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小卓玛......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48 KB
- 文档页数:4
一包花生阅读附答案 一包花生陈亦权①海啸袭击了这座贫穷的海滨小镇,无数大树和房子被摧毁,包括小镇上唯一的学校艾莱特小学。
艾莱特是这所小学的校名,同时也是个人名,他是城里的一位富翁。
②以前,小镇没有自己的学校,孩子们都要走到五里路以外的另一座小镇上去读书。
后来,镇长想在自己的镇上建一所学校,就四处奔走,最后在艾莱特富翁那里得到了筹建资金。
学校建成后,为表示感谢,镇长把富翁的名字定为小学的校名。
但一场海啸把这所学校完全摧毁了!③镇长为此成天愁眉紧锁,他想再次去外面寻求帮助。
④几天之后,他敲响了艾莱特富翁的家门。
艾莱特先生,学校被海啸摧毁了,我希望能再次得到您的帮助!镇长说。
我已经帮助过你们一次了,为什幺我要再次帮助你们?艾莱特说完,转身就往里走。
镇长只好无奈地离开,这时艾莱特叫住了他:你们一定缺少食物,我给你一包花生吧!说完他把一包花生递到了镇长手上。
⑤镇长回到镇上。
孩子们见到他,纷纷站起身来问:艾莱特先生答应帮助我们了吗?非常抱歉,艾莱特先生只给我们这包花生,就这幺一些,我只能分给每人几颗。
校长带着愧意说。
孩子们看着镇长手中的花生,纷纷沮丧地低下了头。
不过,如果把这些花生种到地里去,不就可以长出许多花生吗?镇长说。
太好了!我们的学校废墟旁边就有一块空地,就把这些花生种到那儿去吧!孩子纷纷应和着说。
说干就干,镇长立刻和孩子老师们一起动手,给那块空地锄了草翻了土,把花生种了下去。
时间一天天过去,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
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⑥一天,镇长从这里经过,看到了这番景象,心想:________________。
于是镇长就每天带领孩子们一起清理废墟,捡石头、锯树木。
半年之后,原先的废墟上已经堆起了一座小山似的石头和木。
专题0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知识梳理一、提问方式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5字以内)二、答题思路1.要素串联法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抓住这些要素,就可以提取一些关键信息。
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只要把这几个要素弄清楚了,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这就是“要素串联法”。
有的文章会写不止一件事,但它一定是围绕一个主线写的,那么我们把每件事分开,分别找要素,最后紧紧围绕主线串联即可。
★备注:如果时间、地点不重要可以省略,但是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必须要有。
2.段意串联法首先分段,然后把每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段意的方法:①关键语句法:筛选语段中的关键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
②结构层次法:任何语段都有一定的思路层次。
♥并列式语段,关键词常散布在各层次中。
♥递进式语段,关键词常出现在最后层次中。
♥转折式语段,关键词常出现在转折句中。
♥总分式语段,关键词常出现在总起句中。
③核心话题法:即抓取语段中表现核心话题的词语。
♥以记叙为主的语段——叙述的对象(人、事)♥以描写为主的语段——描写对象(景、物)♥以抒情为主的语段——情感倾向的词★注意:1.在各段段意之间,要适当加上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
2.要注意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详略得当。
3.文题扩展法(适用于以人物、事件、地点作为标题的文章)如:《尼尔斯骑鹅旅行》《汤姆索亚历险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4.摘句法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或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
★要点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有固定的格式:◆写人记事类文章: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写景状物类文章:什么景物+景物的特点;◆寓言童话类文章:什么事+揭示什么道理。
片言只语总关情——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朵中考小花,在中考语文试题百花园中逐渐绽放开来。
此考点考查分析、理解和归纳、整合的水平,水平层级为D,要求比其它题目要高。
只要能够掌握解题的钥匙,就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要句子的类别“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包括下面几类:①主旨句:统摄全篇,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即人们所说的“文眼”;②过渡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对行文有推动或转承作用的句子;③总结句:处于段落或者文章的结尾段,那些内涵比较丰富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④修辞句: 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如警示句、矛盾句、引用句、比喻句等。
另外,用作文章标题的句子,一些议论抒情句和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二、常见的考查形式①“××××××”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题“×××”的含义。
④最后一段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何作用?⑤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三、理解句义的方法下面以2011年相关中考试题,例说如下:1.紧扣修辞法大凡优秀作品中的彩精语句,往往使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而成为重要的考点。
解题时考生要从句子所使用的修辞入手,去透视其深层的意义,去感悟其精彩的亮点。
不过需要具体分析,切忌笼统,如回答比喻的作用时不要只回答“生动形象”几个字,要从比喻的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上着手,写出该比喻句蕴含的思想感情;讲比照作用时,要讲出是什么与什么比照,通过比照突出了什么。
个性化教案(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第六讲:阅读理解之表现手法题的解答知识回顾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
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
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6分)答:看一看直接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的作用题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①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人物(事物)正面陪衬,反衬就是从人物生存的环境或反面人物来陪衬,从而突出主要事物,强化感情,突出中心。
如人教版八下的课文《藤野先生》:选段写到了“几个职员”和“本级的学生会干事”,这对于表现本文的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来说,是否属于赘笔?为什么?解答思路:不是赘笔,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先明确手法);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是为了下文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作正面陪衬。
而写日本“爱国青年”对我的寻衅无礼,则是为了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
(其次结合文本具体阐释),以此更加突出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境界和我对先生的崇敬怀念(最后结合中心简述具体作用)。
个性化教案(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②铺垫,就是上文为下文的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是对下文的必要交代,铺垫能使行文构思更加严谨。
我们可以根据人教版七上的课文《皇帝的新装》来设题:开头为什么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解答思路:写皇帝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铺垫(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具体阐释),使得前后照应,行文构思严谨(结合结构简述作用)。
雪中小卓玛阅读附答案雪中小卓玛阅读附答案1雪中小卓玛李春雷玉树大地震之后的第七个早晨,我从震中的结古镇,驱车赶往西宁。
忽然发现,前面路边悄然站立着一个藏族小姑娘,双手捧着一个奖状大小的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两个殷红似火的大字:“谢谢!”四周是茫茫的雪山,根本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她是从哪里来的呢?停下车,我走过去,拉住她的手,轻轻掸去她头上的一层雪花。
这个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小姑娘,约有五六岁的样子,蓬乱的头发,瘦瘦的小脸上是典型的高原红,额头上还凸起一道长长的已经结痂的伤痕。
“你是哪个村庄的?”“谢谢!”“上学了没有?”“谢谢!”“你叫什么名字?”“谢谢!”我有些纳闷了,又问她这次地震中家里的情况。
她似乎没有听懂,圆睁着大大的眼睛,迷惑地看着我,嘴里仍只是在重复着那两个字。
我猛然明白,这里是纯粹的藏族牧区,她还没有上学,自然听不懂汉语。
这么冷的天,是谁让她来的呢?震中心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了,伤亡惨重。
她的家中,她的小村灾情如何呢。
这个小姑娘,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希求援助呢?但我马上否定了自己。
地震之后,灾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得到了政府救济,逝者安葬,伤者就医,失居者也都有了帐篷,有了粮食,有了饮水。
正是因为这些,灾区才安定下来。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况且看看她额头上的伤口,早已经过医生处理,且已经结痂了。
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也算干净整齐。
再看她的神情,更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我决定把车上的食品,送给她一些,还有她的家人。
那是从城市里买来的一些奶制品和肉制品,花花绿绿,包装精致。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
不仅摇头,红红的小手也在摇动着,像风中的枫叶。
我坚持着,有些强行地塞给她。
她迟疑了一下,只得从其中拿了一块造型别致的巧克力,揣在怀里。
接着,恭恭敬敬地冲着我,鞠了一个躬,再次清晰地说出了那两个字“谢谢!”之后,她细心地把巧克力塞进贴身的兜兜里。
做完这一切,她又用双手托起了那个宝贝纸板,高高地抱在胸前,遮住了自己的半张脸,只露出两只大大的眼睛,像青海湖一般澄澈和镇静。
记叙文阅读训练句段的作用:一、思考角度1、结构2、内容二、作用(1)开头句段作用:结构方面的作用:1、总领全文2、引起下文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方面的作用: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4、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5、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结尾句段作用:1、总结上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方面的作用: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三、答法示例:此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四、题型示例1、《干洗心灵》结尾段落的作用总结全文,,通过议论点题,是读者明白干洗心灵的寓意,贪婪谎言自作聪明好比蒙在我们心灵的尘垢,需要经常清洗,不断濯涤,才能让我们的心灵一直保持清莹和圣洁。
2、《雪中小卓玛》品味最后一段,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作用:照应第一段,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卓玛给人们带来的的温暖和感动,升华了主题。
3、《白苍鹭》文章13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4、《母亲石》是分析第五段在全文中的作用: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名文章的中心。
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5、《系在风筝线上的……》第八段划线句子的含义的理解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尝尝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的。
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恋之情。
6、《原谅》结合求安稳,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听到女儿得经历,我被陌生人对女儿的原谅神圣感动了,为女儿能有这样一份原谅别人的爱心而欣慰,为自己差点伤害了那位女侍而愧疚。
(3)中间句段作用:结构方面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1、暗示。
九年级语文自我复习训练题一、积累1.将下面的文字抄写在田字格中,要求正确、端正、整洁。
知识改变世界阅读丰富人生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阔绰(chuo) 拭去(shi) 颓唐(tuǐ)B.腌臜(yānzā)捯气(dao) 荣膺(yīng)C.醋栗(li) 坎肩(kǎn) 魁梧(kui)D.窒息(zhi) 巉岩(can) 骸骨(hai)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孱水青筋门槛B.一气呵成踉踉跄跄如坐针毡C.逮住胚子伶利D.海市蜃楼断璧残垣吹毛求疵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君子固穷(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间或(偶然,有时候)B.荣膺(光荣地获得) 斯文(文雅) 腻歪(厌恶,厌烦)C.无精打采(不高兴,不振作) 异想天开(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惦记(心里老想着)D.蜿蜒(弯弯曲曲地延伸)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纯粹(纯洁的,精华的部分)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B.既然人称大学问,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歇斯底里。
C.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D.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
然而,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
6.下列搭配中错误的一组是 ( )A.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呐喊》《孔乙己》B.刘绍棠中国现代作家《蒲柳人家》C.契诃夫俄国作家《契诃夫小说选》《变色龙》D.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热爱生命》7.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便可发现,语言在悄然演变。
比如,现在有人叫“粉丝”,说的就是“追星族”;现在有人叫“海选”,说的就是“初赛”。
请写出下面时兴词语的通常说法(任选两个)。
①物流( )②甩卖( )③瘦身( ) ④的士( )二、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月光启蒙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阅读并回答问题。
雪中小卓玛
李春雷
玉树大地震之后的第七个早晨,我从震中的结古镇,驱车赶往西宁。
忽然发现,前面路边悄然站立着一个藏族小姑娘,双手捧着一个奖状大小的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两个殷红似火的大字:谢谢!
四周是茫茫的雪山,根本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她是从哪里来的呢?
停下车,我走过去,拉住她的手,轻轻掸去她头上的一层雪花。
这个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小姑娘,约有五六岁的样子,蓬乱的头发,瘦瘦的小脸上是典型的高原红,额头上还凸起一道长长的已经结痂的伤痕。
你是哪个村庄的?谢谢!
上学了没有?谢谢!
你叫什么名字?谢谢!
我有些纳闷了,又问她这次地震中家里的情况。
她似乎没有听懂,圆睁着大大的眼睛,迷惑地看着我,嘴里仍只是在重复着那两个字。
我猛然明白,这里是纯粹的藏族牧区,她还没有上学,自然听不懂汉语。
这么冷的天,是谁让她来的呢?震中心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了,伤亡惨重。
她的家中,她的小村灾情如何呢。
这个小姑娘,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希求援助呢?
但我马上否定了自己。
地震之后,灾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得到了政府救济,逝者安葬,伤者就医,失居者也都有了帐篷,有了粮食,有了饮水。
正是因为这些,灾区才安定下来。
况且看看她额头上的伤口,早已经过医生处理,且已经结痂了。
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也算干净整齐。
再看她的神情,更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我决定把车上的食品,送给她一些,还有她的家人。
那是从城市里买来的一些奶制品和肉制品,花花绿绿,包装精致。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
不仅摇头,红红的小手也在摇动着,像风中的枫叶。
我坚持着,有些强行地塞给她。
她迟疑了一下,只得从其中拿了一块造型别致的巧克力,揣在怀里。
接着,恭恭敬敬地冲着我,鞠了一个躬,再次清晰地说出了那两个字谢谢!之后,她细心地把巧克力塞进贴身的兜兜里。
做完这一切,她又用双手托起了那个宝贝纸板,高高地抱在胸前,遮住了自己的半张脸,只露出两只大大的眼睛,像青海湖一般澄澈和镇静。
虽然我不知道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灾难已经过去,作为一个小小的亲历者,她只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心底里难以言说的感激。
从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与年龄并不相符的镇静和成熟!我们城市里的五六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冰雪天气里,会干什么呢?或许正依偎在妈妈怀里睡觉呢?或许正在暖意盈盈的房间里玩游戏吧?哦,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理解人生的艰难吗?你们品尝过感恩的味道吗?你们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吗?
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地感觉到了这一切。
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权且按藏族人通常的习俗,称呼你小卓玛吧。
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思。
不过,今天太冷了,雪太大了,你还是回家去吧,那怕只是一顶简陋的帐篷。
我再三地劝她。
这个小姑娘,这个小卓玛,却像巴颜喀拉山一样坚定和倔强,她虽然明白了我的好意,但再一次摇了摇头,用手指了指纸板上的那两个字,指了指远方,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窝。
哦,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小卓玛,我的眼中酸热热的,情不自禁地双手抱拳,面对她的痴情,面对她的坚定,深鞠一躬,并模仿着她的语气,说了一声:谢谢!
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
在我的心底燃烧着。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28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后,你觉得藏族小姑娘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的感觉到了这一切中的这一切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请根据这句话的具体语境,揣摩此时小卓玛的心理活动。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一个藏族小姑娘,风雪中站在路边,捧着写有谢谢两个大字的纸板,表达心底的感激。
(或:在早晨的风雪中,一个藏族小姑娘站在路边,捧着写有谢谢两个大字的纸板,表达心底的感激。
)(意对即可)
2.有感恩之心、坚定和倔强、懂事、镇静和成熟。
(意对即可)
3.理解人生的艰难,品尝过感恩的味道,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
(意对即可)
4.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雪中的小卓玛比喻为熊熊燃烧的篝火,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卓玛高大的形象对我的感染,使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同时也看到玉树灾后重建的信心。
(意对即可)
5.示例:花花绿绿,包装精致的食品让小卓玛心生惊喜,一瞬间,她想接受我的馈送,但转念之间想到还有人比她更需要这些食品,马上就拒绝了。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