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结构理论综述(3)共42页PPT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88.50 KB
- 文档页数:39
资本结构理论的文献综述作者:焦晓风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3期焦晓风资本结构是现代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直倍受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
笔者对资本结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发现国外关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分为两个方向:早期的规范研究和后期的益证券市场为基础的实证研究。
我国关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二是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
一、国外资本结构研究概述现代意义上的资本结构理论是由Modiglian 和Miller1958年在《资本成本、财务管理和投资管理》发表的一篇论文开创的。
这篇文章论述了著名的MM 无关论(MM irrelevancetheory),即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如果不存在税收、破产成本及代理成本的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
虽然这个命题并无多大现实意义,但其本身暗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并且存在着税收及代理成本等的影响。
因此,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息息相关。
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许多经济学家后来又对这一理论进行突破和拓展,使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更加接近于现实的经济活动。
Jensen 和Meckling (1976),研究了代理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Ross(1977)将非对称信息引入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中,认为经理人和投资人对企业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经理人比投资者更了解企业的信息,资本结构的选择向投资者传递了企业的内部信息,投资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信息间接地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并自己做出投资决策。
Myers 和Majluf(1984)在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权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信息不对称。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传递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息,企业会选择内部融资。
这样既可以保障原有股东的利益,又能避免因外部融资而导致的市值下降。
资本结构理论文献综述资本结构理论是关于公司资本结构、公司综合资本成本率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它是公司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资本结构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来看,主要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MM资本结构理论和新的资本结构理论。
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1、净收益观点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净收益或税后利润就越多,从而公司的价值越高。
2、净营业收益观点在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的多寡,比例的高低,与公司价值没有关系。
3、传统折中观点增加债务资本对提高公司价值是有利的,但债务资本规模必须适度。
如果负债过度,综合资本成本率只会升高,并使公司价值下降。
二、MM资本结构理论观点1、基本观点1958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共同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
在完善的市场中,即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没有企业破产风险、资本市场充分有效运作等假设之下,公司的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
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其实际资产,而非各类债务和股权的市场价值。
2、修正观点1963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又合作发表了“公司所得税与资本成本:一项修正”。
该文取消了公司无所得税的假设,认为若考虑所得税的因素,公司的价值会随财务杠杆系数的提高而增加,从而得出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相关的理论。
类似的其他学者,比如Farrar(1967)、Stapleton(1972)等人也引入税收制度和各类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税差学派”。
Stigliz(1969)、Baron(1974)等人引入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从而形成“破产成本学派”。
Scott(1976)、Myers(1984)、Krause(1973)等人将“税差学派”和“破产成本学派”的观点融合,认为最优资本结构取决于企业债务所带来的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之间的权衡,从而形成“权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