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探究式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
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探究式教学-生物论文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探究式教学【摘要】生物课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案探究式教学,对训练学生科学研究素养,提高动手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方法。
它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接受式学习关注的是过去和结果,而探究式学习关注的是过程和未来。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呼吸作用虽然简单,但对于刚刚接触生物的初中生来说却有些问题,而且还牵扯初三的化学知识。
现象与产物,学生难以接受。
但应用探究式教学却很好的克服了学生存在的理解问题,快乐的接受相对复杂的知识。
将探究式教学方式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有助于生物教学的顺利实施,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一、创设探究活动情境,为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做好铺垫学生的探究活动毕竟不同于科学家的真正的科学研究,探究活动主要围绕课本知识开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师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建议。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使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的探究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准备了部分资料供作参考,使学生对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研究中需要的实验用具、实验方法、资料来源等有所了解,也使教师的教学建议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或爱好选择探究的方法,他们首先需要初步了解所学的内容,提出他们发现的感兴趣的问题,然后选择能够更好地理解、表达“植物呼吸作用”的学习手段。
这一阶段,实际就是探究活动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准备检验假设的阶段。
三、制定计划并讨论计划的可行性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对选择的实验方法进行可行性讨论,当学生缺乏信心或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鼓励、帮助、引导他们,和他们一起商讨确定实验方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呼吸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掌握植物呼吸作用与动物呼吸作用的区别。
3.了解植物呼吸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准备1.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第X单元。
2.幻灯片或黑板、粉笔。
3.实验用的植物(可以使用常见的绿萝、仙人掌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动物是如何进行呼吸的?”。
2.提醒学生注意到植物也有呼吸过程,并与动物的呼吸作用有所不同。
第二步: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和基本原理(10分钟)1.展示一张图片,介绍植物呼吸作用的定义:“植物呼吸作用是指植物通过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2.引导学生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植物通过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与光合作用中产生的光能合并,释放出氧气,并产生能量(三磷酸腺苷ATP)。
3.解释植物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的原因: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植物制造有机物质。
第三步:植物呼吸作用与动物呼吸作用的区别(10分钟)1.列出植物呼吸作用与动物呼吸作用的区别,如下表:植物呼吸作用动物呼吸作用目的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产生能量摄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产生能量肺部、皮肤等发生地点叶片的气孔、茎部的气孔、根部的氧气排泄口肺、鳃、皮肤等呼吸器官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包括叶片细胞、茎细胞、根细胞等产生的产释放氧气和产生能量释放二氧化碳和产生能量品是否需要需要光能供给需要消耗ATP能量2.让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呼吸作用与动物呼吸作用的不同。
第四步:植物呼吸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意义(10分钟)1.与学生讨论植物呼吸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意义,如下:•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氧气,供给动物进行呼吸,为动物提供氧气。
教案名称: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观察植物吸收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3.探究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呼吸作用差异。
二、实验材料1.植物:大白菜、水稻、麦子等绿叶植物。
2.双氧水:可以制造氧气。
3.显微镜:放大被实验物质的细节。
4.筛网:可以让植物短暂离开水中。
5.水:实验液体。
6.酚酞指示剂:用于检测二氧化碳的存在。
7.试管:容器。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然后将酚酞指示剂放入试管中。
2.将最后加入的植物切成小段,并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3.将试管倒置,将筛网放在试管口上,轻微压下,使植物浸没在水中。
4.将试管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观察植物的呼吸作用。
5.观察相同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下的呼吸作用差异,例如在室内和室外。
四、实验原理和分析植物呼吸作用是指植物吸收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
这是一种必需的生命过程,因为氧气是植物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能量的来源。
此外,二氧化碳也是植物体内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都需要其。
通过封闭于氧气中的植物,产生的二氧化碳会累积在试管内,使其颜色变红。
于是,人们可以使用酚酞指示剂来检测二氧化碳的存在。
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呼吸作用有所不同。
在照明条件下,植物会加速其呼吸作用。
然而,在黑暗中,植物很少呼吸。
因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可以观察到植物呼吸作用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看到植物在水中会释放氧气,累积的二氧化碳会导致试管内酚酞指示剂颜色的改变。
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呼吸作用的差异。
六、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
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实验,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以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反应。
在实验中,我们应该要注意爱护植物,保证其不受到伤害。
同时,实验中也有教育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植物的重要性,保护和爱护植物资源。
教案精选: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呼吸作用的概念是通过演示实验,并围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导才总结出来的。
因而,演示实验效果的明显性尤显重要。
教师可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作适当改良或增加其他一些实验。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导、总结最好由学生来完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也最好由学生自行列表比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比拟能力。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一、教学目标㈠认知目标1.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
2.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㈡技能目标通过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推理能力。
㈢情感目标通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联系的分析,使学生树立事物间是既对立又联系的根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呼吸作用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呼吸作用的能量转化,呼吸作用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大小试管、吸管、澄清的石灰水、将要萌发的水稻〔或小麦〕种子、被烫死的水稻种子、广口瓶、火柴、橡皮塞、黑布或黑纸,幼嫩植物、凡士林、玻片。
四、教学过程㈠人和动物都一刻不停地在进行呼吸,在呼吸时,吸入的是氧气放出的是二氧化碳。
那么植物有没有呼吸作用?用什么方法证明呢?㈡呼吸作用演示实验1.演示,明确二氧化碳的特点:口含吸管向澄清石灰水吹气,使石灰水变浑浊。
然后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检测二氧化碳气体含量的增多?2.明确氧气的作用:氧气可以助燃,缺氧气会使燃烧的火柴熄灭。
3.让学生讨论实验设计方案,然后让学生发言,教师慢慢引导,最后确定实验方案,方案有多种,只要原理正确,方法科学,效果明显,各种不同的方法都可以采用。
4.[方案一]取两个同样的广口瓶,把将要萌发的水稻种子和已被烫死的水稻种子装入瓶中,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试管用细绳吊进大瓶中,塞上瓶塞,半小时后观察现象。
初一生物《呼吸作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呼吸作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呼吸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运动员跑步时喘气、植物晚上释放能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新课讲解讲解呼吸作用的定义: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能量的过程。
讲解呼吸作用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糖解、柠檬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讲解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是光合作用的逆过程,二者在生物体中相互依存。
3.实验操作实验一:观察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实验材料:酵母菌、葡萄糖、澄清石灰水等。
实验步骤:将酵母菌与葡萄糖混合,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酵母菌进行了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实验二:观察植物叶片的呼吸作用实验材料:新鲜植物叶片、清水、黑纸等。
实验步骤:将植物叶片放入清水中,用黑纸遮盖,观察叶片的变化。
实验现象:叶片表面出现小水滴,说明植物进行了呼吸作用,产生了水分。
4.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呼吸作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如: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等。
讨论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种植植物、发酵食品等。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可能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今后需要注意改进。
五、教学拓展1.深入研究呼吸作用在生物体中的具体作用,如:细胞呼吸与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试验现象的除试验结果。
4、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1、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是重点。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1、引言的设计:用微机课件展示:一只小白鼠生活在密闭的玻璃钟罩里,另一只小白鼠生活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钟罩内。
教师配合课件,提出问题:(1)这两只小白鼠哪一只先死去?(2)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原因吗?学生回答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小白鼠生活的环境,将b装置用黑布罩起来。
教师讲述“有一个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图中装置,结果,他发现b装置中的小白鼠不久就死了,而且寿命比a装置中的还短”。
这时,请全班同学讨论: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得出:不仅动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植物呼吸作用也需要氧气,引出本节课课题: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
由此导入配以形象画面,提出问题,引出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也从中引入下一阶段的教学。
2、过渡: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
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
3、讨论: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
为了使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课件展示以下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好?一棵树,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种子。
(2)选择实验场所:在开放的空间(如教室)做实验,还是在密闭的容器里(如广口瓶)做实验?为什么?(3)怎样才能检测o2含量的变化?(o2可助燃,缺o2会使燃烧的蜡烛熄灭)(4)怎样才能检测co2含量的变化?(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初中植物呼吸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掌握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2. 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3. 知道呼吸作用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求知精神,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的观察及分析。
2. 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3.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1. 呼吸作用的概念。
2. 呼吸作用的实质。
三、教学方法:以演示实验为主,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光合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呼吸作用。
2. 教学新课:(1)讲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演示呼吸作用实验:通过观察植物在暗处和不透光的容器中的呼吸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植物的生长状况,分析呼吸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讲解呼吸作用的实质:通过讲解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式,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
3. 对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4. 应用实例:举例说明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种植间距的调整、保鲜方法等,让学生体会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呼吸作用的概念、过程和实质,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呼吸作用在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经 验 交 流
281 都市家教
学了《谈骨气》后,可以先设计 积累型作业,让学生将自己听到过或看到过的古今中外“有骨气”或“无骨气”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传播。
同时还可以布置迁移拓展型作业,把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加深对议论文文体的了解,学写规范议论文。
还可以从中加强学生“人格”教育。
学了《与朱元思书》后,可以把此文的作业设计与其他学科结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富春山居图”;也可以做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富阳的风光,写一段导游词。
在学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领略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后,学生必然对辩论产生了兴趣,我们可以设计作业——辩论赛,确定主题,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尽情展示自己的口才,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还可以结合《惠子相梁》这篇文章,让学生搜集整理庄子相关故事,举办专题讲座——“我所了解的庄子”。
教学《皇帝的新装》等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编写课本剧演一演。
如学完《看云识天气》后,可以布置实践型作业,让学生回
家运用文中的方法,自己亲自通过观察天上云的变化来识别天气。
语文作业设计,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新。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创新性设计语文作业。
让语文作业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真正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为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增添它应有的活力与魅力。
初中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探究式教学
748300 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城关中学 曹晚霞
【摘 要】生物课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案探究式教学,对训练学生科学研究素养,提高动手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探究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方法。
它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接受式学习关注的是过去和结果,而探究式学习关注的是过程和未来。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呼吸作用虽然简单,但对于刚刚接触生物的初中生来说却有些问题,而且还牵扯初三的化学知识。
现象与产物,学生难以接受。
但应用探究式教学却很好的克服了学生存在的理解问题,快乐的接受相对复杂的知识。
将探究式教学方式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有助于生物教学的顺利实施,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探究活动情境,为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做好铺垫
学生的探究活动毕竟不同于科学家的真正的科学研究,探究活动主要围绕课本知识开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师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建议。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使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的探究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准备了部分资料供作参考,使学生对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研究中需要的实验用具、实验方法、资料来源等有所了解,也使教师的教学建议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或爱好选择探究的方法,他们首先需要初步了解所学的内容,提出他们发现的感兴趣的问题,然后选择能够更好地理解、表达“植物呼吸作用”的学习手段。
这一阶段,实际就是探究活动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准备检验假设的阶段。
三、制定计划并讨论计划的可行性
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对选择的实验方法进行可行性讨论,当学生缺乏信心或遇
到困难时,教师及时鼓励、帮助、引导他们,和他们一起商讨确定实验方案。
对于如何实施,教师要给予适当指导。
进行探究实验,需要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和对实验的结果的预测、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
查阅资料的,不能仅仅拥有资料,还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反映自己对资料内容的理解。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做,为进一步的学习活动作好了准备。
四、多种途径收集证据
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是探究活动的关键之一,是学生获得科学发现的基础,教师要创设适当的实验条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研究性活动。
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问题要及时提出讨论,以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对教师提供的实验资料,学生肯定会模仿,教师要说明提倡创造性的模仿和参照,实验设计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变化。
对占有的各种资料要有自己的见解,努力从中发现问题的要点。
五、交流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由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课前就开始了,课堂上主要进行交流,展示、检验、分析探究结果,得出相关的结论,深化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具体过程:生物体是怎样获得能量的?生物体内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请同学们通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大家一起交流对“植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
(1)展示学生制作的“植物的呼吸作用”知识结构的提纲。
展示学生制作的“植物的呼吸作用”知识结构的提纲,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内容有概括的了解,有利于针对有关内容展开讨论。
(2)展示学生的实验设计并操作完成实验。
课堂上演示的主要的学生实验如下:①通过实验装置蜡烛的熄灭,探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②实验石灰水变浑浊,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③通过在密闭环境中温度计示数的增大证明呼吸作用释放热量。
在学生展示、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表达:为什么这么做—实验目的;怎么做的—实验方法、材料、条件;发现了什么—结果怎样?其他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中,注意体验:知道—怎么知道—知道什么。
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等的合理性,以及是否设置了对照实验,学生由此可以推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实验结论的科学性。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说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各实验的特点,分别说明哪些问题。
例如,哪个实验能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哪个实验能说明呼吸作用产生了水?有没有实验能够说明呼吸作用有能量产生?同时,针对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例如进行有氧呼吸时二氧化碳和水是在细胞的什么部位产生的?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酒精和二氧化碳是在哪里产生的?能否继续设计实验,证明生物的无氧呼吸还能产生其它产物?
(3)展示学生查阅的有关资料。
展示学生查阅收集的有关资料,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是在告诉学生,科学研究是复杂的工作,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是前人长期的科学研究的结果。
利用这些资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什么是呼吸作用,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与区别。
举例说明植物、动物及其它生物的呼吸作用类型,说明呼吸作用与生物生命活动的密切联系,补充和丰富学生的有关方面的知识,使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
(4)联系课本深入探究。
探究教学不能离开课本,例如结合课本中的图、表,教师设疑:如植物是否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意义是什么?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什么?说明呼吸作用为生物提供了各种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体现了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5)小结并延伸。
学生在该幻灯片的内容中,突出讨论了呼吸作用的意义。
利用该幻灯片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生命活动重要的能量来源和某些物质的来源;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的效率更高,绝大多数生物都以有氧呼吸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等。
最后,留下思考问题:生物的呼吸作用与生物进化有什么关系?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运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