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译论与中国文化——西方翻译研究学者笔下的中国文化话语举隅及评述
- 格式:pdf
- 大小:398.94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西方译论的本土化和中国译论的现代化作者:王秀花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09期摘要:在知识全球化的背景下,大量的西方译论涌入中国,推动了我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同时,许多国内学者借鉴国外译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翻译主张,完善了中国翻译理论体系。
本文从引介、研究和应用三个阶段介绍了关联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从多元互补论的内涵、特征和对发展现代译论的贡献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译论的现代化。
关键词:关联理论;本土化;多元互补论;现代化一、引言翻译是人类一项古老的文化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半个世纪以来,西方译论不断涌入中国,为国内译学界译介、移植和引用。
关联理论是在语用学相关原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理论,很多学者都研究并探讨过如何引进和借鉴该异域理论。
多元互补论是以翻译标准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认识方法论,对于发展现代译论意义重大而深远。
本文旨在以关联理论和多元互补论为例探讨西方译论的本土化和中国译论的现代化。
二、关联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关联理论是斯波伯和威尔逊提出的一种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语言交际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它从认知心理学、语言哲学、交际学等多学科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将交际与认知结合起来,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
威尔逊的学生格特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对语言学界特别是翻译学界影响很大,开创了翻译研究的一个新时代。
关联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可分为引介阶段、研究阶段和应用阶段。
1.引介阶段。
最早把关联理论引进中国的学者当属沈家煊(1988),他在《讯递和认知的相关性》一文中介绍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第一章“交际”和第三章“关联”,同时还比较了关联理论和格赖斯理论之间的差异。
桂诗春在解释语言学习的心理问题时也引述了关联理论。
张亚非提到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阐述并修正了格赖斯会话理论,指出语言交际是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的新的语用学概念,是一个认知过程,并建立了颇具解释力的关联原则。
2020·6(上)35科学普及实践基金项目:2017年空军工程大学《中西翻译史》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石雯君,副教授,空军工程大学基础部,研究方向为军事翻译和翻译史。
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翻译行为看我国对外话语传播石雯君摘 要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圣经》翻译揭示了翻译行为背后的文化和权力等因素,而今天我国的对外话语传播仍需警惕这些因素的影响,并有意识地通过发展国家语言能力、保持文化自觉在国际上获取更多的话语权。
关键词 话语权;国家语言能力;文化自觉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60-0035-02清末,本来自居文化中心的中国被迫进入了世界竞争体系,并吃了败仗,由此退居世界文化边缘,从而开始了对泰西之学的疯狂追捧。
而西方传教士在这场中国语言文化巨大变革的浪潮中,起到了明显推波助澜的作用。
传教士同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背后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同态度——是尊重中国的独特文化、以他们的方式来影响具有话语权的文人阶层,从而提高《圣经》在中国社会中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力,还是彻底改变中国的文化与语言,使其受到基督教思想的改造并在这一旗帜下得到统一。
这一段历史对于对外话语传播体系的构建有着借鉴意义。
1 西方传教士翻译行为的转变基督教传教士自明末清初以天主教传教士为代表到19世纪以新教传教士为主流,在中国近代的中西文化冲突与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二者在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所采取的策略却并不相同。
最初的天主教耶稣会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景仰并采取了依儒的翻译策略,然而新教传教士对中国言语和文化是持贬斥态度。
1.1 权力关系的转变福柯的权力理论和布迪厄的三大资本论将语言学研究带入了社会学领域。
在布迪厄看来,语言具有标示、分类和规范的作用;语言不但在社会中的权力资本冲突和争斗中被定义、被塑形,而且也在确认使用者在等级制度中的身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定位[1]。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略谈汉语俗语的翻译摘要: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着手,阐述了俗语的翻译方法。
文中建议使用直译法,辅之以适当的注释。
在直译法确不可行的情况下,借用和改写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代替手法。
关键词:中国俗语翻译文化差异Abstract:The thesis puts more emphasis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idioms from a perspectiv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Literal translation,along with annotations,is recommended in the thesis.Borrowing and adaptation are alternative approaches when it is really impossible for the translator to do literal translation.Key words:Chinese idioms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一、引言中国的习语与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密切相关,它的翻译非常重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差异性对于更好的翻译中国习语大有裨益。
因此,笔者侧重于从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提出适用于中国习语翻译的策略方法。
二、习语的定义根据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2000),“idiom”被诊释为“通过用法和含义形成的词组,其语义不是通过单个词的意义推导出的”。
又如,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中国俗语是指“人们长期沿用的简洁、富有丰富内涵的短语或短句”(2002)。
笔者根据不同的定义和设释,将中国的习语归为以下四类,即1)成语:比如,安家乐业(to settle down and start one’s career);2)歇后语:譬如磨房的驴子一笼住口了(A donkey in a mill一his mouth muzzled);3)谚语: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not his temple);4)粗俗语:如土八羔子(treacherous ingrates)。
从翻译的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一、汉语和英语的行文特点中国的汉语文字博大精深,不仅有语音、语调,而且还包含各种结构,每个词的组成也都有其特殊的内涵,即便是同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也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
汉语文字是一种规则最少、省略最多、最灵活、最简洁和含蓄的语言,因而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学性最强的语言,是充满了各种想象和真实感情的语言,它的表达充满了暗示性和会意性。
在文章中,成语、叠词的连用更能表现出行文的气势浩荡。
例如:“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绝壁断崖,江河流于期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这里的“浩浩荡荡”,“一泻万里”,“绝壁断崖”,“回环曲折”,这些四字格和成语的使用把长江的声势浩大、奔流不息的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让我们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长江的气势浩荡,更能激发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而英语多是长句、从句和被动句,具有形合的特色。
如:The cables are normally made continuous through the tops of the towers, down through side towers, where these exist, and thence into the anchorage.(译文:钢缆一般是连续不断的,通过桥塔塔顶,向下穿过侧塔(在有侧塔的那些地方),然后再从侧塔穿越到缆桩。
)此句是典型的长句,首先它使用了“are made”被动结构。
其次句子被三个逗号分成了四个小句。
但都是来修饰主语“The cables”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形合的特点。
而某些句子多使用省略句,例如:“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are)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are)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有些书是应当尝尝滋味的,有些书是应当吞下去的,有少数书是应当咀嚼和消化的。
浅谈翻译工作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作者:赵永梅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8期【摘要】自从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以来,不难发现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翻译史。
尤其是西方,每一次人类思想史上的进步与发展无不伴随着翻译的身影与脚步。
我国历史上的几次翻译高潮也带来了汉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融合。
中国当代翻译应抓住全球多元文化发展的机遇,推动更广泛的交流,从而使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中国文化再放异彩。
【关键词】西方翻译;西方文化;中国翻译;中国文化翻译事业在我国是在十九世纪末才开始兴盛的。
然而在英国、在欧洲,情况却大不相同。
《剑桥英国文学简史》中提到翻译的地方有206处,译者182人,译作234种。
《文学史纲》中提到翻译的地方有91处,提到各国译者65人,译作106种。
西方翻译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当代这个全球化的时期,我们应该将中国文化更好的溶合到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从而使中国的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西方翻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西方翻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持续交流的结果,广泛的交流当然离不开翻译。
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文化信息的传播,而且能促进译入语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大规模的翻译都起到了这一作用。
古罗马占领埃及与希腊后,于公元前270年开始大规模翻译。
72位犹太学者在亚历山大城将圣经的《旧约全书》译成《七十子希腊文本》;随后,罗马学者用拉丁文翻译希腊文的《奥德赛》,由些推动了罗马文学的发展。
翻译在古希腊文化发展进程中也同样功不可没。
公元7至8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希腊、罗马之后,将大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等学者的希腊语著作译成叙利亚文。
后来这批资料又流入西班牙,受到西欧学者的重视。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勃尔纳斯译《年代记》,托马斯•诺斯译《希腊罗马贵人传略》,匪洛蒙.荷兰特译《自然史》等。
这些译自法文、拉丁文的文本,大大丰富了英语语言及文学创作手法。
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
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高潮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高潮。
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差异的原因探究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
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分析: 第一、历史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其次,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原因。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综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分析。
表现在翻译理论上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式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
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都是成理论体系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主义精神。
在当今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比自然显得相对滞后。
再者,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趋于保守,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则显得开放、自由。
中国人极端尊重传统,这种思维定式使得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缺乏开拓性,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而西方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翻译活动深人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文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这些差异涉及语言结构、修辞手法、隐喻、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方面。
首先,中西方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会影响翻译的形式和风格。
中文是一种以词为基本单位的语言,而英文则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这导致中文翻译时需要将英文句子分解为较短的表达方式,或者将中文翻译为较长的句子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此外,中文翻译中也需要注意英文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换,以及不同的动词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
其次,中西方修辞手法的差异也会对中文翻译产生影响。
中文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而西方修辞手法则更注重于逻辑推理和引申含义。
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修辞习惯,灵活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以保持原文的意义和节奏。
第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中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等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方式有着明显的影响。
翻译时需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文化适应策略,以便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最后,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也会在翻译中体现出来。
不同文化对于个人与集体、权力与自由、人际关系等价值观的看法可能存在差异。
在翻译中,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和观众的期待,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观点和情感。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文翻译的影响很大。
翻译人员需要关注语言结构、修辞手法、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灵活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流畅和文化适应性。
论文导读::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不断涌入我国,广泛地为我国译学界译介、移植和引用。
广大国内翻译研究者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提出或创建自己的翻译主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翻译学建设的根本问题。
其核心就是中国的传统译论如何与西学翻译理论在融合中不断创新以贡献于人类文明。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译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融合与创新一、西方现代翻译思想及主要流派1.语言学派(Linguistics-based approach)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语言学派翻译理论衍生出了语段语言学派(text-linguistic approach)。
他们的主张是:(1)语义系统取决于语用机制,而不是词义的总合;(2)语言转换也是由语用机制驱动的;(3)在语用机制驱动下,目的语语篇的重新布局取自上而下的过程,始于语段而终于语式。
传统语言学派译论的代表是Catford(1965);Nida(1964);Koller(1979);Newmark(1989)等。
语段语言学译论的代表有Neubert(1983,1992,1993);Hatim and Mason(1990,1997);Gopfer(1995);Stolze(1999)等。
2.功能学派(Function-based approach)翻译上的当代功能学派始于20世纪年代中期的德国与芬兰,他们的主要理论主张是:(1)交流的目的和效果是语言的中心问题;(2)离开交流的目的和效果而去追求语言意义是没有意义的;(3)反对奈达提出的将翻译简单的理解为‘meaning transfer’的观点;实际上,翻译中的意义转换表现为“文本转换”—是被翻译目的(specific purpose)限定或预定了的一种翻译行为,TL文本是由预期目的的语言交流的产物;(4)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而且首先或更重要的是一种“有目的的语言交流活动”(purposeful activity),因此不存在所谓“先天性对应”即“理所当然的对应”中国传统译论,一切不需用目的性或意向性交流来调节,而文本则正是交流目的的体现者。
英语文学翻译视角下中西文化的差异研究摘要:在英语文学翻译的视角下,就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文化会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很多,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
语言是交流的媒介,如果语言文化存在差异,就会直接导致理解上出现偏差,而造成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
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对这种差异进行有效分析,就会导致翻译工作出现问题。
因此在进行英语文学翻译时,就需要对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确保翻译工作顺利开展。
本文从英语文学翻译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入手,重点分析了在英语文学翻译中如何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中西文化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文化则是语言的灵魂,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语言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能够将中西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那么翻译出来的作品不仅会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还能更好地将文化内涵与精神传达给读者。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分析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让读者对中西方文化有一个更为清晰、直观、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进而加深对英语文学翻译的理解和体会,促进中西方文化在翻译中相互交流和融合。
1 地理环境差异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文化形成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例如,中西方国家对水有着不同的态度,如中国人以“水”为生命之源,而西方人则认为“水”是一种有害物质,对人体有着极大的危害。
因此在中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注重节电、节水、节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心中水是一种重要资源,并且人们十分注重节约用水。
而在西方国家则不同,他们更注重环保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他们不会因为水资源短缺而影响生活和工作。
虽然中西方在地理环境上存在差异,但由于不同地域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有所不同,所以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