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认识三角形(1)--wry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4
认识三角形——优秀的课件设计与应用一、引言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基础图形,其性质和应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我们特别设计了一套优秀的课件。
本课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介绍了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以及应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二、课件内容1.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课件从三角形的定义入手,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
接着,课件详细介绍了三角形的性质,包括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中线定理等。
通过动态演示和实际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这些性质,并学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三角形的分类课件将三角形分为三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对于每一种三角形,课件都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课件还通过丰富的实例,展示了不同类型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工程测量等。
3.三角形的判定与应用课件介绍了三角形的一些重要判定方法,如SSS、SAS、ASA、AAS等,并配有相应的动画演示和练习题。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
课件还介绍了三角形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如物理学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地理学中的地图绘制等。
4.三角形的综合应用课件部分设置了多个综合应用题目,旨在检验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些题目涵盖了三角形的大部分知识点,难度适中,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课件特点1.形象生动:课件采用图文并茂、动画演示的形式,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形象、直观。
2.互动性强:课件设计了丰富的互动环节,如选择题、填空题、动手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融合实际:课件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展示了三角形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几何应用能力。
4.知识点全面:课件涵盖了三角形的所有重要知识点,系统性强,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
5.便于自学:课件结构清晰,讲解详细,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提高自学能力。
三角形的认识课件一、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三角形无处不在。
从建筑结构中的屋顶框架,到交通标志的形状,再到我们手中的三角尺,三角形以其独特的稳定性和多样的特性,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深入认识三角形这个神奇的几何图形。
二、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要素(一)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
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
(二)基本要素1、边:三角形有三条边,边的长度决定了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
2、角:三角形有三个内角,内角的度数之和为 180 度。
3、顶点:三角形有三个顶点。
三、三角形的分类(一)按角分类1、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小于 90 度的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 90 度的三角形。
3、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大于 90 度小于 180 度的三角形。
(二)按边分类1、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都相等的三角形,其三个内角也相等,均为 60 度。
2、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相等的两条边称为腰,另一条边称为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三角形的性质(一)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是三角形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
例如,在建筑中,我们经常使用三角形的结构来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二)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度。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证明这一性质,比如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平角,即180 度。
(三)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这一关系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时非常有用。
五、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一)周长三角形的周长等于三条边的长度之和。
(二)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面积=底×高÷2 。
其中,底是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高是这条底边对应的顶点到这条底边的垂线段的长度。
三角形的认知知识点三角形是我们数学中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
在学习和应用几何学时,对于三角形的认知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分类、性质以及相关定理和应用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三角形的概念。
一、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定义:三角形是由三个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其中三个线段两两相交于一个端点。
这个端点称为三角形的顶点,而由顶点连成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边。
2. 元素: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条边。
顶点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B、C,边用小写字母表示,如a、b、c。
3. 命名方式:通常按照顶点的命名顺序来表示三角形,比如ABC表示以A、B、C为顶点的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分类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的不同,三角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根据边长:-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 普通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2. 根据角度:-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为锐角的三角形。
三、三角形的性质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即∠A + ∠B + ∠C = 180°。
2. 三角形外角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补角等于其他两个外角的和。
即∠A' = ∠B + ∠C。
3. 三角形的外心:外心是三角形三条外交线的交点,记为O。
外心到三角形的每个顶点的距离相等,且外心是外接圆的圆心。
4. 三角形的重心: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记为G。
重心到三角形的每个顶点的距离的比例为2:1。
5. 三角形的垂心:垂心是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记为H。
垂心到三角形的每个顶点的距离相等,且垂心所在直线垂直于对应边。
四、三角形的重要定理和应用1. 余弦定理:对于任意三角形ABC,边长分别为a、b、c,∠A的对边为a,那么有 a^2 = b^2 + c^2 - 2bc·cosA,同理可得b^2 = a^2 + c^2 - 2ac·cosB,c^2 = a^2 + b^2 - 2ab·cosC。
初一数学认识三角形知识点
初一数学认识三角形知识点
读书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认识三角形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一、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三角形ABC记作:△ABC。
2、相关概念:
三角形的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
记作:AB、AC、BC。
三角形的内角: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记作:∠A、∠B、∠C
3、三角形的分类:
二、三角形三边关系:
1、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几何语言:若a、b、c为△ABC的三边,则a+b>c,a+c>b,b+c>a.
想一想:这个在实际解题中该怎样应用?
2、三边关系也可表述为: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差都小于第三边。
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几何语言:△ABC中,∠A+∠B+∠C=1800。
四、三角形的三线:
问题1、如何作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中线?
问题2、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中线各有多少条,它们的交点在什么位置?
问题3、三角形的中线有什么应用?。
7.4认识三角形(1)
知识梳理:
1.三角形的定义:
由3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
2.三角形的各组成部分
一个三角形有___3_个顶点,__3__条边,__3__个内角.
顶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交点。
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
内角:三角形两边所夹的角,称为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
3.三角形的表示
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4. 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
(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2.按边分: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5.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6. 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考点一:三角形的概念
1.如图是用三根细棍组成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图形是( D )
A B C D
考点二:三角形分类
1.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ABC中,若已知∠A:∠B:∠C=2:3:4,则△ABC是锐角三角形
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6cm,有两边长分别为6cm和4cm,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_______三角形
4.如果△ABC中,∠A+∠B=∠C-10°,则△ABC是钝角三角形。
拓展提升:
1. 如图,已知点P是射线ON上一动点(可在射线ON上运动),∠AON=300,当∠A满
足 时,△AOP 为钝角三角形. 答案. 0º<∠A <60º或90º<∠A <150º
恰好是直角三角形,则此时∠A 所有可能的度数为 ▲ ° 60°或90°.
4.如图,已知∠AOD =30°,点C 是射线OD 上的一个动点.在点C 的运动过程中,△AOC 恰好是等腰三角形,则此时∠A 所有可能的度数为 30或75或120 °
考点三:三边关系定理
题型一: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首先对三条线段进行大小比较,判断出最长一边,然后再看较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最长边)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数据中,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B )
A .1cm 、2cm 、3cm B.2cm 、3cm 、4cm C. 4cm 、9cm 、4cm D. 2cm 、1c m 、4cm
2.现有3cm 、4cm 、7cm 、9cm 长的四根木棒,任选其中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以组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是 ( B )
A .1
B .2
C .3
D .4
3.有4根小木棒,长度分别为3cm 、4cm 、5cm 、9 cm 任意取其中的3根小木棒首尾相接搭三角形,可搭出不同的三角形的个数为 ……………………………( B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4.长度为1㎝、2㎝、3㎝、4㎝、5㎝的五条线段,若以其中的三条线段为边构成三角形,可以构成不同的三角形共有( B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现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 和6cm 的木棒,若要从长度分别为1cm ,3cm ,5cm ,7cm ,9cm 的5根木棒中选一个钉成三角形的木框,那么可选择的木棒有( A )
A .2根
B .3根
C .4根
D .5根
6.a 、b 、c 、d 四根竹签的长分别为2cm 、3cm 、4cm 、6cm .从中任意选取三根首尾依次相接围成不同的三角形,则围成的三角形共有 ( B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7.三角形的边长都是整数,并且唯一的最长边是6,则这样的三角形共有(C )个 A .
3 B .5 C . 6 D . 7
分析:确定三边中的两边,分类找到边长是整数,且唯一最长的边为6的三角形的个数即可.
解答:解:当2边长分别为6,5时,1<第3边<6,可取2,3,4,5共4个数;
当2边长为6,4时,2<第3边<6,可取3,4,5共3个数;
当2边长为6,3时,3<第3边<6,可取4,5共2个数;
当2边长为6,2时,4<第3边<6,可取5一个数;
去掉重合的6,5,4;6,5,3;6,5,2;6,4,3,4组,
这样的三角形共有4+3+2+1-4=6(组).
题型二:化简
1.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边,化简:||a +b -c -||a -b -c +||a -b +2c = .3a -b
2..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边,则化简|a+b+c|﹣|a ﹣b ﹣c|﹣|a ﹣b+c|﹣|a+b ﹣c|= 0 .
题型三: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1.小明有两根3cm 、7cm 的木棒,他想以这两根木棒为边做一个三角形,还需再选用的木棒
长为( C )
A .3 cm
B .4 cm
C .9 cm
D .10cm
2.现有两根小木棒,它们长度分别是4cm 和5cm ,若要钉一个三角架,应选木棒长度为(B )
A 1cm
B 4cm
C 9cm
D 10cm
3.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4、5、x ,则x 不可能是 ( D )
A .3
B .5
C .7
D .9
4.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1-a ,4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B )
A 、51<<a
B 、73<<a
C 、62<<a
D 、64<<a
5.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x -1,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
A .0 < x < 8
B .2 < x < 8
C .0 < x < 6
D .2 < x < 6
二、填空题
1.如果3、5、a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2<a<8 。
2. 已知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4、a、8,则a的取值范围是;如果这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的周长为.4<a<12 ,20
3.已知三角形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6,第三边的长为奇数,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__.5,7 4.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7,另一边长a为偶数,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_15或17
5、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是3和4,周长是偶数,则这样的三角形的第三边是5或3 .
6.若三角形的两边长是7和4,且周长是偶数,则第三边长可能是.
5,7, 9
三、解答题
1.(本题6分)一个三角形的3边长分别是x cm、(x+2)cm 、(x+4)cm,它的周长不超过39 cm.求x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得x +(x+2)>(x+3)得x>2 ···2分
x +(x+2)+(x+3)≤39得x≤11 ···2分
所以2<x≤11 ···2分
考点四: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对于没有明确腰和底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还要验证能否构成三角形)
一、选择题
1.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6,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B)
A.12 B.15 C.12或15 D.9
二、填空题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3.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5,则它的周长为. 11或13
4.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5cm和9cm,则它的周长是23㎝或19㎝
5.若(a一1)2+︱b—2︱=0,则a、b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5
6.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一边长为6,另外两边长为_________. 6,8或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