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99.50 KB
- 文档页数:13
新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引言新资本结构理论是指在金融学领域中关于公司债务和股权结构的研究理论。
它的出现使得理论界对于公司融资结构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对于企业的融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指导。
本文将探讨新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和发展。
1. 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由美国学者MM提出,即弗朗索瓦·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
他们在1958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融资不关税定理”,即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
根据传统资本结构理论,融资结构不会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因为公司可以通过债务和股权的合理组合进行资本结构调整,从而实现“无关税”的状态。
然而,这种理论基于一些假设,如完全市场,无摩擦成本和对称的信息。
这些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
2. 新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对公司治理的不断关注,学者们开始对传统资本结构理论进行批判,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
新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关注了公司债务和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考虑了市场摩擦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新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84年,由斯图尔特·迈尔斯(Stewart C. Myers)在其论文中提出的“静态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他指出公司的价值与其债务和股权的组合有关,不同的融资结构可能导致不同的风险和收益。
3. 新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新资本结构理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不断演进和发展。
一些重要的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非负债股权折价理论(Taxes and Financial Distress)1988年,斯图尔特·迈尔斯和理查德·迈尔斯(Richard A. Brealey)提出了“非负债股权折价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在存在税收和财务困境成本时,债务可以降低公司的实际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的价值。
3.2 债务限制与资本结构1999年,米切尔和安德雷斯(Mitchell Petersen and Raghuram Rajan)提出了“债务限制与资本结构”理论。
资本结构的理论发展以及相关分析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各种来源、组合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及比例关系.研究资本结构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资本结构与企业融资成本公司价值以及企业治理结构的相互关系。
以下为大家介绍下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中关于资本结构的理论发展以及相关分析的内容。
一、资本结构的理论发展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国家财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资本结构理论经历了旧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两个阶段。
旧资本结构理论是基于一系列严格假设进行研究的,包括传统理论、MM理论和权衡理论等。
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1、在理想条件下,MM理论得出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的结论。
2、存在公司所得税条件下,MM理论得出公司价值随负债的增加而增加的结论。
3、存在破产成本的条件下,权衡理论得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要权衡避税利益和破产成本的结论。
新资本结构理论是基于非对称信息进行研究的,包括代理理论、控制权理论、信号理论和啄序理论等。
主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分析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二、资本结构的相关分析1、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比率是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100%该项指标反映所有者提供的资本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
2、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比率是从总体上判断企业债务状况的一个指标,它是长期负债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资产总额)×100%3、资产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就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
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
4、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也是衡量公司财务结构稳定性的一个指标。
它是股东权益除以固定资产总额的比率。
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股东权益总额÷固定资产总额)×100%资本结构除表现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外,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层次分类。
!表’金融契约理论分类融资契约理论种类证券是否外生权力配置内容主要内容外生内生现金流控制权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代理成本模型和非对称信息模型等基于完全契约的金融契约理论%%*+,模型基于不完全契约的金融契约理论%%不完全契约下的剩余控制权分配模型"#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企业契约理论的出现,金融学家开始从契约经济学角度,考虑信息非对称因素,引入委托代理成本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研究,将每一种证券都视为一种权利契约,企业发行特定形式的证券,目的在于解决内部权利纠纷引发的利益矛盾。
由于这些理论都是基于证券所内含的契约关系的,就将其统称为金融契约理论。
金融契约理论的发展最初是将证券这种权利契约看作外生的,引入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形成委托—代理理论模型、信息不对称理论模型。
随后,金融契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重大突破,即将证券契约由外生视为内生而产生了证券设计理论,其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基于完全契约的证券设计理论,其后金融学家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应用到证券契约的分析中,形成了基于不完全契约的证券设计理论,其理论发展至今方兴未艾。
金融契约理论从产生、发展到现在,积累了大量文献,参考,-./012324 5.00-6("##%)的分类4本文将现有的金融契约理论分为三类,即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基于完全契约的金融契约理论和基于不完全契约的金融契约理论,它们的特点见表’。
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将现有证券(如股票和债券等)视为外生的证券,以这些证券所具有的现金流分配特征为既定前提,在此基础上分析股东与经营者、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以此确定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
主要有以下几类模型:&一)代理成本模型代理成本模型侧重于从筹资后的信息不对称研究资本结构,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委托人实施代理是无成本的4即他得到的效用水平就等同于他亲自执行这项任务。
不对称信息是代理成本存在的主要原因。
资本结构理论发展历程述评作者:夏天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09期内容摘要:资本结构理论经历了四次重大思潮变革,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从古典资本结构理论阶段、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阶段、新资本结构理论阶段以及后资本结构理论阶段来阐述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理论发展历程作为财务理论三大支柱之一的资本结构理论经历了研究思潮的四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是经验,所以,资本结构理论尚未成型;20世纪50年代,在财务理论研究思潮的第二次变革中,财务研究的方法实现了重大突破,以往描述性的、定性的研究被分析性的定量的研究所取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突破就是资本结构研究;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研究思潮变革,大批学者把他们在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中,这就突破了从前单纯地通过企业破产成本及税收等“外部因素”来考察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定式。
企业的“内部因素”逐步成为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真正核心;20世纪80年代,在研究思潮的第四次变革中,资本结构研究逐步向控制权市场理论扩展,力求在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结合中找到突破口。
古典资本结构理论阶段1952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召开了一次关于企业财务学的学术年会。
在该次会议上,David Durand阐述了一篇题为“企业债务和权益成本计量方法的发展和问题”的论文,系统地总结了古典资本结构问题的观点,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净收益理论(NI)、净营业收益理论(NOI)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折衷理论。
(一)净收益理论负债可以提高企业价值是净收益理论最核心的观点,该理论认为,企业降低自身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可以利用负债融资的方式来提高本企业财务杠杆比率来实现,进而实现提高企业价值的目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企业的债务融资活动对企业永远有利,那么就等于认为企业负债越多越好,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资本结构理论评述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本文全面地评述资本结构理论学派和决定因素学派中的各种重要理论,系统地描述了各有关理论的基本内容,指出资本结构理论未来的发展应从实际出发,寻找各种影响因素,并予以经验支持。
关键词:资本结构MM定理影响因素资本结构理论学派(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1952年,David Durand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召开的“公司理财研究学术会议”上发表《公司债务和所有者权益费用:趋势和问题的度量》一文中,系统地总结和提出了三种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净收益理论认为当企业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债务即100%负债时,企业价值最大,此时资本结构最优。
净营运收益理论是另一极端理论,财务负债扩大所带来的负债好处被增加的权益成本所抵消,结果是投资者仍以原来固定的加权平均成本衡量企业的净营运收益,企业价值没有变化,即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决策问题。
传统理论介于两理论之间,企业负债融资的负债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先下降后上升,企业价值则由上升转为下降,其转折点处的资本结构为最佳资本结构。
(二)经典资本结构理论1958年6月,美国学者Modigliani & 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首次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应用到企业金融研究领域,提出了MM定理。
MM定理中心命题是在一系列假定条件下推导的,其基本假设包括:企业的经营风险可用息税前利润(EBIT)的标准差来衡量;投资者对公司未来收益及风险的预期是相同的;公司无破产成本;资本市场是完善的;投资者可按个人意愿进行各种套利活动,无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各期的现金流量预测值为固定量,EBIT固定不变,财务负债收益全部支付给股东。
由此假设出发,包括Modigliani & Miller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依次放松一个或多个假定,从而提出了种种改进理论:1.MM无关性定理。
Modigliani & Miller根据上述的有关假设得出结论:由于市场上的套利机制的作用,在不考虑税收和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企业总价值将不受资本结构的影响,即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的企业,其总价值相等。
中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改革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在政府引导下,中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逐渐发生了改革和调整。
在新的经济时代,有必要研究并探讨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改革与发展,探索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增值。
一、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三资”体制、市场化经济时期的股份制改革和现代化国有企业改革。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企业主要采用“三资”体制,即资金、设备和土地的财政化管理。
这种体制的特点是由财政出资,企业获得营业收入,但无法自主经营,企业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市场化经济时期,中国国有企业逐步采取股份制改革,以引入社会资本和加快国有资产配置,探索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运行方式,其中又主要有管理层自购、员工持股、引进战略投资者、A股上市等多种方式。
现代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改革的新阶段。
目的是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治理,完善股份制公司监管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公司管理法治化和内部市场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该改革还进行了国有企业垄断行业的竞争性研究和实践,通过竞争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与问题目前,中国国有企业数量多,资本规模也较大,但整体效益低下,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1.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较为单一,资金来源较为依赖国有资金,缺少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2. 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也缺少市场化监管,容易受到政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3. 国有企业经营成本高,效益不够理想,国有资产流失较严重。
三、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改革与发展路径为了促进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改革与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进程,增强企业的市场运营能力和竞争力,扩大国有资产配置市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
2. 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展股权结构,引入外部投资和管理,推动企业市场化改革和内部管理的现代化。
资本结构理论发展历程戴勇20131201一个公司经营所需要的资金来源通常有3个不同的渠道:直接来自股东的权益融资、来自债权人的债务融资、来自公司经营利润的留存收益,当然后者也是权益融资的另一种形式。
这3种融资方法之间的一个最优比例关系是怎样的呢?或者概括来说,一个公司的资金来源组成成分上,权益融资额和债务融资额是不是存在一个最优的比例关系,从而使得公司的价值达到最大化?这历来都是实业界和学术界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公司金融领域中最激动人心的一个研究方向,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也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即资本结构理论。
一、古典资本结构理论Durand(1952)系统总结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将它们划分为以下3个理论:1.净收益理论净收益理论认为公司利用债务越多,则公司价值越大,当负债程度达到100%时,公司平均资本成本将至最低,此时公司价值也将达到最大值。
该理论是基于以下假设之上的:负债的利息及权益资本的成本都是固定不变的,均不受财务杠杆的影响,不会因债务比率的提高而改变;债务资本的违约风险要小于权益资本,根据风险收益均衡原则,债务资本的成本要低于权益资本的成本。
由于该理论的立论假设没有充分考虑负债增加而引发的企业风险增加,实际上边际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成本会随着风险的增大而相应变化,从而导致该理论对资本结构的认定难以令人信服。
2.净营业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本结构与公司加权资本成本及其价值无关。
其理由是:随着债务的增加,公司会获得节税收益,而公司风险也会随之明显上升,权益资本要求增加风险报酬,使债务资本所带来的好处正好被权益资本的成本的增加所抵消,结果使企业加权资本成本仍保持不变,永远保持为某一常数。
该理论虽承认筹资风险对权益资本的成本的影响,但不承认有个合理的度,与现实不相符合。
事实上,只要风险在企业能承受范围内,一般不会引起权益资本成本的增加,即使增加,但变化速度要小于债务带来的好处,此时,可考虑适当增加负债水平,而当债务过度时却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即由于边际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的上升,使债务资本带来的节税收益小于权益资本成本的增加,此时则应减少负债水平。
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及其发展
叶静雅
(厦门大学金融系,厦门,361005)
摘要:1958年Franco Modigliani 和Merton Miller提出MM定理,揭开了现代企业
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序幕。
至今,现代企业资本理论研究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50年中,伴随着其他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相继经历了旧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时期。
本文试图追溯其发展历程,并对其主要流派观点作一综述。
关键词:企业资本结构 MM定理代理理论
Modern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and its Development
Ye Jingya
(Finance Department,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It has been nearly 50 years since Franco Modigliani and Merton Miller raised MM theory,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economic theory, modern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 has experienced old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and new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in succession during these 50 years. In this paper, I try to trace back to the very beginning of modern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and sum up the theses of some main schools.
Key words: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 MM theory, Agency theory
所谓企业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财务结构中,负债与权益的相关混合比例。
它阐述了企业负债、企业价值和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
企业资本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企业资本结构代表一个企业的主要权利,是指企业全部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它不仅包括长期资本,还包括短期资本,主要是短期债权资本。
狭义的企业资本结构单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长期资本中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构成比例关系。
企业资本结构理论是基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着重研究企业资本结构中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构成比例的变动对企业总价值的影响,同时试图找到最合适企业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
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可用图(1)表示:
图(1)
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始于MM 定理,按照是否引入不对称信息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可以分为旧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和新企业资本结构理论。
旧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MM定理、考虑企业所得税的MM模型、税差学派、破产成本学派和权衡理论等;新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四大流派,即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资本结构产业组织理论等。
本文主要阐述以MM定理为重要起点的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及其之后的发展。
一、旧企业资本结构理论
(一)MM定理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Franco Modigliani & Merton Miller在其经典性论文《资本成本、公司理财和投资理论》中指出,在完美市场假设下,企业价值只与企业所有资产的预期收益额和企业所对应的资本化率有关,而与资本结构无关。
简单地说,就是蛋糕的大小与蛋糕如何进行分割无关。
这里所谓的完美市场是指:
1.无费用的资本市场:没有市场交易成本,没有政府的限制可自由地交易,且资本
资产可无限分割。
2.中性的个人所得税:无个人所得税或对股利、股息和资本所得课税是平等的。
3.完全竞争的市场:不管投资者和企业的行为如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按不变的
价格转换证券;另外企业不能影响市场利率结构。
4.借贷平等:投资者和企业同时可借入、借出资金和发行证券。
5.相同的期望: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期望。
6.没有信息成本:企业和个人的可利用信息是相同的,而且获得这些信息是没有费
用的。
无财务危机成本:企业和个人若发生财务危机或破产,不会发生财务危机
成本(如清算费用、企业重组费用等)。
①
MM定理奠定了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的基础,从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和行为及投资者的目标和行为的角度出发,探索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这种目标和行为的相互冲突与一致,是资本结构理论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然而,MM定理的完善市场假设与企业实际经营环境差异较大,限制了它的实用价值,经济学家们不断放松假设条件,使其更贴近现实,从而推动了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二)税差学派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围绕对MM 定理的批评和争论,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出现了两大流派,即税差学派和破产成本学派。
前者探讨在引入税收制度后,各类税收差异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后者研究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1.考虑企业所得税的MM 模型——修正的MM 定理
Modiglian 和 Miller(1963)针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并非只与期望税后报酬相关的现象提出修正的MM 定理。
修正后的MM 定理引入了企业所得税因素,认为在绝大多数国家,企业因债务融资而支付的利息可以在支付所得税之前扣除,负债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负,增加股东的税后收益,因此,企业会选择更多地使用债务融资,采用高负债率以实现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
即:
tB V V U L += (1)
其中,L V 是有负债的企业均衡价值,U V 是无任何负债的规模相同的企业均衡价值,t 是企业所得税率,B 是企业债务的市场均衡价值。
显然,当负债比率达到100%时,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然而实际经验表明:每一位明智的财务经理都不会过度运用财务杠杆,许多财力雄厚的企业甚至不负债,这与修正的MM 理论产生分歧。
2.考虑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MM 模型——Miller 模型
修正的MM 定理充分考虑了企业所得税因素,但是对税收的考虑仍然过于简化。
Miller(1976)系统地阐述了纳入个人所得税的资本结构模型,他指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普通股收益的个人所得税低于债券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债券的税前收益必须大到足以补偿普通股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和债券收益的个人所得税之间的差别,否则没有人愿意持有债券。
同理,对一个有负债的企业来说,由于利息是支付给债券持有者的,他们必须支付比普通股收益个人所得税率高的债券收益个人所得税。
因此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收益将被个人所得税所抵消。
具体说来,令L V 是负债企业价值, U V 是无负债企业价值,EBIT 是企业息税前收益,I 是债券持有者获得的债券利息,S t 是个人股票所得税率,D t 是个人债券所得税率,t 是企业所得税率,U K 是贴现率:
L V =股东的净现金流贴现+债券持有者的净现金流贴现 ]1)1)(1(1[*)1()1()1)(1()1)(1()1()1)(1)((D S U D U U
D U S U S U
D U S t t t K t I V K t I K t t I K t t EBIT K t I K t t I EBIT -----+
=-+-----=-+---= (2) 当所有税率都为零时,(2)式变为U L V V =,这就是最初的MM 定理。
而当D S t t =或者两者
均为零时,(2)式变为U U L K t I V V *+=,这就是修正的MM 定理。
当D S t t <,则t t t t D S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