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业建设机制 Microsoft Word 文档 (3)

专业建设机制 Microsoft Word 文档 (3)

专业建设机制:

我校非常重视专业建设机制,以此为基础推动了学校特色的形成、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的铸就,其做法是:

一、主动面向市场,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形成就业导向机制

(一)适应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设置专业

1、云阳是三峡库区的称民新城,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县域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起。为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我校新开设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2、重庆是老重工业基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大量掌握先进机床编程、操作的工人,通过考察论证后,开办了数控专业。

3、汽摩工业是重庆工业的支柱,而模具工业是“工业之母”,征对此情况,我校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而调整专业设置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庆笔记本基地建成,我校迅速响应,开设了电子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

(三)适应岗位变迁,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引起了变化,由此我校适时进行专业调整。

二、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形成专业指导机制

我们建立了行业(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械专业指导委员会、电子专业指导委员会、信息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服装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专业专题研究和市场调研,对专业建设进行指导:

(一)指导专业设置

在老专业的调整、新专业的设置中,我们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并对专业调整、设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是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重庆汽摩专业的发展而专门开设的特色专业。

(二)指导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以调研论证,我们确立可操作人才培养方案有:模具人才培养方案、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电子电工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服装设计与制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等。

(三)指导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至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请专家指导,了解专业相应岗位能力的构成,熟悉实际岗位的操作流程、方法和技能。通过教师实践,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究,把中职教育的职业性落到实处。

(四)请专家讲课、开讲座

机械类专业每学期都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直接将企业实际做法引入课堂,教得有用,学得有效。同时请专家不定期来校讲座,把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等及时传授给师生,营造了师生与专家互动的氛围。

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1、大力发展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学科专业。重在一个“动”字

2、停办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中求小、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凸显一个“走”字。

3、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优先转变一些边缘、交叉性专业群,使之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立足一个“转”字。

4、积极发展直接为重庆经济建设服务、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专业。突出一个“变”字

专业建设动态调整的主要措施:

1、努力占领制高点。瞄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从实际出发,构建我校学科专业的制高点,积极发展数控、模具、电子、建筑等专业,形成有学科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

2、大力培植生长点。对那些已经具有较强的或具有潜在的社会需求,并且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重点扶持,促进其加快成长,迅速发展,使之成为新兴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

3、积极填补空白点。根据国家和重庆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积极申报目录外专业和文理交融、学科渗透的交叉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4、专业建设要长线与短线相结合。长线专业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提升学校品牌;短线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市场与效益的结合。

5、减少或停止低水平、低效益的专业招生。对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低下的专业果断地实行关、停、并、转。原则上一次就业率小于45%的专业,限制招生。

6、丰富专业内涵。继续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柔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各专业间的相互支撑,突出示范和重点专业特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