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安徽名校大联考(一)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7
2014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6.句.)(6分)①肉食者鄙,。
(《左传·庄公十年》)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③,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④,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⑤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⑥,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⑦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⑧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4分)答: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9分)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
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它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
鹦鹉睡觉①把头藏在翅膀下面,②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
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ù,以及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
动物的梦有多有少。
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
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④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告,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3分)颤.()动家chù()哺.()乳(2)根据句子意思,将“偶尔”“常常”分别填入①②两处横线上。
(2分)答:(3)将③画线的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
(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2分)答:(4)在④画线处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可将“”改为“”。
(要求:符合语境)(2分)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4分)(1)我国文学家在《朝花夕拾》中回忆留学生活时,着力写了一位老师和一位朋友。
老师是,朋友是范爱农。
(2)“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出自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
2014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B【解析】(A.“纪律通过荣誉取代了道德责任”只是对原文字面的理解,“组织规则产生了个体行为的正当性”则是对“组织规则成为正当性的源泉”的曲解。
C.“只有遵守组织规则才是正当的”将充分条件误解为必要条件,“只要遵守纪律,就能获得荣誉和道德责任”没有理解“取代了”的含义。
D.“只有遵守纪律,才能获得荣誉和道德责任”将充分条件误解为必要条件,同时没有理解“取代了”的含义。
)2.D【解析】(文章的总体结构为层层深入)3.A【解析】(因果倒置)4.C【解析】(莅:执掌,掌管。
)5.B【解析】定语后置的标识(A他们的/难道C才/竟然,却D用,拿/来,用来)6.C【解析】(杨巍等人再三请皇帝上朝听政,皇帝用谋取名誉来责备杨巍,并非杨巍有沽名钓誉的行为。
)7.(1)皇帝听从了大臣们的请求,安慰留任了杨巍等人并且告戒了谏官们,杨巍于是重新到职处理政事。
(“从”“戒喻”“乃”“视事”各1分)(2)皇帝也怀疑大臣们结成私党,想让谏官揭发他们来杜绝受蒙蔽。
(“朋比”“摘发”“杜”各1分)(3)十七年夏,皇帝长时间不临朝听政,朝廷内外怀疑皇帝因为张鲸不被任用的缘故借口有病不上朝。
(“视朝”“故”“托”各1分)8.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
(2分)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
(1分)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1分)9.(1)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的轻盈娇美、玉洁冰清;(2)拟人,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从侧面表现了梅花美丽可爱;(3)借代,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以奇代凡,形象生动。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0.甲:①致万乘之势②序八州而朝同列③然后以六合为家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⑤为天下笑者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乙:①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萧关逢候骑④石破天惊逗秋雨⑤料峭春风吹酒醒⑥干戈寥落四周星11.(1)灯泡上装置黑布;修建了防空洞;经常进行防空演习;播放关于战争的宣传片。
安徽省名校2014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联考试卷及答案安徽第一卷安徽名校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
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处于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花卉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
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
周秦以后,山川草木开始作为人的生活背景获得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
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提法,和《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成代表。
这种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历史的进步。
《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作为抒发情意的借用物。
《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
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直到今天还影响人们对这类自然物的欣赏。
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
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
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地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王羲之《兰亭集序》写到自己面临会稽山阴兰亭一带有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的美景所产生的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8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8页)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6句) ①肉食者鄙,________________。
(《左传·曹刿论战》) ②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③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④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⑤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⑥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⑦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⑧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9分)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
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
鹦鹉睡觉①_________把头藏在翅膀下面,②_________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
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 ù,以及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
动物的梦有多有少。
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
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④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告,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2014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 B(A.“唯一标准”错。
C.“直接反映出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的高低”说法过于绝对,且与画线句没有联系。
D.说法与画线句没有联系。
) 2. C(A.原文为“电影成为当前我国文化领域中市场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最高的行业之一”。
B.“只要具有消费者至上的服务意识,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就会得到发展和完善”说法过于绝对。
D.“品质经得住考验的产品虽然无法保证能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是却可以做到不偏废社会效益”曲解文意。
) 3. D(A.原文有“从这个意义上说”的限定。
B.“已经完全不符合时代和市场的需要”说法过于绝对,且原文无与“时代”相关的信息。
C.“提高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消费者意识有的时候可以对消费者的需求简单迎合”错,由原文“消费者意识是否意味着对消费者需求的简单迎合,是否是对当前存在的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现象的一味纵容?答案是否定的”可知。
) 4. A(A.谐:和谐。
) 5. B(B.均为副词,于是。
A.介词,因为/介词,由此,趁此;C.连词,表顺承,然后/连词,表转折,却;D.“所”字结构/“为……所……”结构,表被动。
) 6. C(C.依据原文,高祖只是悲痛,并没有同意。
) 7.(1)绍远性情宽厚,气量大,能容人,看上去庄重矜持,朋辈没有谁敢轻慢他。
(关键词:“俨然”“亵狎”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等到齐神武帝兴兵而孝武帝西迁,绍远跟随父亲长孙稚奔赴孝武帝。
(关键词:“称兵”1分,省略1分,语意通顺1分) (3)天子确立八音,这是从先民开始的,百王共同遵守,万世不加改变。
(关键词:“肇”“轨”“易”各1分,语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长孙绍远字师,是河南洛阳人。
年少时名叫长孙仁。
他的父亲长孙稚,是魏朝的太师,录尚书、上党王。
绍远性情宽厚,气量大,能容人,看上去庄重矜持,朋辈没有谁敢轻慢他。
他很喜欢读古代典籍,聪慧过人。
当时长孙稚在寿春做牧守,绍远年幼,刚十三岁。
安徽省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语文积累与综合应用1.【答案】(1)①未能远谋②受任于败军之际③山气日夕佳④潮平两岸阔⑤家书抵万金⑥黑云压城城欲摧⑦月有阴晴圆缺⑧梦回吹角连营(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第一小题都为上下句对接,背过会写字即可得分,这一小题有八个上下句对接的诗句,考生须注意②③④⑥句,有下句要求写上句,有些考生思维会短路。
第二小题为全诗默写,提示考生在备考前,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归类,诗词各种考查题型不可偏颇。
总体上看,这道题的难度不大。
古诗文名句的默写,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2.【答案】(1)chàn畜bǔ(2)①常常②偶尔(3)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
(答“爬行动物和鸟类都很少做梦”亦可)(4)警告警觉(答“警惕”“警戒”“戒备”等亦可)【解析】(1)“颤动”的“颤”读chàn,“哺乳”的“哺”读bǔ,考生同时注意“家畜”的写法,这就提醒考生在备考前,对于常见的字词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另外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如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做字形题,要积累词语,注意书写。
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
(2)“常常”表示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
“偶尔”意思是间或;有时,指偶然发生的,没有计划的,无周期、无规律;个别的。
本题各句所用虽然都是一些常用词语,但判断起来还是有难度,学生只是了解词语大概的意思,对而一些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词义的轻重不甚了解。
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一定要识记一些词语,方法是:一定要具体了解词语的意义,尤其是它使用的语言环境,这样才能正确使用成语。
(3)比如长短句变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变换等。
本题是要求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做这类题型,考生须注意句子一定要符合语境,且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2014届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首发)2014届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首发)程道流的一方蓝天2014届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单位:华普教育研究所语文研究室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第1至第6页,第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卷1~6题,第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1卷7~14题,第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是什么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如此蓬勃的发展?每一位中国电影人都会给出相同的答案——电影产业化改革带来的旺盛活力。
在这轮改革中,电影创作生产过程中高度的消费者意识赋予了中国电影日益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使电影成为当前我国文化领域中市场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最高的行业之一。
“电影票房是观众用脚投票投出来的”,“得观众者得天下”。
电影界的这些行话,形象地道出了电影市场的真谛。
市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由众多具体的、真实的观众构成的。
看哪部电影,不看哪部电影,选择权掌握在每一位观众自己手里。
2014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本答案系涡阳县石弓学区中心学校醉翁先生独立完成,仅供参考!)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6句)①肉食者鄙,。
(《左传·庄公十年》)②,奉命于危急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③,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④,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⑤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⑥,甲光向日金麟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⑦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⑧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9分)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
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
鹦鹉睡觉①把头藏在翅膀下面,②还可能发出低声的叫声。
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ù,以及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
动物的梦有多有少。
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
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④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告,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颤()动家chù()哺()乳(2)根据句子意思,将“偶尔”“常常”分别填入①②处横线上。
(3)将③画线的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
(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4)在④画线处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可将“”改为“”。
(要求符合语境)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2014 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卷)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35 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 分)(1)补写出下列诗文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 6 句)①肉食者鄙,_____________ (《左传·庄公十年》)② 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③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④ 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⑤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⑥ 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⑦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⑧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9分)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
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它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
鹦鹉睡觉①把头藏在翅膀下面,②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
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ù,以及其它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
动物的梦有多有少,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
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④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告,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颤()动家chù()哺()乳..(2)根据句子的意思,将“偶尔”“常常”分别填入①②两处横线上。
(3)将③画线的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
(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4)在④画线处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可将“”改为“”(要求:符合语境)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1)-(2)题。
(4分)(1)我国文学家 _________在《朝花夕拾》中回忆留学生活时,着力写了一位老师和一位朋友。
温馨提示: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9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②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③,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④,背灼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⑤池上碧苔三四点,。
(晏殊《破阵子》)(2)默写刘方平《月夜》,。
,。
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4分)《水浒传》是一部杰出的英雄传奇小说。
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等108位梁山好汉的形象,讲述了大闹野猪林、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________、________等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任意填写两个)。
这些奇人奇事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水浒传》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义旗上写着“________”四个大字,小说鲜明地表现了“________ ”的主题。
4.在“雨的诉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以下资料,你能解决其中的疑难吗?请按照提示完成下列各题。
(16分)(1)李同学在朗读课文《雨说》中的选段:“当鱼塘寒浅留滞(dài)着游鱼 / 小溪渐渐喑(ān)哑歌不成调子。
”张同学听后,对李同学说:“你读错了两个字音,这里“滞”应该读________ ,“喑”应该读________。
(请填上正确的拼音)(2分)(2)王同学用投影向同学们展示了他搜集来的资料:(7分)“窗外的雨如烟似雾,密密地斜织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无声无息中,滋润了大地,滋润了万物。
虽然,她少了夏雨的热烈与狂暴,也不及秋雨的冷峻和肃杀,可是她却有着夏雨和秋雨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她虽然柔弱,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强大生命韧劲。
2014年中考安徽名校大联考(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6.句.)①子曰:“岁寒,。
”(《论语》)②由此观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⑤,悄怆幽邃。
(柳宗元《小石潭记》)⑥,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⑦,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⑧,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2)默写杜甫《春望》的颔联和颈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9分)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shāo()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zhuì(),山也是。
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采,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3分)shāo()zhuì()掠.过()(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2分)(3)“一望无际”中,“际”的意思是。
“生气”的意思是。
(2分)(4)文段中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2分)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4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相关的问题。
……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他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他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
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他面前。
他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选段中的“他”是,这是他途径(地名)遭遇“大虫”。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以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他当过童工,从小在社会底层饱受折磨,后来在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
4.学校开展“书写规范字”为主题的汉字听写大赛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2分)(1)汉字听写大赛前,语文组老师从全校抽查了100位同学,归纳了在汉字书写中存在的问题,整理成下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其中的信息。
(不得出现数字......)(4分)(2)在听写比赛现场,有几位选手出现书写不规范问题,评委老师及时指出,并示范了规范的写法,场下有些同学不以为然:有的同学认为,现在都进入电脑书写时代了我们的手机、电脑等具有先进的汉字识别能力,即使出现书写错误,也可以自动识别并提供可选字库;还有的同学认为,大家网上聊天、发送信息有时还故意用一些网络文字,这些词语都不影响我们的语言交流,只要能表达出主要意思就行了,没有必要吹毛求疵。
针对上述情况,请你就他们对待汉字的态度发表一下看法。
(3分)(3)为配合汉字书写比赛,校广播站准备播出一份广播稿,下面是稿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
(5分)[A]在预赛中,各班级精心组织,同学们积极踊跃报名,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展示了同学们较高的汉字书写水平。
[B]书写规范字对于培养青少年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影响。
[C]为贯彻落实各级教育部门的通知,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我校决定举办第三届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并选拔优胜者参加市级“汉字听写大赛”。
①两处画线句子都有语病,应该将“”删去,把“”和“”对调。
②[A][B][C]语序不合理,应该把[ ]与[ ]调换。
(只填序号)二、阅读 (5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18分)蔷薇几度花丁立梅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
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
这个时节,花开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
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
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
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
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
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
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
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
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
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
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
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
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
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
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
“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
“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
”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
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
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
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
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
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
”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⑪“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⑫“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⑬“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
奶黄的月亮,缺了口。
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
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⑭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
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
”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
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
他看一眼,笑。
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
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
⑮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5.文章第①段中作者说“喜欢那丛蔷薇”,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喜欢蔷薇的原因。
(4分)6.本文采用了的写作手法,作者笔下的蔷薇具有“”的特点,文中的卖糖老人具有“”的特点。
(3分)7.文章第③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4分)8.第⑤段采用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9.最后一段中加点字“此”指什么?联系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4分)【二】(22分)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李雪峰①朋友去远方做事,把他在山中的庭院交给我留守。
那是一座幽静而美丽的院落,在一片苍苍郁郁林子的中间,红砖青砖,院子内外鸟语花香,就像是一幅幽美的风景画。
我尤其喜欢这个庭院的院子,有半个篮球场大,除了临墙的地方扎了一道篱笆种些时令青菜外,其余的地方都空着。
清晨或黄昏时,品一杯茗,搬一把小椅子坐在院子里品茗读书,天空里云舒云卷,或朝阳或落照,耳边是鸟语和缕缕山野清风,这时读一卷旧书,挺有古典的诗意。
②朋友是个辛勤人,院子里常常打扫得干干净净寸草不生。
而我却很懒,除了偶尔扫一扫院子里被风飘进来的一些落叶,那些破土而出的草芽我却从不去拔它,任它们潜滋暗长地疯长。
③初春时,在院子左侧的石凳旁,冒出了几簇绿绿的芽尖,叶子嫩嫩的、薄薄的,我以为是汪汪狗或者芨芨草呢,也没有去理会它。
直到二十多天后,它们的叶子蓬蓬勃勃伸展开了,我才发觉它们不是汪汪狗或芨芨草,叶子又薄又长,像是院外林间里幽幽的野兰。
如果真的是野兰,家有幽兰徐徐绽香,那将多么富有诗意啊。
④暮夏时,那草果然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缕缕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那些兰花一样,只可惜它是蜡黄的,不像林地里的那些野兰,花朵是紫色或褐红的。
我采撷了它的一朵花和几条叶子,下山去找我的一位研究植物的朋友,朋友一看,顿时欣喜若狂,忙问我这花是在哪儿采到的?我同他讲了,朋友欣喜地恭贺我说:“你发财了!”我不解地望着朋友,朋友兴奋地解释说:“这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蜡兰一棵至少价值万余元。
”⑤“蜡兰?”我也愣了。
⑥夜里,我就挂电话把这喜讯告诉了远在南方的朋友。
“蜡兰?一棵就价值万元?就长在我院子的石凳旁?”朋友一听很吃惊。
过了一会儿,他告诉我,其实那株蜡兰每年春天都要破土而出的,只是他以为..它不过是一株普通的野草而已,每年春天它的芽尖刚出土就被他拔掉了。
朋友叹息..说:“我几乎毁掉了一种奇花啊,如果我能耐心地等它开花,那么几年前我就能发现它的。
”⑦是的,我们谁没有错过自己人生中的几株蜡兰呢?我们总是盲目地拔掉那些还没有来得及开花的野草,没有给予它们开花结果证明它们自己价值的时间,使许多原本珍奇的“蜡兰”总是同我们失之交臂了。
⑧给每一棵草以开花的时间,给每一个人以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
不要盲目地去拔掉一棵草,不要草率地去否定一个人,那么,我们将会得到多少的人生“蜡兰”啊!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分)11.文章第②段采用什么方法?与下文有什么联系?(5分)1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划线的句子。
(4分)那是一座幽静而美丽的院落,在一片苍苍郁郁林子的中间,红砖青砖,院子内外鸟语花香,就像是一幅幽美的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