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井冈,走进井冈 阎洪
- 格式:pdf
- 大小:185.09 KB
- 文档页数:3
江西红色之旅心得体会综合科陈泓宇2011年5月17日—21日,在农委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赴井冈山、庐山、南昌进行了一次富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红色之旅。
首先,我们到达了中国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一路上,我们参观了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茨坪毛泽东旧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追寻着先烈们的战斗足迹,走在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路途中,仿佛又置身于血雨腥风的战场上,革命党人浴血奋战,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依稀听到震撼山河的炮声,耳边萦绕着革命党人面对屠刀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呐喊。
在心灵的不断震撼中,我明白了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井冈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不但不会被岁月的风尘所遮蔽,而且会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离开井冈山,我们攀登了秀丽的庐山,参观中共庐山会议旧址、蒋宋美庐别墅、白居易草堂;饱览锦绣谷、仙人洞、如琴湖、三宝树的秀美;伫立含鄱口,仰观五老峰,傲视苍穹,俯瞰鄱阳湖;挺拔的云杉、险峻的峡谷。
虽然气温很高,但祖国锦绣山河让我们顾不上山高路滑,忘却了疲劳,纵情的欢笑, 争相记录这如诗般的美景。
最后,我们来到了在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聆听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血雨腥风中,打响反抗白色恐怖第一枪的史实介绍;登上滕王阁,品味了《滕王阁序》中描绘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在考察学习过程中,在红军精神的鼓舞下,同志们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共同攀登,俨然是一支纪律严明的红军部队,真正锻炼了我们的意志。
“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
今后我要将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革命精神带到工作中来,踏踏实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1年6月13日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高二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5篇高二班主任工作总结1本学期,我担任高二(14)班班主任。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学生科的领导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在从事德育教学过程中,有顺利也有挫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既有困惑,也有启迪,交织着酸甜苦辣,现就本学期班主任工作做如下总结。
从井冈山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
若要我低头,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示墙上一幅“井冈山名言录”的展板上镌刻着革命烈士伍若兰的语录。
“1929年2月,伍若兰在圳下战斗中被捕。
敌人诱降,只要她公开声明和朱德离婚,脱离共产党,就可放她。
伍若兰面对各种酷刑始终大义凛然、威武不屈。
残忍的敌人,砍下了年仅23岁的伍若兰的头颅,示众三天,并把她几个月的胎儿剖出剁碎......”听到这,我对井冈山英烈们的敬仰之情肃然而生。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顿顿吃得精打光......”一首广为传唱的井冈歌谣把我们带回那个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艰难岁月。
上个世纪20年代末,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危难之际,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挑粮的小道,八角楼的灯光,黄洋界的炮声......跟随这些铭刻在历史上的印记,倾听当年红军经历过的血雨腥风,感受永恒的红色精神,这次党性实践教育活动让我深感红色革命、红色政权的建立来之不易,我们作为共产党员应该珍惜当下,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从井冈山精神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全身心投身企业发展和岗位工作。
学习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红军培育出的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冲锋陷阵,赴汤蹈火,无数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他们都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并自觉为之不懈奋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牢固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断促进自身党性修养的提高,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职责,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学习井冈山精神,坚守初心使命。
马克思主义087走井冈路,学井冈精神为了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荷叶镇中心学校组织全体党员,利用双休天的时间,开展了“走井冈路,学井冈精神”的活动。
10月18日下午三点,荷叶镇中心学校教师党员五十余名,分乘两辆大巴,向井冈山进发。
至晚上八点半,我们抵达了海拔八百余米的茨坪镇,入住红叶宾馆。
当晚,在阵阵松涛轰鸣声中,我的耳畔总回响着导游深情的讲述:井冈山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
当年,井冈山先后有近八千人跟随毛主席闹革命。
那时,人们争相上战场,母送子、妻送夫的剧情,每天总在这里上演。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井冈人们欢欣鼓舞。
他们想,他们的儿子、丈夫该回来了吧,他们盼啊,盼啊,最后,他们只盼到了一十三位亲人回来……10月19日 星期六 天气 晴上午8点,我们来到了第一个现场教学点——大井毛泽东旧居。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上井冈山,受到了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
在这里,毛主席送给王佐七十支枪,王佐回赠毛泽东五百担谷子。
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与王佐农民军会合,壮大了革命的队伍。
听导游说,现在的房子都是六十年代依原来的样子,按1∶1的比例重建的。
在今天的大井,我们只能见到三件原物。
毛泽东旧居前的坪里,有一块石头,石头不大,上部平整,高与椅子相差无几。
因住房内光线昏暗,每当天气晴好的日子,毛泽东就在这块石头上看书,批阅文件。
后来人们便把这块石头叫“读书石”。
第二件是一堵残墙。
大井战斗过后,所有的建筑都荡然无存,只留下一面残墙,在风雨中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
残墙上弹痕累累,千疮百孔,可以想见当年的战斗是多么的惨烈。
毛泽东旧居后有一株红豆杉和一株石楠树,这便是大井的第三件原物了。
在当年的战火中,这两棵树也没能幸免于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这两株沉寂了二十年的大树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红豆杉和石楠树精神的写照,更是井冈山精神的写照!1965年的5月22日,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了。
井冈山心得体会800字井冈山红色教育心得体会在这里,我们先后参观了、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生活过的旧址旧居---大井、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缅怀了革命先烈,重温了入党誓词.此行不仅使大家体验了唱红歌、红米饭、南瓜汤的红军生活,更令我们感慨的是井冈山的革命精神.....进入初冬时节的井冈山,天气虽有些寒冷,但目睹这八百里蜿蜒起伏的山恋,心中的暖意油然而升.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因地势雄伟,山幽壑深闻名天下.1927年8月1日中国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朱德与胜利会师,实现了伟大的汇合.秋收起义失败后,分析当时的情形,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战略.于是经过三湾改编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这里点燃星星之火,燃遍祖国四面八方.虽然革命的时代已经远走,但是我们依旧要传承和发扬革命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第一次上井冈山是1927年,用了一个月.第二次是1965年,当时已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坐汽车只用了一天.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乘车沿高速公路上井冈山.伴随着大家一路的赞叹和惊呼声,沿登山公路盘旋而上,我们赶往慕名已久的黄洋界,寻访革命前辈战斗的遗迹.赞叹的是这气象万千,林海云海一处;惊呼的是这峭壁千仞,山路如此崎岖.难怪曾经发出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感慨.我们登临黄洋界,感慨山势之陡,即便站在防御工事面前,也无法想象当年战争之残酷.黄洋界保卫战役的指挥者,大多牺牲于此,如今站在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再也看不见战旗飘动,听不见震天的呐喊了.黄洋界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就是那门迫击炮,当年它用仅有的一枚炮弹击中了敌军指挥部,让敌人误以为遇到红军主力而仓皇撤退.我注视着身旁的炮台和身后横竖两块纪念碑,它们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几十年前军民齐心协力,以不足一个营的军力击溃敌军两个团的历史佳话.由于国民党的数次围剿,伤员非常多,于是建造了我军的第一个医院,小井红军医院.国民党在井冈山地区实行经济封锁,医院根本弄不到西药,只好完全用中医的方式来治疗.据记载这片大山里采出的药材不仅供给伤员用,一些居民也到这里来买药.而且伤员的草铺挨着,条件艰苦,吃的食品是红米饭、南瓜汤,这些东西在当时已是上等的饭菜了.翻过了山岗,走过青草坪,来到井冈山博物馆,在那庄严肃穆的展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题字,是那么的潇洒苍劲.那已褪色的布满了弹孔的,由镰刀和铁锤组成图案的旗帜,是那么的令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正是这镰刀在呼啸着,要割断旧世界的一切枷锁;正是这铁锤在呐喊着,要砸碎一个旧的岁月.中国,因为有了这面旗帜的指引,从此走出了漫漫长夜.中国人民,因为有了这面旗帜的指引,从此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还有那带血迹的红军臂章,小井红军医院的残迹,为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牺牲的红军将士和被土匪枪杀的群众照片……一件件遗物使我们肃然起敬.看到了当年厮杀用过的大刀、长予、土炮、土枪,经过无数战斗的军装、军旗、军鞋、布衣,上面还带着战场的硝烟,还有带血的遗迹,一张张先烈的照片,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诸多面孔,均殒命于战场,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熟悉,我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仿佛心在一起跳跃,血又在一起沸腾,刹那间,在我们面前英雄是那样的高大,庄严,巍巍身影化作雄伟的井冈山.回视井冈山,处处是惊心动魄的战场.漫山遍野的井冈翠竹,仿佛是红军战士高高举起的刀枪.望着波澜壮阔的大江,怎么能忘记高山上的源泉.身在雄伟的井冈山,怎么能忘记率领着勇士们跨过的万水千山.随着暮色渐渐来临,我们回到了驻地.迎接我们的是神往以久的红米饭、南瓜汤.也不知是同志们太累了,还是这红军饭太香,用风卷残云来形容绝对是再恰。
红色革命圣地井冈情作者:吴迪来源:《理财·市场版》 2018年第9期6月22日,在单位的组织下我踏上了井冈山这片红色革命圣地。
进入井冈山,映入眼帘的是纯净的天空,郁郁葱葱的山脉,飘扬的红旗,到处呈现出一片安静和谐的景象,已读不出当年残酷的斗争痕迹,感受不到当年轰隆隆的枪炮声,想象不出当年条件是多么艰苦。
跟随导游讲解的那首《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走进了井冈山革命历史。
两天的教育培训时间里,身穿红军服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毛泽东旧居、小井红军医院、重走了朱毛挑粮小道、黄洋界哨所、聆听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使我深深感悟了井冈山精神,追寻了革命先烈的足迹,体会了红色传承的意义。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解说员通过声、光、影结合的形式带领我们感受中国革命发展历程千难万苦。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黄洋界保卫战,此次战役红军以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轰击敌军,各山头的革命群众,在铁桶里放炮竹,充当机关枪,让敌军以为是红军主力部队回来了,连夜撤逃,成功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战士们勇于创新、团结一致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力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在新时代审计形势下,审计工作面临新特点、新目标、新任务等诸多挑战,我们审计人员就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实践,以新的理念、新的姿态、新的举措努力实现新时代审计工作要求,全面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责任担当,不断适应新时代,创造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在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纪念碑下,我们聆听着发生在小井红军医院悲惨壮烈的英雄事迹,体会到了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和坚韧的革命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防止“缺钙”,防止得“软骨病”,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寻访红色圣地,探忆峥嵘岁月作文800字示例文章篇一:《寻访红色圣地,探忆峥嵘岁月》“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每当这激昂的旋律在我耳畔响起,我的心中就涌起一股热浪,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些革命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场景。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了一个特别的地方——井冈山。
那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圣地,是革命的摇篮!一踏上这片土地,我就被那郁郁葱葱的山林和清澈见底的溪流吸引住了。
“这地方可真美啊!”我不禁感叹道。
爸爸笑着说:“孩子,这美丽的背后,可是有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呢!”我们首先来到了黄洋界。
站在哨口,望着那陡峭的山势,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英勇战斗的身影。
“哎呀,他们怎么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打胜仗呢?”我不解地问。
妈妈摸着我的头说:“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接着,我们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那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照片,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看着那些破旧的衣物、简陋的武器,我心里沉甸甸的。
“这得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啊!”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了一位老爷爷。
他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
他给我们讲起了当年的故事,“那时候啊,条件可艰苦了,吃不上饭,穿不暖衣,可战士们没有一个退缩的!”我瞪大了眼睛,听得入了神。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处烈士纪念碑前。
我恭恭敬敬地献上了一束鲜花,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些烈士们多伟大啊,要是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这次的井冈山之行,让我深受触动。
那些红色的记忆,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可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付出生命的先烈们。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一定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那峥嵘岁月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示例文章篇二:《寻访红色圣地,探忆峥嵘岁月》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最近去了一些超级特别的地方,那些地方就像一本本活着的历史书,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心灵的洗礼前进的动力——记江西井冈山之旅假日,我们五个人前往江西井冈山红色革命圣地。
当我们踏上这块红色故土时,就感觉到了历史的风云在这里重现,当年的炮声仿佛在耳边回荡。
走进杜鹃山景区,乘坐亚洲第一索道,全长5200米,大约半小时到达被称为最值钱的井冈山五指峰。
海拔1438米,它是井冈山的第一雄峰,群峰竞秀、山石奇特、飞瀑流泉、云海翻滚、奇花异草、神奇非凡。
面额100元的第四版人民币背面,那雄浑的群山,就是井冈山的五指峰。
站在五指峰看云海,另有一番情趣,那神奇飘忽的云雾,像舞台上的帷幕,少女的衣裙,悄丽多姿。
沿着盘山公路前往黄洋界哨口工事,绕过山道弯口,茫茫云海中一座丰碑耸立在山峰之上,这就是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一词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朱德同志题写的“黄洋界”,一并镌刻在横碑的花岗石上和竖立的纪念碑上。
在黄洋界战役中,我军设壕沟、用毒竹针并通过很多巧妙的办法击退了敌人多次疯狂的进攻,获得了胜利。
国民党痛恨到骨髓,发誓不放过一根草,要井冈山人换种。
站在防御工事面前,也无法想象当年战争之残酷,一个营的兵力要阻止四个团的进攻,许多黄洋界保卫战役的指挥者,在此战役中牺牲,可见新中国的建立,有多少热血儿女铺路?来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博物馆以声、光、电和实景模型等现代手法,再现了当年井冈山革命的历史风貌。
丰富的馆藏、生动的解说,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探索的历史。
毛主席用过的油灯、朱德挑粮的扁担、少先队员的袖章、革命伉俪的信件……这些革命时期的历史物件引起我们驻足细看、低头沉思。
我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仿佛心在一起跳跃,血又在一起沸腾,刹那间,在我们面前您们又是那样的高大、庄严,巍巍身影化作雄伟的井冈山。
井冈先烈回眸笑,擎旗自有后来人。
历史不会忘记,如果没有这块红色的土地,就不会有今天的大好河山。
我们要弘扬和继承井冈山精神,使之在新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井冈山红色故事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大家分享那些发生在井冈山的红色故事。
井冈山,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力量的源泉。
在那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无数英勇的战士和坚定的革命者,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前赴后继,奋勇拼搏。
他们的故事,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曾记否,那是 1927 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
当时,敌强我弱,形势严峻。
但是,革命的火种并没有因此熄灭。
毛泽东同志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在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他深入农村,访贫问苦,了解农民的疾苦和需求。
他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希望,纷纷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在井冈山,有一位名叫王佐的绿林好汉。
他原本占山为王,但在毛泽东的感召下,毅然投身革命。
他带领他的队伍,与红军并肩作战,为保卫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一位女英雄贺子珍,她勇敢无畏,积极参与革命斗争。
在战斗中,她毫不畏惧,冲锋在前,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粮食和物资极度匮乏。
战士们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但是,他们没有被困难打倒。
他们自己动手,开垦荒地,种粮种菜。
他们靠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有一次,敌人对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围剿。
红军战士们在山上坚守了数日,弹尽粮绝。
但是,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放弃。
他们用石头、木棍等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最终,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在井冈山,还流传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比如,一位红军战士为了保护战友,自己身负重伤,却依然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还有一位老妈妈,为了给红军战士送粮食,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的山路。
这些故事,或许只是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的冰山一角,但它们却充分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质。
井冈山心得体会800字2019年井冈山红色之旅心得体会井冈山带给了我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思考、太多的启迪.伟大而又神圣的井冈二字和熠熠发光的井冈精神,注定会永远镌刻在我脑海里,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短短四天时间,异常充实的教学内容和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令我受益匪浅.在井冈山斗争及井冈山精神的专题教学课上认真聆听、用心体会;在袁王绿林好汉和曾志红军后代座谈会上,深刻体会到当年革命斗争形势的艰巨和复杂,深切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在瞻仰革命历史纪念碑,攀登黄洋界哨口,参观小井红军医院等庄严肃穆的革命遗迹时,感受先烈们荡气回肠的英勇事迹,心灵为之颤栗、折服;在重走红军挑粮小道,参观大井朱毛旧居,为当年全军上下众志成城、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所感染.原来只存在于书本上的井冈山历史通过一个个事例鲜活地展示在我面前,如同串起了颗颗散落的珍珠一般,让我对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有了系统的了解,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那些峥嵘岁月已成为过去,虽然风雨洗尽了这土地上的斑斑血迹,虽然烈士墓前已芳草萋萋,但井冈山精神却已成为了永恒.在30个字的井冈山精神中,最令我感到震撼的就是坚定信念.我学习到,无论是反动派的围剿,还是叛徒的出卖,还是敌人的严刑拷打,都没有能够阻止人前仆后继、舍生成仁,没有能够动摇他们的信念决心.小井红军医院130多名战士和医护人员严守秘密凛然就义;红军女战士曾志送子筹党组织经费;牺牲时年仅26岁的伍若兰要我同朱德脱离关系,除非日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的铮铮话语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事例不胜枚举.也只有真正踏上这片红土地,才使我更加透彻理解革命、奉献、无畏等词语的真正含义;才会给我带来如此的思想震撼.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革命先烈在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的磨难中,仍然矢志不渝、坚守信念;也是这样的理想信念激励着革命先烈在经历了惨烈悲壮的战争之后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革命之路.这四个字,是由井冈山的红土地和革命先烈的鲜血所凝炼,它绝不是一个假、大、空的口号.。
井冈山精神讲解词说起井冈山啊,那可是咱们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块儿宝地,红得跟火烧云似的,热乎着呢!这井冈山上啊,有股子精神,就是咱们今天说的“井冈山精神”。
它像一股子清泉,流淌在咱们心里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想当年,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井冈山。
那时候,条件艰苦得没法说,天天都是风吹雨打,吃的穿的,都得靠自己动手。
可红军们不怕苦,不怕累,硬是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跟老百姓们打成了一片。
那时候啊,老百姓们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可他们一看到红军来了,心里头就热乎了。
为啥?因为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帮着老百姓们打土豪、分田地。
你说,这样的队伍,老百姓能不拥护吗?井冈山上的红军啊,不光会打仗,还会种地、织布、做鞋。
他们跟老百姓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感情深得跟一家人似的。
那时候啊,红军们经常说:“咱们跟老百姓是鱼水情,离开了老百姓,咱们就像鱼离开了水,活不了。
”这话啊,说得朴实,可道理却深得很。
井冈山上的生活啊,虽然苦,但红军们心里头却乐呵着呢。
为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干的是一件大事,是为了让老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他们天天都盼着那一天,盼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那时候啊,红军们经常围坐在一起,唱着革命歌曲,讲着革命故事,心里头充满了希望。
井冈山上的精神啊,就是这么炼出来的。
它不光是红军们的精神,也是老百姓们的精神。
这种精神啊,就是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一心。
这种精神啊,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红军们前进的道路,也照亮了老百姓们的心田。
后来啊,井冈山精神就成了咱们中国革命的传家宝。
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每当需要团结一心的时候,咱们就会想起井冈山精神。
它就像一股子力量,激励着咱们不断前进。
就说现在吧,咱们国家发展了,老百姓们日子也过得好了。
可咱们不能忘了井冈山精神啊!为啥?因为井冈山精神是咱们民族的魂儿,是咱们国家的根儿。
咱们得把它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学习它。
走近井岡,走進井岡
閻洪
仿佛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呼嘯的列車被牽引著駛進晨曦中的井岡山站。
海學聯紅色之旅四十位成員
的心也似乎加快跳動。
這是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的清晨。
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不知有多少這樣
的大山。
這裏沒有黃山的壯麗,沒有華山的雄奇,
也沒有峨眉的佛寺,沒有泰山的道觀。
但走進去,
看到茨坪那一片片竹林中分明跳蕩著一團團火樣
的激情;黃洋界的松濤裏隱然滾動著隆隆的炮聲。
在大井一個很小的村落,我們帶著朝聖般的虔誠參
觀了井岡山紅軍領導人的住址。
毛澤東、朱德、彭
德懷、陳毅在這裏點燃了將全中國燒得通紅的星星之火。
門前兩株充滿傳奇,又因而承載了當地百姓
口傳的神秘故事的老樹格外挺拔,引發我們的無限
遐想。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以文獻、雕塑、油畫、照
片、實物、電影等多種形式,讓我們不由得渾身熱
血沸騰,心潮澎湃。
真是" 遙想紅軍當年,朱毛會
師了,雄姿英發!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
在井岡山飯店,紅米飯,南瓜湯,竹筍土雞,
井岡老窖,我們在醉意中,品嘗到了什麼叫"餐餐
味道香"。
第二天淩晨,又似乎是一個清新的天氣,可是很快
又起了大霧,我們登上了雲遮霧罩的黃洋界。
硝煙
早已散去,鼓角也不再相聞。
只有當年紅軍戰士的防禦工事,昂首眺望的迫擊炮,拔地而起的紀念碑,還在那裏靜靜地講述著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第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那條崎嶇的山道也在默默地展示著當年千百條"朱德的扁擔"們留下的足跡。
小井紅軍醫院的條件人們可以想像,但只要你踏進這個院落,撫摸一下那斑駁的板房,你就一定能體會到什麼叫"血染的風采",什麼是刮骨療毒的氣概。
在井岡山鑄幣廠,誕生了第一枚工農政權的"工"字銀元,山溝裏的馬列主義者們在這裏就開始了建立新中國的經濟實踐與探索。
五指峰,大概也因此被選為中國第一版百元大鈔的圖案,從而被朱鎔基總理譽為"中國最值錢的山峰"。
可惜,它又是大半隱在濃霧之中,只有其中的拇指峰向我們展示著其永恆的驕傲。
在龍潭瀑布的山道上,一陣歌聲飄來,"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小心路上有石頭,碰到了阿哥的腳趾頭,疼在老妹的心裏頭","紅軍阿哥你慢慢走,革命成功再回頭,老妹等你長相守,老妹等你到白頭"。
蜿蜒的山路,悽楚的山歌,竟然這樣催人淚下!那麼多的紅軍阿哥離開他們的老妹後,義無反顧地匆匆走入了歷史。
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沒能聽到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天安門廣場上的禮炮。
黃昏中,我們走進了此次訪問的最後一站,也是最震撼的一站,烈士紀念館!從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的部隊踏上井岡山開始,從三灣改編,到朱毛會師;從連隊上第一個黨支部的建立,到紅四軍的誕生;茶陵,寧岡,永新,黃洋界……,兩年多的歲月裏,一共有八萬多位烈士永遠地躺在了這片青山綠水中。
一座金色的紀念雕像,直指蒼天,和著渾厚的山風,仿佛在反復吟唱著"雄偉的井岡山,八一軍旗紅"。
入夜,我們登上南下的列車,似乎都累了,很快都躺了下來。
但我難以入睡,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的腦海能寧靜下來。
歷史的一頁就這麼翻了過去,但我
真的做不到如羅貫中先生那般"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因為我們離那段歷史其實並不遙遠,井岡精神還多少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
在離開大陸出國留學之前,我們每個人都在中小學課堂上讀過"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詩句;也聽過"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豪言。
什麼是井岡精神?滿懷理想,團結友愛,實踐探索,勇於犧牲。
回首看去,我們今天的政治社會環境能有多複雜?我們的經濟環境能有多惡劣?我們的生存、生活條件能有多不順?我們的工作事業能有多大的煩惱?
列車剖開夜幕,一路向南。
井岡山的一代天驕都永遠地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鑄就了那個時代的輝煌。
而我們,在香港這片剛剛回歸祖國十年的土地上,不會辜負了歷史對我們的期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