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5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41
人人小站/314design1 绪论1.1 工业机器人简介]1[早在20世纪初,随着机床、汽车等制造业的发展就出现了机械手。
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工业公司安装了第一条汽车零件加工自动线,为了解决自动线、自动机的上下料与工件的传送,采用了专用机械手代替人工上下料及传送工件。
可见专用机械手就是作为自动机、自动线的附属装置出现的。
“工业机器人”这种自动化装置出现的比较晚。
但是自从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问世之后,不同功能的机器人也相继出现并且活跃在不同的领域,从天上到地下,从工业拓广到农业、林、牧、渔,甚至进入寻常百姓家。
机器人的种类之多,应用之广,影响之深,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本课题所指的工业机器人,或称机器人操作臂、机器人臂、机械手等。
从外形来看,它和人的手臂相似,是由一系列刚性连杆通过一系列柔性关节交替连接而成的开式链。
这些连杆就像人的骨架,分别类似于胸,上臂和下臂,工业机器人的关节相当于人的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
操作臂的前端装有末端执行器或相应的工具,也常称为手或手爪。
手爪是由两个或多个手指所组成,手指可以“开”与“合”,实现抓去动作和细微操作。
手臂的动作幅度一般较大,通常实现宏观操作。
工业机器人由主体、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主体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臂部、腕部和手部,有的机器人还有行走机构。
大多数工业机器人有3~6个运动自由度,其中腕部通常有1~3个运动自由度;驱动系统包括动力装置和传动机构,用以使执行机构产生相应的动作;圆柱坐标型工业机器人示意图控制系统是按照输入的程序对驱动系统和执行机构发出指令信号,并进行控制。
由于工业机器人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适应性,能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70年代起,常与数字控制机床结合在一起,成为柔性制造单元或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工业生产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例如在冲压、压力铸造、热处理、焊接、涂装、塑料制品成形、机械加工和简单装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业等部门中,完成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或工艺操作。
第五章机器人驱动系统5.2机器人气压驱动 5.3 机器人液压驱动【内容提要】本课主要学习机器人气压驱动系统,气源装置、气动控制元件、气动执行元件和辅助元件;液压驱动系统及其特性。
知识要点:✓气压驱动系统的组成✓气源装置、气动控制元件、气动执行元件和辅助元件的功能✓液压驱动系统的组成和作用重点:✓掌握气压驱动系统的组成和元件功能✓掌握液压驱动系统的作用难点:✓气压驱动和液压驱动的对比关键字:✓气压驱动、气动三大件、液压驱动【本课内容】5.2机器人气压驱动系统气压驱动系统是以压缩空气为工作介质进行能量和信号传递的技术.气压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空压机把电动机或其他原动机输出的机槭能转换为空气的压力能,然后在控制元件的作用下,通过执行元件把压力能转换为直线运动或回转运动形式的机械能,从而完成各种动作,并对外做功。
由此可知,气压驱动系统和液压驱动系统类似,也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分别为气源装置、气动控制元件、气动执行元件和辅助元件。
5.2.1 气源装置气源装置是获得压缩空气的装置。
其主体部分是空气压缩机,它将原动机供给的机械能转变为气体的压力能。
气压驱动系统中的气源装置是为气动系统提供满足一定质量要求的压缩空气,它是气压传动系统的重要组咸部分。
由空气压缩机产生的压缩空气,必须经过降温、净化、减压、稳压等一系列处理后`才能供给控制元件和执行元件使用。
而用过的压缩空气排向大气时,会产生噪声,应采取措施,降低噪声,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质量。
1 压缩空气站的设备组成压缩空气站的设备一般包括产生压缩空气的空气压缩机和使气源洚化的辅助设备。
图5.16是压缩空气站设各组成及布置示意图。
在图中,空气压缩机用以产生压缩空气,一般由电动机带动。
其吸气口装有空气过滤器以减少进入空气压缩机的杂质量,后冷却器用以降温冷却压缩空气,使净化的水凝结出来.油水分离器用以分离并排出降温冷却的水滴、油滴、杂质等,贮气罐用以储存压缩空气,稳定压缩空气的压力并除去部分油分和水分。
五⾃由度⼯业机器⼈结构五⾃由度⼯业机器⼈结构五⾃由度⼯业机器⼈结构设计1绪论⼯业机器⼈,⼀般指的是在⼯⼚车间环境中,配合⾃动化⽣产的需要,代替⼈来完成材料或零件的搬运、加⼯、装配等操作的⼀种机器⼈。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对⼯业机器⼈所下的定义是“机器⼈是⼀种⾃动的、位置可控的、具有编程能⼒的多功能机械⼿,这种机械⼿具有⼏个轴,能借助于可编程序操作来处理各种材料、零件、⼯具和专⽤设备,以执⾏种种任务”。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过去的⼏个世纪⾥,⼈类在许多⽅⾯都取得了重⼤的进展。
机器⼈技术作为⼈类最伟⼤的发明之⼀,⾃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历了短短的40年,已取得长⾜的进步。
⼯业机器⼈在经历了诞⽣、成长、成熟期后,已成为制造业中必不可少的核⼼装备,⽽且⼯业机器⼈不仅在⼯⼚⾥成了⼯⼈必不可少的伙伴,⽽且正在以惊⼈的速度向航空航天、军事、服务、娱乐等⼈类⽣活的各个领域渗透。
据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和国际机器⼈联合会去年关于世界机器⼈的报告,仅2003年新投⼊使⽤的机器⼈接近10万个,使世界⽬前使⽤的机器⼈总数超过75万。
世界使⽤机器⼈最多的国家是⽇本,约38 .9万;其次为德国(9.1万)、美国 (9万)、意⼤利(3.9万)、韩国(3.8万)、法国(2.1万)、西班⽛(1.3万)和英国(1.2 万),并且报告估计2004年,全世界使⽤的机器⼈总数将超过100万。
我国的⼯业机器⼈发展的历史已经有20多年,从“七五”科技攻关开始,正式列⼊国家计划,在国家的组织和⽀持下,通过“七五”、“⼋五”科技攻关,不仅在机器⼈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取得重⼤突破,⽽且在⼯业机器⼈整机⽅⾯,⼰经陆续掌握了喷漆、弧焊、点焊、装配和搬运等不同⽤途、典型的⼯业机器⼈整机技术,并成功的应⽤于⽣产,掌握了相关的应⽤⼯程知识。
但总的看来,我国的⼯业机器⼈技术及其⼯程应⽤的⽔平和国外的相⽐还有⼀定的距离。
我国⽬前⼤约有 4000台⼯业机器⼈,其中仅有1/5是国产的,其余的则是从40多个国外⼚商进⼝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