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法学评论_注释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457.88 KB
- 文档页数:1
“天坛杯”论文大赛参赛论文学术征引与注释规范一、学术征引与注释规范,不仅是加强学术规范、学术伦理与学风建设的核心环节,而且是推进学术交流、学术评价与学术创新的重要手段,还是切实保障学术刊物编纂质量的基本要素。
凡参加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天坛杯”论文大赛之征文稿,均请严格遵守本《学术征引与注释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二、学术征引是指学术写作中为加强论证而对于他人论著或档案文献中的资料、数据、观点等必要的引用。
引用须尊重作者知识产权、尽量可能保持原貌、伴以明显标识,不可断章取义、过度引用。
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均须以注释形式标注真实出处,并提供与之相关的作者、版本等准确信息。
若系直接引用,引文需使用双引号。
若直接引文超过一定数量,应改用仿宋体、单起一段、后退一格的方式标识。
倘系间接引用,应在正文或注释中向读者明示。
引用观点时,应尽可能追溯到相关论说的原创者。
若引用多人观点,应明确区分不同作者的异同。
对已有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实事求是。
学术引用时的作伪,如将转引标注为直引、将引自译著引文标注为原著,均系伪注。
三、学术规范是学术自由、学术创新的保障,为此须尊重前人或已有学术研究成果,以裨益于学术交流、学术积累,推动学术进步。
凡参加大赛的原创性专题研究论文,均应以正文或注释的形式,就其主要研究内容概要说明该课题已有的代表性学术成果或学术史脉络。
完全无此内容者,评委会一般不予受理。
四、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
凡转引者,应如实标示。
抄袭剽窃,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倘征文有不端行为者,概不受理。
若一旦获奖的作品事后被证实系抄袭剽窃之作,评奖委员会除书面声明、公开撤销奖项外,还将采取其他相应的必要举措。
五、本刊注释规范如下:(一)采用页末注(随页注)注释序号,按自然顺序,连续排列。
内文及文末注之注码符号,均以六角型括号标明。
中国法学注释体例中国法学注释体例是指在法学研究中,对法律文本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种方法和格式。
它在中国的法学领域中被广泛采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法律文件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下面将从注释体例的概念、特点以及在中国法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中国法学注释体例是指在法学研究中对法律文本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种方法和格式。
它通过对法律文本的条款、表述和语义进行分析,并以批注的形式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
注释体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法律文件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中国法学注释体例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注释体例的语言要求准确严谨,避免歧义或错误信息的出现。
在中国法学中,注释体例被广泛应用于法律文献的解读和研究中。
它不仅可以用于法律法规的解释,还可以用于解读法律判决书、法律文书以及相关法律文件等。
在注释体例中,通常会对法律文本中的专业术语、法律逻辑、法律原则等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法律规定。
在注释体例中,通常会使用各种格式和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注释内容。
比如,可以使用脚注的形式进行注释,或者在正文中使用括号或引号来引用相关内容。
此外,注释体例还可以使用不同的字体、颜色或者下划线等方式来突出重点内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在注释体例中,还可以使用恰当的段落和标题来使文章结构清晰,易于阅读。
比如,可以使用“定义”、“解释”、“适用范围”等标题来标明不同的注释内容,以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和理解。
此外,还可以使用不同的段落来分别介绍法律文本的背景、目的、适用条件等,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逻辑性。
中国法学注释体例是一种帮助读者理解和解释法律文本的重要方法和格式。
它在中国的法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旨在提高法律文本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合理使用注释体例,可以使法律文本的含义和适用范围更加清晰明确,有助于法学研究的深入和法律实践的规范。
关于文言文注释规范性的思考文言文注释是对古代文言作品进行解释和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的含义和蕴涵。
文言文注释规范性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因为对于文言文的注释标准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不同的注释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知识水平进行注释,这样就可能造成了注释的不规范性,甚至产生了误导读者的情况。
本文将对文言文注释规范性进行思考和探讨。
对于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什么才是正确的注释标准?在注释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规定?这是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在答案上,我们应该尊重文言文原文的含义和用法,坚持注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注释者应该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和全面的古代文学知识,以便能够准确地理解古籍文献,并进行准确的注释解释。
在注释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主观臆测和武断解释的情况,以免对古籍文献进行错误的理解和注释。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在现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来提高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
可以开展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培训和教育,以提高注释者的文言文水平和技能。
可以建立专门的文言文注释规范性评估机制,对注释作品进行评估和审核,从而保证注释作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可以建立文言文注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标准,以规范注释的过程和标准,从而提高注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我们也需要考虑的是注释的对象和目的。
文言文注释是为了解释古代文言作品的含义和蕴涵,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
我们应该注重注释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以提高注释的规范性和可信度。
我们也需要注重注释的实用性和可读性,使得注释作品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注释的目的和效果。
注释的构成及其规范注释是正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规范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注释非常重要。
注释常常可以反映学术的规范、学术的质量和学术的道德,因此,出版界和学术界都很重视注释的规范。
但时至今日,注释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只有一些习惯的做法和通常的用法。
为了寻求一定的规范,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一、注释的作用一般说来,注释的作用有两点:第一,作者认为文中有个别的词语或情况需要说明,但又不便于在文中说明(如果在文中说明,就会影响正文的结构、表达,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因此就用注释加以说明。
第二,交代出处,便于读者查找。
各种文献浩如烟海,如果不把出处交代清楚,不仅不便于读者查找,而且还很容易混淆不同的观点和来源,造成文献上的混乱或以讹传讹。
二、注释的构成注释由注项和说明文字组成。
释义注主要用文字说明,目的是把个别词语或情况说明清楚。
释义注的文字要简洁、精练,不可太长。
引文注一般由标号、引文作者(如系外国作者,则在姓名前用方括号标出国别;如系古代作者,则在姓名前用方括号标出朝代)、书(刊)名、版本(第1版不标)、卷(册)、译者、出版单位、引文页码;如果是电子文献,则还应加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如果是专利文献,则应写明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号、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引文注的注项要完整,要尽可能是原始的出处。
三、注释的分类注释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按在书刊中的位置分,注释可分为文内注(或称夹注)、页末注(或称脚注,在页末正文下方,在正文和注释之间用40mm注线隔开)和文后注;按对象分,注释可分为文注、图注、表注;按功能分,注释可分为释义注(多用“﹡”号标注)和引文注;按文献来源分,注释可分为纸质文献注、电子文献注和专利文献注;按引文分,注释可分为引文注和参考注;按文献文种分,注释可分为中文注和外文注。
注释多用“①”标注(一般用阳码,如“①”;也有用阴码的,如“①①”)。
关于文言文注释规范性的思考文言文注释是对古代文言文语句的解释和说明,具有解读古代文献、理解古代思想和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和教学活动中,对于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要求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文言文注释的规范性进行思考和探讨。
文言文注释要注意传承传统。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语文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注释过程中,应当注重保留传统注释的优秀经验和智慧,不断传承和丰富注释学的理论与实践。
应当与现代语言文字进行合理的对应和比较,使得注释的内容既能够符合古代文献本身的语境和风格特点,又能够使读者理解得更为准确和系统。
文言文注释应当注重信息的完整与透明。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语言文字,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
在注释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读者对于这些独特表达和修辞的理解和把握,对于文言文中的隐含信息和意味进行解读和说明。
应当注重信息的完整性,不应当缺漏重要的内容,以免误导读者对于文献本身的理解。
注释要保持透明,注释的内容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和掌握注释后的文言文原文。
文言文注释要注意学术确证与科学性。
文言文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注释的内容应当具备学术确证和科学性。
在注释过程中,除了充分利用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资料,还应当注重注释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注释的内容要经过严格检验和论证,在不违背文献本身的基础上,提供准确和可信的解释和说明。
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中,文言文注释要准确反映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不应当混淆或歪曲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和价值。
文言文注释要注重实用性与启发性。
文言文注释的目的在于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掌握古代文献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对于现代读者的思考和启发也是至关重要的。
注释的内容要能够与读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背景相连接,使得读者对于古代文献的阅读变得有意义和有价值。
注释应当注重对于文献中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对于古代文化和思想的解读和阐述,还可以提供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和启发,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意义的深思。
《法学评论》注释规范一、文中注释一律采用页底注,全文连续标码。
注码置于引文结束的标点符号之后右上方,用小○将注码号圈住。
二、注释规范:(一)著作类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6页。
②王利明等著:《民法新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二)文集类①龚祥瑞:《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载《比较宪法研究文集》(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三)港澳台学者著作类①林山田:《刑罚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59页。
(四)译作类①[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页。
(五)古籍类①《大学衍义补》卷一百零二。
②[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甲编,第43页。
(六)辞书类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743页。
(七)论文类①高铭暄等:《论毒品犯罪的罪名与刑罚适用》,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3期。
(八)报纸类①李文燕:《关于协助组织他人卖淫罪名的质疑》,载《法制日报》1993年4月4日第3版。
(九)公报类①《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3年第1期,第19页。
(十)文件类①财政部《关于国债代保管凭证(单)应严格执行国债兑付政策的通知》,财国债字[1995]第25号,1995年7月17日。
(十一)外文类从该文种注释习惯。
三、其他(一)非直接引用原文时,注释前应加“参见”。
(二)引用资料非来自原始出处时,应注明“转引自”。
(三)数个注释引自同一资料时,注释范例:前引①,王利明等书,第92页。
(四)引文出自同一资料相邻数页时,注释范例:第35页以下。
《北大国际法与比较法评论》引用及注释体例一、引用及注释之一般原则1、引用是指在文章的正文中为了论证的需要而对别人的文章进行的援引。
2、注释是指在文章的正文中为了说明引用的来源及必要的解释而进行的注明。
3、引用和注释应当遵守必要性原则。
4、引用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发表的文章;没有出版的,应当取得相关权利人的同意。
5、引用应当保持被引用的话语和段落的原貌。
6、引用应当重视原作的真实意思,不得曲解原作之观点。
7、直接引用应当有明显标志,标志以双引号为准。
8、注释中注明文章的出处应当简洁、规范。
9、注释中的解释应当避免无关、累赘的解释。
二、具体的注释规则1. 请务必使用脚注!2. 在正文中进行注释的,应当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在相关句子的右上角,通常应当在相关的标点符号之外。
例如:“国际法尚未发展出一整套规则来较为详细地规定国家……可以行使的各种形式的管辖权。
相反,国际法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国家在刑事问题中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管辖权……”13. 正文引文超过100字的,应缩格并变换字体排版。
例如:当这两项国际法规则发生冲突时,何者应当居于优先地位呢?有学者分析认为:“国际法近几十年来最为有趣的发展之一就是其不同构成部分之间等级的确立。
……传统上……所有规则都位于同一水平上,但是到了……现在……保护国际社会根本利益的原则和规则具有推翻一切威胁这些利益的尝试的法律效力……”24. 每篇文章的全部注释编号连排。
5. 引用图表,在图表下直接注明来源,不必另加注释。
例如:资料来源:/garment/labour-label3.htm <20026. 注文提及文献的信息顺序:作者,文献名称,卷次(如有),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如有。
通常情况下“第一版”可省略),页码。
例如:陈兴良著:《刑法哲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修订三版,第23页。
7. 定期出版物的注释顺序:作者,文章篇名,出版物名称,卷次,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
中国法学注释格式(一)中国法学注释格式1.正文正文是指注释的核心部分,要求简明扼要、逻辑清晰、条理清楚。
2.分析分析是指在正文下面对其进行深入地论述,要求论述准确,论据客观,结论严密,并配以证据说明。
3.例证例证是指在分析下面给予客观的例子,以说明正文或分析中涉及到的概念或者话题的现实意义。
4.解释解释是指在例证下面对正文、分析或例证中出现的比较抽象概念、术语或者技术性知识作出深入的阐述,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意义。
5.拓展拓展是指在解释之后,根据解释的内容对概念、术语、技术性知识作出全面性的深入论述,使读者能够对相关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6.结论结论是指在拓展之后,对所论述的概念、术语、技术性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出对话题的最终结论,以及此结论可能带来的影响或者建议。
(二)中国法学注释示例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4条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
”分析:从《劳动法》第14条的规定来看,《劳动法》明确要求劳动者的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从而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为劳动者创造合理的休息时间,以及保障其身心健康,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
例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劳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职工平均工作时间为50.8小时,其中22.3%在50小时以上,其中比较严重的还有国家公务员,有超过90%的职工的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
解释: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法律规定劳动者每日不得超过四小时,每周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但是实际情况仍有很大差距,这可能与实施有关部门对劳动法的执行力度不够,以及政府部门对劳动者的保护不够有关。
拓展: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严格执行劳动法,完善劳动社会保险体系,营造合理的劳动环境,实现社会公平,增强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法学》注释格式一、总则(一)提倡引用正式出版物,独著类书籍无需在作者名称后加“著”字;非独著类书籍,根据被引资料性质,应在作者姓名后加“主编”、“编译”、“编著”、“编选”等字样。
(二)文中注释一律采用脚注,连续注码,注码样式为:①②③等。
(三)非直接引用原文时,注释前加“参见”;非引用原始资料时,应注明“转引自”,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转引”。
(四)数个注释引自于同一资料时,注释体例为:1.书籍类,前引①,哈耶克书,第48页;论文类,前引②,王泽鉴文。
(五)引文涉及同一资料相邻数页,注释页码部分可标注为:第×页以下。
(六)引用自己的作品时,请直接标明作者姓名,不要使用“拙文”等自谦词。
二、分则(一)著作类1.注释信息编排方式为:作者姓名:《著作名称》,出版社×××××年版,第×页或第×-×页。
2.著作若有副标题,以破折号与标题隔开。
3.著作的版次紧随著作名称,以“(第×版)”、“(修订版)”或“(增订)”的方式表示。
4.合著应标明全部作者姓名。
三人以上合著的,第一次出现时,应写明全部作者姓名;第二次出现时,可以在第一作者之后加“等”字省去其他作者姓名。
作者姓名之间以顿号(、)隔开。
5.多卷本著作应在著作名称后,以“(第×卷)”、“(第×册)”或“(第×辑)”注明卷、册或辑数。
示例:①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二)论文类1.注释信息编排方式为:作者姓名或名称:《文章名称》,载《期刊名称》××××年第×期。
2.以“××××年第×期”标注期刊杂志的出版时间,不使用“第×卷第×期”的标注方式。
示例:①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
哈佛法律评论——关于法学教育和法学论文规范的个案考察(上)1987年,哈佛法学院一位名叫J·McKelvey的3年级学生发起了《哈佛法律评论》[以下简称:《评论》]——美国第一家由学生编辑和管理的法学刊物。
《评论》创刊号的编辑前言声称:“本刊由哈佛法学院学生在学年内按月出版,其宗旨是推进法律教育,并希望对法律职业有所裨益。
”[1]110年过去了,编辑前言只是变动了几个字:“本刊由哈佛法学院学生每年出版8期。
”到1995年,美国已经有800家左右学生编辑的法律评论,每年发表论文总数为5000篇左右;在参加美国法学院联合会[AALS]的153所法学院中,每所法学院至少有一家法律评论,哈佛法学院目前有9种学生编辑的期刊。
[2]如今,“法律评论”或者“评论”已经成为学生编辑的法律刊物的代名词。
区别于法律评论的另一类刊物是“专家法律刊物”——教授、法官、律师主办的专科性刊物,如: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法学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Legal Studies]、美国法学院联合会主办的《法学教育杂志》[The Journal of Legal Education],这一类刊物共计187家。
然而,代表美国法学最高研究水平的,恰恰不是“专家法律刊物”,而是学生编辑的法律评论。
在1991年,只有一家“专家法律刊物”——《法学研究杂志》——列入引用最多的20家美国法学杂志中,其余都是学生编辑的法律评论。
[3]一百多年来,无论是兰代尔、安曼斯、庞德这样一批代表哈佛法学院声誉的教授,还是霍尔姆斯、沃伦、波斯纳这样名声显赫的法官,他们发表论文,无一例外要受法学院2年级和3年级学生编辑摆布,他们是否曾经被退稿无从一一查考,但,可以断定:他们都按照学生编辑的要求修改过文稿。
哈佛法学院的兰代尔图书馆至今还保留着1942年10月15日庞德带着几分愠怒给《评论》主席的信:“为了将文章限制在你要求的篇幅之内,我已经按照建议进行了删除;对于你提出的改变文章风格的要求,我部分采纳,部分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