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修辞手法及文章表现手法
- 格式:docx
- 大小:23.24 KB
- 文档页数:2
表达方式有五种:(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表现手法主要分为三大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描写手法分为: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它分为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修辞手法:略说明方法有:(1)举例子。
(2)分类别。
(3)列数据。
(4)作比较。
(5)画图表。
(6)下定义。
(7)作诠释。
(8)打比方。
(9)摹状貌。
(10)引资料。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西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修辞手法有哪些表现手法有哪些答:常用修辞方法1.比喻(即"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1>明喻(甲象乙):例:共产党象太阳。
<2>暗喻(甲是乙):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例: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
(喻"猫爪子印")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例: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把帝国主义写成兽类了) 3.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或短语)组成一对句子,把两方面的意思突现出来。
例:横眉冷对千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例: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5.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例:有的人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6.反复:为了强调某事物或感情,使同一词语或句子再次出现(可连续,也可以间隔出现)例: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7.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一:我摸摸那条棉被……,简直象纸一样单薄。
例二:就是我活到八十岁,胡子三尺长……8.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
例: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9.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例: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10.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己的文章里。
修辞手法知识:修辞手法大汇总——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运用场景介绍修辞手法是指修辞学上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通过使用语言表现手法来使语言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让人们对语言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使用修辞手法能够让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提高文章的质量。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场景介绍。
1.比喻手法比喻(Metaphor)是通过把一个事物或概念和另外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使前者更加生动、形象化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可以判断词语或者修辞语词本身内在属性或特点,从而对其含义深入阐释。
常见的比喻手法有直接比喻和暗喻。
2.拟人手法拟人指将非生物或非人物等赋予了人类特质和行为,使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征。
拟人手法使得所描述的对象更加生动、具象,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例如,“树叶低垂着头”、“月亮害羞地藏起来”。
3.排比手法排比是一种通过列举并排的多个相似或反义的词语或短语,以点明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或突出某一方面特色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排比手法有对比排比和平行排比。
“浩如烟海,奔腾如江河,来来往往如潮水”的比喻即是对比排比。
4.倍增手法倍增是通过重复并增添语义的方式,突出语句的重要性或增强语句的感染力,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倍增手法包括迭称、排比、反复等。
“我走路时,采撷文字,观察满街,听风听水,见微知著,看见美丽的风景,触摸心灵的震颤”中的迭称就是一种倍增手法。
5.比拟手法比拟是将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进行比较,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似或对比之处。
比拟让读者对文本含义产生思考和想象,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比如“他就像一只野火,在树林里快速地燃烧着,烧出了一条通往山顶的路”。
6.夸张手法夸张是指对某一事物或个别要素的特点进行无限度的扩大和夸张,从而达到一种强烈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
夸张常用于描写感情、风景、事物的感受等场合。
例如“他生气得漫天冒火,大闹了一场”、“这个任务重大,难度极高,基本无法完成”。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
5.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纲陈述: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观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小说阅读: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称为小说三要素。
考点题型均是围绕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这一核心。
2.阅读策略(1)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主要考察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可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常见提问方式: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
②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意义)。
答题模式:文章通过(描写方法)的描写方法,如(举例说明),突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或形象)(2)把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归纳及说明诗歌的写作技巧篇一修辞方法: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等,还要注意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
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其他写作技巧:例如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附:写作技巧写人看似简单,实际很难。
因为要写一个人容易,但要突出他的个性特点,让他在自己的笔下与众不同,就不那么容易了。
加之中考时往往可以避开,同学们平时自然就对这类少了关注。
其实,写的技巧往往是相通的,只要你做有心人,在你的心中、笔下,一定会有一个个神采奕奕的面孔诞生的。
正如我们读名著往往记得最牢的是人物形象,写好人物,也将使你的文笔生辉。
这里就介绍几个写好人物的方法,或许对你会有一点儿帮助。
一、表里如一,细节激活。
要写好人,就不能光注意外表,还要善于通过外表展现内心世界。
因为一个人外在的言行往往流露着内在的心理,所以在写人物的言行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都应时刻想着人物与之相应的心理。
言为心声,行即神形,一个细节,或许足以激活一个人物,激出一段往事,激发一篇美文。
西施的一笑一颦,美就美在那是真情的流露;东施仿效,则一定反为不美了。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写也正是这个理儿。
二、烘云托月,对比增效。
烘云托月是名家写人常用的一种方法。
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产生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增强表达的效果。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对联表现的是岳王祠里岳飞和秦桧的塑像。
在人物的对比下,青山当然“有幸”,白铁自然“无辜”了,这就是对比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作用1.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2.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
情节发展做铺垫(或者形成对比)。
示例朱自清《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花比作眼睛和星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野花的美丽、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对春的喜爱之情。
拟人辨析把物当做人来写作用 1.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2.表意丰富,表达生动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示例《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排比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近、语气相同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 1.局势整齐,增强气势;2.便于抒情,更有气魄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力地表现了。
的特点。
示例《安塞腰鼓》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高考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终极总结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例析(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2.拟人:概念: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大:概念: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成心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衬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大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似也要晒化缩小夸大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大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概念:把构造一样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概念:字数相等,构造形式一样,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概念: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好似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7.设问:概念: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成心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答复。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根底。
8.反问:概念: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认,用否认形式反问表肯定。
作用: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概念: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常见的表现手法1.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延伸写作的范围,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使主题更深刻;使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2.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虚”包括三种类型:①虚幻世界和梦境,②回忆往事、历史。
③想象、设想之境。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3.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形成反差,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4.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5.正面与侧面相结合: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直接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与物烘托人物,或以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
侧面描写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法国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这样写玛格丽特的美貌的:“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
《口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铺垫:在写主要人物前,先写一些相关的材料,作用是蓄势,蓄情,突出主要人物。
比如《背影》,在写车站送别前,文中写了祖母去世,家道衰落,父亲失业,典当家产一些列不幸事件,这些描写就是为了铺垫后文的父亲车站送别。
7.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8.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白杨礼赞》《海燕》等。
表达方式有五种:(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表现手法主要分为三大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描写手法分为: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它分为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修辞手法:略说明方法有:(1)举例子。
(2)分类别。
(3)列数据。
(4)作比较。
(5)画图表。
(6)下定义。
(7)作诠释。
(8)打比方。
(9)摹状貌。
(10)引资料。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西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一、常见八种修辞手法01.拟人含义: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02.比喻含义: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03.排比含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04.夸张含义: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05.对偶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凝练,意蕴俱佳,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常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伏笔: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4.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气氛等所进行的描写,可以产生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般的艺术效果。
5.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及欲抑先扬。
一般形式: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作者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通过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或先颂扬再贬抑)描写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
6.直抒胸臆: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的一种抒情方法。
7.借景(物)抒情:把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意思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8.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使读者在欣赏文章时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
9.以小见大: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0.设置悬念:设置疑团,不予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是文学中常用的手法,它们的作用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表现手法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来表现文学作品的主题、情感、意境等。
它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手法:
1.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思想,如用莲花象征纯洁。
2. 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差异,如用黑暗与光明对比。
3. 衬托:用一个事物来衬托另一个事物的特点,如用黑夜衬托灯光的明亮。
4. 烘托:通过环境、气氛等来烘托主题或情感,如用寂静的夜晚烘托孤独的心情。
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修饰、调整语言的表达方式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手法:
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如用“像太阳一样的笑容”来比喻笑容的温暖和明亮。
2.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如用“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来拟人化风的柔和。
3.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来强调其重要性或情感强度,如用“天塌下来了”来夸张形容事情的严重性。
4. 对偶:用对称的句子结构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节奏感和美感,如“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都是为了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反应。
(一)修辞手法掌握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⑴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⑵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⑶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⑷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⑸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⑹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⑺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⑻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⑼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⑽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⑾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二)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作用:科学准确的揭示本质特征答题模式:用简明而科学的语言揭示(概括)了××(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加严密、科学。
2、作诠释:介绍或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作用:通俗易懂、给人以清晰的认识,更便于理解。
答题模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什么事物)的×××(什么特性/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读者对×××(它的特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作诠释”与“下定义”的区别:通常两者采用“什么是什么”的模式。
常用写作手法(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只有5种)二、表现手法:对比、类比、象征、衬托、烘托、反衬、比喻、幽默、讽刺、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虚实结合象征、托物言志的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三、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加强语气。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
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C、照应前文D、照应题目E、引人深思6。
常见修辞手法及文章表现手法的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
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
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
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
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
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
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
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
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
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7、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20、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附:
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