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剩女都是社交缺失症候群
- 格式:pdf
- 大小:193.61 KB
- 文档页数:2
从宅男宅女到剩男剩女现象的分析1.宅人现象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社会发展的节奏随之加快,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处理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打个电话、发个邮件就可以将很复杂的事在短期内说清楚,与朋友的交流也更多地依赖短信息、QQ等。
我们大家都成了“居室侠”。
“居室侠”都是环保型宅男,因为他足不出户,所以不必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标买单,也不必对全球气候变暖负责。
“居室侠”最擅长的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因为他有互联网。
他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Google Reader,把他订阅的全世界的报纸、博客都读一遍。
想看电影,就上“土豆”网,连买盗版碟片的钱都省下了。
而他的人际交往全仰仗MSN,固定电话都不用装了。
“居室侠”把客厅想象成欧洲;阳台上的巴西木代表了热带雨林;浴室的水龙头一开,就想象自己置身于瀑布底下戏水;冰箱里只有速冻饺子,没关系,举起刀叉把饺子想象成带血的上等牛排。
阿昌(网名)这个堂堂计算机系本科毕业生整天蹲在屋里不肯出门,这让老爸老妈很是费解。
三年前阿昌刚毕业,父母四处托关系通门路给他找了份工作,但不到两三个月他就不做了。
用阿昌的话说,钞票太少,事情太多,不高兴。
自此,他便名正言顺地窝在家里上网打游戏。
最近阿昌在网上开了家店,专营计算机硬件产品,收入还可以。
最主要的还是来去自由,不影响他“钻研”网络游戏的时间。
我们的宅男就这样足不出户,真可谓成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
那么宅女的情况又如何呢?依依(网名)是个白领丽人,但她的生活并没有一般人想象中那么多彩。
下班后她会先去超市买菜,再去音像店挑碟,然后直奔家门,断绝和外界一切联系。
放长假的时候,她甚至可以七天不出门,睡到自然醒,聊到眼发黑。
她从不觉得当宅女无聊,按她的话说,有了电脑和网络,有了电视和音响,还有什么理由出门?外面的繁华与她无关。
如果你以为像“居室侠”这样的人毕竟少见,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宅男宅女这个族群的规模绝对超乎你的预料。
你可能会奇怪,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最不缺的就是社交生活,他们肯定有无数的酒肉朋友和精神伴侣,有无数精彩的或刺激的“腐败”活动,怎么可能甘心在家窝坐一天,守着电脑、漫画、电视,甚至只是发呆。
剩女- 产生原因1、总认为自己很优秀,择偶眼光过高,对男方的长相、才华、学历、人品、经济、地域等各方面都很挑剔,结果择偶范围狭窄。
2、女权主义意识甚强,相处中,男方一旦有与自己观念不同的地方,她们便立即产生反感情绪。
3、习惯使她们只重视自己的感受,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自我。
比如,很多“剩女”有洁癖,一旦对方在卫生习惯等方面有她看不顺眼的地方,她便无法忍受。
4、猴子掰包谷,最后错过了最佳择偶时期。
在当“剩女”之前,她们常常是众多男子追求的对象,可她总是觉得还会有更好的男士在等着她,最后就被剩下了。
5、很多人可能会因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所伤,从此固执地认为,她此生不会再有真正的爱了。
于是,便有一种自残的心理。
6、事业上要追求成功,不仅仅她自己这样认为,就连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如此鼓励她。
加上情感上的伤害和空虚,导致她躲在自己的事业中,以此为寄托。
7、女权主义思想、自视过高、心灵的伤害等使几乎所有的剩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她们生怕找不到比周围女性朋友的丈夫更优秀的男人,遭人笑话。
8、消极等待男人来追求的态度。
9、不良的家庭教育,迟迟不能断奶。
有相当部分的剩女只要没结婚,哪怕30岁,35岁,40岁,还跟父母住在一起,她们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们在家里的身份永远是“女儿”,而非一个独立的单身女人。
她们在法律上是单身,但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是。
10、苍白保守的生活方式。
很多剩女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大学也是走读每天回家,好象是在上高四高五高六。
工作了还是两点一线,只不过把学校换成了工作单位。
朋友就是中学大学的小猫几只,出了校门好象就丧失了交朋友的能力了。
很多中国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只有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完全没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没有社交。
剩女们都习惯把生活圈子小的原因归结为“因为我的工作特性,所以没有社交”。
11、把爱情当童话,受挫力差。
很多剩女到了25岁,30岁,还不能从童话公主梦里醒过来,她们对爱情没有体验经历,只有想象。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发展迅速,人民物质、精神各方面生活水平提高,女性地位相较之前也有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都具备了高学历高收入,但是在婚姻关系上却得不到理想的归宿,这种现象也被媒体称为“剩女时代”,“剩女”的择偶难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剩女”究竟为何而“剩”,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某种程度上客观原因影响着主观原因。
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剩女”的报道内容分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对“剩女”问题进行探讨,说明由于社会性别敏感度不够,很多报道都是基于男性视角、男性的利益来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而忽略“剩女”本身的利益和这一群体出现带来的积极效应和影响。
关键字:“剩女”社会性别媒体报道内容分析Who is to blame?The “leftover ladies”or the Social?——the Research of “leftover ladies” in media reports under the Gender Perspective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people'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to improve living standards, women's status compared to before also have greatly improve, more and more women are highly educated, high income but in marriage is not the ideal end-result, this phenomenon also has been dubbed "leftover women age", "leftover women" mating difficult to become a prominent problem in today's society. "Leftover women" and "left", why there are subjective reasons, there are objective reasons, objective reasons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 the subjective reas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hrough to the reports of "leftover women" content analysis, with a gender perspective to the problem of "leftover women", reflecting the social gender sensitivity is not enough, a lot of reports are based on the male perspective, the interests of the men to put forward and solve the problem, thus ignore the interests of the "leftover women" itself.Keyword:leftover ladies gender media reports Content analysis一、前言(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龄未婚女性以“剩女”的新名词出现在了媒体的传播之中,同时“剩女”的现象也得到了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大量报道,“剩女”也成了大众口中关于性别、婚姻、家庭的重要话题。
如今社会上的剩男剩女越来越多了,年轻人的结婚年龄比过去晚了很多。
有人把这个现象归咎于互联网和电子产品。
他们的理由是,在没有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时代,人们的社交活动更多,并不封闭;有了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后,许多人变成了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
看看大城市里公交车和地铁里的情形,这个观点似乎很有道理。
许多年轻人上了车后就打开手机、平板电脑,自顾自地玩了起来,根本不理会周围的环境。
没有了足够的社会交往,年轻人的婚姻大事当然也就耽误了。
互联网增加了结婚率但是一位加拿大学者的研究,却对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
这位学者研究了北美大约从1990年到2006年中,21岁到30岁之间人们的婚姻状况,还分析了宽带网络普及的情况。
结果表明,相对于那些没有大学学位、接触互联网较少的人来说,接受了大学教育、接触互联网较多的人的结婚率要高一些。
他的研究数据表明,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年轻人的结婚率比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高出了15%到30%。
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年来年轻人结婚率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互联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趋势。
为什么互联网能让更多年轻人走入结婚的殿堂呢?学者分析认为,互联网的出现,让更多年轻人可以在网络上相识,他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体来寻找婚姻伴侣,而较少依靠家人和朋友介绍。
于是,想结婚的年轻人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潜在结婚对象,而且网络匿名的方式,还能让年轻人刚开始接触时不用冒暴露身份的风险,彼此可以从容地接触一段时间后,感觉不错再见面、约会。
这样的“隐私机制”让年轻人可以放心地开始一段相识到相恋到结婚的过程。
糟糕,离婚率也增加了互联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年轻人结婚的可能性,但是这位学者也强调,互联网对于婚姻还有另一个影响:它也许让离婚率也增加了。
互联网那些让年轻人结婚的便利条件,其实也是摧毁婚姻的因素,它让已婚者更容易出轨,出现婚外恋,增加了已婚者离婚的概率。
互联网既增加了结婚率,又增加了离婚率,那么综合来看,两个影响哪个更大一些呢?学者虽然没有对互联网增加离婚率进行数据分析,但他认为,由于在网络社区里往往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此与传统的相亲相比,互联网让兴趣、喜好相投的异性更容易找到对方,他们结婚后有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点,更容易彼此交流思想,因此离婚的可能性会更小。
【什么是社交缺失症候群】社交缺失症候群怎么办*导读:什么是社交缺失症候群?很多人之所以会逃避社交,自我封闭,关键是没有确立自己的社会认同感。
小面小编告诉大家什么是社交缺失症候群。
*一个it宅男的非常24小时周六下午14:16,jacky已经在他的网游世界里逗留了243分钟。
此间,除了喝了半罐可乐,弹掉快要灼烧指头的烟灰,他的眼睛几乎没有离开过电脑屏幕。
可这对他来说,并不足为奇。
平时下班后、双休日,他经常都在重复同样这一系列动作。
难道他是网瘾少年?错,jacky今年29岁,单身,风华正茂,是位从事电子技术检测的张江it男,同事们送给了他一个宅男雅号。
jacky笑起来略显腼腆,工作时的他话不多,低着头,四壁包围着电脑,只是习惯性地在同事们七嘴八舌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之后,从电脑的缝隙间,伸出半张脸,点点头,追加一句,嗯。
是的。
正因为如此,他在公司里是个无色透明的生命体,不露声色,不被关注。
而在工作之外,jacky与同事几乎没有往来。
除了网络之外,jacky觉得,似乎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可做。
没多久,jacky关掉了游戏,开始边听音乐边浏览网页。
如果没有人打扰,一天他通常不超过10句话。
有时,实在无聊了,他也会qq里找个陌生人吹牛皮。
不限男女、年龄,人生观、择偶标准通通天马行空一番,过过嘴瘾。
还或者,假扮半小时女人,去和某个男人胡扯。
虚拟世界就这点好,说话不用负责任。
jacky肆无忌惮道。
*一位ol剩女的第11次相亲在双方相持了不足一个钟头之后,菲菲确信,对面坐的这个男人,注定只能再次成为她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这是近半年来,菲菲见过的第11个相亲对象。
这个数字实在很具讽刺,难道注定了我要成为光棍?眼瞅着自己离打折商品近了一步,菲菲心有不甘。
话说回来,菲菲的自身条件并不算差。
面容佼好,身材适中。
在嘉里中心一个外企做数据分析。
每月万把块收入,闲情逸致时,喜欢逛逛超市,烧烧菜,过着居家生活。
按理说,像菲菲这种女孩本分、务实,正是贤妻良母型的不二人选,可她至今仍然形单影只。
宅男宅女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宅在家中,成了宅男宅女。
宅男宅女并不是一个新词语,早在2002年,宅男宅女这个词语就已经成为了热门关键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语变得越来越流行,并且它也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什么是宅男和宅女?宅男和宅女是指那些不愿意离开家门,对社交活动没有兴趣的人。
宅男和宅女通常会在家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他们通过互联网来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和社交需求。
他们也喜欢观看电影,玩电子游戏,阅读书籍,听音乐和聊天。
为什么人们成为宅男宅女?1.人们喜欢在家中感到舒适和安全。
2.宅男宅女通常是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或者对社交能力有所恐惧。
3.他们觉得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有趣,而且这比去外面找娱乐更为经济实惠。
4.有些人因为身体上的问题或者精神上的问题而不愿意外出。
宅男和宅女的问题1.缺少运动:宅男宅女习惯于在家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这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身体运动,长时间不运动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尝试一些室内运动方式,例如瑜伽,普拉提等,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2.缺少人际交往:宅男宅女通常因为社交能力不足或者恐惧而不愿意外出,这使他们的社交圈变得极为狭窄。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加入一些与自己爱好相关的论坛或社交网站,参加线上或线下的活动。
3.应对孤独感:过度的自我封闭很容易导致孤独感,这种感觉会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参加团体活动或是加入志愿者服务,这样可以为他们提供机会与更多人认识和交流。
4.缺乏人际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的不足,是宅男宅女参加社交活动时的重要问题。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参加线下的沙龙活动或通过加入运动俱乐部等方式,逐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技能。
5.睡眠不规律:宅男宅女习惯了熬夜,这不仅仅导致睡眠不足,还会影响他们的健康。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定时休息,调整生活节奏,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
对宅男宅女社交恐惧症的看法作文日趋发达的信息技术丰富了社交手段,也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从当面沟通交流到指尖点击键盘,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00后”,自小耳濡目染,对虚拟社交更加青睐,端坐电脑前或者手机方寸间,就能与外界沟通互联,尽览大千世界。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回归现实生活后,与人交往时,却少了网络上嬉笑怒骂时的那份洒脱自如,“社交恐惧症”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热点词汇。
实际上,随着“社交恐惧症”广泛流行和使用,其含义已经发生了改变。
不同于该词的医学概念,当代青年口中的“社交恐惧症”(以下简称“社恐”)主要是指一种回避社交、抗拒社交的生活状态,并往往伴随着社交过程中心里蔓延的尴尬与不适情绪。
为什么不少青年人声称自己会“社恐”?首先,与“90后”“00后”成长和教育环境有关。
“孤独成长”是许多独生子女的常态,他们从小被封闭在单元楼的格子间里,缺少传统社会中亲戚和邻里关系的交往互动体验。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青年人的交际圈局限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核心家庭中,这就导致他们很难以一种开放自然的心态对待陌生人。
而在中小学教育中也鲜少开设专门的社交课程。
单一的评价体系往往要求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社交圈子广泛反而会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不够用心学习的表现。
上学的时候读书是第一要旨,而社交技能需要等到踏入社会时再习得。
这样的应试教育观使得学生缺乏社交技能,在需要真正社交的环境中,他们仿佛手无寸铁以面对千军万马,于是逐渐开始压缩自己的社交需求,进而恐惧社交,厌恶社交。
除了生活环境以外,网络时代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当社交场所由现实转移到网络时,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无形中增加了社交的压力,社交由特定场所延伸到私人生活中。
大二学生小蝶(化名)说:“上了大学以后,我仿佛无时无刻不在手机中待命,害怕错失学生会和班级的群消息,信息在爆炸,我的脑袋也快要爆炸了”。
人分给社交的精力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线上社交已经足够丰富,更为繁琐困难的线下社交就显得多余且麻烦。
单身是一种病,觅约租友有良药觅约租人的小编之所以说单身是一种病,是从单身人的心理问题考虑的。
下面是关于单身心理的一点知识总结: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单身是一种习惯;单身久了,不知怎么就习惯了。
这样一种习惯了的单身习惯,其实是一种无奈的状态(当然也有自甘单身的);单身久了容易产生某些心理问题,但我们仍然认为这是一种正常转变其实这是错误的感觉,何必不下载租人软件里面最靠谱的觅约租人尝试一下租人的快乐,说不定还能有意外收货哦。
单身人群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不愿意改变自己固有的毛病,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的惰性。
下面分析下单身人的状况:习惯单身的人,害怕改变自己;单身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状况,生活习惯,而这个习惯往往是比较恣意随便的,由于没有人管束和交流,他们常常缺乏一种彼此的沟通,以至于渐渐失去激情,产生了惰性不过不要紧,只需要拿出手机打开觅约租人,查找一下同城美女帅哥像滴滴一样,看到哪个帅哥美女在线下单,等待接单,轻松开启租人约会模式,多简单,懒惰不怕咱有觅约租友您随意任性。
面对爱情和婚姻,他们有恐惧或者担忧心理,害怕受制约,害怕改变自己。
因为如果走进来另一个人,一个人既定的生活方式肯定会被打破。
即使单身的人很孤独很寂寞,即使有时候单身也很快乐,但他们仍然面临着改变突破自己的问题。
习惯单身的人,不愿承担责任不过不用怕有觅约租友让您任性到底,租友模式开启,无需女友男友这样那样的要求,想换咱就换,任性随你觅约租友为您提供;正因为一个人的生活随便,轻松,虽然寂寞无伴侣但还算自由,才让单身的人享受不改变。
而婚姻和爱情,往往需要彼此体谅,交流,忍耐,彼此承担相应责任,两个人的世界中责任是最重要的一环,而这需要经营,单身的人又不愿意承担繁杂的婚姻责任,特别是娇生惯养的成长的一代,80后、90后、甚至下一代的孩子,相当一部分都没有责任心,这也是甘于单身的一个原因。
习惯单身的人,容易宅不交流;宅男,宅女是一部分单身人的标签。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孤立?导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化发展,许多人能够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社交资源,但仍有一部分人无法融入社会,感受到孤独和孤立。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呢?本文将带你逐一道来。
一、人格特质一些人内向害羞,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因此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孤立。
此外,个体不同的人格特质也会导致社交行为的变异。
例如,社交焦虑者常常害怕会面对尴尬的场面,因此会避免与人交往,从而感到孤立和孤独。
二、生活环境生活环境也是孤独和孤立的因素之一。
例如,独居老人、环境单调的工作场所等都可能导致人们缺乏社交资源,感受到孤独和孤立。
此外,在大城市尤其是外地打工族中,很多人远离故乡亲人,往往缺少与身边人的亲密交流,形成孤独感。
三、社交技能缺失部分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和孤立,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交技能。
这些技能包括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建立联系和如何与人相处等。
如果缺乏这些技能,会让个人感到自信心下降,进而影响社交能力,从而产生孤独和孤立的感觉。
四、心理问题有些人由于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而难以与他人建立联系,感受到孤独和孤立。
这类问题需要专业人士的诊断和治疗,才能得到缓解。
五、文化差异在跨文化背景下,文化差异也会成为导致孤独和孤立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某些文化背景下,导致个人缺乏或无法与他人交流的因素是道德或宗教信仰。
因为这些信仰系统在组织和建立人际联系方面可能产生一些障碍。
结语:孤独感和孤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理解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减轻和解决它们的重要步骤。
通过总结和探究产生孤独和孤立的原因,我们也能够采取更多的措施,为更多的人创造一个更加温暖友好的社交环境。
宅男剩女都是社交缺失症候群
一个IT“宅男”的非常24小时
周六下午14:16,Jacky已经在他的网游世界里逗留了243分钟。
此间,除了喝了半罐可乐,弹掉快要灼烧指头的烟灰,他的眼睛几乎没有离开过电脑屏幕。
可这对他来说,并不足为奇。
平时下班后、双休日,他经常都在重复同样这一系列动作。
难道他是网瘾少年?错,Jacky今年29岁,单身,风华正茂,是位从事电子技术检测的IT男,同事们送给了他一个“宅男”雅号。
Jacky笑起来略显腼腆,工作时的他话不多,低着头,四壁包围着电脑,只是习惯性地在同事们七嘴八舌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之后,从电脑的缝隙间,伸出半张脸,点点头,追加一句,“嗯。
是的。
”正因为如此,他在公司里是个“无色透明的生命体”,不露声色,不被关注。
而在工作之外,Jacky与同事几乎没有往来。
除了网络之外,Jacky觉得,似乎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可做。
没多久,Jacky 关掉了游戏,开始边听音乐边浏览网页。
如果没有人打扰,一天他通常不超过10句话。
有时,实在无聊了,他也会QQ里找个陌生人吹牛皮。
不限男女、年龄,人生观、择偶标准……通通天马行空一番,过过嘴瘾。
还或者,假扮半小时女人,去和某个男人“胡扯”。
“虚拟世界就这点好,说话不用负责任。
”Jacky肆无忌惮道。
一位OL“剩女”的第11次相亲
在双方相持了不足一个钟头之后,菲菲确信,对面坐的这个男人,注定只能再次成为她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这是近半年来,菲菲见过的第11个相亲对象。
这个数字实在很具讽刺,“难道注定了我要成为光棍?”眼瞅着自己离“打折商品”近了一步,菲菲心有不甘。
话说回来,菲菲的自身条件并不算差。
面容佼好,身材适中。
在嘉里中心一个外企做数据分析。
每月万把块收入,闲情逸致时,喜欢逛逛超市,烧烧菜,过着居家生活。
按理说,像菲菲这种女孩本分、务实,正是贤妻良母型的不二人选,可她至今仍然形单影只。
“以前工作太忙,没想到青春岁月就这么蹉跎了。
”一个人在上海发展,社交圈子本来就小,菲菲又是一个性格上相对闭塞的人。
“宁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也不大愿意走出去与他人交往。
”菲菲承认自己的性格缺陷。
这半年来,对于相亲,菲菲显然积极了很多。
菲菲曾去参加过一次140余人次参加的8分钟交友活动。
可是和预期相差很远。
最搞笑的事情,那次竟然在活动中遇到了昔日一位男性旧识,男性朋友赶忙偷偷向她解释:“我是来当托儿的。
”此后,对于这种交友活动,菲菲便不
抱希望了。
前阵子,听说有一种莎莎舞,可以扩大社交面,她也去报了名……169天,“奔三”的时间表也已进入倒计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自己还有多远?菲菲仍然很迷茫。
社交缺失症候群症状诊断习惯了双手敲击键盘,不带任何情感地与MSN上的好友们聊天交流,甚至连电话也被“束之高阁”;习惯了使用公式化的格式敲一封E-mail汇报工作;习惯了在网络世界里排解寂寞,虚拟情感……
现代通讯快捷发达,反而让很多青年男女的心灵在虚拟世界中日益封闭,人与人面对面沟通的能力大大退化。
与人交往时,出现恐惧、自卑、害羞、封闭心
理,宁愿缩在自己的“壳”里,“宅男”“剩女”便成了这样一群社交缺失人群的代名词。
孤独可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血压上升,压力增大,还有造成抑郁症的危险,孤独者和社交活跃者的健康水平差距与吸烟者和非吸烟者、肥胖症患者和非肥胖症患者的差距类似。
各种社会原因造成现代人孤独感增强,人们更需要维系社交纽带。
而好的社会交往可以减少孤独、寂寞、空虚、恐惧、痛苦,可以宣泄愤怒及压抑。
专家分析:“21世纪人格障碍的时代到来”
“现代人存在社交障碍主要还是个性原因造成的。
”上海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沈勇强分析了“宅男”、“剩女”的性格特质。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可能生性胆小,害怕与人接触交往;二来可能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关,过分宠爱孩子,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就会出现分离焦虑,特别体现在一些‘80后’的年轻人身上,到了新环境,不能适应,阻碍了他们的交往能力;还有就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挫折,这些挫折让其产生自卑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原意再与他人交往,”
“21世纪人格障碍的时代即将到来。
”沈勇强教授的观点并不是危言耸听,这也是他近期从日本心理学借鉴而来并正在临床中论证的课题。
人格障碍的两大表现便是认知方式、行为模式明显偏离于主流观念,导致产生社会适应不良。
他认为,社交障碍便是人格障碍的一种表现。
而社交适应不良很有可能产生冲动型障碍(出现发脾气、打人、毁物、自残等行为),甚至出现反社会型障碍等攻击性行为。
“去年6月,日本秋叶原便发生了一起极端案例,一位25岁‘宅男’沉迷于网游世界,对社会极度不满,街头伤人造成7人死亡,10人受伤的惨剧。
这对于我们也具有警示意义。
”沈勇强补充道。
专家支招:建立自我认同对于“宅男”、“剩女”出现的社交障碍早期
行为该如何调节呢?沈勇强教授给出了专业意见,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之所以会逃避社交,自我封闭,关键是没有确立自己的社会认同感。
他们更需要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援,得到更多关注,得到肯定。
鼓励他们逐渐接触社会,慢慢去适应环境。
不妨让他们多与好朋友进行交流、沟通,并慢慢接触新环境,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愉悦,强化这种积极行为,将会带来较好的效果。
文件来源于:/baike/2012/xlcs_0314/200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