaCl2,CuSO4,Na2CO3,BaSO4,CaCO3等干扰项:难溶性盐虽然溶解度小,但它是强电解质;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酸:HAc,H2CO3,HF,HClO,H2SO3,H2S,H3PO4等;弱碱:NH3·H2O,Cu(OH)2Mg(OH)2等难溶性碱;少部分盐:Pb(Ac)2,HgCl25.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6.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