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流动性迷失之谜的真相(定稿)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货币之谜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货币体系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货币发展经历了很多变迁和演变,这其中蕴藏着许多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对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揭示中国货币之谜。
古代货币中国的货币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最早期的中国货币是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换,然后逐渐进化成了用贝壳、石器、金属等物品作为货币。
在商朝时期,中国开始使用青铜贝壳作为货币,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
而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货币开始流通起来,出现了刀币、铲币、剑币等多种形式的货币。
汉代时期,铜钱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这也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铜钱的使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中国货币体系从物物交换向金属货币体系过渡的标志。
古代货币的形态多种多样,除了上文提到的刀币、铲币、剑币等,还有锁形钱、方孔圆钱等独特的形式。
这些货币中,有些还镌刻了一些有文化、历史意义的图案和文字,例如镌刻了孔子的头像和“孔子”字样的孔子钱,还有镌刻了“万历通宝”字样的万历通宝等等。
这些形态各异的古代货币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见证。
它们通过文字、图案等方式传达着当时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和政治内涵。
近代货币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货币变迁受到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清朝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败,西方列强势力介入中国的商品经济,这对中国货币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清朝时期,中国的货币开始逐渐走向衰落,铜钱的发行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清朝政府不得不大量借款,再加上战争的频繁,中国的货币体系出现了严重混乱。
此时期的货币除了铜钱外,还出现了纸币和外国货币的流通。
近代中国货币的发展也受到了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行了共和政体,民国政府对货币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914年,民国政府发行了纸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发行纸币。
中国货币政策缘何陷入“流动性陷阱”作者:戴国强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04期【摘要】现阶段,我国呈现的流动性陷阱是在货币贬值、居民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为负、企业贷款实际利率远高于名义利率的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现象。
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幻觉和物价幻觉、房产过早成为投资品、人们潜在支出压力比较大等,是形成我国流动性陷阱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流动性陷阱货币存款【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所谓流动性陷阱,即单位活期存款和居民储蓄的大量增加,普遍出现持币待购现象。
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2年,我国储蓄存款就已接近4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6万亿元,增长率达到16.27%,到2016年10月已经达到59.6万亿元。
而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明显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徘徊不前(见图表),出现了流动性陷阱的状况。
流动性陷阱成因及其涵义按照“流动性陷阱”假说创始人凯恩斯的观点,面对经济衰退,一国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由于利率水平下降,厂商预期的边际投资利润率会上升,由此可以刺激厂商增加投资,促进就业增加。
就业和收入增加又会拉动消费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但是当货币供给扩张到一定阶段,利率下降至社会经济主体认为是最低水平时,人们的货币需求利率弹性将会变得绝对大,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投资于其他资产。
此时,金融管理当局无力再调控利率,即使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投放,但是由于新增货币都被企业和公众的货币需求吸收了,利率不会下降,央行的货币政策不能促进经济增长,这就形成了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的假说隐含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金融市场的名义利率很低,但实际利率较高。
流动性陷阱在经济衰退时出现的可能性较大,此时的金融市场名义利率很低,但是实际利率可能会比较高,因为经济衰退、产能过剩、商品价格下跌,出现了通货紧缩,物价指数很低甚至为负值。
在实际利率较高的情况下,厂商会因为预期边际投资利润率不高而降低投资意愿,增加货币需求。
货币之谜与资金流动性过剩成因分析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中国货币之谜与资金流动性过剩成因分析作者:李治国来源:投资与证券发布时间:2007年摘要: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困扰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货币流通速度最低的主要经济国家,中国货币之谜更存在特殊性.货币政策的多任务性影响货币供给形成过程,基础货币调整与货币乘数变动同时出现失衡,从而导致资金流动性过剩。
货币当局的资产结构和公众的资产偏好分别影响着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是形成中国货币之谜的根源,而消除流动性过剩也须借助转变货币当局资产结构和公众资产偏好来实现。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货币之谜;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与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从主要经济国家的货币发展史来看,在1960年代之前的相当长时间里,美英等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均保持相当稳定,这为主张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宏观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自从1980年代之后的近二十多年来,美英等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不再保持稳定,其变化方向也难以预测,这对货币流通速度可预测的货币主义观点提出挑战,也使货币政策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受到广泛质疑。
资金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困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随之而来且不断扩大的失衡性风险使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与脆弱性进一步加剧。
Ruffer andStracca(2006)介绍了关于流动性过剩的概念争论和测度方法,通过建立VAR模型分析了冲击转换对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以及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跨国界流动性溢出效应。
Saxegaard (2006)研究了撒哈拉沙漠地区的流动性过剩模式及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发现商业银行持有超过预防动机需求的超额准备金是导致该地区出现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其实证结果显示流动性过剩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进而导致货币当局的调控能力下降。
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的浅析中国流动性陷阱现象在当今经济领域备受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本文将对其进行浅析。
文章将解释什么是流动性陷阱,然后分析中国流动性陷阱的原因和影响,最后探讨应对中国流动性陷阱的可能措施。
一、流动性陷阱是什么?流动性陷阱是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政策对经济状况的影响不明显或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
在流动性陷阱中,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或增加货币供应量,试图刺激经济增长,但由于利率已经降至零或接近零,货币政策已经失去杠杆作用,无法刺激企业和消费者的投资和消费,使得经济增长停滞或下滑。
流动性陷阱的出现导致了货币政策的无效性,给经济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是一种经济困境。
二、中国流动性陷阱的原因中国流动性陷阱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资产价格泡沫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房地产、股市等资产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形成了泡沫。
企业和个人投资主要集中在这些资产上,而非实体产业,造成了大量资金被固定在资产市场上,流动性下降。
当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这些资产价格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
2. 金融结构问题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较大的结构问题,大量资金被固定在国有银行和大型企业之间循环流动,而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缺乏获得融资的渠道,造成了资金的外流和内流不畅,导致了整体流动性陷阱的出现。
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协调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协调的情况。
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来支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而货币政策试图通过流动性调控来维持金融稳定。
这种矛盾导致了资金面的不稳定和流动性的困境。
1. 经济增长放缓流动性陷阱造成了资金无法有效流动到实体产业领域,导致实体经济投资不足,从而减缓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2. 产能过剩由于资金无法有效流动到实体经济领域,导致了大量的资金固定在资产市场上,形成了产业产能的过剩现象,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压力。
cctv许一力:中国的货币流失之谜中国的货币流失之谜导读:现在全世界都在讨论G20会议上如何护短日元,日元以及全球的联合量化宽松会不会引起世界货币战?殊不知,日本只是一个跟随者,是被动宽松者,真正引领宽松的是美国和咱们中国。
正因为中美的宽松,才导致日本和欧洲的等国的汇率有不断升值趋势,他们的出口受阻,而这些国家正是最需要大量提振出口来复苏经济的国家。
但是对中国国内经济来说,中国需要印钞,这能带来经济的繁荣。
而确实的的事情是,印钞最多的是咱们中国,中国的广义货币M2超过100万亿。
中国为什么会发行这么多的货币?中国的货币发行为何还没引起大通胀?中国的货币发行后都流失到了哪里?会有什么隐患呢?最近关于货币的讨论很多,我们决定在这方面给大家扫扫盲,写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
一、货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货币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什么是M0、M1、M2?中国货币为何发这么多?会有什么隐患?谈到货币,大家通常想象的是在印钞厂印出来的那部分,实际上这只能叫作高能货币,经济学上称为M0。
但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货币不应该仅仅是这些,当你有了现金的时候,你会把部分现金存在银行作为活期储蓄,想随时取出来都可以,这种活期储蓄其实也跟现金没多大区别,也可以称为货币,经济学上把现金加上活期储蓄称为M1。
大家可能会问,只是存入银行,M1和M0在数量上产生区别了么?答案是区别很大,M1往往是M0的好几倍。
奇怪了,只是把部分现金存进银行作为活期储蓄,怎么就会让货币增加了好几倍呢?这就是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
100元存进银行怎么会成1000元的?我们下面来看看这个货币创造是怎么实现的。
假设全国人民将现金中的100亿元存入银行作为活期储蓄,那么银行是不需要将100亿元全部准备着等你来支取的。
因为从全国平均来看,不可能出现所有人同时都来向银行提取储蓄的情况。
所以,这100亿元储蓄中,银行可能只需要将其中的10%也就是10亿元作为存款准备金就够了,而另外的90亿元,银行可以继续贷款。
中国货币之谜的成因探究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由商品交换之中产生,是一国经济和金融的基础变量。
货币的产生便利了商品间的交换,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同时,在币材由金属到纸质货币,再到现在的电子货币的不断演进中,货币变得更加易于携带,易于保存,这不仅使得人们可以脱离原来生活的环境,促进社会的流动,同时也使得货币可以作为人们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货币需求指的是一国居民在既定财富范围内愿意持有的和货币量,对于一国货币数量的研究的理论有很多,在宏观层面上有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以及从微观角度来说,有剑桥方程式,流动性偏好理论,平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资产组合学说,以及消费者效用函数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从宏观的商品交易来分析一国所需的货币量,更从微观的人们的持币动机上来研究人们所需货币量的改变。
但是,所有这些理论都是基于西方商品自由交换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于我们这样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体来说,很多理论将并不适用,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中国货币的迷失问题。
所谓中国货币之谜,指的是在中国超额的货币供给却没有使得物价水平上涨,造成通货膨胀,表现出来的就是,中国广义货币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比值不断上升的过程。
货币量超过了总产出,形成了货币余额,但是却没有促使物价水平的上涨。
多余的货币好像是迷失了一样,不见了踪影。
对于中国货币之谜,有许多的理论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化过程货币化过程指的是使用货币进行商品交易的比例占全部商品交易比例增加的过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进行转型,在原来的计划经济制度下,对于居民来说,由于实行低工资和高社会福利制度,人们并没有很强的持币意愿和持币能力,对于企业来说,由于生产,销售都是统一调度分配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不需要资金进行周转,因而计划经济制度下一国的货币需求量是很低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商品可以交换,企业也由原来的统一调度的上下游关系,到赚取利润,公平竞争的关系。
转型经济背景下我国货币迷失、非FDI资本流动与人民币汇率问题*马明和王宇伟〔南京大学商学院 210093〕摘要:本文考察了1985-2004年我国的货币资金迷失现象和1997-2005年的非FDI资金的周期性流动情况,以开放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内外平衡、平安运行和健康开展的为研究框架,深入系统的分析了人民币汇率问题,指出汇率只是宏观经济全局中的一颗棋子,人民币汇率问题必须放在我国经济内外平衡、平安运行与健康开展的全局中来考量,并结合货币资金迷失和非FDI资金流入导致的我国宏观经济格局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感谢南京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导师范从来教授的指导,当然文责自负。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问题货币迷失非FDI资本流动一、引言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当日19时起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原来单一盯住美元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对美元汇率即刻升值2%,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实际上,自从2002年末日本财政大臣盐川正十郎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我国发难以来,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论波澜起伏,各国政要、财经官员、专家学者、国际投机家、公众纷纷参加讨论和辩论的行列,我国中央政府与各种力量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角逐和较量更可谓惊心动魄。
细究此轮人民币汇率争论的热潮,大致可以分为四波。
第一波始于2003年2月,在当时的西方七国集团财长会议上日本财政大臣盐川正十郎正式提出议案,要求效仿1985年?广场协议?让人民币升值。
第二波在2003年9月,美国财长斯诺来华访问,要求中国政府放宽人民币的波动范围,让市场自行制定汇率。
第三波始于2004年10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应邀参加G7会议,包括IMF在内的国外政界、机构再次强烈要求中国政府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
第四波在2005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的部长级对话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答复记者问时说:“正加快准备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步伐,确立了汇率改革的步骤。
〞有敏感的市场人士认为周的表态是对今年人民币升值的暗示〔新浪财经,2005〕。
中国货币之谜在中国的历史上,货币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
从古代的贝币、布币、铜钱,到现代的纸币、电子货币,中国货币的形态不断变化。
然而,在中国货币之中,还隐藏着一个神秘的谜团,那就是“为何中国货币没有流传到世界货币体系中去”。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很早就开始使用货币,尤其是贝币和铜钱,这些货币在当时的世界上也颇具影响力。
可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金属币、纸币和其他货币形式,而中国的货币却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一方面,中国货币的形态和使用方式虽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货币,但在当时并不是不可行的。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却经常发生动荡和变革,这使得中国的货币制度和管理体系难以保持稳定和可靠,从而影响了当时的贸易和商业活动。
另一方面,中国的货币使用者经常发现,自己的钱币不能在其他国家进行流通或者被认可。
这是因为,中国货币的重量、精度和规格常常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不相符合,这虽然在当时的中国是可行的,但是在与外国进行交流和贸易时,就显得不太方便和不太实用。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货币之所以难以进入世界货币体系中去,既有经济体制和管理体系上的问题,也有货币形态和规格上的不适应。
当然,随着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开放,中国货币的形态和使用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随着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贸易和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中国货币的未来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最后,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货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货币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货币流动性迷失之谜的真相
(撰文:偷闲看花/定稿/原创作品)
全球各国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与统计部门关于M0、M1、M2、M3等货币统计口径与指标定义未必完全一致,不尽相同。
MB,即央行货币发行,也叫基础货币投放、高能货币创造、“银根”创造,主要是监测货币当局松、紧货币政策导向的指标;M0,即通货,银行等金融机构体系以外流通中的现金,主要是监测国民现实货币消费能力;M1,即M0+企事单位活期存款主体,主要是监测国民潜在货币消费能力;M2,商业银行派生货币,俗称“信贷货币”,主要是监测实体经济投资活跃程度的指标; M3,指金融资本利用资金杠杆进行货币衍生的结果,简称衍生货币,前身来源于“产业资本”或“实业资本”,在追逐更高利润回报的驱使下,产业资本进入虚拟经济,主要是监测产业资本通过货币、商品期货等工具投资保值对冲的指标;M4,简称投机货币,是指金融资本进一步脱离虚拟经济后创设的赌博经济,通过创造金融衍生品放大“赌博与对赌合约虚拟经济”,主要是监测投机资本对赌经济规模和程度比例。
事实上,资本抗拒外界干预与调控的本能与政府的行政金融政策监管,一直在博弈、斗争、妥协之中。
货币当局的
M0---M4等货币供应量监测指标的设置、调整、变化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之中;监管、监测量化难度、压力也随之增大、增加。
由于,衍生货币(M3)特别是投机货币(M4)是通过货币、商品期货保值对冲工具、对赌经济合约契约合同进行衍生创造、对赌放大,在法律程序和实体上受法律契约精神保护,其产生的债务、负债和债务、资产等结果受现行法律保护。
政府或司法部门若简单、轻易否定,容易诱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信心和信用危机;危机一旦扩散而将很难收拾。
美国在2008年暴发的金融危机就是因为投机货币信用崩溃而诱发的金融危机,在被美联储采取直接、迅速、强行暂时国有化私人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注入国家信用,稳定市场需求信心、维护社会信用、担保金融债务,才最终通过建立“金融防火隔离墙”种种措施,遏制了危机蔓延。
但是,FED至今仍未敢撤销金融“金融防火隔离墙”。
近年来,中国“外汇占款”快速增加是导致中国人民银行被动增投人民币基础货币(MB)的重要因素,同时支持中国商业银行派生货币(M2)强化机制与形成过程。
虽然,中国央行通过货币工具进行了总量紧缩“银根”(MB)等,对冲了“外汇占款”释放的货币流动性;但是,总量货币紧缩导致了“金融脱媒”现象出现、推高了中国整个实体经济实
业资金整体平均使用成本,降低了中国实业税后净利润回报,加剧了中国产业资本融资困难,不利于吸引产业资本的生产与扩大再生产,钳制了社会总供给的有效增加。
央行通过“外汇占款”释放的市场货币流动性(MB)、商行的信贷扩张等一般不是通货膨胀的源头,或者说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因此,中国货币管理当局应用弗里德曼过时、错误的货币理论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参与宏观调控,往往结果与事实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现实上,央行进行定向货币宽松、精确货币供应,在技术上确实也有相当难度。
严格来说,现代意义上的货币经济学“通货膨胀”现象概念,应该被近似暂时定义规范为“流通中的现金(M0)即通货,相对过多”,从而可能会短期、局部、暂时导致社会某一部类需求相对旺盛,形成暂时的供不应求现象而短期、局部、暂时推高物价。
对此种类型通货膨胀的根本治理方法应是短期内加大社会总供给,即通过定向宽松货币等降低实体经济中实业、产业资本资金使用成本,从而形成的正利润产业回报,吸引更多的生产者加入供给行列,形成有效、充足的社会总供给,实现某一总数商品或服务供过于求局面,从而抑制物价局部快速上涨,最终达到稳定物价总水平的目的。
市场经济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赌
博经济。
市场经济下的劳动消费货币分配不足导致资本投资货币相对过剩并进一步加剧,使实体经济中的产业资本实业平均利润率下降;产业资本为了追逐并保持在实业平均利润率以上的回报,创造虚拟经济,并放大虚拟经济规模,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变成金融资本;金融资本不满足超额利润进行对赌而扩张合同契约杠杆倍数,脱离虚拟经济,牟取更大的暴利回报,创设赌博经济,演变成纯粹投机资本。
因此,当代经济在资本的主导下组织生产、供应、交换、分配、消费等;资本对应主要也划分为三类: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投机资本。
“日本迷失的十年”,我认为应该叫“日本迷惑的10年”;日本经济实质并没有失去什么。
“日本迷失的十年”一文总结:显然,通货紧缩会引起一连串问题。
当资产价格下滑时,居民和投资者因为害怕商品贬值而积极持有现金,引发“流动性陷阱”,这进一步导致资产价格的下跌,并引发银行贷款抵押物价值的下跌,由此导致银行遭遇损失,于是银行开始停止贷款,最终造成了“信用紧缩”。
这个时候,只有通过“再通胀”才有可能扭转局面。
虽然我们通常认为通胀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敌,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有时候动用再通胀手段是避免经济萧条时间过长的一个良方。
问题在于,如何“再通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当银行借贷意愿下降,即“信用紧缩”的时候。
美国经济学家
米尔顿·弗里德曼有一个建议,想要避免“流动性陷阱”,实施再通胀调控,可以设置绕过金融中介机构,政府直接给公民发钱,这被称作是“直升机货币”(空投货币)(*①)。
我的提法叫,财政部发行消费性国债置换央行货币发行,就是所谓“空投货币”、“国债货币化”。
香港特别行政区使用财政盈余向年满18周岁的香港公民派发现金“红包”的所谓“派糖”财政行为,不属于“空投货币”;利用财政赤字或透支政策,直接越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向年满18周岁的公民发放现金“红包”(基础货币MB),才是真正的“空投货币”、“国债货币化”、“坐直升飞机撒钱”。
但是,“派糖”或“空投货币”的规模不能超过过剩经济的过剩规模额度。
中国货币学派创始人蔡定创先生在《货币迷局》中指出,货币内生性表现在一个经济体的GDP流量上;货币外生性表现在央行的货币发行与商行的派生货币增量上;货币外生性供应从属并满足货币内生性扩张需求。
笔者注:上述内容是本人通俗化后的概括结果,并不一定能准确代表蔡定创先生理论原意。
特此说明。
《货币迷局》相关具体理论表述内容是:增量外部货币供给由货币外供给机制决定;体内流量内部循环货币由货币内供给机制决定。
资本的逐利、竞争原则决定了经济体内的生产过程中的消费性货币的分配、供给必然不足。
现代信用货币有两大价值源泉:国家信用与股市价值创生。
货币外供
给,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发行制度条件下的货币提供能力与应变能力;货币内供给,是指经济体内价值创造能力,分为生产价值增值与股市价值创造。
货币需求,是指一经济体内因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需要而产生的对货币客观需求。
货币需求是内生的;货币供给是对货币需求的外生响应,从外部作用于货币需求的水平与数量。
当代各国现代经济生产已进入资本组织生产、货币增值的方式和过程,经济模式用符号表示是:G-W-G′;G-W-G′,分别对应代表货币准备阶段、货币分配阶段、货币增值阶段。
在以上“货币分配阶段”,资本将货币分为两大部分:一小部分,提供给劳动作为工资,即消费性货币;一大部分,提供给资本作为利润,即投资性货币。
从货币内部循环角度看,货币分配就是一种货币供给。
央行货币发行,是外部货币增量供给;经济体内“G-W-G′”的每次循环就是内部货币流量供给,每次循环均是央行货币外生增量供应、及时泵入,才能使资本对利润货币记量、持有、回流的需求得到满足、实现和激励。
总之,货币外供给是外部央行增量货币循环周转;货币内供给是内部实体和虚拟双轮经济体内流量货币循环周转;货币外供给要适应与满足货币内供给需求,而不能违背经济规律企图紧缩货币、应用“货币流动性过剩是通货膨胀的根源”等错误的相关中外货币理论(*②)。
笔者注:上述内容也是本人通俗化后的概括结果,也并不一定能准确代表蔡定创先生货币理论原意。
特此说明。
综上所述,“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和迷失之迷现象”反映出国内投资性货币存量、增量结存和供应过剩,而同时消费性货币存量、增量结存和分配不足;根源是劳资货币收入分配失衡、国民收入差距扩大。
“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和迷失”等经济现象问题,很难简单区别、归类为到底是属于经济、社会或政治等问题中的哪一个。
因为,经济问题若不正确处理,可能会累计为社会问题;社会问题若不及时化解,可能会上升为政治问题。
所以,我们全体国民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图强的状态、强国为民的作为,集思广益、发愤图强,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努力奋斗。
(*)引用文献来源:
①《日本迷失的十年》:
blog.renren./share/295289068/8798377973;
②《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蔡定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