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地膜花生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一、地膜栽培花生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1、增产效果1979年我国开始种植地膜花生。
1980年全国地膜栽培2000花生亩,据抽样统计,平均单产达280.1公斤,比露地栽培每亩增产143.7公斤,增产率为51.3%。
近年来,不论地理位置如何,覆膜花生都能高产稳产,超千斤的地块比比皆是,有的小面积种植产量高达740公斤。
经试验:覆膜比不覆膜的花生增产25~36%。
2、经济效益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在播种时虽费工,但盖膜后不需要除草、中耕,终为省工。
同时还能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99年,尉氏县农技站调查,地膜花生比露地亩增112.6公斤,每公斤按2.2元计算,亩增效益247.72元,除去膜和除草剂每亩按30元投资外,还纯增217.72元。
并且效益还与花生成熟期,上市时间关系很大。
覆膜比春播露地播种的花生成熟期可提前10右,比麦套花生可提前1个月左右。
另外,地膜栽培的花生不但产量高,效益好,而且还能提高花生品质。
据测定,其油酸与亚油酸比值由1.49增大到1.69,赖氨酸等八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提高27.87%,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含量提高24.46%。
二、地膜花生增产的原因(一)增温、调温,促进花生生育进程1、增温与提前成熟:提高地温,是促进花生生育进程的措施之一,也是预防春季倒春寒为害的重要措施。
地膜栽培有调节地温的作用,其温度的高低,能随花生生育进程、群体覆盖度的变化而增减。
据测定,覆膜花生生育期0—5cm土层平均地温比露地栽培提高2.5—3.9℃,生育后期高0.6—1.1℃,全生育期平均高1.4—2.7℃。
总省去积温,覆膜花生为3467.6—3528.4℃,比露地栽培增加195.3—370.8℃。
据观察,地温每增加1℃,约相当于2℃的气温的效果。
所以地膜花生,缩短了生育进程,促进了早熟和高产稳产。
2、调温:在花生生育中期为自然高温期,群体覆盖度增大,太阳辐射热不能直接到达地面被吸收,加之地膜的相对不透气性,从而抑制气化热对地面的侵袭,起到了调温作用。
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花生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油料作物,在北方省份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能很好地抵御低温和春旱,促进花生生长发育、改善花生品质和大幅度提高早产,是实现花生种植增产增效的一条好途径。
一、选用优良品种选用花生良种要因地制宜。
生育期130天以上,宜选用中晚熟品种,如亚关1号、鲁花10号等:生育期120~130天,宜选用中熟和中早熟品种,如亚美2号、3号及亚美406等;生育期在120天以下,宜选用早熟和极早熟品种.如四粒红和白沙系列品种。
二、合理轮作花生喜生茬地,重茬和迎茬种植不仅植株生长矮小,而且病害发生较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轮作制。
花生适宜的轮作作物是禾本科植物,如玉米、小麦、谷子和高粱等,切忌把豆科作物作为前茬。
轮作周期为3~4年。
三、选地、整地选择肥力中等以上,土层深厚、松软,保水保肥能力较好的中性沙壤土。
低洼易涝地、沙包地、漏水漏肥以及土壤砂性过强的瘠薄地不宜选用。
整地最好采用秋翻秋耙,深翻20厘米以上,耙细、搂平,除净根茬、石块。
四、增施粪肥结合整地,把计划施肥量一次全部施到地里。
施肥以农肥为主,化肥为辅,做到氮、磷、钾、钙配合施用。
一般亩施优质农肥4000~5000公斤,过磷酸钙1.0~15公斤,硫酸铵7~10公斤即可。
五、做畦地膜覆盖栽培花生,多采用宽畦双行种植。
畦距100厘米、畦面宽70厘米、畦间距30厘米、畦高8~10厘米,呈微拱形。
将畦面搂平后,可进行覆膜作业。
六、覆膜1.备膜。
所用地膜宽幅100厘米,厚度0.005~0.009毫米,每亩4~4.5公斤。
2.喷药。
覆膜前每亩用48%的拉索乳油0.25~0.3公斤,兑水50~75公斤,均匀喷洒畦面。
3.覆膜。
喷药后立即覆膜。
覆膜时将膜展平、拉紧,使薄膜与畦面贴合紧密,四周用土压严实,畦面上每隔2~3米远压一溜土,防大风掀膜。
七、播种1.种子处理。
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不仅能促进种子后熟,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而且能保证出苗整齐,达到苗全、苗壮。
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作者:王恩文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2期摘要:花生为豆科作物,优质食用油的主要油料品种之一,又名“落花生”或“长生果”。
落花生源于山东乳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
本文介绍了地膜花生如何获得高产、稳产及在栽培时要注意的几个技术要点。
关键词: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花生进行地膜覆盖栽培是一种广泛适用的先进栽培技术,对实现花生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有重要作用,要使花生利用覆膜获得高产在生产过程中有七个方面关键技术环节要注意:一、深耕整地,施足基肥土层深厚疏松,一次施足基肥是覆膜花生优质高产的前提。
1、深耕整地。
花生适宜的入土条件是耕作层深厚、排水性好、有机质丰富、有钙质、疏松易碎,未连作过花生的土壤。
花生是最不耐连作的作物之一,因此,花生一定要实行轮作。
首先是春播之前要求高质量的整地。
整地质量与种子萌发出苗及幼苗生长关系密切,所以在整地质量方面要做到深耕、平整、疏松、细碎、湿润。
其次是畦作或垄作。
畦作可以加厚耕作层,有利于根系生长,便于排灌和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操作,还有利于提高土温和通风透光,促进花生生长。
2、施足基肥。
结合深耕整地,施足基肥是花生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花生施肥的主要方法。
花生基肥主要以农家肥为主,适当配合含氮、磷、钾的复合肥。
基肥的用量一般占施肥总量的70-80%。
亩施入的农家肥不得低于2000公斤,45%含量的复合肥不得少于70公斤。
如果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还可以将适量的微肥与有机肥混合施下。
二、选择适宜品种。
实行地膜覆盖栽培的产量水平在不同熟性品种间差异较大,覆膜绝对增产值差异较小,应根据条件和生产水平及茬口选用产量潜力大的优良品种。
如“粤油551”、“汕油71”等,适合于肥水条件较好的水田种植;而“粤油92”、“粤油256”和“湘花生2号”等,适合旱土坡地和病害较重地区种植;早熟品种:大果型、品质优的中花5号,早熟品种:中果型,味质好的中花7号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种植。
覆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作者:兰运财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4年第1期兰运财花生是一种热带喜温短日照作物,花生的果实营养丰富,富含植物油、蛋白质、磷脂等,种植花生的经济效益较高,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途的经济作物。
一、花生的主要生育特性花生属于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为120—180天,生育期需要积温2500—4500℃,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2℃,发芽的最适温度20—25℃。
开花下针期最适温度为25—28℃,低于12℃,开花受到影响,荚果停止发育。
花生整个生育期的需水规律是“两头少中间多”、即苗期、成熟期需水较少,开花期、结果期需水较多。
花生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吸收特点不同,苗期对氮、磷、钾三要素需要较少;开花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比前期多四倍。
二、花生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根据花生的生长发育,可把它的一生分为种子发芽期、出苗期、幼苗期、开花下针期、结果成熟期,各时期对外界条件要求不同。
1、发芽出苗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覆膜花生需7—10天左右发芽出苗,种子发芽出苗需要有适宜的温度、水份和氧气三个方面。
早熟小花生发芽出苗最低温度为12℃,最适宜温度为25—30℃左右。
超过40℃发芽受阻。
花生种子发芽,吸水量要达到种子本身重量的50%左右,到出苗时需要吸收种子重量四倍的水份。
据试验,幼苗发芽出土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壤土为15%左右,沙土为10%。
在满足适宜温度、水分条件下,种子呼吸加强,需要大量的氧气,所以花生种子发芽出土时要有良好的通气条件。
2、苗期:苗期的生长中心主要是生长营养体,同时分化大量有效花芽,所以要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幼苗期花生生长发育最宜温度为20℃左右,花生从播种到开花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16—31%,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0—20%。
花生苗期对氮素营养需要量较大,此期供给充足的氮素有利于根瘤的大量形成和花芽的大量分化,同时还能促进茎枝粗壮,为早花早果打下良好基础。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一、花生地膜覆盖增产原理1、蓄热增温、保温,有效地增加花生前期生长发育所需的活动积温。
使高纬度地区不能种植花的生高产晚熟品种成为可能。
花生覆膜可抢回有效积温230~270℃。
2、减少土壤水份蒸发量,起到提墒保墒,改善土壤水份条件的作用。
由于膜内温度升高,使深层水份不断向上移动,并在上层聚积,形成提墒效应。
凝结在膜里层的水,遇冷形成水珠,再落到的土壤,因而增加土壤墒情。
3、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供肥能力,促进根系发育。
夫肥后避免中耕,风吹再打,使土壤疏松,耕层结构良好,有利于根系的发育。
温湿条件好,更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养分的分解和释放。
4、提高群体光合生产能力。
在花生出苗后外界温度低的情况下,但地膜花生出苗快苗期生长迅速,营养生长比露地花生是、快得多,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大,提高花生群体的光合生产能力。
5、抑制杂草,减少虫害。
地膜花生即节省除草剂,抑制杂草的效果又好,高温作用使杂草叶色变黄白化,枯死。
减少虫害的原因是打破病虫害固有的寄生规律,尤其是对地下虫害的防治效果更好。
二、地膜花生的增产潜力地膜花生一般在自然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水平等各项配套措施较好的前提下,比常规栽培增产40~80%是很有把握的。
即公顷多产花生1000~2000公斤。
投入增加1200~1500元。
按每公顷荚果售价3.5元计算、公顷增收3500~7000元,扣除1500元投入纯增收2000~5500元。
三、选择适宜的地膜地膜厚度适宜,宽窄依垄距而定。
扶余当地习惯扣膜是两垄一起覆,垄宽65厘米,一般选幅宽1.2或1.3米,。
厚多为0.007㎜或0.008㎜。
四、栽培技术要点(一)品种的选择1、选择标准:生育期在120~130天。
活动积温2500℃左右,增产潜力大、抗性强、不早衰的高产稳产品种,多为白粒型。
2、参考品种:根据近两年经验推荐下列品种供参考,花育22、花育24、鲁花12、鲁花14、丰花2号、花育16、花育17、丰花1号等,以上品种生育期一般都在125~130天。
花生盖地膜后怎样管理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花生盖地膜后怎样管理呢?地膜覆盖栽培花生是一项高产技术,不同的花生品种和土壤类型,应用本项技术的增产效果都较为显著。
下面介绍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的几个要点。
一、花生盖地膜后如何破膜放苗先播种后覆膜的,当花生幼苗顶土时,要及时破膜压土引苗。
方法是用3个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在幼苗上方开一个直径为4-5厘米的圆孔,随即抓一把松散的湿土盖在膜孔上方(不需按压),厚度3-4厘米,以保温、保湿和避光引苗出土。
由于花生出苗速度不一,破膜放苗可分批进行。
如果幼苗已露出绿叶,破膜放苗要在上午9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进行。
二、花生的清墩和抠枝方法当花生有2片复叶展现时.要及时清除膜孔上的土堆,露出子叶节,主茎有4片复叶时,要及时检查并抠取压埋在膜下横生的侧枝,使其健壮发育。
始花前需进行2-3次。
三、盖膜花生要及时防治病虫害覆膜花生由于农田生态条件发生了一定变化,苗期的蚜虫、蓟马,中期的棉铃虫、叶斑病、锈病和蛴螬等发生早,为害重,要注意及时防治。
四、花生盖地膜后要注意防徒长覆膜花生由于生长环境条件的改善,植株生长发育旺盛,生育中期易发生徒长,甚至倒伏。
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当株高达到40-45厘米时,要及时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以控上促下实现高产。
常用的植物生长抑制剂有多效唑浓度为(50-100毫克/公斤)、壮饱胺(20克/亩)、花生增产剂(200-250克/亩)等。
五、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根外追肥技术为防止覆膜花生后期早衰,延长地上部叶片功能期,在花生中后期要在叶面喷施l%-2%的尿素溶液或磷酸二氢钾溶液或其他叶面肥。
连喷2-3次,间隔7-10天。
六、花生栽培要适时收获覆膜花生一般比露地花生早熟一周左右,应及时收获。
收获过晚,不仅容易落果,收获困难,而且会增加腐果和虫咬果的比例,降低花生产量和品质。
收获过早,大量荚果尚未完全充实饱满,秕果比例增加,同样不利于花生产量和品质。
花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王传波王新早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01期
摘要通过3年部级花生万亩高产创建,总结出了春夏花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整地起垄与三沟配套、覆膜与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适合在黄淮花生主产区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花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2.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034-01
赣榆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北、西与山东省接壤,东临黄海,为江苏省花生主产区,栽培历史悠久,常年种植春、夏花生1.87万hm2,从2010年起连续3年承担部级花生万亩高产创建,平均产量达到6 388.5 kg/hm2以上,由此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花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以期为该区花生栽培提供参考。
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花生覆膜栽培选用适宜品种,是充分发挥其饱果成熟期温(结果层温度增加),光(叶面积大光能利用率高)资源优势,协调“库”、“源”矛盾,从而确保优质高产的关键[1]。
春花生宜选用丰花1号、海花1号等大果、大粒型花生(据试验丰花1号比徐系1号平均增产940.5
kg/hm2,覆膜的百果重增加28~31 g,单株饱果增加1.6~1.8个,出仁率增加1.3%~1.5%)等品种;夏花生选用鲁花9号、潍花8号、花育22等中早熟大花生品种;重点推广徐花13号、花育25号等结果集中的高产大花生新品种,以利于推广花生机械化收获。
剥壳前挑选饱满、具有本品种特性的双仁荚果,晒种2~3 d,剥壳后选用一、二级大粒及色泽鲜艳、活力高的花生籽仁作种,播种前每30 kg籽仁用0.5 kg花生专用拌种剂拌种,或每20 kg籽仁用100 g 多菌灵拌种,防治花生青枯病和地下害虫,以利苗全、苗壮[2]。
2 整地起垄与三沟配套
春花生田在上年晚秋或初冬深耕40 cm,春季耙地时施土杂肥37.5~45.0 t/hm2、碳铵450~600 kg/hm2,起垄施45%优质硫酸钾复合肥750 kg/hm2、熟石灰450 kg/hm2。
夏播花生覆膜栽培可在前茬作物施足肥料的基础上基施复合肥或碳铵450~600 kg/hm2、过磷酸钙600~750 kg/hm2、硫酸钾300~450 kg/hm2,不但可以增加产量,而且可以改善品质;套种花生可在苗期撒施尿素120~150 kg/hm2,有条件的还可基施圈肥30~45 t/hm2。
春花生播前10 d起垄,拉线定行距,单垄行距40 cm,双垄80~85 cm,垄顶宽50~60 cm,垄高10 cm左右,夏播花生免耕播种的也应起垄种植[3]。
三沟配套是防止春花生烂果,夏花生僵苗,进而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一般板面宽3~5 m,三沟配套,沟深深于活土层10 cm;夏季雨水多,夏花生苗期易形成僵苗、黄苗,要在花生齐苗覆膜后及时开挖三沟,排涝降渍;一般畦沟宽40 cm、深25~30 cm,地头沟宽50~60 cm、深30~35 cm[4]。
3 覆膜与适期播种
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养分释放等作用,一般可增产20%以上(据考查,盖膜比不盖膜苗期日均温高2.5 ℃,开花期高2.9 ℃,结果期高3.5 ℃,平均开花要早5~6 d,单株饱果多0.5~0.8个,单株花量多5.2~5.8朵,百果重高21.0~24.5 g,土壤含水量雨后低3.4%~3.9%、雨前高4.3%~5.2%)[5];春播时间以4月25日至5月10日为宜,过早播种易因低温造成缺苗断垄,也会使花生第一茬果遇高温高湿而烂果。
夏播花生应适期早播,可选用麦棵套种和灭茬播种2条途径;套种在5月下旬进行,麦收后锄地灭茬,喷洒72%杜尔除草剂2 250 mL/hm2并立即覆膜打孔破膜[6]。
灭茬播种的在麦收后先旋耕灭茬,然后起垄播种(据夏播花生播期试验,以5月26日播种产量最高,产荚果6 589.5 kg/hm2,随播期推迟产量逐步降低;不同播期覆膜的增产效果以6月16日播种覆膜增产最高,平均比露地栽培荚果增加1 333.5 kg/hm2),一般双垄宽70~75 cm,单垄宽38~40 cm,垄高10~15 cm,穴距15~18 cm,播种13.5万~18.0万穴/hm2,每穴2~3粒,肥地宜稀、薄地宜密(试验结果表明,穴距10 cm的产荚果4 633.5 kg/hm2,比穴距15 cm、20 cm 增产达显著水平)[7],覆膜前用50%乙草胺乳油3 750 mL/hm2+乙草胺伴侣150 g/hm2对水750 kg均匀喷雾防治杂草,机械播种的花生乙草胺应适当加大用量;花生全部顶土至始苗期覆膜,边覆膜边打孔,力争在6月15日前播完[8]。
4 加强田间管理
花生齐苗后应及时进行清棵理苗,拔除田间剩余杂草;生长中期如雨水较多花生旺长,要在株高35 cm左右时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15%多效唑525 g/hm2与25%多菌灵2.25 kg/hm2对水450~600 kg均匀喷雾。
花生生长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防止早衰[9]。
5 病虫害防治
花生叶斑病、锈病、霜霉病等可用50%多菌灵1.5 kg/hm2、20%粉锈宁600 g/hm2对水750 kg喷雾防治;花生齐苗后注意用毒死蜱防治地老虎保全苗;干旱年份苗期易发生蚜虫,可用10%吡虫啉300 g/hm2、5%三氟氯氢菊酯750 mL/hm2对水750 kg均匀喷雾;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暗黑金龟子幼虫孵化期可用50%辛硫磷3 750 mL/hm2和40%毒死蜱3 750 mL/hm2对水4 500~6 000 kg灌墩防治蛴螬[10]。
6 适时收获
及时收获,防止落果,提高荚果和籽仁质量;春播9月
(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4页)
中旬,上部叶片变黄,70%荚果网纹清晰,荚壳硬化,内果皮黑褐色,籽仁饱满,种皮有光泽时收获;夏播花生适当晚收,一般于10月中旬收获。
7 参考文献
[1] 马尚明,吴璇,李奇锐,等.黄土丘陵区花生地膜覆盖种植结果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77-79.
[2] 张英杰,胡予军.黑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7(10):52-53.
[3] 石静姝.春花生地膜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2(3):15-16.
[4] 周洪江,袁赈.沙质土高台双垅地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5):43-44.
[5] 王勤波,徐红丽,吴瑞敏.郑州市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7(4):51-52.
[6] 袁展汽,肖运萍,刘仁根.红壤旱地花生抗旱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34-35.
[7] 李瑞霞,杨光.地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9):40-41.
[8] 彭春瑞,邱才飞,杨成春,等.红壤旱地花生抗旱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2):25-26.
[9] 王才斌,郑亚萍,成波,等.花生超高产群体特征与光能利用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4,19(2):40-43.
[10] 刘爱芝,罗金荣.花生田蛴螬药剂防治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2,17(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