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细读成就有效课堂——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谈“文本细读”
- 格式:pdf
- 大小:42.93 KB
- 文档页数:1
在结课中种下语文的种子——《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片段及思考作者:仇海涛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第11期对于结课来说,往往处于课堂总结环节,一般能起到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
但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前提是语文课,因而在结课之中也要洋溢出“语文味”。
笔者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为例,让结课在彰显语用的同时,洋溢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师:学到这里,你对于林冲的“不敢”,又有何发现?生:我觉得林冲太善良了。
生:林冲凡事都忍让,不能称之为好汉。
生:我感觉他有点胆小怕事,尤其是怕大官,性格上有点懦弱。
生:我不赞同你们的观点。
我认为,林冲虽然性格有点软弱,但他武艺高强,讲义气。
生:我觉得林冲只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
……师:这篇课文的学习结束了,但是大家对林冲的评价截然不同。
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生:如果是我,早就把高衙内给杀了。
(生哄堂大笑)生:林冲虽然有点软弱,但他不失为一个英雄,比如他对洪教头,仅仅是点到为止,没有真正把他打伤。
生:的确,做人要厚道。
但是像林冲这样也有点过了。
师:不错。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
针对林冲,你们试想一下,是什么造成了他这样的悲剧呢?生:大概是性格。
师:其实,分析人物必须要联系时代背景。
试想,林冲这么能忍,这么退让,最终还是被逼上梁山。
这是社会的悲剧,同样也是《水浒传》这部名著的社会意义。
我们今天仅仅学了《水浒传》的一个章节,但让人回味无穷。
对于《水浒传》来说,塑造了梁山好汉108将,百位好汉,百位人生,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阅读《水浒传》,走近梁山好汉,去感知不一样的好汉,不一样的世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针对《林冲帮打洪教头》一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与编者对话,毕竟针对节选文本来说,其目的是要以教材文本为引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从这一点分析,其结课就显得非常重要。
它不仅承担着常规结课中总结课堂、升华主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引子的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实现兴趣迁移,从课内到课外,主动走进名著。
林冲棒打洪教头-阅读答案林冲棒打洪教头|阅读答案林冲棒打洪教头|阅读答案林冲棒打洪教头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
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
”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
”那人全不睬着,也不还礼。
林冲不敢抬头。
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
”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
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
”却不躬身答礼。
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
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
洪教头亦不相让,便去上首便坐。
柴进看了,又不喜欢。
林冲只得肩下坐了,两个公人亦各坐了。
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
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
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
”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
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
”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
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
”洪教头心中忖量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
”因此越来惹林冲使棒。
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
”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
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
”林冲自肚里寻思道:“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
”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
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
”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真本事来。
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
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
”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
庄客拿一束杆棒来,放在地下。
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
案例评析一堂酣畅淋漓的文学大课——听窦桂梅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有感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陈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近日为我们呈现了一堂文本细读式的朗读课型——《林冲棒打洪教头》。
仿佛享受到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学盛宴,让人沉浸在回味和思考中。
窦老师在这堂课的文本教学目标设定、文本学习内容、文本教学方法中采取了“文本细读”的方法,这是她取得课堂教学成功效果的关键。
“文本细读”作为文学批评流派之一的理论观点,一直被用来作为学院派研究文本的依据之一,被用来作为文本解读的方法之一种。
由于文本细读研究的对象主要限于经典文学文本,因此也是研究文学文本的批评方法。
“文本细读”有广义、狭义之分,但都是作用于客观的文本分析。
近年来,“文本细读”的方法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界,它就不仅指文本研读的方法,还同时具有了文本教学方法和文本学习方法的内涵。
窦老师在这堂课上成功地运用了“文本细读”的方法,取得了符合文本原生价值、教学价值、教学方法的成就,值得学习和借鉴。
下面就分别从这三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文本细读式的“文本解读”语文教师首先要对所教文本内容有明确清晰的定位,这样才能研制出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而一篇文本的原生价值是学习的目标,但教学价值却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同时恰切的教学手段(方法)又是实现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策略。
窦老师这堂课首先实现了文本的原生价值。
《水浒传》以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著称;人物描写突出戏剧性效果;出场人物都是在特定情境中突显独特的性格。
《水浒传》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尤以林冲形象最为丰满、复杂。
节选的章节《林冲棒打洪教头》也不例外。
情节的进展是为了突出林冲“悲情英雄”的形象。
而“洪教头”又是作为反衬形象起到了“道具”作用。
经过编者略加修订,选入教材中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片断与原著相比,保留了原作中的所有描写特点,情节显得更加紧凑。
教材编写意图为了让学生从节选中体会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也是尊重了原著的思想。
语文名师典型案例细读作业答案《语文名师典型案例细读》第三批次作业简答题:1、联系张学青《月光启蒙》教学实录,谈谈散文的词汇教学策略?答:张学青执教“月光启蒙”的主要教学过程为:导入——解题——自读质疑——重点品析。
这一教学过程中看似平易,但是对“词汇”的体验教学处理得却很到位,强调学生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使文本词汇与学生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真切体验“民谣”。
2)铺桥搭路,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抽象词汇。
3)语感熏染,促使学生在比较、联想中体验词汇的诗意美。
4)多元朗读,引领学生体验词汇传递的情感美。
5)补充语文材料,引导学生体验词汇传递的文本意蕴。
2、结合王君《丑小鸭》教例,简要回答阅读教学"切入口”的设计要领。
答:王君老师的课堂教学细节艺术,可圈可点之处多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课堂切入艺术。
切入,是庖丁解牛的第一刀,这“第一刀”切在何处,怎么切,切得是否有效,至关重要。
它是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前提和基础,更显示着教师文本研读和教学设计所能达到的层次和境界。
王君老师精妙的“切入”艺术,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一、切得准:选“点”切入,独具匠心。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命门”,找准“命门”,就好比找到了打开解读这篇文章大门的钥匙。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拿到小说,就是“三要素”,面对文言文,就是朗读和翻译,解构议论文,就是论点论据论证……千篇一律,面目可憎。
王君老师能够充分尊重文本的个性,从而寻觅到独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切入点。
王君老师课堂切入的选点,还有标题切入、主线切入、背景切入、语文知识点切入……,我们在欣赏她的课例的时候,每每被她所精选的独具匠心的切入点所折服,问君何能尔?精湛的眼光,深厚的功力。
二、切得巧:运刀自如,切中肯綮。
“选点”,是有效切入的第一步,“选点”之后,便是“运刀”了,“怎么切”是很讲究的,切得得当,游刃有余;切得不当,崩掉刀刃,王君显然是深谙此道的。
从《林冲棒打洪教头》中微探小学第三学段名著引读的方法一、教材分析《水滸传》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内容围绕在梁山泊称霸的强盗。
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
名著在人物的刻画方面下了功夫,那么在读节选名著的故事时,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从名著节选的故事中爱上人物,并逐渐爱上读名著呢,《林冲棒打洪教头》出自《水浒传》第九回。
就《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引读方法。
二、《水浒传》引读设计1.多媒体的效果音乐可以调动和调节人的心里节奏,并创设感情基调。
开课前通过播放《好汉歌》来创设豪放基调;再加上《水浒传》电视人物的图片回放,引起英雄情绪。
2.检查预习,调口味貌似在检查预习,实则在聊英雄人物。
对林冲、柴进的补充,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早早进入课文的感情基调。
“把火烧天”“拨草寻蛇”等词语意思的解释,采用动作解释,让孩子们仿佛进到了导演拍片的演练。
真真正正的调动了孩子的阅读口味,不是读文章的枯燥而是读故事了乐趣。
3.直插重点,满足兴趣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课题透露出了:林冲为什么棒打洪教头?这样的信息,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理也都挂念着这问题,那么我马上就直插主题,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不但认真,而且快速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处,我也就顺水进入了故事的起因学习。
4.圈点勾画,探究人物在起因的学习中,为了体会人物的性格,要求孩子勾画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句子,读一读,并把感受写在旁边。
这样既找到了读书的方法,又在细读故事中找到乐趣:评价人物。
5.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在完成对人物性格的探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勾画的句子,效果非常的不一样。
表演了人物角色,感受了人物当时的心境。
紧接着生生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书中的人物在读中鲜活起来,把林冲的谦虚有礼、洪教头的傲慢无礼演绎的栩栩如生,也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从字词教学感性化入手,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片断与反思在教学国标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从字词教学感性化入手,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做了些尝试:(一)动作表演片断:师:自读中,林冲的谦虚平和、宽容忍让及洪教头的狂妄自大、骄傲蛮横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组词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就来对比阅读。
这些个性表现在哪里?你找到了哪些词句?生:听到庄客称是教头,林冲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
可见林冲反映很快,讲究礼仪;而洪教头就大不一样,极其高傲自大。
师:这一句中的“躬身施礼”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动作理解吗?生A:能。
(站起来做抱拳施礼的动作。
)生B:他做错了,“躬身施礼”应该是一一(做弯腰施礼的动作)生A:不对。
古人行礼都是先抱拳再弯腰,我在电视中见过。
师:应该鼓掌!课堂上有这样的争论就有认识上的提高。
此时的林冲是个犯人,他到底会是如何行礼呢?生:弯着腰行礼,因为他戴着木枷。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犯人的头、手都戴在木枷里,双手根本抱不起来。
师:A同学,现在你会正确表演“躬身施礼”了吗?(A同学摸着脑袋,不好意思地笑了,随即点了点头,做了个“标准化”的动作。
)师:身上戴着木枷还不忘施礼,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尽管木枷缠身,但并没影响林冲的做人之道;尽管古人都是“抱拳施礼”,但并没影响作者的准确用词。
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动作,听起来非常平白的一句词一一“躬身施礼”,让我们感受颇多:作者用词精当,林冲谦虚平和,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谁来读一读这个词?(学生在读好词的基础上读句)师:有变化才有朗读的精彩,你读出了林冲的谦虚平和,洪教头的狂妄自大,不过,不要满足,我们不但可以通过语言表达人物个性,而且可以通过动作表示,谁愿试一试?反思:字词教学中,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
于细微处见精神近来,“文本细读”成了小学语文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
今天,我们借鉴“文本细读”的概念用于语文教学,其意义则在于强调教师在整体认识与把握教材的背景下,对文本细致地进行感悟、质疑、品读和赏析,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对一篇课文而言,教师究竟该“细读”何处?如何“细读”?怎样处理“细”和“粗”的关系呢?现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为例试作解说,求教于诸位专家、同行。
“细读”课文需先“粗读”全文,把握整体,捕捉应该“细读”之处。
“粗读”全文即粗略地通读全文。
其任务和要求主要有二:一是越过词语障碍,一气读完全文,把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再现上,力求在心中对课文形成整体印象,能概括课文大意或情节。
二是捕捉那些与全文关系致密的信息,如重点段、关键词、文章要素、细节,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与写作技巧等等,并据此比较、确定课文中应予“细读”的地方。
就《林冲棒打洪教头》而言,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组成小说的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通过“粗读”全文,了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情节发展的脉络,对林冲、洪教头等小说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读”课文,就要着力抓住小说的三大要素,把握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林冲与洪教头的形象特征,厘清“棒打”这一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探讨环境描写的作用。
凡与这些关系致密的地方都是教师“细读”的关注点。
“细读”课文应扣词析句,由表及里,“悉心”感受形象、体悟意义。
课文是主体的、多层次的。
对于小说等文艺作品或叙事文章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层次的系统――第一层次语言文字系统、第二层次形象系统、第三层次主题意义系统。
“细读”一篇课文也应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为了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小说家们遣词造句,总是在语言的天平上细掂精核、锱铢必较。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写小说为推敲四五句话要用一个月的时间,为了选用一个形容词,他说要累得出一身汗。
小学五年级语文《林冲棒打洪教头》说课稿1这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
林冲遭刺配来到小旋风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武,几招之内便使洪教头败于棒下,最后使之羞愧而去。
全文共八个自段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大段。
即1节,写林冲被押解沧州来到柴进庄上;2至7节,详写林冲被迫与洪教头比武的经过。
8节,写洪教头败给了林冲,满面羞愧而去。
人物描写细腻传神,故事曲折动人,读来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根据大纲要求及学生认知水平,制订本课教学目标要求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12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文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林冲和洪教头二人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林冲的沉稳与洪教头的狂躁。
教学难点: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评价人物特点。
二、说教法1、根据第一教时学习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等任务,我选择导学反馈法进行教学,其步骤为导向――导学――反馈。
导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入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
导学:强调学生的学习实践。
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大组交流评议、书面练习等活动。
反馈:是指在重点内容导学以后的相对集中的评价和分析。
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反映出的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及时给予点拨或示范,使学生的学习逐步到位,逐步深化。
2、本人根据第二教时读议全文,分析评价人物特点,复述课文等任务,采用四步导读法,把第一教时看作是四步导读的第一步――初读、感知内容。
循着其思路接下去导学:细读,品析词句――精读,揣摩写法――熟读,积累运用。
3、第三教时拓展延伸阶段,我采用自读――积累教学法:明确目标,课外自读,交流检查,摘录积累。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反思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可忽视,至关重要的,即对学生要关键处点拨,疑难处引导,知识空白处讲解。
因此,在这堂课上,我用了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洪教头是一个怎样的人”统领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推敲、揣摩、感悟、理解直至内化吸收,促使他们在学语文的同时,提高品味、积累的能力。
因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为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提供很好的平台,答案和理由只要合情合理就应当肯定和鼓励。
与此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引领、指导作用,以及对课堂的组织和调控度。
在学习林冲这个人物的时候,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
大家各抒己见。
有的说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能将课文和自己的见解结合在一起,答案都很精彩,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比武刚开始,林冲为什么说自己输了?”为什么气势汹汹的洪教头最后会败给林冲呢?”。
这两个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和前面体会人物性格的环节重复,其实不然。
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对人物性格的了解只是表面上的,他们只是单纯的知道这些人物身上具有哪些性格,但是并没有真正深入的理解。
学生通过对这两个探究问题的讨论,就可以进一步知道洪教头的失败正是由于他的目中无人、过分自大,而林冲也正是因为他的机智勇敢和善于观察才赢得了这场比武。
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的本质特点。
《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讲述的是林冲路过柴进庄上棒打洪教头故事。
由于是经《水浒传》片段改编的,语句与一般白话文有不同,加之课文较长,不少词、句孩子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而读准确文章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于是我在第一课时采用了个别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后学生兴趣较浓,读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案例(精选4篇)林冲棒打洪教头篇1一、学情分析《林冲棒打洪教头》是第一模块第二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写人记事,这为学习小说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也接触了不少小说,但学习小说要把握什么,还是不甚了解,往往把小说的阅读鉴赏仅仅停留在读故事上,一味的关注小说的情节,而忽略了小说中的人物塑造。
(这一点,对于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同样有极大的影响,学生以往的记叙文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忽略了从各个方面描绘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一篇记叙文想要在八百字左右以情节取胜是非常困难的。
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到底能得到什么?我们往往会看到一种现象,一册书学习下来,崭新如初,书本上完全没有阅读的痕迹,或者痕迹寥寥,学生根本没有把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保留下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缺少一种情感体验,欠缺一种质疑的精神。
那么,如何设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想,学写文章批注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随读随想随写,环环相扣,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把重点放在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试着通过圈点批注分析人物的个性化性格特点上。
分析研读的对象是课文的主人公林冲和洪教头,批注也从“批”这两个人物开始。
二、教材分析课文节选自小说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林冲投奔梁山的全过程中的一环。
《水浒传》第七回至十一回,详尽叙写了林冲由忠心服务于朝廷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到沦为囚犯,再到被逼上梁山的曲折经历。
课文替换了老教材的传统篇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且不说两篇文章人物性格的侧重点由“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欲解心头恨,把剑斩仇人”变成了林冲性格中进一步隐忍,更重要的是,新课文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多了金圣叹的夹批,加之教材编者给文章做了旁批,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圈点批注样本。
(高一新教材在文本上有两处内容较老教材是比较突出的,一是课文导读,二是文章的旁批。
小学科学
教师论坛
“文本细读”用于语文教学,其意义在于强调老师在整体认知与把握教材的背景下,对文本细致地进行感悟、质疑、品读和赏析,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
对一篇课文而言,教师究竟该“细读”何处?怎样处理“细”和“粗”的关系呢?一、“细读”课文需先“粗读”全文,把握整体,捕捉应该“细读”之处“粗读”全文即粗略地通读全文。
其任务和要求主要有二:一是越过词语障碍,一气读完全文,把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再现上,力求在心中对课文形成整体印象,能概括课文大意或情节。
二是捕捉那些与文章关系致密的信息,如重点段、关键词、文章要素、细节,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与写作技巧等等,并据此比较、确定课文中应予“细读”的地方。
就《林冲棒打洪教头》而言,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组成小
说的要素是人物、
情节、环境。
通过“粗读”全文,了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情节发展的脉络,对林冲、洪教头等小说中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读”课文,就要着力抓住小说的三大要素,把握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林冲与洪教头的形象特征,理清“棒打”这一
故事情节的发生、
发展变化,探讨环境描写的作用。
凡与这些关系致密的地方都是教师
“细读”的关注点。
二、“细读”课文应扣词析句,由表及里,“悉心”感受形象、体悟意义课文是主体的、多层次的。
对于小说等文艺作品或叙事文章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层次的系统———第一层次语言文字系统、第二层次形象系统、第三层次主题意义系统。
“细读”一篇课文也应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细读”文本就是要从关键词语入手,推敲、咀嚼,感受人物形象,走进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人物的心灵寻幽探微。
例如从林冲初见洪教头时“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起身让座”,当洪教头跳起来囔着要
同他比武较量时,他先是连声谦恭地说
“不敢,不敢”
,后来被迫“只好从地上拿起棒来”,说“请教了”等多处动作语言的描写,
可以感受到他的谦卑忍让。
读至此,
我们不禁要问:林冲武艺高强,为何如此谦卑忍让呢?人物的性格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课文第一句中的“遭受”
“陷害”“被发配沧州”“押解”等词语,可以感受到从人生的大环境来说,此时的林冲处境险恶,身份特
殊;从第二自然段
“柴进见了林冲”“心中大喜”“杀鸡宰羊”“厚礼相待”等词语,可以感受到从即时的小环境而言,此时的林冲受到热情礼遇,当他
“寻思”洪教头想必是柴进的师父时,所以更加的谦恭谨慎,面对羞辱一让再让,这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体悟
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
境中,他仍然怀揣要过平静生活的梦想,忍
辱克己,决不惹是生非。
领略他谦逊识礼,心胸广阔的英雄风貌。
三、“细读”课文需放飞想象,瞻前顾后,努力丰富形象,升华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得到完善并在一个个细微之处得以体现的。
这个细微之处往往是作者用笔精妙之处,凸现人物之精神,“细读”文本,则需抓住这些细微之处,联系前后文,展开想象。
在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当柴进丢下二十五两重的大银作为彩头时,情节发展有了变化:洪教头“使出了浑身的功夫”,在字里行间,他蛮横狂妄,急躁贪婪的个性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
林冲为什么会由“再三推辞”的谦卑,“只好”拿棒,道声“请教了”的忍让,变为“把棒一横”沉着应战,进而又变守为攻,抓准时机“抡棒一扫”大获全胜呢?林冲内心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细读第六自然段,联系柴进“连
忙”
请差人开了木枷,要求两人“使出本事”,再联系第三自然段中,柴进向洪教头介绍:“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可别小瞧了他”
,“林武师就不要推辞了”等等真挚感人的话语,就可以揣摩出林冲消除“打翻洪教头,须不好看”的思想顾虑,轻松应战,一棒取胜。
如此且读且思,展开想象,林冲机智而又沉着的特点跃然纸上,人物丰满而形象了。
“细读”课文,教师还要深入字里行间,发现文本的空白处,陶醉于“悠然心会”的
境界。
臂如,
《林冲棒打洪教头》故事的结局“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将“满面羞惭”、“灰溜溜”读透、读活起来。
四、“细读”课文还需关注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着力丰富语言素养
“细读”课文不仅要关注其内容,也要注意其表达的形式、写作技巧。
同样一句话,因为语气不同,所表达的信息就不同;同样的一句话,因上下文不同,即处于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细读”中
感受语境、
辨析语气是一件很细致的步骤。
我们能不能体会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所表达的语气是陈述的,还是疑问的;是平静的,还是兴奋的;是诙谐的,还是严肃的……会影响到教师是否真正明白文本传达的意思、内涵。
弄错语气,往往就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了。
臂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对林冲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对林冲和洪教头对比的艺术手法都是值得“细读”的。
教师“细读”课文还不要忘了细审语气,对文本中的极细微差别也能分辨,比如,当柴进厚礼款待
林冲,并郑重地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是东京
八十万禁军教头时,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并
肆意侮辱林冲的人格,叫人恼恨。
“细读”课文,教师是否应该引导学生体味“冷笑”的
语气?紧接着,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
头。
”
急躁贪婪的洪教头此时的语气又是怎样的?“他敢和我较量一下”理解和朗读的重点应该落在哪个词语?后文洪教头喝道:
“来!来!”的语气无不在浓墨重彩地描绘一个跋扈嚣张的人物个性特点,同时,反衬林
冲的个性。
辨析语气,
我们才能更深层次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
关注文本细读,成就有效课堂,于细微处见精神!【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
学江苏】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