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形式问题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济在中国的长期探索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直是指导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中,经济理论是特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起源、核心观点、实践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济的重要性和现实价值。
一、起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在这次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诞生。
此后,中国经济理论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二、核心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式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也明确指出,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国家应该发挥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高度重视改革开放,认为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开放,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改革既有体制,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3.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
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是追求GDP的增长,更加注重人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三、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济的实践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实践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全球南方国家争相效仿的典范。
四、面临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社会转型带来的结构性矛盾、资源环境问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造性发展。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和课后资料的查阅,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正文】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1、“以苏为鉴”背景下的商品经济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开始,就鲜明地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战略命题。
毛泽东提出了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然而,毛泽东主观上对经济规律的排斥,还导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杂乱无章的景象。
毛泽东也指出“不要怕,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因为已经没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商品生产可以乖乖地为社会主义服务”[1],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商品经济的认识为改革开放后全党形成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认识还是起到了探索作用[2]。
2、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已经开始进行。
同时中国经济的改革,有一个不可遗漏的节点,就是“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顶着疑问带着质疑迅速地发展,消除了人们的疑虑,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认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本原则。
这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而这一步就是我国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始[3]。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
这时市场经济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得清晰了,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扫清了道路。
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物质决定
意识,强调客观性和辩证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辩证唯
物主义的理论认识对于指导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平等和公正具有重要
意义。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中,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运
行的经济形式,而这种经济形式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才能
科学地认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作用和地位。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阶级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市场经济不是一个纯
粹中立的经济形式,而是在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展开的。
辩证唯物主义
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通过正确处理阶级关系,才能实现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价值。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不矛盾。
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相辅相成的。
市场经济可以更
好地激发社会主义经济活力,而计划经济可以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和
稳定。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辩
证关系,避免片面强调其中一种经济形式的优劣。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是全面、科学的。
只有深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才能正确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导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几个问题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主要以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研究对象。
虽然它也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某些一般规律性,但是,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局限性和不成熟性,在一定意义上讲,目前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还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作出分析之前,先就如何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和本书的体系结构作些扼要的说明。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曾经深刻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他指出“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从生产力发展趋势来看,当生产社会化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时候,就需要在各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对生产进行协调,才能使社会生产按比例顺利地进行。
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资本家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他们的个人决策和经济行为与社会生产的宏观要求必然发生矛盾,这一矛盾是无法克服的。
这一矛盾有引起了下面2个具体矛盾: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二、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便会经济危机。
恩格斯的分析得到了历史的证实,资本主义世界从1825年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每隔一段时间便周期性的爆发。
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对资本主义的打击也是相当大的。
特别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把资本主义世界弄得相当狼狈。
正是基于上述情况,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才不断地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内部调整和变化(单个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公司、私人垄断、国家垄断),以缓和矛盾、维持社会经济运行。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与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经济形式,它在实践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与指导。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指导原则,旨在寻求一种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能克服其缺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一、马克思主义对市场经济的辨析马克思主义对市场经济具有深入的辨析和批判。
马克思指出,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资本主义剥削、贫富分化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不同意将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强调社会主义需要超越市场经济,并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二、改革开放中的马克思主义思考然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对市场经济一概否定,而是在实践中进行了思考与调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领导层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决定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推进改革。
这一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示,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市场经济可以发挥经济的潜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市场经济需要国家干预和调节。
市场经济具有自主性、分散性和冲突性等特点,容易导致一些市场失灵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因此,马克思主义倡导国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调节市场行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四、马克思主义对市场经济的规范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运行,需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市场规则和机制。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等原则,要求市场经济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通过实践,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理论基础,并为我们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指引。
第六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一、名词解释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社会性质。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过程同时也是要素所有者以要素价格参与收入分配的过程,由于这一分配过程是企业市场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称之为微观收入分配过程。
宏观收入分配过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的基础上进行,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二、简述题1、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按劳分配是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社会性质。
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进行了各项社会扣除之后,必须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按劳分配是对各种剥削制度的否定,对平均主义的否定,承认能力和贡献上的差别和由此带来的收入差别。
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因而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转化为社会劳动,而是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存在着,因而可以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条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特点,而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的。
生产条件包括生产的物质生产条件即客观生产条件和生产的劳动力条件即主观生产条件。
客观生产条件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相应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此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考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唐整理)1、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内容,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试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经验与教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这一框架包括五个部分: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运行的基础。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决定》提出的重点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
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
三、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四、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试述你是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并谈谈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的?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该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的,是同该阶段的特殊历史定位相一致的。
第十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一、名词解释“看不见的手”: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
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
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市场失灵”: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物价稳定:指全社会范围内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而不是指各种商品和要素之间相对价格的稳定。
充分就业: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经济政策手段: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
财政政策手段: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有效需求,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行政管制手段: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二、简述题1、简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认为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
但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若政府完全不干预经济活动,将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既然市场机制不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2、简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有哪些优势。
(1)征税权。
以消除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
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阶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社会财富的分配是按劳分配原则进行的,生产关系更加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形式,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依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竞争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政府只是在必要时进行干预和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强调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3.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形式,是在国家指导下按照规律开展的经济活动。
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为了调节资源配置和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不是以谋取利润为唯一目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矛盾,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这些矛盾。
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形式问题的思考[摘要]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叙述方法和总体结构等形式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
当前讨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总体结构,首先必须坚持总体方法论,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整体结构和关系,准确把握形成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结构的范畴,然后根据这些范畴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决定它们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的“次序”;最后,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安排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篇章结构,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外化形式结构。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形式问题;总体方法论;总体结构[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9)05-0039-05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体经济理论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当前,以“中国经验”作为典型对象,构建更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认识条件。
作为构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讨论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式问题已经成为摆在研究日程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拟结合具体理论的研究成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式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议程以供学界参考。
一、当前的研究与问题的提出理论体系的构建,实质上就是理论的形式化问题。
其基本意义在于确立观念背景、假设前提和方法论基础,形成一个逻辑一致的、严谨的、封闭的理论范式,从而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为经济理论范式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开辟道路,提供基本前提和构架。
因此,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叙述方法和总体结构的讨论和研究,就成为确立观念背景和方法论基础,构建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前骤。
迄今为止,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绝大多数是对具体经济问题的研究和阐述,表现为具体理论。
而理论体系并不是对具体经济问题研究的简单堆砌,不能把所有具体经济理论的集合简单地当作是经济理论的体系。
具体理论相当于理论体系的内容(观点),是理论体系最基本的规定,是其主要部分。
但由于内容范畴的部分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虽然潜在包含着形式(体系)的规定性,但其本身并没有实现理论体系的全部规定性。
经济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在理论体系没有实际出现之前,尽管可以先有理论观点,并且这些理论观点也必然潜在包含了理论体系的规定性,但这时理论体系的规定性并没有实际展现出来,还需要通过研究和添加进一步的规定性,来展开和获得体系本身的规定性。
另一方面,形式(体系)范畴虽然具有全体性,但它不具有独立的、本身的规定性,它是通过对内容范畴规定性的进一步添加来获得其本身规定性的。
因此,内容范畴是形式范畴的前提和基础,形式范畴是内容范畴的进一步展开。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理论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统一体,具有整体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内容范畴的具体理论的创新发展,为研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可能性。
但理论体系除了具体理论这一重要的内容作为“血肉”之外,还必须研究如何把这些“血肉”贯穿结合在一起的“躯干”构架问题,研究使这些“躯干”得以站立行走的“灵魂”,即观念背景和方法论基础问题。
因此,对形式(体系)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就存在、不需要加以讨论的,而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以往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式问题实际上已经展开了一段时间的讨论。
只不过并没有在这一论题下明确提出问题,而是以其他的特殊性论题表现出来。
现在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这一更为一般性的论题提出,更具有理论的抽象高度和规范意义,能够对以往的思想发展脉络和问题概括有一个更清楚全面的把握,从而有利于范式的形成和发展。
二、运用总体方法论确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结构由马克思创立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被经典阐述和运用的总体方法论,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
因为只有充分认识并运用总体方法论,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在结构,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形式结构。
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结构,马克思曾自信地对恩格斯说,“你明白,在像我这样的著作中细节上的缺点是难免的。
但是结构、整个的内部联系是德国科学的辉煌成就”。
一般来说,政治经济学有三个层面的“结构”:即具体总体的客观结构;思想总体的结构,即具体总体在思维中得以再现的过程和结构;以及理论体系的“形式化”结构,即经济理论著作的编排顺序和篇章结构。
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三种结构层层外化,共同构成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总体结构。
其中,具体总体是社会关系整体系统中最深层的结构,它决定了相应经济范畴在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并由此决定着思想总体的结构及其外化形式。
要坚持并运用总体方法论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必须注重从社会和历史的整体关系上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独特地位,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确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总体结构。
以“当前的经济事实”作为理论抽象的客观对象,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当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特征进行准确客观地认识和把握。
它为我们科学严谨地理解和把握经济范畴之间的联系,为从整体上把握它们在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提供了可能性。
当前最重要的经济事实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阶段。
这是我们认识“当前的经济事实”并研究和提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基本阶层据以存在的经济范畴”时丰富的素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理论、中国转型经济理论等创新性成果,为展开这一意义上的更抽象层次的经济范畴批判提供了思想认识基础。
因此,运用总体方法论研究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必须要特别注重对社会经济关系历史性质的分析和确认。
运用总体方法论研究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还必须注重从当前社会的整体联系上去认识和把握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和结构,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整体联系”中、从对当前社会整体结构和关系的把握中,确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的结构。
我们当前讨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总体结构,首先必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整体结构和关系,即具体总体的结构,准确把握形成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结构并成为基本阶层依据的范畴。
然后根据这些范畴所对应的客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决定它们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的“次序”。
这就要求首先对社会主义经济范畴展开批判,以当前社会的事实为依据,研究这些从批判中得出的范畴在整个社会结构从而思想结构中的地位和关系,最终确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外在形式结构。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来说,“生产总体”是核心范畴,也是运用总体方法论对生产关系进行抽象得出的一个最重要的范畴。
生产总体可以分解为具体总体和思想总体。
要正确运用总体方法论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结构,就必须处理好思想总体和具体总体的关系问题,处理好经济范畴同现实社会经济运动的关系问题。
有学者提出,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普遍性错误,就是“把虚幻的生产关系当作真实的生产关系来研究”。
这种错误的方法论根源在于对经济范畴的抽象没有建立在现实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没有真实描述现实经济关系,从而导致经济范畴未能真实反映现实经济关系。
离开现实经济关系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既不可能正确理解经济范畴本身的规定性,也不可能理解经济范畴在经济理论体系中的排列次序,更谈不上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对象和体系结构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的一般性、特殊性和个别性作为生产总体,既具有一般规定性,也具有特殊的社会性规定。
但对于经济理论来说最有意义的是其特殊社会性。
在把社会主义现实经济关系抽象成经济范畴的时候,必须要特别注重其特殊的社会规定性,要以其特殊规定性来确定经济范畴在理论体系中的序列和结构。
要时刻牢记,当前所要研究的不是一般性的生产总体,而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或者以此为起点的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总体。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的一般性,就是通常所说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就是抽去了所有具体社会经济特征的政治经济学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和方法。
社会主义经济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特殊研究对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把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运用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结果。
当政治经济学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和方法被运用于分析特定社会经济形式,加入了这一社会经济形式的特殊规定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具有了特殊性。
政治经济学具有若干这样的特殊研究对象,社会主义经济是其中的一种。
反过来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一般性研究对象,就是政治经济学在分析所有社会经济形式时都会涉及的问题。
这时候,各种特殊形式的对象被抽去了其各自的特殊规定性,成为一种纯粹的形式规定性。
因为只有这种没有特殊内容的纯粹形式上的规定,才能够成为各种特殊形式社会经济的共同对象和一般性对象。
这种纯粹的形式上的规定就表现为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方法。
除此以外,不可能有别的东西。
因此,讨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的一般性,实际上就是要讨论确立这一特殊研究对象的一般性方法和分析框架。
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这种纯粹形式上的规定,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初一开始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时候就明确提出,对社会整体结构和关系的把握,是确立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必要前提。
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提出了以“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理论、观念”为主要序列的社会结构理论,并从社会结构序列中选取了生产关系这一特定层次,从生产关系与前向序列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的联系中,与同一层次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后向序列的理论、观念的相互联系中,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这里所确立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总体”,是抽去了具体社会经济形式特殊规定性的一种纯粹的形式规定,是适用于分析各种社会经济形式的政治经济学一般性分析框架和方法。
相应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就在于加入了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即“社会主义生产总体”,或者处于“整体联系”中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殊研究对象并不是独立于其一般性研究对象的,而是在一般性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添加规定发展而来的。
它包含了一般性研究对象,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殊研究对象就是处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力的运动形式)――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理论、观念”这一社会整体结构中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生产总体。
根据总体方法论,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特殊研究对象的序列结构中,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范畴本身并不具有自己独立的规定性,只有同更简单、更抽象的生产力及其运动形式(生产方式)范畴一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范畴才能形成一个具有独立范围和本身规定性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