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题复习指导(鲁人版) 15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Word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123.50 KB
- 文档页数:9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训练(十五)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2.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③④各不同 D.①②③④都相同3.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善如流C.樊哙从良坐弟走从军阿姨死D.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5. 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木兰当户织有大石当中流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C.臣欺大王之罪当诛犯法当死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6.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B.伐无道,诛暴秦C.臣之所好者,道也 D.道不同,不相为谋7. “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D.吾得兄事之8.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揳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C.度义而后动审时度势D.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张弛有度,文武之道9. 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 D.觉今是而昨非10.“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 B.山重水复疑无路C.王辞而不复 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11. 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决负约不偿城12. 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1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B.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无缘无故C.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D.暮去朝来颜色故君安与项伯有故14.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固请,召有司案图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15. 与“君臣相顾,泣下沾襟”的“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6. 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C.等死,死国可乎 D.长此以往,国将不国17. 与“过犹不及”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C.今公子故过之 D.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18. 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患”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后患无穷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D.故军之患于军者三19.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云霞明灭或可睹C.或王命急宣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20.与“疾言厉色”的“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B.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疾恶如仇21. 与“过犹不及”的“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黄雪梅教学要求: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重点难点:古今异义、同形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教学课时:3课时一、考点阐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1、常见文言实词的范围要注意两点:①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②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
实词规定为120个。
2、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
3、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1)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
2)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3)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4)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5)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二、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①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
②题型:A、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B、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
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三、考点内容:(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
“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①同音通假。
如:“臣愿奉璧往使。
“奉”通“捧”“召有司案图”。
——“案”同“按”②双声通假。
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鲁人版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劝学》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鸿门宴》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19.金就砺则利古:指金属制的刀剑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检查;今:探;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某事物上。
《鸿门宴》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兰亭集序》30.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31.向之所欣古:过去,从前;今: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归去来兮辞》32.问征夫以前路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常见实词归类《烛之武退秦师》说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③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喜欢,高兴)①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辞{ ②停数日,辞去(告别)②辞劳苦(推托)①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②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微①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②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③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劝学》,①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31.绝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④佛印绝类弥勒(非常)④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强①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②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③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④自强步,日三四里(读qiang,竭力,勉强)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假如,如果)⑤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望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名望)⑤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35.闻②博闻强志(见闻、知识)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鸿门宴》①万事如意(顺、随)42.如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单元考点链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理解是解读文言文的关键,如“而刘夙婴疾病”中的“婴”,“乳二世”中的“乳”字。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和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1.语境分析法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简析]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2)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
例如: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简析]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
2.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简析]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3.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简析]“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
4.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1.《孟子》中提到表示在赡养自己的长辈时也应关爱别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要关心别人的孩子的句子是:,。
2.《孟子》中指出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的句子是:,。
3.《论语》中表示爱热爱学习不以向别人为耻的句子是:。
4.《老子》中指福与祸相互依存的句子是:,。
5.《老子》中比喻做事从头做起的句子是:,。
【答案】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易错成语勤温习1.张军广泛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称得上不易之论....的人事改革方案的初稿。
(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此句把成语的意思解释为“不容易”,属语义内涵不明的望文生义。
)2.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是抓住一些明星的一点轶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雄健活泼,此处用于写作,对象错配。
)3.近日,一名27岁中国游客在位于美国犹他州的拱门国家公园游玩时,逞一时匹夫之...勇.私自攀爬60英尺高的红砂岩结构拱石,不慎跌落造成重伤。
(“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此句没有“智谋”和“勇气”之分。
)4.2013年10月底,天津、沈阳、福州等18个城市将加入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平台,加上之前加入的17个城市,全国将共有35个城市的一卡通实现互联,但美中..不足..的是其中不包括北京。
(“美中不足”大体很好,但还有缺点,“美中不足”应该是“美中”的“不足”,北京不属于“美中”。
)5.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地时间27日上午在纽约市内召开记者会时依旧口不择言....,无视历史和事实,声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不会妥协”。
(“口不择言”指情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不假思索随随便便,此句中没有“情急”,对象错配。
——————————————————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全国新课标卷Ⅰ、卷Ⅱ对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两条主要途径:①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设题;②在翻译题中,将重要的实词设为得分点。
此外,断句题(特别是选择题题型的断句题),对特定实词含义的理解是否正确,往往决定断句的正误。
从近些年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设题考查实词的实际情况来看,其选材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原《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详见《附录》),而且,的全国新课标卷Ⅰ,单独考查实词的试题,4个选项的4个词都是双音节词,这是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可以肯定的是,对单音节实词的考查依然是主流,对双音节实词考查的导向意义,应该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点的提示。
考查的重点依然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并且是“常见”的那些实词,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
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该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
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知”通“智”;“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
中学教材里把一些古今字也纳入通假字的范畴(如“莫”是“暮”的古字,现被当作通假字)。
通假字以同音替代最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现今已不同音了。
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生”通“性”,其声母、韵母、声调与现在都不相同了。
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可能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全国新课标卷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典题仅列试题中与讲解相关的部分。
下同。
——编者)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典题解析〗“振”释为“救济”,符合语境。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十五)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
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
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二不要离开课本,应该说我们高中三年的学习,在高考卷上最直接体现出来的,就是课内所学的文言文。
大家一定要牢固掌握三年来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掌握它的常见义项、用法。
三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具体讲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方法指导】一、词的古今异义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微殊”的词,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这类词的演变情况是:1.词义扩大。
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2.词义缩小。
如“今”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词义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4.词义弱化。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如: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列传》5.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史记刺客列传》6.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二、一词多义(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
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
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
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
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义是指后者。
例:(1)战则请从[跟随](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攻伐](3)范增数目项王[眼睛](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换取]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
如说:“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耕”。
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义。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①深奥,深刻,深入。
如:“道理很深。
”②深厚,深刻。
如:“友谊很深。
”③时间久。
如:“夜深人静。
”④浓,重。
如:“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例:指出下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身: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2)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士: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相:本义是“察看、仔细看”,引申义是“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
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面产生的新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势力范围内。
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例:(1)手足情深,焉能或忘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指“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3)草菅人命,纵横乡里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
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应当注意: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不同:某词活用作其他类词,只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仍属于原先的词类。
而词的兼类乃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是词自身固有的,它们各自的用法是固定的、经常的。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1.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先看例句:①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看)②晋军函陵,秦军*南(军,驻扎)③从左右,皆肘之(肘,用胳膊肘撞)④荆人欲聋宋,使人先表雍水(表,做标记)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⑥左右欲刃相如(刃,杀)⑦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笼,用笼子装)我们可以看出,上述七句,都是加线的词是活用的。
而通过分析这些活用的词的环境可以总结出识别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如下:A.两个名词连用,而它们之间又不是并列关系,则前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作动词,后一个名词是它所带的宾语。
例如①②两句。
B.名词前带有副词修饰,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
如③④句。
(说明:“先”表示空间的先后是方位名词,表示时间的先后是时间副词。
第④句的“先”是时间副词)C.名词前带能愿动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⑤⑥句。
D.连词“而”连接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连词“而”只用于连接动词)如⑦句。
不仅名词能活用为动词,名词性词组也能活用为动词,其规律与名词活用作动词相同。
2.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①子路从而后(后,落在后面:“而”连接动词“从”和方位名词“后”)②江水又东(东,向东流去:方位名词受副词“东”修饰)③齐军既过而西矣(西,向西行进:同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以……为先,以……为后:同②)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识别规律与一般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识别规律相同。
其实,形容词、数量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为名词。
(二)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
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表比喻。
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例如: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例①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例②的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
2.表动作处所。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如: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核舟记》)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
例②中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3.表动作趋向。
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
例如: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
例②③中的方位名词“西”“前”,分别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西”“向(往)前”。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
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
例如: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②学而时习之。
(《〈论语〉十则》)例①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
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例如: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伤仲永》)②岁赋其二。
(《捕蛇者说》)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
同样,例②中的“岁”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6.表对人的态度。
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邑人)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以宾客之礼相待。
例中的名词状语“宾客” 所表示的是主语“邑人”对宾语“其父”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宾客那样”或“当作宾客一样”。
7.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②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
同样,例②中的“旦”和“暮”表示“往”与“归”的时间。
(三)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
分述如下:1.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这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