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距离“挑战”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民版高中历史三7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课在第七单元中处于第四节。
从内容来看属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辉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历史角度看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果。
本课共有三目内容,其中立体交通的产生、穿越大洋的电波两目不作要求。
因此在授课中着重突出对“改变世界的网络”这一目的地位。
2、解析:本课教材要紧介绍了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特点的信息革命从全然上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然而,互联网在给社会带来庞大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庞大的挑战。
青青年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网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由于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具有鲜亮的时代性,文字和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中结合实际,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对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的感性认识,为深入认识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奠定基础。
二、课标要求及其解析1、课标要求:以网络技术为例,明白得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阻碍。
2、解析:明白工业革命在交通、通讯、信息等领域的重大发明。
了解汽车、飞机、电报、、运算机技术进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阻碍。
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奉献。
能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之间,发明与发明之间的关系。
明白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了解科技带来的消极阻碍。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明白得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社会需求进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不断积淀的结果,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问题。
因此能够把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讲解,加深学生对那个难点知识的明白得,加上适当的针对性训练。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1、教辅资料:《金版学案同步导学》2、多媒体技术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差不多流程复习前课→检查学生预习情形→课程目标展现→导入新课→立体交通的诞→穿越大洋的电波→改变世界的网络→小结→目标检测→课后配餐(二)教学情境幻灯片展现本课课题和相关图片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表达教学过程的直观生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
《向“距离”挑战》教案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指导】历史课程标准: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学习要求:了解电子计算机、互联网诞生和发展的情况,认识现代信息技术把人类社会引入信息时代,也带来挑战。
重点: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传递技术改变人类的时空观念。
难点:人类时空观念变化与学生自身生活阅历结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时间、空间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变的历史进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观察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科学。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等来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
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说明这些发明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
能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了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网络出现的进步作用与当今青少年网络成瘾带来的社会问题。
根据学生的地区特点和心理特点,讨论:假如没有XXX项科技发明,我们将怎样生活?强化对科技进步作用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态度,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通过对科技进步在人们生活中巨大作用的了解,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结合教师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回答如何能缩小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教师总结归纳为两部分显性交通工具和隐性交通工具。
随着新的交通、信息传播工具的发明,人与人的交流、交往变的更为方便,范围更为广阔,地球变的越来越“小”。
在向“距离”挑战中,人类有哪些重大发明?以此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投影:你见过或听过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为水陆空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立体交通(一)立体交通的诞生(交通的发展)1.原因(1)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2)19世纪70年代开始,高效率的内燃机的发明和推广,推动了汽车、航空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3)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4)科学家们的辛勤努力(二)交通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水陆空有代表性的发明①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分别独立制成最早的汽车。
四向“距离”挑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工业革命在交通、通讯、信息等领域的重大发明。
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联系所学了解汽车、飞机、电报、电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
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进行相关的判断分析,说明这些发明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科技进步与发明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巨大作用与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同时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形成正确的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交通、通讯、互联网的变革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难点:全面评价信息化社会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巨人是怎么养成的展示图片:千里眼、顺风耳、风火轮问:他们有什么过人之处?现在的我们是否能够做到?为什么?导:没错,在科技的武装下,现在我们人类已经可以看到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甚至可以做到日行千里,所以人类已经不是平凡普通的人了,进化成什么人了呢,加一个形容词。
(超人、巨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下巨人是怎么养成的。
【讲授】立体交通的诞生导:巨人的养成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人类的双腿、双眼、双耳、大脑等各项机能不断延展的结果。
我们首先来看下人类双腿的延展,也就是交通工具的变革。
问:最原始时候人们怎么出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分别出现什么新式交通工具?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汽船、蒸汽机车;汽车、飞机问:汽车、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动: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的时代;缩短空间距离;联系加强,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讲授】穿越大洋的电波导:交通工具的变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那人类交往的时间距离又是如何一步步被缩短的呢?靠的是人类双耳的延展,也就是通讯工具的变革。
问:你知道古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吗?动:飞鸽传书、驿马(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烽火(烽火戏诸侯)……问:这些传递信息方式如何?动:速度慢、范围小、传递的信息量小问:近现代出现了哪些高级一点的信息传递方式?阅读136页2-4段寻找答案,时间、人物、发明。
向距离“挑战”教案作者:XXX向距离“挑战”(讲课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立体交通、通讯的诞生前提、过程和影响,互联网的产生及影响,理解科学技术的利弊双重性。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前节内容,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图片放映,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改变;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情感态度价值观】看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科技的强大力量;感受科学家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利弊双重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辩证的看待,正确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传递技术改变人类的时空观念。
【难点】人类时空观念变化与学生自身生活阅历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接着来研究专题七的第四个问题‚向距离‘挑战’‛,看到这几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向距离挑战,那肯定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缩短空间或者时间距离的东西对吧,想想在你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呢?(公交车等(交通)、电话(通讯技术)、网络(网络技术))。
对了,非常好,交通的发展、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诞生都是近代人类向距离发起挑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这节课呢,我们就一一来研究了解研究它们的诞生,首先来看近代交通的发展进步。
【内容教学】:一、立体交通的诞生根据大家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和书籍当中了解到的,古代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呢?(马车、帆船;主要的还是步行)它都在陆地上,是一种平面交通。
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呢?(汽车、公共车、轮船、飞机等等)很明显,人类交通已经从陆地发展到高空了,是一种立体交通,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见证20世纪初这种立体交通的诞生。
(一)条件:内燃机的发明。
条件是甚么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古代的交通工具如马车、帆船,或者说步行都是靠人力或畜力,交通工具要继续向前发展,动力是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大家回忆一下,在上一问题的研究当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有没有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呢?(有,内燃机的发明)对了,内燃机的发明就解决了动力问题。
历史ⅲ人民版7.4向“距离”挑战教案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明的概况;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感受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加深对“科学发展和人文关怀并重”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概况。
主线较为清晰,它的主线是用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典型事例,阐明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在本专题讲授中要抓住科学和技术两条线索,并要说明这两条线索的联系。
在技术这条线索中,实际上是讲了近代以来三次技术革命。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被称为万能蒸汽机,这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
它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此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轮船、火车的出现,把原先彼此相对隔离的世界联系起来,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电力技术的应用,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电话、电报、无线通信的相继问世,改善了信息交流,便捷了交通运输,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使世界面貌大为改观。
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
人类正面临一个蓬勃发展的全新的文明形态。
网络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把人类推向新的生活空间。
每一个人都是地球上的一个点,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把每一个点连接成线。
人在终端,情传天下。
整个地球上的人类构成一体化的世界。
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解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于课堂学习。
注意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感,汲取科学巨匠的成功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精神。
本节课首先讲述了立体交通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接着讲述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使人类信息传递的速度和空间发生重大飞跃,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为人类信息交流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为人类提供了虚拟的生存空间,拓展了人类文明交融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成为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重要物质载体。
第一节向“距离”挑战教案第一节向“距离”挑战教案知识与能力知道进入蒸汽时期和电气时期的标志和大致时间;举出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的发明等史实,说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了解电脑与网络技术发明和发展的概况;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了解信息时期的特点;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社会生活带来的转变和存在的问题。
进程与方式观察和思考蒸汽机、电气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咱们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庞大转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庞大转变;感受爱迪生等酷爱科学和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
感受信息时期带来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加深对“科技发展和人文关切并重”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重点:蒸汽时期、电气时期和信息时期的到来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社会需求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不断积淀的结果。
一、全能原动机与“蒸汽机时期”联系必修二专题五第三“蒸汽的力量”第一目“大工业的狂飙时期”中有关工业革命的内容。
、瓦特改良蒸汽机背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如果蒸汽机得以发明的直接推动力;76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人力“珍妮机”771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78年卡特莱特研制出水力织布机自然科学成绩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理论基础;相关生产技术的进步是蒸汽机得以发明的技术保证。
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巴本发明带有活塞的实验型汽缸,把热能转变成机械能。
塞维利发明蒸汽泵,无法普及纽可门等人研制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只能用于矿山抽水。
瓦特改良蒸汽机发明:1769—1782年完成蒸汽机的改良二、意义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全能的原动力”。
推动工厂的成立,人类跨入“蒸汽时期”。
推动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良。
1803年富尔顿制成汽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机械制造业的诞生:蒸汽机的出现和传动结构的改良,使生产部门对车床需求的数量和种类激增,手工生产方式已无法知足需要。
《向“距离”挑战》教学设计松桃智华(第六)中学陈瑶课题:《向“距离”挑战》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了解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明的概况;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分析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感受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加深对“科学发展和人文关怀并重”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人类时间、空间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变的历史进程;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观察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科学。
过程方法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科技知识,为社会建设出谋划策;组织络出现的进步作用与当今许多青少年迷恋网络带来的社会问题。
从而强化对科技进步作用的认识。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通过对科技进步在人们生活中巨大作用的了解,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通过认识到科技进步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的结果,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人生态度。
三、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侧重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在交通通讯领域的应用,讲的比较零碎, 需要根据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体系。
方便学生掌握,教师教学。
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所了解,侧重于起止时间、具体内容。
但是基础还是过于薄弱,尤其是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沟通社'会之间距离等问题,认识不够。
还需要教师引导,增加这方面的关注。
五、教学要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和通讯领域的成果;难点:怎样理解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七、教学过程:导入:引用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文中节选,对比哥伦布与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认识的世界,说明今天人类己向“距离”发起挑战。
提出第一个探究任务:世界是怎么变平的呢?(人类之间的距离是怎么拉近的呢?)从而导入新课。
作者:丁晓平向距离“挑战”(讲课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立体交通、通讯的诞生前提、过程和影响,互联网的产生及影响,理解科学技术的利弊双重性。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前节内容,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图片放映,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改变;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情感态度价值观】看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科技的强大力量;感受科学家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利弊双重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辩证的看待,正确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传递技术改变人类的时空观念。
【难点】人类时空观念变化与学生自身生活阅历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专题七的第四个问题‚向距离‘挑战’‛,看到这几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向距离挑战,那肯定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缩短空间或者时间距离的东西对吧,想想在你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呢?(公交车等(交通)、电话(通讯技术)、网络(网络技术))。
对了,非常好,交通的发展、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诞生都是近代人类向距离发起挑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这节课呢,我们就一一来学习了解学习它们的诞生,首先来看近代交通的发展进步。
【内容教学】:一、立体交通的诞生根据大家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和书籍当中了解到的,古代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呢?(马车、帆船;主要的还是步行)它都在陆地上,是一种平面交通。
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呢?(汽车、公共车、轮船、飞机等等)很明显,人类交通已经从陆地发展到高空了,是一种立体交通,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见证20世纪初这种立体交通的诞生。
(一)前提:内燃机的发明。
前提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古代的交通工具如马车、帆船,或者说步行都是靠人力或畜力,交通工具要继续向前发展,动力是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大家回忆一下,在上一问题的学习当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有没有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呢?(有,内燃机的发明)对了,内燃机的发明就解决了动力问题。
再回想一下,是什么时候谁发明了内燃机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从蒸汽时代步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前期,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各自独立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1887年狄赛尔又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
内燃机的发明,不仅推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推动了是由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二)过程:1、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戴姆勒二人以汽油机为动力机分别独立制成了最早的汽车(陆):2、1887年人们把内燃机装配到轮船上(海);3、1930年美国莱特兄弟用一台活塞汽油发动机设计制成一架飞机,并试飞成功(空)。
(看课本第135页的图《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看看最早的飞机,非常简陋。
)人类步入海陆空立体交通时代!(三)影响:1、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出行,能快速缩短人类的空间距离;2、(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交通运输业有了迅猛发展;(铁路总长度成倍增长,汽轮普遍代替帆船,飞机、汽车迅速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3、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立体交通时代。
(从现在来看,立体交通从20世纪初发展至今取得了极大地成功,现在我们生活之中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选择很多,出门既可以自驾也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十分便利。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一个向距离发起挑战的技术:通讯技术的诞生)二、穿越大样的电波我们身边的通讯设备很多,比如现在大家都离不开的手机、家里的座机、电影电视中还经常看到的有线电报机,当然这个呢现在已经几乎见不到了,在各个领域都有应用的雷达、对讲机等等。
那么想想要有什么才能让这些通讯设备正常使用呢?(要有信号、有电)(一)前提: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动机、发电机的发明。
(大家回想一下啊,这些我们同样在上一次课中已经学习过了。
)1、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2、1838年俄国物理学家雅可比制成第一台实用的电动机;3、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很好,大家下去都有巩固复习啊,要继续保持,接下来,我们看通讯技术的发展概况。
)(二)概况:1、有线电报: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
(随后呢,欧美各国就纷纷架设电报线路应用这一项技术。
)(1)1851年横跨英吉利海峡将英法连接起来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2) 1866年横跨大西洋连接欧美两洲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以后,逐步形成了遍布全球的点报网。
2、电话: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
(不得不说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现在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手机。
最早的电话是有两个筒的,看课本136页‚贝尔及其发明的电话‛,打电话的时候,一个对着耳朵,一个对着嘴。
后来呢,两个筒就接在了一起,出现了电影电视中经常可以见到的有一个长话筒,一个圆的拨号盘,打电话的时候要按一个号码转一圈的那种。
经过不断地改进发展,现在呢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手机、座机。
)贝尔发明了电话后就申请了专利,建立电话公司,经营电话业务。
使通信业务飞速发展,电话在通信领域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贝尔在发明了电话之后申请了专利,自己生产电话,对这个专利制度你们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我们先来看一段材料。
翻到138页,看‚材料阅读与思考‛,认真阅读材料,然后思考一下问题,等会儿请你们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贝尔的诸多发明都是同专利权和商业经营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技术的发明固然不易,但围绕着专利权和商业利益所进行的争斗也十分激烈。
在贝尔研制电话机的同时,有一位叫伊莱莎·格雷的人也发明了原理相同的电话机,而且十分巧合,他们两人在同一天提出专利申请。
格雷坚信自己的发明能得到专利权,遂将发明权卖给了美国最大的威斯坦·尤尼奥电报公司。
为此,贝尔公司和威斯坦·尤尼奥电报公司对电话机的专利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后来经过仔细调查,发现贝尔申请专利的时间比格雷大约早两个小时,这场争夺以贝尔公司的获胜而告终。
在以后改进电话机的过程中,(两家公司)继续展开了竞争。
1878年爱迪生研制成功新型电话机,改良的送话器比原来的要出色很多。
明智的竞争对手贝尔公司立即买下爱迪生的送话器专利,生产出性能更优良的电话机,迅速占领市场,贝尔公司雄心勃勃,一方面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另一方面及时把别人的新发明专利购买下来,因而两次战胜了竞争对手威斯坦·尤尼奥公司,是后者只能专营电报机的生产。
(1)你认为专利制度是鼓励科学技术的发明还是鼓励发明人垄断科学技术成果?鼓励科学技术的发明:因为它保护和承认发明人的发明成果利益,有利于提高科学家发明的积极性;垄断科学技术成果:贝尔和格雷(2)贝尔因其众多的发明成果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敬,他因此获得专利并建立公司从事赢利的商业活动,对此你有何看法?贝尔发明电话机紧密了世界的联系。
贝尔获得专利后建立公司,对普及电话和电话技术的继续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
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让科技转化成效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3、无线电通信:意大利人马可尼首先将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到无线电通信上,1902年,马可尼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的试验获得了成功;1916年,进行了短波试验。
(关于电磁波的理论: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总结前人研究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波理论,他断定电磁波的存在。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我们知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赫兹,就以他的名字作为电磁波波长的单位,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技成果呢?电流单位‚安培‛、电压单位‚伏特‛、功率单位‚瓦特‛、能量单位‚焦耳‛、重力加速度单位‚牛顿‛)马可尼将电磁波理论应用到无线电通信上,奠定了几乎所有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技术,被称为“无线电之父”。
(要说这通讯技术的发展,我相信大家最有感触的还是电话的发明和改进发展,以前古人用什么来通信?(烽火台:不一定看得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书信:慢,也许根本就寄不到),但是现在呢,我们拿着手机就可以和很远的朋友亲人发信息、打电话、或者视频,感觉就在我们身边,它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接下来,我们接着看下一个向距离发起挑战的技术。
)三、改变世界的网络(一)计算机:是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中最影人注目的成果。
1、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看课本137页的图,看看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第一台自动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是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的。
ENIAC看上去是一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达170平方米,差不多相当于10间普通房间的大小。
它使用了18800支电子管,耗电量也很惊人,功率为150千瓦。
工作时,常常因为电子管烧坏而不得不停机检修。
尽管如此,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大型电子计算机。
同以往计算机相比最突出的优点就是高速度,比机电计算机快一千倍。
然而ENIAC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第一,它的存储容量太小;第二,它的程序是‚外插形‛的,靠接插板编程序,很不方便,准备工作要花费很多时间。
)2、发展阶段:至今,电子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目前,第五代新型计算机正在研制之中。
3、应用:数据处理、设计实验、自动控制、经营管理、信息传播、情报检索、通信联络、教学科研各个领域。
“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决策、机器人制造、医疗诊断、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个领域。
(二)互联网技术1、什么是互联网?(其实简单地说,互联网是电子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用途:(你们平常上网都干什么?)3、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大大缩短了全球的空间距离,是全人类进行相互间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传递与汇集成为可能;(2)互联网的建成,是信息就像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一样,能够大量高速并行,所以这种高效率的信息传输网络,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3)互联网的出现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使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使人类进入信息文明时代。
【课堂小结】【讨论题】今天我们所学的交通、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又有什么危害?利: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类的时空观念,大大加速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把人类带入信息文明时代。
弊:带来环境污染、噪音污染、事故频发、资源过度开发、恐怖主义、毒品泛滥、信息泛滥、电话网络诈骗犯罪等等。
另外,网络空间虚拟性会导致人孤独、青少年对网络痴迷影响学习、网络中一些内容不健康影响青少年心理成长、长时间上网影响身体健康等方面分析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