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版物理八上第2节《运动的描述》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参照物这个学问点,同学能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正确的熟悉并会做出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并会依据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能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多媒体展现一些图片:节日燃放的烟花、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布朗运动。
解释说明:无论从宏观世界还是到微观世界,宇宙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而如何正确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引出今日的课程——运动的描述(板书)环节二:生成新知(一)机械运动提出问题:请同学自己举诞生活中常见的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推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假如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假如始终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同学们讲得特别通俗。
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
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淌的水、游动的鱼、飞行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由于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老师总结:这样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运动叫机械运动。
(板书)(二)参照物给出一个说法:大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而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
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素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课型:授课时间:课时序号
1.若坐在车上的人是运动的,所选的参照物是路边的树,因为以树为标准,人的位置是变化的。
2.若坐在车上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车上的座椅,因为以车上座椅为标准,坐在车上的人位置没变。
3.坐在车上的人看到树是后退的,他是以车为参照物。
4.以路旁的树为参照物,车里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活动四:分析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学生实验,右手握住一支笔使它在竖直位置不动,左手把一本书或练习本放在笔的前面,把书或本子向下缓慢移动,观察笔的运动状态。
分析:以书或本子为参照物,笔在向上移动,以墙参照物,笔是静止的。
2.分析:警察跳车抓匪徒
3.分析:联合收割机、空中加油机、同步卫星的静止的相对性。
4.小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课堂检测:
1.中国是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如下左图所示,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沿同一方向以相同的速度水平飞行,若认为加油机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2.如下右图所示.高空跳伞运动员跳离飞机后,他们在飞速下降时,看到大地迎面而来。
他们选择的参照物是。
3. 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
由此可判断(1)甲、乙两车向运动(2)甲相对于乙两车向运动
作业布置1.课后体验:400m接力赛时,何时传棒最可靠?
2.动手动脑学物理 P18 1题、2题、3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路程、速度、加速度。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路程、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难点: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物体的运动?(2)引导学生举例:如车辆行驶、运动员跑步、小球滚动等。
2.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1)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举例说明:车辆行驶、运动员跑步等。
(3)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运动有什么特点?3.学习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1)路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长度。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
4.讲解路程、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1)路程的计算:路程=速度×时间。
(2)速度的计算:速度=路程÷时间。
(3)加速度的计算: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5.实例分析(1)分析实例: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行驶了5秒,速度达到20米/秒,求汽车的加速度。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6.练习题(1)一辆自行车以10米/秒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0秒后停止,求自行车的加速度。
(2)一辆汽车以60米/秒的速度行驶,突然刹车,经过10秒停下,求汽车的加速度。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路程、速度、加速度。
(2)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我们掌握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物体运动。
8.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教学重点/难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后习题
(1)、动手动脑学物理。
(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也叫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它绕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相同,且它的运动方向和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也相同,所以相对于地面上的任一点的位置都不改变,因此,地面上的人从任一观察点去看卫星都是静止不动的.
同步卫星绕地球转动一周大约需要21小时,确切地说是23小时56分.)
(2)、补充练习
1、小明同学乘火车去旅游.“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地看着火车外的景物,他发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加引号的三种运动情况,各以什么为参照物?
2、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
3、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
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
4、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板书。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每天,学生都会见到各种各样的机械运动现象,所以学习本节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来逐步展开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既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又要让学生明白“静止”物体的存在,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组成宇宙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的知识,对于运动是绝对的这个知识点容易理解,对于运动和静止又是相对的就不容易理解了,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多举例,多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法设计】观察讨论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分析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
实验法:帮助理解参照物。
【学法预设】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2、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3、知道参照物.4、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5、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2、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运动的描述一、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机器的运转、车辆的行驶、奔流的河水……。
“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
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在着“静止”,这个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也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二、教学三维目标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相对性四、教法与学法教法:分组实验讲授讨论学法:观察和实验讨论练习五、预习提纲1、什么是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选取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教学过程1、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飞机、船只、太阳、房屋、树木:运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观察教材图1.2-1,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举出一些运动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1)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运动是宇宙中的__________现象。
4、学生实验:在课桌上放课本,在课本上放文具盒,然后在桌面上推动课本:(1)以课本为标准,文具盒是运动还是静止?(2)以课桌为标准,文具盒是运动还是静止?通过实验归纳:参照物是(3)利用教室的人或物进行举例,归纳得出:运动和静止具有5、小结: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优秀教案设计本次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的描述及相关概念,学习基础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区别和特点。
2. 掌握描述运动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能够通过实际问题分析,运用运动的描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此,教学建议如下:一、引入环节:1、引入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运动的描述方法呢?2、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概念,引出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尝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知识讲解环节:1、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区别和特点。
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物理量的测量,如距离、时间等,并介绍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通过实际例子,如自由落体实验,让学生掌握加速度计算方法,并理解落体运动的非匀加速直线运动概念。
三、练习课堂游戏环节:1、游戏1:追逐比赛,将课堂分为两组学生,在体育场或课堂内进行比赛,要求每组学生按照规定的路线进行奔跑,并测量时间和距离,计算速度,比较两组运动员谁跑得快。
2、游戏2:物体移动过程图比较。
通过观看实验视频或展示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将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进行绘图比较,分析出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非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四、实践操作环节:1、通过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在实验室或教室中模拟运动过程,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掌握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以及运用运动的描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环节:1、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并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点。
2、结合实践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巩固本节课程内容。
六、课后作业环节:1、留作业完成相关练习册上的题目。
2、自主练习并回顾本节课程内容,将理解的问题和疑惑在下一堂课上提出。
《运动的描述》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导入:力学研究的内容是: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应用。
运动、力及运动和力的关系。
问题引入:问题1:什么是运动,运动又有哪些不同的形式?问题2:下列图片中,哪个物体在运动,哪个物体是静止的呢?观察、思考、交流分析、归纳、总结介绍力学研究的内容,让学生有总体印象,建立力学分析思想。
调动积极性,唤起记忆中的不同运动。
引导学生将已有经验分析、归纳、总结。
二、探究新知一、机械运动1.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
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
问题:静止的山和地面是绝对不动的吗?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看看是书还是小车在动?思考思考、交流思考、分析、交流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体会物理概念得出的过程。
体会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不同学生的思想碰撞,为参照物的引出做铺垫。
X翔跳栏、地面汽车山、地面运动静止◆探究活动2: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看看是书还是小车在动?你是如何判断的呢?(以小车为标准)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看看是书还是小车在动?你是如何判断的呢?(以书为标准)二、参照物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问题1:小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思考、分析、交流思考、分析、交流分析、概括思考、分析、交流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形象的感受对运动的判定。
符合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并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为学习参照物的定义做准备,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问题2:空中加油机正在加油,请问,加油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三、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问题3:平时我们经常这样说“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在运动、地面上奔驰的汽车在运动、行走的人在动、流的水在动;而楼房、树木、山岭是静止的”,这时候我们选择参照物了吗?思考、 交流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联系,体会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位移、路程等。
但他们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2.掌握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物体运动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3.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PPT。
3.实例和图片。
4.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可以看到这些物体的运动吗?如何描述它们的运动呢?”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性。
2.呈现(15分钟)介绍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定义和公式。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
可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