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第2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7.94 MB
- 文档页数:5
么?第二节水的运动第2课时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问题导学主题一世界洋流的分布W活动与探究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流向是怎样的?影响其形成的主要盛行风是什材料:全球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图。
A风向北极90”南极90°―►暖流--A寒流(2)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大洋东西岸的洋流性质是否相同?(3)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流向是怎样的?东西两侧的洋流性质有何差异?主题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委活动与探究材料: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走图中①线用了37 天时间。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走图中②线仅用了20天。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图中③线)比哥伦布航行大西洋早了整整半个世纪。
(1)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的航期比第一次缩短了17天,原因是什么?(2)郑和下西洋一般选择在秋冬出发,原因是什么?(3)洋流除影响航海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有哪些方面?-------------------------------------------------- f t •-1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
(1)该海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如图甲)(2)该海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
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如图乙)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类型影响实例气候热量平衡在高低纬之间进行热量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大陆沿岸气候暖流对大陆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给流经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气候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很大关系寒流对大陆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给经过地区带来低温、干燥的气候秘鲁及澳大利亚西海岸等荒漠环境的形成和沿岸寒流的影响密不可分海洋生物(形成大渔场)寒暖流交汇处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等渔场上升流秘鲁渔场海洋污染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海洋航运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3.渔场名称成因类型洋流北海道渔场寒暖流交汇千岛寒流、日本暖流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北海渔场寒暖流交汇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水秘鲁渔场上升流秘鲁海区冷海水上泛当堂检测读“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完成第1〜2题。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2 水的运动(洋流)教案中图版必修1第二、三课时:《海水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海水运动的几种主要形式;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及分类;认识世界洋流分布,识记重要洋流的名称;了解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绘制世界洋流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和动手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以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意义。
教学重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寒流与暖流的判别;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寒流与暖流的判别。
教法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点拔、启发、引导;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分析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玻璃水槽;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流瓶,打开一看,瓶内有一封来自秘鲁小朋友写的祝愿信。
信?为什么?板书:第二节海水运动【新知讲授】(板书:一、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教师简要讲解海浪与潮汐内容】1、联系东南亚海啸讲解海浪知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域,于当地时间xx年12月26日上午8时发生里氏8.9一头猛兽迅速扑向周边地区,造成了死亡人数超过22万,以及重大的财产损失。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潮引起的巨浪,是海浪的一种,它的出现将给沿海地区居民造成巨大的灾难。
问题讨论:俗语说:无风不起浪。
你赞成这个观点吗?学生讨论:略2、课件展示(Flash动画):月相与潮汐现象。
现象。
当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当日、月、地呈直角关系时,引潮力减少,形成小潮。
【承转】泛是海水运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也是本课要讲的重点内容。
(板书:二、洋流的形成与分类:)【实验观察】水动;加泡沫颗粒,来回吹,水不按一定方向动;用气筒在一个方向吹,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这类似于风海流;水槽内未吹气的地方,水也在流,这类似于补偿流。
《海洋水的运动—洋流》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洋流的模式图或局部大洋图,分析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分析洋流对局部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表资料,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绘制全球洋流模式图,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课堂教学结构设计:1.能将“自学、操作”引进课堂,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
2.设计中能运用自我评价、认知冲突等方式是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心理状态的需要,从而达成教学发展和学生心理活动发展的同步。
3.建立有利于课堂教学双向反馈的结构环节。
4.注重课堂教学结构整体效应的有效发挥——前后呼应、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教学过程设计:六、教学过程设计承接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洋流的存在,进而让学生回归课本,找出洋流的概念和分类。
读概念后,寻找关键词,并在课本用标记落实。
的文字信息的归纳与判定能力探究一: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1.找学生在黑板上划出世界气压带风带分布图2.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介绍印度洋季风洋流)3.让学生自己根据探究成果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4.完成后面练习题海区环流方向(顺或逆时针)洋流性质(寒暖流)分布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北半球:南半球:大陆东部为流-----大陆西部为流北半球中高纬度(副极地海区为中心)大陆东部为流----大陆西部为流回忆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知识,画全球大气环境示意图。
利用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寻找盛行风与洋流的关系。
引导学生建构洋流模式图学生动态的板演以学生实践来印证洋流的分布规律。
复习旧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提取图像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洋流的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了解洋流的概念、动力和性质。
2.通过练一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理解洋流的形成。
2.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能够运用洋流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4.通过画一画,使学生熟记世界洋流分布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新闻“第八大陆”,使学生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
2.通过模拟实验和分组讨论,让学生与它人合作交流和分享,树立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意识到事物是运动的、发展的、联系的,运用运动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图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力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第二节点(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第一课时(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上一节课(水圈和水循环)的延伸,为学习下一节课(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
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地壳的运动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三大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其中大气运动是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水的运动是地壳外力作用的主要动力。
水的运动包括水循环和海洋水的运动,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洋流是海洋水运动的最主要形式,洋流对气候和海洋环境及全球水热平衡有重要的影响,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修掌握的自然地理主干知识。
大气环流的学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上可进行知识之间的迁移,如寒暖流的概念和冷暖气团的概念类似,大气的运动形成大气环流,海洋水的运动形成大洋环流,无论是大气环流还是大洋环流,都伴随热量和水汽的交换。
这样的知识迁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刚步入高中阶段,对于地理的学习缺乏理解和缺乏主动性,我校其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地区,地理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的死记硬背中,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较困难。
《洋流》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学段高中年级高一课题名称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世界的洋流教材书名:高中地理必修一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授课教师信息姓名张衡单位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教学案例设计参与人员分工姓名单位设计者实施者张衡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课件制作者张衡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教材分析“世界洋流”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范畴,也是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气候等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理论依据。
新教材把“世界洋流”置于“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背景下,还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理性思维上无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对规律的总结和地理事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使之成为训练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的有效载体。
课程标准在“必修Ⅰ”中提出的相应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1)结合高一学生,较为单纯,具有一定的表现欲与成就自豪感的年龄和学段特点,为学生搭建学习台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表现和收获。
(2)由于初中地理没有涉及过洋流的相关内容,学生对世界洋流的知识没有学习基础。
(3)地理学科本质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地”和“理”,“地”体现区域性、差异性以及人地关系,而“理”体现为原理和规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非常充分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学科本质。
鉴于以上分析,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找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探求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感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培养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从而为生活学习服务。
板书设计海洋污染:加快净化速度 扩大污染面积 影响地 理 环 境航行:速度、安全海洋生物:四大渔场调节全球水热平衡 气候:暖流增温加湿 寒流降温减湿洋流分布规律。
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参考一、课标导航1.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了解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利意义,用运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讨论问题。
2. 联系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认识风海流的成因和分布,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及主要洋流的名称。
3. 联系实际,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加深对事物之间联系普遍性的理解。
二、教学指要水循环的原理是本节的关键部分。
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关系, 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利用外流河入海、台风登陆等实例,让学生进行判别;或让学生自己举例印证;或进行实验,验证水循环的原理。
洋流部分的教学,叮先引导学生观察分布图中不同海区洋流运动的特点(可以同纬度不同海区,或不同纬度同海区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其共同特征和差异,并落实到分布图中,逐步得出规律,进而绘制出相应模式图;最后引导学生运用风向、地转偏向力的知识来对洋流模式图进行印证。
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对有关的原理进行印证。
在分析案例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案例中的矛盾点进行展开。
在印证原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地图(如“世界洋流分布图” “世界渔场分布图”以及“世界气候分布图”等),注意对分析问题能力与方法的培养。
温故知新新知预习一、水循环1. 概念: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和植物、、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的运动,这种运动过程被称为水循环。
2. 水循环的类型(1) 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包括、、降水、、卜•渗、地卜径流等环节。
(2) 海上内循环是海水形成水汽,在上空凝结形成________________ 回到海洋O(3) 陆地内循环是陆地上的水和形成水汽,水汽冷却凝结形成回到陆地。
3. 水循环的成因(1) 水循环的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变化。
(2) 水循环的外因:和水的构成水循环的能量和动力条件。
4. 水循环的意义:建立各圈层中的密切联系;水分在各圈层间进行着巨大的交换,使水资源不断得到并永续利用。
第二节水的运动学习目标:1.知道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
(重点) 2.理解洋流分布模式,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重点、难点) 3.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重点)一、水循环1.类型及主要环节(1)类型:A为陆地内循环,B为海陆间循环,C为海上内循环。
(2)主要环节①为蒸发,②为降水,③为水汽输送,④为地表径流,⑤为下渗,⑥为地下径流,⑦为植物蒸腾,⑧为降水。
2.成因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
3.意义(1)联系四大圈层。
(2)在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3)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
(4)水资源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1.概念:海洋表层海水大规模的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地运动。
2.主要动力:盛行风。
3.分类(按性质)⎩⎪⎨⎪⎧暖流:洋流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寒流:洋流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4.分布(北半球冬季) (1)洋流名称①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是气旋型大洋环流。
③南极大陆外围:南纬40°附近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海区⎩⎪⎨⎪⎧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5.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①暖流使所经地区空气变暖、变湿,给其流经的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气候,如北大西洋暖流使欧洲的西部形成了温暖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寒流使所经地区空气变冷、变干,给其流经的地区带来低温、干燥的气候,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与沿岸寒流的影响密不可分。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①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各种鱼类提供饵料。
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都是因为寒暖流交汇形成的。
②上升流存在的海区亦可形成大渔场,如秘鲁渔场。
第二节水的运动
第2课时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问题导学
主题一世界洋流的分布
活动与探究
材料:全球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图。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流向是怎样的?影响其形成的主要盛行风是什么?
(2)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大洋东西岸的洋流性质是否相同?
(3)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流向是怎样的?东西两侧的洋流性质有何差异?
主题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
材料: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走图中①线用了37天时间。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走图中②线仅用了20天。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图中③线)比哥伦布航行大西洋早了整整半个世纪。
(1)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的航期比第一次缩短了17天,原因是什么?
(2)郑和下西洋一般选择在秋冬出发,原因是什么?
(3)洋流除影响航海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有哪些方面?
1.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
(1)该海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如图甲)
(2)该海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
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如图乙)
读“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根据等温线的分布判断,该海区位于()。
A.南半球 B.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2.A处与B处对比,说法正确的是()。
A.A处流经寒流 B.B处流经暖流
C.A处洋流由南向北流 D.B处洋流由南向北流
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有关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寒流,②为暖流 B.①为暖流,②为寒流
C.①②均为暖流 D.①②均为寒流
4.形成图中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①经度位置②地形③盛行风④洋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下图所示区域在28°S附近,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洋流L的流动方向。
(2)在图示海域画两条过洋流L的等温线,分别标注T1和T2,其温度值关系为T1>T2,以示意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3)简述洋流L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参考答案
【问题导学】
主题一活动与探究:(1)提示: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其形成主要受信风和西风影响。
(2)提示:不相同。
大洋东岸是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
(3)提示: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主题二活动与探究:(1)提示: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逆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航行,航速慢;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顺东北信风和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航速快。
(2)提示:我国沿海秋冬吹偏北风,此时出发可顺风顺水;北印度洋海区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也是顺风顺水。
(3)提示:气候、海洋生物资源分布、近海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等。
【当堂检测】
1~2.1.B 2.C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为北半球。
第2题,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图中A处有自南向北的暖流经过,B处有自北向南的寒流经过。
3~4.3.C 4.D 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均由低纬流向高纬,属于暖流。
第4题,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对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5.解析:该洋流位于28°S大陆西岸,为寒流。
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增。
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
寒流对沿岸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答案:(1)自南向北流。
(2)如下图(作图标准:箭头方向标对;画出两条曲线并标注T1和T2;符合T1在北、T2在南;两条等温线在洋流处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同向。
)(3)降温减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