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8 鸟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36.8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形式】一、课程名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二、课程类型:人教版三、目标学生:初中七年级学生四、实施时间:根据教学安排【教学目标】1.了解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安排;2.掌握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课程的基本写作技能;3.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教学内容】一、课程简介: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共分为6个单元,涵盖了常见的语文知识。
本教材在字词、句子、篇章等方面做了精心编排,旨在帮助学生逐步领悟语文的魅力,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开拓阅读视野,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课程大纲:1.入门篇——《初识语文》2.字词篇——《汉字的秘密》3.句子篇——《语言运用的规则》4.阅读篇——《阅读与表达》5.文学篇——《文学欣赏》6.写作篇——《写作与实践》【教学策略】1.多元化教学策略: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巩固练习、游戏等教学策略来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2.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提问、互动等方式积极学习,提高语文成绩;3.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2.备齐课本、教学用具。
二、教学设计1.课堂教学(1)解读课文,讲解生字生词、语法知识等;(2)介绍典型的学习方法和技巧;(3)安排组内练习,让学生相互讨论;(4)分发手册,让学生边读边做。
2.课后巩固(1)布置课外阅读、作文、写日记等任务;(2)提前为第二次课做预习。
三、教学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解答学生疑问;3.布置下次课的作业。
【教学评估】1.学生上课听讲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2.教学反馈、学生课堂表现;3.学生的考试成绩、总评成绩。
【教学建议】1.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学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2.考试成绩是一种评价学生语言能力的指标,但学生的语文教育不应依赖于考试。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七上)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审核人:第一课时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1.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2.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课文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法,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诗词。
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
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
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总的来说,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
【知识链接】(5分钟)《春》1.作者及其散文: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
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2.复习散文知识(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18)我的白鸽——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作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中篇小说集《初夏》,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2.写作背景:1988年,陈忠实把妻儿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
四年的艰苦写作,陈忠实每天都要经受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他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
1992年,陈忠实终于完成了《白鹿原》这部巨著。
3.词语解释:惬意:满意,称心。
蜕变:形质发生改变或转化。
邋遢:肮脏,不整洁。
亭亭玉立:花木主干挺拔或女子身材修长。
文中形容姿态端正美好。
风烛残年: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
文中指即将不再存在。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知识小练】1.阅读语段,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在骊_________山之巅,夕阳将白鸽有点儿lā to_________的羽毛镀上一层金色。
经过风雨的洗礼后,白鸽的眼神更加坚定。
我不禁感慨万分,面对人生风雨,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脚步,经历tuì biàn_________,就能排解_________心中的烦忧,生活也会变得hu ò lǎng_________起来,就能像那只白鸽一样,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感受那份真正的惬_________意。
2.编辑们准备从书法作品中搜集单字组成宣传册标题,就“朋友”二字的选择展开了讨论。
请你依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A. B. C. D.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秋日里的菊花正在争奇斗艳呢,有的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小伙子。
B.年方四十的王刚本来身强体壮,不幸被查出身患癌症,一下子步入了风烛残年。
C.登上泰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绿水如带,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
第五单元第十八课《狼》第1课时一句话目标顺畅地朗读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并翻译课文:一、课前一赛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缀.(zhuì) 行积薪.(xīn) 大窘.(jiǒng) 随声附和.(hè)B苫.(shàn)蔽倚.(yǐ) 眈眈.(dàn) 惟妙惟肖.(xiào)C.少.(shào)时尻.(kāo)尾狡黠.(xiá) 暝.(mín)D.顷.(qīng)刻变诈.(zhà) 驰.(chí)担假寐.(mèi)2.下面是对本文文体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B.本文是一篇随笔札记。
C.本文是一篇笔记体小说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二、独立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介绍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人,他一生不得志,十九岁参加科举考试,中过秀オ,此后却屡试不第,始终没有考上举人。
中国文学史上的古典名著《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2)自由大声诵读全文认一认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缀.行屠大窘.苫.蔽成丘弛.担持刀眈眈.相向目似瞑.狼亦黠.矣(3)教师范读、领读课文;读一读1.师选一节进行读法指导。
2.起立接力读一段(小组赛读,评出最佳小组授予“矛盾朗读奖”)3.男女生接力读2段,pk出胜方。
4.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本组之星,各自赛读一段,评出前3名,授予朗读之星。
三、合作互助+展示引导学习译一译小组内自由读课文,小组长安排好翻译任务。
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己疏通文意,找出不会理解的字词句。
12,我看到了一只猫。
”3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归纳、设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
”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3.重点朗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拓展延伸】,我想说:。
”123. 自拟格言:【达标检测】一、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18 鸟教学目的:1.积累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重点:生动的语言难点:托物言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诗词中有哪些描写鸟的诗句?说出来(生说诗句)……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充满生机。
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给人悲苦,为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作品,去品味一下吧!一、文学文化常识:1.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笔名秋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
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
1923年留学美国。
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
1949年定居台湾。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
2.主要作品:杂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杂文》《实秋杂文》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3、4集) 《清华八年》《秋室杂忆》等.翻译书目:《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 《威尼斯商人》(剧本)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等.3.“雅舍”是指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友人合住的六间陋室,是作者避乱隐居之所。
狼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2.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
(重点)3背诵全文。
(难点)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
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本文选自《聊斋志异》。
“聊斋”是指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给加点的字注音,再自己朗读。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词:(1)之: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敌: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盖以诱敌()(3)止:①一狼得骨止()②止增笑耳()(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②狼不敢前()4.解释下列词类活用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全册导学案目录目录 .................................................................................................................................................... (1)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 ..... (2)二、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 (7)三丑小鸭(二课时)........................................................................................................... . .. (10)四诗两首二课时.................................................................................................................... . . . . . (14)五伤仲永(二课时)....................................................................................................................... . . (18)六黄河颂(两课时)............................................................................................................... . . (22)七最后一课(两课时)................................. . . . (26)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 . . . (32)九土地的誓言(一课时).................................. . . (36)十木兰诗(二课时)................................... . . (40)一一邓稼先(二课时).............................. . . . (42)一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二课时).... . . . . (46)一三音乐巨人贝多芬(二课时)........... . . . (50)一四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 . . . (54)一五孙权劝学(一课时)......................... . . .. (56)一六社戏(二课时).............................. . . .. (58)一七安塞腰鼓(二课时).................... . . . .. (62)十八竹影............................................. . (66)一九观舞记........................................ . . .. (68)二十口技..................................... . . . . (70)二一伟大的悲剧(二课时).... . . . .. (74)二二荒岛余生(二课时)......... . . (78)二三登上地球之巅(二课时).... . . . . (82)二四真正的英雄(一课时)...... . . . (86)二五短文两篇(二课时)......... . . . . . (89)二六珍珠鸟(一课时)........... . . .. (93)二七斑羚飞度........................... . . . (95)二八《华南虎》..................... . . . (97)二九马(二课时)............... . . . . .. (99)三十狼(二课时)............. . . . . . (103)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有压力就有动力,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一单元导学案1.《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导学重点】理解海及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导学难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课时】一课时【预习导引】1.掌握字词,扫清朗读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或多音字)注音。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诱(yòu)惑喧(xuān)腾一瞬(shùn)间(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隐秘:隐藏,不对外表露。
②诱惑:吸引、招引。
③喧腾:喧闹沸腾。
④一瞬间:一眨眼的时间,形容非常短暂。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不属于重要作家,故此环节也可以省略)王家新,出生于1957年,湖北人,诗人。
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等。
3.认真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思考下列问题: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山”象征重重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境界。
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4.在文中圈画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初中生活充满了憧憬。
追求美好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共同的理想。
诗人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了诗歌《在山的那边》。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
长大后,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2020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1 春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2、学会写景的方法——含感情,抓特点,用感官。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
难点:学会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
第一课时一、预习成果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ùn()wǎn()转酝酿()()liáo()亮hōng()托应和()()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3、本文作者(),字(),是我国现代著名()家、诗人,民主战士。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
答案:1、润宛yùn niàng 嘹烘hè2、欣欣然呼朋引伴花枝招展舒活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朗读2、自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_______春第二部分(第2-7段):_______春宏观勾勒(第2段):具体描绘(第3—7段):春_____ 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图、春_____图第三部分(第8—10段):_______春3、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提示:每个层次总结一句,概括格式:人(物)+事件我盼望的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讨论具体分析:1、再读课文,寻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在课本上勾画。
2、简单谈谈某个句子为什么生动形象。
提示: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子的修辞、词语的使用等方面入手。
19大雁归来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熟记“缄默”的“缄”、“迁徙”的“徙”、“凋零”的“凋”等字的字音字形。
2.了解大雁的野性,品味文章抒情性的语言,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自主学习1.搜集关于作者利奥波德的资料,写成200字左右的简介。
2.书写下面的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雾霭.()缄.默()迁徙.()赌.注()沼泽瞄准盘旋喧嚷邀请凋.零()枯燥课堂探究1.《大雁归来》结尾写道:“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这里的“野性”可以理解为难以驯服的性情,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性情。
那么,大雁的野性体现在哪些方面?(1)大雁归来的季节是。
(2)大雁飞行的路线是。
(3)3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会。
(4)11月份的大雁。
(5)大雁特喜欢寻食。
(6)大雁常以只或列队飞行。
(7)4月的夜间,大雁会在沼泽中。
2.品析下面描绘大雁的语句,写出你对大雁心理的感受。
(1)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不再有猎枪埋伏的岬角和小岛,向每个沙洲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2)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稳住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3)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
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
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3.品读作者描绘3月的大雁的句段,简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素养提升请同学们设计一条以“保护动物,关爱自然,与自然界和平共处”为主题的广告或标语。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导学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设计,已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仅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一)《我的老师》导学案【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2、找出文中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对烘托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重点】1、教育的作用——教育能改变人的命运。
2、文中侧面描写和反衬的作用。
【学习难点】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以及老师对学生的爱。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二)【自主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海伦·凯勒及安妮·沙莉文的生平经历,并摘录要点。
解决方法:学生自主上网查阅资料,课前教师补充,点拨重点,营造情境,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2、给加点生字注音:纳闷( ) 预兆( ) 无垠( )琢磨( )毛坯( ) 绚丽( )解决方法:通过第二课时课前听写检测。
3、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写沙莉文老师教我学知识:教导“我” ,教我热爱大自然和教我懂得;高度赞扬了老师的教育技巧与爱心,表达了我对老师的之情。
解决方法:通过提问若干学生,教师小结,达到预设目标。
【合作探究】1、莎利文老师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你觉得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解决方法:第一小问,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引导学生从原文找答案,师生交流;第二小问,通过提问若干学生达成预设目标,此问只需学生答出其中一两点即可。
2、她对海伦·凯勒产生了什么影响?解决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从原文找答案,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老师小结。
3、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在文中几乎没有直接抒发,但我们在文章处处可以看到作者对老师的感激。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春》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声情并茂,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清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自主学习】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自华,号秋实,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酝酿..()黄晕.()披着蓑.()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笠.()抖擞.()【设问导读】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巩固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迷藏.()宝藏.() A zàng B cáng(2)散.步()散.在草丛里() A sǎn B sàn(3)薄.烟()薄.弱()薄.荷() A bò B bó C báo(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A hé B hè C huò D huó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初中语文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鸟》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鸟》的文本。
2.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木和鸟类,引起学生对鸟类的兴趣。
2. 询问学生对鸟类的了解和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课文《鸟》两遍,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鸟》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学生分享对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教师总结和归纳,强调对自然环境和动物保护的重视。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文《鸟》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一次写作练习。
2. 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思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3.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和给予反馈。
五、分享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悟。
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和技巧。
3.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交流,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对自然环境和动物保护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反思,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鸟类活动,增强学生对鸟类和自然环境的认识。
2. 开展学生鸟类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动物保护的意识。
18
鸟
课题鸟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鸟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学习散文如何以“文眼”贯穿全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对鸟的态度。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中寄予的作者的希望。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中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读准字音
昂藏.(cánɡ) 栅.栏(zhà) 抟.扶摇(tuán) 鸟啭.(zhuàn)
呱.呱(ɡū) 嘹.亮(liáo) 曳.(yè) 长喙.(huì)
干瘪.(biě) 丰腴.(yú) 倏.地(shū) 迷惘.(wǎnɡ)
伫立(zhù) 魁梧(kuí wú) 蓦然(mò) 料峭(qiào)
战栗.(lì) 戟.张(jǐ ) 羽翮.(hé ) 秾纤
..(nónɡ xiān)
鸢.鹰(yuān) 瞵.视(lín ) 跼蹐
..(jú jí ) 窗棂.(línɡ )
感喟.(kuì ) 鸱枭
..(chī xiāo) 褴褛
..(lán lǚ) 斑斓.(lán)
辨清字形
瞵(lín)瞵视斓(lán)斑斓喟(kuì)感喟暇(xiá)不暇
磷(lín)磷火澜(lán)波澜谓(wèi)称谓遐(xiá)遐想
嶙(lín)嶙峋谰(lán)谰言猬(wèi)刺猬瑕(xiá)瑕疵理解词语
昂藏:形容仪表雄伟。
曳:拖
斑斓:灿烂多彩。
啭:鸟鸣声。
客愁:旅人怀乡的愁思。
丰腴:(身体)丰满。
瞵视:瞪眼注视。
瞵,瞪着眼睛看。
倏地:迅速地。
感喟:感叹。
喟,叹气。
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戟张:文中形容鸟的羽毛像戟一样张开。
跼蹐缩缩:因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
跼蹐,局促、拘束。
缩缩,畏缩的样子。
秾纤合度:胖瘦合适。
秾,丰满、肥胖。
纤,瘦小、瘦弱。
合度,适宜。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写鸟的诗歌,大家能把这些诗句说一说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著名作家梁实秋的《鸟》。
新
课
展
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类鸟?作者对鸟是什么样的感情?
分为四类: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令人憎恶的鸟;令人悲苦的鸟。
对鸟有同情也有喜爱。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2):写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新
课
展
开
2.小组讨论前面五段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段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这两种矛
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如果说前面五段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鸟的话,那么后面两段却是在诉说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3.文章第二、七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运用反衬手法,用笼中鸟、寒鸦、鸱枭反衬生活在自由天地中那些鸟的可爱,同时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囚禁似的笼中养鸟的做法。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发人深思,回味悠长,深化了主题。
4.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
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对再也看不到鸟儿的魅力的遗憾。
【把握文章主旨】
品读课文,说说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本文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
写
作
方
法
运
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文中在描写鸟的时候运用了许多的比喻,在描写鸟的声音时,“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将鸟叫声比作合唱与交响乐,突出了鸟叫声的悦耳动听。
此外还有“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等,这些比喻生动、形象、逼真,揭示了文章作者爱鸟的主旨。
2.巧用对比,发人深省。
作者开篇第一段即写出“我爱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全文以此为基础展开,写了“我”
爱鸟的声音,爱鸟的形体,爱鸟时而给人的悲苦之感,但最后却写道“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前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引人深思。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你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写现在的生活与小时候相比有哪些变化?200
字左右。
教
学
板
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
教
学
反
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把握得较好:把握了文章的特点,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充分的阅读和讨论,学生感悟到了散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语文知识教学基本落实,学生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得到体现。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个别基础不好的学生,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多关注基础不好的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真正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方法指导:
概括特点,把握作者感情
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灵魂,要品味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应从全文的角度入手。
素材积累:
写鸟的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