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气”的审美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嵇康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音乐审美的观点。
音乐审美是指人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和评价,是对音乐的美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思考和总结的一门学科。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对音乐审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观点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忧乐。
忧乐是古代音乐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对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共鸣和体会。
嵇康认为,音乐应该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忧乐情感,使人们在音乐中体验到忧乐的情感,从而得到心灵的洗涤和抒发。
这一观点反映了嵇康对音乐的审美要求,即音乐应当具有使人忧乐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能力。
在嵇康看来,音乐是一种深邃的情感表达和意义传达的艺术形式,并且应当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能够激发人们的心灵共鸣和思考。
而这种深刻的内涵和意义来源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忧乐情感和道德理想,正是这些情感和理想使得音乐作品具有了意味和价值。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乐审美观可以概括为“音乐应当具有忧乐情感的表达和情感共鸣的能力,同时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能够激发人们的道德感悟和追求,从而具有启迪人们道德情操和提升人们道德修养的能力”。
嵇康的音乐审美观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他对音乐审美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的音乐审美观对后世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理论遗产。
对嵇康的音乐审美观也存在一些批评和质疑。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偏重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而忽视了音乐作为艺术形式的技巧和形式美。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偏向于儒家的伦理学思想,而忽视了音乐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与音乐实践脱离太远,使得他的观点在实际应用和指导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嵇康的音乐审美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指正和完善。
他的思想偏向情感共鸣和道德情操,而忽视了音乐的形式美和技巧美;他的观点偏向理想化和抽象化,而与音乐实践存在一定距离。
中国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成就了很多绘画理论著作和绘画技巧,这也给中国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美的源泉。
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奠定绘画的理论基础,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视的理论。
自然景物是真实的存在,从对象化中间独立出来,但所表达的是一种虚的气韵,是流动的精神心境。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以笔墨、形式、点线、虚实的情景交融,形成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心境才是艺术美学最为灵动的审美[1]。
一、中国画的线条之流动中国画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更多是线条支撑起来的,对比西方油画可以看出,西方油画用颜色的碰撞形成自然线条,注重对立体感的表达,而中国画的线条是故意描画,故意强调,在平面感的基础上更为纯粹,更为概括,更为提炼,注重线条语言的塑造,复杂景象中的取舍和裁剪,线性绘画有着背景留白、突出画面主体的特点[2]。
人物画的线条,被中国绘画理论家总结为“十八描”。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局部线条就是高古游丝描,以流动之美的线条刻画衣服纹理和形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以线来表现性格与姿态,有着自己生命的情调,与西方立体描摹有很大不同。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个“气韵生动”,“气韵”是指具有律动感,有韵律和节奏感,“生动”是鲜活、热烈、有生气的,画中的“气韵生动”更多是流动、写意、飞舞的生动,有着生命的节奏韵律感,不仅是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更是一个美学的范畴。
线条的描绘到了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得更加成熟生动,例如北宋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里面奇石的线条表现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以各种类型抽象的点和具有象征性的线条进行描绘,使画面有种苍茫蓬勃之大气。
中国画的线条离不开中国的笔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线条在书法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
由于对物象刻画的感受契合了特殊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条更多追求真、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精神。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流程。
“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是其两大主流,在审美的美阈中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1)“移情”说。
“移情”说是审美活动认识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学说,源于德国,美学界给其以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大发现,被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移情”观念的是德国学者罗伯特・费尔和其父弗列德里希.费尔,而真正发展,论证了“移情”而使之成为“移情”说的乃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1851~1914)。
里普斯在他的《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一文中写道:“移情作用是指,不是一个人身体的感觉,而是某种感情即某人自己,进入审美对象之中。
”审美过程就是由物我对立通过移情作用而达到物我交融(或称之为物我互赠)和物我同一(即天人合一)的境地。
其他的审美心理学说大多认为审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它们只是找到了物我统一的契合点,有点相似珍天的无痕焊接技术,并没有使物我对立的成分完全消失。
而立普斯则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美感,不是对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产生反映,而是人主观精神的外射,是“向我们周围的现实”,“注入生命的活动。
”也即是说,在移情心理发生的瞬间(或较长时间),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已完全消失而合二为一,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相似于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和佛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指试,莫使惹尘埃”的境界。
当然还达不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但它们都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里普斯举例说,人们欣赏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利安式石柱,是因为它显示出一种男性的雄壮美。
站在石柱面前静观它的形象,会感到一种内在的“扩张”,连心也在“扩张”着,有一种特殊的在内部发生的特殊感觉,仿佛石柱在进行着挺拔向上的凝成整体的运动。
在他看来,人所感受到的石柱运动,不过是移入石柱中去的人的自我运动。
在社会学认识论和审美的三个层次下,我对艺术的理解一、从社会学认识论的角度谈艺术1.1 社会学认识论的概念社会学认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认识活动的理论,它关注人们对社会的认识、理解和反映。
在社会学认识论的框架下,艺术被视为一种社会认识的方式,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和情感的认知和表达。
1.2 艺术的社会功能在社会学认识论的视角下,艺术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不仅能够传递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凝聚和稳定,还能够反映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引发社会变革和进步。
1.3 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的方式,与社会密不可分。
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和风格受到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特征和氛围。
二、从审美的角度谈艺术2.1 审美的内涵审美是一种特殊的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是人们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艺术作为审美的对象,能够引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和美的体验。
2.2 艺术作为审美的表达艺术作为审美的表达形式,是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在观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们能够体验到美的情感、情境和内涵,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意蕴。
2.3 艺术的审美意义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它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情操,拓展人们的审美视野,还能够传递美的力量,启迪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社会学认识论和审美的双重框架下,我对艺术的理解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艺术不仅是一种社会认知的方式,还是一种审美的表达形式。
它融汇了社会的关怀和审美的追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核。
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过程中,既能够反映社会的脉动和情感,又能够赋予人们审美的愉悦和启迪。
总结与回顾通过社会学认识论和审美的双重视角,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内涵和意义。
在社会的长河之中,艺术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传递着文化的精髓和人类的情感。
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感知和体验,让人们在艺术的海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论朱耷花鸟画作品中的美学意蕴朱耷,字叔聪,号鹤林,江苏苏州人,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尤其擅长花鸟画。
他的花鸟画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本文将从朱耷花鸟画作品的审美特点、意蕴以及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进行论述。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在审美上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一是观赏性强。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构图清雅,题材广泛,色彩丰富,富有生气。
无论是花朵的绽放还是鸟儿的飞翔,都展现出了一种自然的美。
其二是写实性强。
朱耷擅长用笔勾勒细节,画出每一片花瓣、树叶,描绘每一根鸟毛,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其三是情感丰富。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富有诗情画意,透露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给人以温馨、愉悦之感。
通过这些特点,朱耷的花鸟画作品体现出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朱耷花鸟画作品中的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自然美的表现。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在细致描绘自然万物的更加注重了对自然美的表现。
他用笔墨展现了花鸟的生命力和自然界的神奇魅力,使观者不仅看到了自然界的美丽,更加感受到了自然之美。
其次是生活美的追求。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再现,更多的是对生活美的追求。
他通过对花鸟的描绘表达出了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社会的期盼,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无尽热爱。
再次是审美情趣的体现。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不仅仅是图案的表现,更加体现了他的审美情趣。
他对色彩的运用、线条的构成以及形象的表现都展现了其审美的独特魅力,使人感受到了他对艺术之美的追求以及对审美情趣的热爱。
这些美学意蕴使朱耷的花鸟画作品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中国绘画史上,朱耷的花鸟画作品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朱耷的花鸟画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以其绘画技巧的精湛和审美情趣的独特,为中国绘画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朱耷通过其花鸟画作品的创作,影响了后世的绘画艺术。
境界说内涵论作者:常鸿雁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1期摘要:境界说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人们也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境界说的内涵并对它作进一步的理解,以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学习与写作。
关键词:王国维境界说内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一格,自有名句。
”但以“境界”论词并不始于王国维。
“意境”最初是一个佛教用语,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古典文论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后开始全面形成。
王昌龄在其《诗格》中,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他指出了三种境界:物镜、情景、意境,但这里的意境并不包含物镜、情境,而是与二者并列的一个概念。
继王昌龄之后,皎然、刘禹锡、司空图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时至宋代,严羽在皎然诗论的基础上,提出以“禅悟”为核心的兴趣说,后王士祯又在严羽的基础上提出与“兴趣说”相关联的“神韵说”。
到清代,王国维将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开启了中国文学迈向现代化的门径。
境界说作为一个核心的美学思想,尤其有着丰富的内涵,现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简析。
一、人品与词品此为其审美内涵的前提条件。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
“内美”指人的美好心灵、性情,亦即人品,“修能”指学力、修养,运用于文学创作中指作者的词品。
作者借屈子的话在于强调人品与词品,亦即性情与学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二者“必兼具而后愉快”。
[1]他以苏轼、辛弃疾人品与词品的一致,作了正面论述;又以周邦彦、史达祖人品与词品的错位,作了反面的论证。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雅量高致”是作者看重二人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指个人的率真之气。
元好问谓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绝句》)王国维也认为,三代以下诗人,没有超过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的,他们所取得成就,与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雅量高致”是分不开的。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502班学生姓名:谢佳敏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本文将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探究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内涵表现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无功利,是指人类的文学活动不追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康德认为“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有任何利害的。
”“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就会是很有偏心的,而不是纯粹额鉴赏判断了。
”1这一“审美无功利说”承认了美感的无功利性,而否定了它的功利性。
而王国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观点,就深受康德审美无功利论的影响,无论是对于“文以载道”的旧文艺工具论,还是对于同时期梁启超等人服务于政治改良的新文艺工具沦,王国维均表示了不屑。
他提出美之性质在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日‘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
”2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中国古代的“虚静”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虚”是摒弃一切杂念,“静”是指停止的,没有声音,“虚静”就是虚空宁静,进入一种无功利的创作境界。
刘禹锡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
”就是说当创作者进入犹如佛门禅定的离欲状态时,万千景物可以返照于心,作者可以捕捉到生动的景象,然后用文词表现出来。
陶渊明的《饮酒》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就是在某个时刻,进入了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传达出“静穆淡远”的美感,这就是无功利的境界。
但是,如果由此而认定文学是无功利的,那就片面抹杀了文学同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的关系。
“气韵”范畴考辨张锡坤本文认为,以往对中国美学范畴“气韵”的诠释,大多陷入了以精神性的“风韵”解气韵之韵、以“文气”解气韵之气、将气韵的哲学基础定位于玄学的误区。
实际上,“气韵”源于“气运”,是气运从哲学到文艺审美的延伸。
易学中的阴阳气化宇宙论是其哲学基础,气韵就是艺术作品中气之运化节奏和谐的显现。
“气韵”与“传神”相比,有神明之美与神动之美、虚静与感应、超迈与力遒的差异。
在谢赫以“气韵生动”为首位的“六法”中,有重神略形的“物感说”与推崇形似的“写物说”的对峙、共处。
关键词 气韵 气运 传神作者张锡坤,1945年生,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在中国美学中,很少有范畴如“气韵生动”①那样使用频率极高,差不多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的进程,至今仍被引为绘画理论和创作的圭臬。
然而,也很少有范畴如“气韵生动”那样,聚讼纷纭,人言言殊,更叫人扑朔迷离、难以捉摸了。
近来已有人悟出,以往气韵的诠释,太多主观附会,是后人自家眼中的气韵。
这里,本文拟就气韵的原义作一番考辨,企望提供几许拙见。
“气韵”诠释的误区现代气韵研究,历来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所支配,即把气韵与魏晋时期顾恺之的“传神”相提并论,以为玄学是它们共同的哲学基础。
相当一批研究者以“精神气质”诠释气韵,认为玄学的人物品藻转到画面上,要求人物画表现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精神气质的生动表现就是气韵。
随手举出几例,便可明其大概:其实气韵就是顾恺之所说的神,谢赫自己也称气韵为神韵。
……气韵的本义是指人物的精神气质。
②“气韵生动”……要求表现出生动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尤其是以笔墨气韵强调精神·154·①②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30页。
齐梁时期谢赫于《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气韵生动”位列“六法”之首。
论“生气”的审美内涵作者:李梓欣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生气”作为古人艺术创作的追求之一,在中国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这种审美追求的来源,分析“生气”的审美内涵。
本文首先接受了中国古代“气”的概念的发展过程,论述了“生气”是如何一步步成型,进入艺术审美领域。
然后从艺术创作的“生气美”、艺术作品的“生气美”以及读者接受中的“生气美”三个部分来论述“生气”的审美内涵的。
关键词:生气;审美内涵;气韵生动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18-02“生气”是古人对艺术作品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自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气韵生动”这一表现生气的绘画之法后,古人在绘画上对“生气”的追求更为显著。
但是,对“生气美”的追求绝不仅仅限于绘画领域,古人对文学作品评论时早已使用了“生气”一词,中国书法艺术中对于“生气美”的追求也绝不下于绘画艺术。
以中国宋元山水画为例,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留白。
这“留白”绝不是一种空洞无物,而是与中国古人的“大化流行”的理念相呼应的,这中间是无限生气的氤氲。
一、“气”的来源“气”是中国古老的哲学范畴。
同中国哲学中的其它范畴一样,“气”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体悟。
古人将“气”看作是充盈在宇宙之中的生生,是万物的本源。
《左传》中的“六气”说中的“气”,指天地自然所具有的某种细微物质,这种细微物质不仅自身能运动变化,而且能导致其他事物的运动变化。
《国语》中的“气”主要是“六气”中的阴阳之气,阴阳之气包含在天地山川万物之中,是构成天地山川万物的精微的原始物质。
在老子那里,“气”和“道”是不可分割的。
《老子》第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①。
老子认为,道产生气,气分化为阴阳,阴阳二气交感运动产生万物,气就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庄子则将气的运行同人的生命联系起来。
《庄子·知北游》中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生死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
”②在这里,庄子将“气”理解为构成天地万物和人类共同本始物质,气成了人的生命存在的形式。
孟子则将“气”的内涵进一步推进。
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③这里的“气”己经超越了人表面的生命之气,而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是人的主观意志和道德精神。
汉代王充以气为最高范畴,构建起元气自然论的哲学体系。
《论衡》中有“元气,天地之精微也”“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人之善恶,共一元气。
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王充认为,“元气”自然存在,产生天地万物及人的道德精神,决定人的心性和命运,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承接汉代“元气”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将“气”引入人物品藻。
这时“气”成了一种与人的生命精神相关联的气质、神采之美的判断,是一种对内在的生命力度和精神力度的判断。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还首次将“气”引入到文学批评的领域。
“文以气为主”,这是建安风骨催动下的必然结果。
此后,“气”成了中国美学中不可缺少的审美范畴。
二、创作中的“生气美”钟嵘《诗品序》开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④这句话直接点明了“气”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气”鼓动外物,从而使艺术家受到外物的刺激震荡而引起情感的波澜和兴会的爆发,产生出创作冲动。
这同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物感说”的体现。
《毛诗序》中也阐释了文艺作品的生发过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⑤在这里,气能使外物而动,从而使人产生思想感情,就在于物和人都是由生气所贯注的,当人的生生之气同外物的生生之气运行到同一节奏上,人就会受到外物的震荡,与外物相交,人之气与外物之气相应,就能与外界进行自然的交流,生发出思想感情,从而借某种文艺形式将内在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来。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在谈到作者创作时也说道:“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
⑥这说明作者在创作时,胸中是有承载着被外物鼓动而勃发出的生生之气的。
所以也有了下文中“方其搦翰,气倍辞前”,⑦这同上面的句子是同一道理。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王夫之)。
天地万物都由生气贯注而勃发着无尽的生命力,艺术家作为人类中最敏感的一类,面对这蓬勃的宇宙生命之气,自然无法保持平静,在宇宙之气的起伏运动中,艺术家不自主地随着气韵之节奏同行,使宇宙之气同自己内在的精神品格生命之气相化合,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天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
必得笔墨性情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之”⑧即是此意。
既然艺术创作是天人合于一气的过程,那么从孟子开始的“养气说”也得到了解释。
首先,孟子将浩然之气解释为:“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⑨所以,孟子所强调养气是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于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从而使这个人拥有了高尚的人格美。
孟子养气的结果表现为他的文章论辩时的威势,行文的肆意,因而文章气势磅礴。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专论养气,但刘勰强调养气以利于文之出,意在保护修养人的“生气”,以利于在合适的时机下恰当勃发出来。
之后韩愈《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⑩韩愈强调气是文章之根本,而这里的“气”来源于作者的精神气质、人格修养。
韩愈是从侧面强调了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总之,宇宙之生气激荡着人之生气,从而使艺术家将个人的精神气质熔铸于这种际遇之中产生创作冲动。
而艺术家的“生气”有赖于日常培养,日积月累的习性品德决定了这种生气碰撞的际遇和方向,从而产生不同质量的艺术作品。
三、艺术作品中的“生气美”艺术作品中的“生气美”在中国有一种典型表现——“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最早是由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作为“六法之一”提出的。
其后历代各家各派无不把“气韵生动”作为品评作品的评价标准。
其实早在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之前,我国的早期艺术作品中就早已体现出对“生气”的审美追求。
宗白华先生在其《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提到中国古人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作品中。
他还指出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刻追求的是飞动的线条。
对于这种飞动的线条美的追求,正体现出古人对于艺术作品中生气腾跃而“飘忽欲飞”的生气之美的追求。
由此出发,可以分析出艺术作品的“生气之美”的几个特点。
一是生命力之美。
古人认为“气”同生命是不可分割的,“气”甚至是生命的根本。
而“生气”的“生”字也有“生命、生长”之意。
因此,艺术作品中的生气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一种生命力——生机勃发,蓬勃向上。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有“精神”一例,释作:“欲返不尽,相期与来。
明漪绝底,奇花初胎。
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
生气远出,不著死灰。
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11 这里的“精神”是指诗境的描写必须体现出对象旺盛的生命活力,事物的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例,这句诗是诗人病起后看到满园春天的生气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整个世界后,撷取其中池塘、春草、园柳、鸣禽四个意象来表现自己欣然于充满生机的世界的感怀。
诗中蓬发的生气是对作者心中感受到的生命力的传达。
这中间是有一种力量在的,这力量就源于宇宙世界。
二是充实之美。
前面说到“生气美”中包孕着生命力,有一种力量的美。
这力量必然来源于一种充实。
孟子有云:“充实之谓美。
”12 任何一种美的形式缺少了内在的充实,都是站不住脚的。
以中国古代画作为例,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除了“气韵生动”外,还提出“骨法用笔”,这说明古人作画不仅追求生气远出,还追求一种内在的“骨力”。
看古人的画作,笔墨勾勒出的线条是虚实相间的,古人虽用毛笔作画,却能充分发挥毛笔的功用,用看似绵软的毛笔却能传达出作者心中的筋骨血肉。
一根线条,两边是浅墨晕染的绵,中心处却自蕴藏着一种力。
这便是中国画于生气美的追求中传达出的“充实”。
三是飘逸之美。
中国早期的雕刻作品常常追求一种线条的灵动,如东汉石画像上的一幅画,有两根流动的线条就是画家凭空加上的,这样使得这个画面更多了一层飘逸生动。
这一点在敦煌壁画飞天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我们今天看到的飞天画像布满了飞动的线条,不仅人物勾勒线条是飞动的,飘逸的,人物的衣饰和姿态也是飞动的,飘逸的,整个画面被一种磅礴的生气充斥着。
这同唐代的审美追求是不可分割的,也是那个时代精神气象的一种精准传达。
四、读者接受中的“生气美”孟子“以意逆志”说自古以来受到众多人的推崇和认可,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心中充斥着勃勃生气之人才能读懂文艺作品中包孕的“生气”。
因此,读者要常常接受美的熏陶,培养自己感知美的能力。
“生气美”的感知需要读者有敏锐的感触能力,读者要时常走进自然,了解宇宙,认识人生,感悟其中的勃勃生命力。
对任何一种美的领悟,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以及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的。
只有这样,当读者面临一件生气昂然的艺术作品时,才能随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理智经验等,才能对审美对象做出迅即的反映,才不至于无动于衷。
当接受主体有了对艺术作品“生气美”的审美能力时,我们可以看到当他面对艺术作品时会有一种审美享受。
这种审美享受虽因人而异,但是总体上却有一些类似的特点。
首先,审美主体一定被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生气灌注身心。
例如,当我们站在敦煌莫高窟观看唐代飞天壁画时,我们看到那飘飞逸动的画面时,身心好像都被这种生气所粘滞,不自觉心神荡漾,一种生气的力量灌注身心;其次,审美主体往往感受到生命的灵动。
“生气”之美本就来自于生命力,当我们潜心在艺术的氛围里,这种生气之美自然会让我们对生命的灵动有所领悟;最后,审美主体往往能够超脱现实,感受到一种苍茫扩大的时空感。
中国艺术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意境的创造,所以当我们进入艺术作品的里面,入乎其内时,我们便进入到它所创造的意境。
包孕“生气”的艺术作品常常让我们不自主地灵魂出窍般将精神溢出,被一种“逸气”带动,进入另一个扩大的境界,感受一种时空之感。
注释:①老子.道德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②庄子.庄子·知北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③孟子.孟子·公孙丑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④⑤⑥⑦⑩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⑧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⑨孟子.孟子·公孙丑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 郁沅.二十四诗品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孟子.孟子·尽心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参考文献:[1]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3]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王琦(清).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顾永之.美学原理[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赖涛.论气韵生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01).[9]汤拥华.气韵生动:在邓以哲与宗白华之间[J].文艺理论研究,2007(05).[10]颜小萍.“气韵生动”:创作中不可缺失的审美追求[J].文化月刊,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