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会客厅杨振宁追忆老友陈省身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6
痛悼大师、领袖、恩师陈省身教授2004年12月3日美国中部时间上午11点左右,我打开新浪网()的新闻栏目。
当醒目的标题“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病逝天津”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惊呆了。
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最近一次见到先生是今年8月在南开“国际Finsler几何学术会”召开的时候,先生看上去身体很好。
2003年9月我离开美国去贵州师范大学任教,临行前我给先生打电话。
先生要我去天津两天。
他老人家像以往几次一样,派胡老师开车到北京机场接我。
按计划我乘坐的飞机应该在晚上9点到达北京的。
由於飞机故障,我在西雅图停留错过了下一躺东京到北京的班机。
我晚上快9点时从东京给先生打电话,接我的胡老师已经到达北京机场。
第二天胡老师才在北京机场接到我。
我在先生在南开的居所宁园住了两晚。
他老人家对我谈到这次Finsler几何学术会并要我务必前来参加,并要我把我的“研究生都带来”。
先生也对我谈起他最近作的有关6维球复结构的工作,先生的兴致很高,他还为“数学杂志”书写刊名。
贵州师范大学的廖义琴教授、刘群教授以及我的武汉大学和贵师大的研究生都参加了Finsler几何学术会以及会前的讲习班。
会议期间先生很忙,他不但在会上要作报告,而且会议的很多报告都参加了。
他还专门宴请了David Bao, 沈忠民教授,陈新跃教授和我。
我们和先生还照了很多相片。
我作为“武汉2004年国际积分几何与凸性相关论题研讨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向先生详细的汇报了会议的筹备情况。
我们在3年前就有在中国开一个积分几何国际学术会议的想法。
2000年我的导师任德麟教授要我向陈先生徵求意见时,先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
先生早期最出色的研究工作是积分几何方面的。
1935-39年间陈先生,吴大任教授及陈绶教授夫妇,阿根廷的Santalo教授都是德国数学家Blaschke教授的学生。
Santalo教授是上一世纪世界积分几何公认的领袖。
正是当时的Blaschke教授在德国Hamburg大学的“积分几何讨论班”,把古典几何概率理论应用于凸体和整体微分几何的研究。
国际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陈省身于 1911 年 10 月 28 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 美籍华人,20 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
1930 年毕业于 南开大学数学系, 1934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 其后 赴德国汉堡大学深造。
他曾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 建原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数 学研究所。
陈省身开创并领导着整体微分几何、 纤维丛微分几 何、“陈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
他是唯一获得世 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国际数学界 尊为“微分几何之父”。
2000 年,陈省身定居南开大学,被天津市授予永久 居留权。
他现为南开大学教授、 美国科学院院士, 法国、 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殚精竭虑地 为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贡献了毕生心血。
2004 年 12 月 3 日 19 时 14 分,国际数学大师、中 科院外籍院士、 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教授因 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 93 岁。
南开大学的师 生员工沉痛悼念这位“当今最伟大的几何学家”。
[全 文] ·陈省身先生生前资料照片 [全文] ·南开学子深切悼念陈省身先生 [全文]不 .凡 .履 .历 .1922 年 1923 年 告别秀州中学,来到天津。
考入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 从四年制的扶轮中学毕业,15岁考入南开大学本科研修数学(南 1926 年 开理学院),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数学历程。
从南开大学毕业,到清华大学任助教并就读清华大学研究生,随孙 1930 年 光远先生研究射影微分几何。
在《清华大学理科报告》上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具有一一对应的 1932 年 平面曲线对》。
1934 年夏 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动身去德国汉堡。
完成博士论文《关于网的计算》和《2n维空间中n维流形三重网 1935 年 10 月 的不变理论》。
杨振宁中文名:杨振宁国籍:美国出生地:安徽出生日期:1922年10月1日职业:科学家,物理学家毕业院校:西南联大,美国芝加哥大学主要成就: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代表作品:《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目录杨振宁与翁帆婚纱照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
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
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杨振宁与翁帆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
”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
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实情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实情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获奖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情感婚姻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
杨振宁和翁帆(20张)编辑本段子女1951年长子杨光诺出生,杨光诺成为了一位电脑工程师,1958年次子杨光宇出生,他成为了一位化学家,1961年女儿杨又礼出生,她成为了一个医生。
目前,三个子女全部定居美国。
杨振宁风采(19张)编辑本段成就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
陈省身——从数学家到爱国者的瑰丽人生国际数学联盟及陈省身奖基金会在香港宣布成立全球数学大奖“陈省身奖”,以表彰终身成就卓越的数学家,并纪念已故国际数学泰斗陈省身教授。
这是该联盟第一个向华人数学家致敬的奖项。
“陈省身奖”是国际数学联盟负责的第4个大奖,其他3项也均以数学家命名,分别为设于1932年的“菲尔兹奖”,是40岁以下数学家的最高荣誉;始于1982年的“内万林纳奖”,信息科学领域奖项;2006年开始颁发的“高斯奖”,在应用数学领域授奖。
而“陈省身奖”为终身成就奖,并且不限数学分支,授予“凭借数学领域的终身杰出成就赢得最高赞誉的个人”。
陈省身是谁?他是怎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成就?他为什么能获得国际数学界如此高的赞誉和表彰?……是的,当看到“陈省身奖”这4个字时,我们心中的种种疑问不禁油然而生。
本篇文章将解读一代世界级数学大师——陈省身。
标签:陈省身;数学;人物陈省身(Shiing-shen Chern),世界级的数学大师。
他的数学,至纯至美。
他的一生,至简至定。
他开创并领导着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陈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
他是唯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当今最伟大的数学家”。
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其中华人科学家有杨振宁、廖山涛、吴文俊、丘成桐等。
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他不遗余力地为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数学——一生的兴趣和选择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因那年是辛亥年,所以号“辛生”,名字则出自《论语》——“吾日三省吾身”。
他只上过一天小学。
8岁那年,陈省身才去浙江秀水县城今嘉兴市里的县立小学上学。
可那天下午放学时,不知什么缘故,老师却用戒尺挨个打学生的手心。
在中国,杨振宁的名字从知识阶层,到平民百姓,可谓家喻户晓。
⼀位从事⾃然科学的学者具有这样宽泛的知名度,不仅因为他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另⼀位得主是同为美籍华裔学者的李政道教授),还因为他是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后第⼀个回国访问的卓有成就的美籍华裔学者。
合肥⼩男孩从厦门⾛进清华园 2001年10⽉29⽇下午,杨振宁应上海市海外联谊会邀请,在浦东上海国际会议中⼼作《21世纪的科技》演讲后,⼜以“⼋⼗⾃述”为题即席演讲。
他⽤亲切的语调对⼤家说:“按中国旧历的算法,今天我整整⼋⼗岁!” 台下响起⼀⽚深情的掌声…… 1922年,杨振宁出⽣在安徽合肥⼀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家庭。
当他未满周岁时,⽗亲杨武之先⽣考取美国公费留学,去了着名的芝加哥⼤学攻读博⼠学位。
整整6年,他⼀直没有见到过⾃⼰的⽗亲,甚⾄不认识⽗亲。
6年过去了,⽗亲从芝加哥⼤学获得博⼠学位回国,受聘于厦门⼤学数学系。
母亲带着全家⼈从合肥⽼家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厦门与⽗亲团聚。
他们⼀路⽔陆兼程,途经上海。
当杨振宁站在上海这座东⽅⼤都市的⼤马路上,望着⽣平第⼀次见到的往来穿梭奔驰的汽车,他的惊愕程度绝对不会逊于《⼦夜》⾥那位从乡下初到⼤上海的吴⽼太爷!尔后,他在下榻处,⼜第⼀次看到了⼿指⼀揿便会涌出哗哗流⽔的抽⽔马桶。
这个富于想象的孩⼦第⼀次朦胧地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伟⼒! ⽗亲任教的厦门,是⼀个给杨振宁留下深刻印象的地⽅。
他们家住的那栋⼩楼就坐落在⼤海的边上。
在那段美妙岁⽉⾥,他看到了蓝天⼤海⽆穷⽆尽的变化,看到了伟⼤宇宙⽆边⽆际的奥妙。
这⽚⼴袤⽆垠的天地,在杨振宁的⼼⾥,种下了对⼤⾃然、对祖国河⼭的深深情种,以及对探索⾃然奥秘的⽆穷兴趣。
后来,⽗亲受聘于清华⼤学,⼀家⼈⼜去了北平。
杨振宁在清华园⽣活了8年,这8年恰恰是⼀个⼈⼀⽣中最重要的青春岁⽉。
杨振宁曾多次谈到,清华园的8年,在他的⼀⽣中留下了⾄为深刻的印象。
过了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欣然应聘出任清华⼤学名誉教授。
陈省身:数学当歌人生几何
邵红能
【期刊名称】《科学24小时》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杨振宁在称赞陈省身的一首五言诗中有“欧高黎嘉陈”之说,将陈省身与欧几里得、高斯、黎曼以及嘉当相提并论。
对于数学这个陈省身自称“唯一会做的事情”。
他一直没有停止去做……
【总页数】3页(P46-48)
【作者】邵红能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1-09
【相关文献】
1.陈省身:人生几何 [J], 董倩
2.追忆陈省身--在陈省身数学奖设立二十周年及陈省身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J], 高伟山
3.造化爱几何——访数学大师陈省身 [J], 岑献青
4.欧高黎嘉陈--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陈省身五位几何大师的数学业绩述评 [J], 薛有才
5.数学当歌人生几何——记数学大师陈省身 [J], 尹兴福;李兴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省身:第一个占领近代科学重要位置的中国人南方网讯“听到陈先生去世的消息,我们都很难过。
”著名数学家、前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阿蒂亚(Michael Atiyah)爵士在周一(6日)告诉记者。
阿蒂亚认为“陈省身的一生非常成功”。
几个星期以前,刚刚度过93岁寿辰的陈省身,还在他一手创建的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作学术报告,讲述着他对“六维球面上的复结构问题”这个著名数学难题的研究进展。
老骥伏枥的陈省身,同时关注着芬斯勒几何和外微分方程等数学课题。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前院长格里菲思(Phillip Griffiths)今年9月访问南开时,两人就讨论起了陈省身晚年最感兴趣的芬斯勒几何。
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最后一次见到他的老师是在今年11月14日。
“那天下午,我们谈到了好多数学问题,陈先生精神相当好。
他走得太出人意料了。
”吴文俊说。
像陈省身这样到了如此高的年纪,仍然活跃地思考数学问题,“是绝无仅有的”,菲尔兹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告诉记者。
“我的微薄贡献”丘成桐说,陈省身最主要的工作是在30多岁时做出来的。
“陈省身发表的数学论文很多,其中最惹人关注的有两项:一是‘高斯-博内公式’的内蕴证明以及陈类的提出,开创了整体微分几何的新纪元;另一项是后来在世纪之交成为研究热点的陈省身-西蒙斯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奠宙在他新近出版的《陈省身传》中写道。
1943年,陈省身抵达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随后在那里完成了他引为平生最得意之作的“高斯-博内公式”内蕴证明,以及另一项不朽的工作:构建陈省身示性类。
正是由于陈省身这些杰出工作,大数学家霍普夫1946年在《数学评论》上撰文称:“微分几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一个中国人由此在国际科学界稳稳地站住了脚跟。
丘成桐评价说:“陈先生是第一个占领近代科学重要位置的中国人,比杨振宁他们要早。
”张奠宙也告诉记者:“陈省身开创了整体微分几何的新学科,其影响波及整个数学,当代中国能作出如此重大科学贡献的,陈省身应该是第一人。
怀念恩师陈省身先生——陈永川前不久我梦见陈先生给我打电话,催我完成一件事,好像是写什么文章,我很紧张,极力向陈先生解释,说我很快就能完成,完全没有忘记。
由于梦里的情景非常真实,我预感到一定是陈先生有事需要我去做。
为了证实我的感觉,我当天一早就把这个梦的事告诉了周围的同事和朋友。
结果第二天我收到世界科学出版社的来信,催我完成陈先生纪念文集里的英文综述文章。
我立即给他们回信,告诉他们实际上我已经给他们回信了,由于我的专业与几何学相差甚远,所以我写综述文章不太合适。
可惜,他们显然没有收到邮件。
朋友告诉我,可能是陈先生生气了,为此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很神奇的是,之后不久我就接到世界科学出版社的邀请,他们还要出一本非专业性的中文纪念文集。
我想一定是陈先生想和大家讲讲话了。
于是我在2019年底写的纪念文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在节日期间的一个不眠之夜,杂乱无章地记录下萦绕在心中的万千思绪,以此表达对陈先生的深深怀念。
陈先生除了数学以外,很喜欢给我讲人生的道理。
当然他最强调的还是要做好的数学,要让自己有看家本领。
什么是好的数学,选择很重要。
他认为课题的选择是发展中国数学的关键。
要选择好的课题,不仅需要远见,还需要勇气。
陈先生在回忆他自己的成就时,总是归结为他很幸运,说他是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去到了正确的地方,找到了正确的老师。
他总说,不要盲目地从众于潮流。
他是在别人都想去美国的时候,选择了去德国。
陈先生常常把他去德国的情景给我们讲得绘声绘色。
他说,当时对西方人穿西装非常不以为然,中看不中用,徒有其名。
还是我们的马褂好,既挡风又保暖,潇洒自如,方便实用,好处多多。
用现在的话说,真是多功能时尚服装。
陈先生选择去德国是为了学习微分几何。
微分几何在当时不是最热门的方向。
他的这些选择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陈先生常常讲到一个词“要紧”,他说的要紧就是非常重要,相当的重要。
在数学中和生活中知道什么要紧,怎样学习要紧的知识,掌握要紧的方法,完成要紧的事,认识要紧的人,都不简单。
2022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优秀事迹一览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优秀事迹一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2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优秀事迹杨振宁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渊源深厚,结下了几十年的良缘,多年来对大学的学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杨振宁长期为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讲课,2006年和2007年开设的课程是“二十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读。
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经常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国内已有不少地方通过杨振宁教授引进了不少‘少壮派’高端人才,这其中包括杨振宁教授的弟子。
”1986年,杨振宁创建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83] 杨振宁创建后亲自指导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包括量子可积系统,杨—Mills场,杨—Baxter系统,量子群,关联体系的代数结构,Yangian,纽结理论等。
杨振宁创建的理论物理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
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的话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毕业了一批人、做出点事”。
据葛墨林院士回忆,杨振宁“管”得很细。
从1988年开始,南开的理论物理室办过7次讲习班,邀请的都是各个方向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
因经费匮乏,要靠杨振宁从香港募捐讲课费。
1992年,为了南开主办的一场国际会议,杨振宁筹集了两万美元。
考虑到大陆不易换开百元大钞,他特地换成20元、50元的钞票,捆在一个包里带来。
南开数学所的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也是杨振宁当时购自香港,运到天津的,他还派自己的秘书负责打字。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范曾:杨先生,今天非常高兴,您和莫言兄来到北大,我记得我看过一些很普及的读物,就是科学的。
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我大概能看懂十分之二。
凡是公式的部分全看不懂,可是看了这个呢,我觉得他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您认识他,而且您对他的评价很高,可是他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
杨振宁: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
讲起这个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
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个大学教授的儿子。
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
我们两个人走上了斯德哥尔摩获奖的这个台上。
可是我走上奖台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诺贝尔学奖获得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获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一个感受,你这个得奖跟一个英国人在那得奖或者一个法国人在那得奖是不一样的。
莫言:我觉得跟任何人都不一样,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的几十年来一直是个热点的问题,我是深受其扰,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月份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很多的电话,一会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又说你认为谁能得谁不得,后来就干脆这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
所以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
他已经不是个人了。
所以领奖的时候,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
我站在这个舞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
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和我的女儿。
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没有想到,都是在观察。
范曾:我想问杨教授,你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他只是在不断发现。
我想问莫言兄,您是在发明创造,还是有另一种途径?莫言:我想文学创作和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
文学家关注的是人,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文学家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是物质的原理。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最新)感动中国,茫茫人海,总有人会给世界带来长叹、带来愤慨,也总有人让世界温暖着、美好着。
感动的力量,让我们面对茫茫人海仍然相信,仍然热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欢迎阅读!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振宁事迹1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诚哉斯言,杨振宁的一生奉献在两国建交和科学研究中,乐得其所。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
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
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
两代人的友谊——陈省身和杨振宁1975年,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了陈省身定理的美妙,惊喜之余,他写下了在海内外广为传诵的诗篇:“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
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
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
千古存心事,欧高黎嘉陈。
”诗中把陈省身列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最伟大的几何学家。
陈省身与杨家有着长达几代人的交往,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是陈省身的老师,并促成了陈省身的婚事,而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当学生的时候,陈省身给他上过课。
曾涛:您与杨振宁先生的父亲以及杨振宁先生的交往很长,与杨家好像很有缘分。
陈省身:当然,他一家我都熟的。
曾涛:我听说您的夫人就是杨武之先生给您介绍的?陈省身:是的。
其实我也没怎么恋爱,是她的父亲招个女婿。
她父亲觉得我还不错,她也不错,她就听了父亲的话。
曾涛:很多人都知道杨振宁先生有一首赞扬您的诗,把您跟四位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何学家相提并论。
杨振宁在做物理学的规范场研究时,领会了维纤丛理论和陈省身—韦伊定理的美妙,感到非常震惊。
陈省身:数学有时候你觉得它很抽象,但实际上后来是有用处的。
比方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它主要的就是把物理解释成几何,这个几何就是黎曼。
这个几何已经在那里了,那时候当然抽象得很,数学家都不大念这个东西。
可是爱因斯坦利用这个东西来解释基本的物理现象。
杨振宁做的“规范场论”杨—米尔斯理论,他用的数学就是我做的数学,他这“规范场论”很要紧的,因为你要表现物理现象,太简单的数学不够,这就要用比较复杂一点的几何。
曾涛:当时杨振宁先生不但觉得震惊,而且大惑不解,觉得你们数学家竟然可以凭空想出这些概念。
陈省身:这些概念不是凭空梦想出来的,它们是实在的,也是自然的。
因为你表示两个东西的关系,要表示得密切一点的话,就是数。
所以这个关系就是所谓的函数。
这个数跟这个数有关系,用数学表示出来是函数,X的平方或者3X 都是函数。
物理现象,对付的时候比较复杂一点,单是一个变数不够了。
杨振宁回顾清华八年生活晚年落叶归根2011年04月18日11:22来源:凤凰网专稿字号:T|T18人参与5条评论打印转发核心提示:清华大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回忆最初在清华度过的8年快乐时光。
后几经战争辗转,时至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受邀重新回到清华,亲自为大一新生上课,并且他殷切的期盼清华变成能够在世界有地位的研究中心。
据凤凰卫视4月16日《皇牌大放送》节目,以下为文字实录:解说:这张照片,1935年拍摄于清华园西院的一个四合院,因为父亲杨武之当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杨振宁在这里渡过了八年的快乐时光。
杨振宁(清华大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那个时候清华很小,我想只有现在十分之一的面积,几乎每一颗树,我都曾经爬过,每一个草我都研究过,当然想起来那个八年,是中国非常动荡的年代,所以我们,我跟我的小朋友们,能够享受到的很宁静,而学术空气很浓厚的这个一个环境是很少有的。
吴小莉,但是很快的,清华的宁静也被打破了,1937年7月7号星期三上午,清华哲学系教授冯友兰和朋友相约,在香山饭店吃饭,下午回到清华时候,却接到朋友的电话,告知西直门关闭了,这就是“七七事变”。
北京西南的卢沟桥头,日本驻军借口一个士兵丢失,向宛平城的东门开炮,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那天上午就是被卢沟桥方向密集的枪声所惊醒,他感觉到非常不安,于是决定尽快把一家老小送回合肥的老家,在路径天津的火车站,杨武之看到站台上,国民革命军荷枪实弹,战争近在咫尺。
解说:此时,蒋介石不再认为,日军只是想在满洲国南部建立非军事安全区,而是断定他们真要吃掉华北,他忍无可忍,决定在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奋力一击。
7月15号,蒋介石召集庐山谈话会,邀请北大校长蒋梦麟、文学院院长胡适、清华校长梅贻琦、工学院院长顾毓秀、南开校长张伯苓同去参加,大家誓师抗战,同仇敌忾。
8月28日,梅贻琦等三下校长接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指定三校在长沙联合组织第一临时大学,三位校长担任临时大学的常务委员,得到消息后,教师纷纷前往长沙。
杨振宁百岁生日演讲,特别提到一个人!杨振宁百岁生日演讲,特殊提到一个人!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诞生于安徽合肥,上世纪40年月赴美留学任教。
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2022年起,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高校任教,在培育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沟通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为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9月22日下午,由清华高校、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高校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高校进行。
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
'杨振宁在讲话中回忆他与好友邓稼先的往事。
1971年,杨振宁首次访问新中国,当时除了探望住院的父亲,他还见了许多亲戚和伴侣,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他最亲近的伴侣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是杨振宁中学、高校、在美国的知心伴侣,更是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讨论、设计工作的"两弹元勋'。
杨振宁看到美国报纸上说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关心中国制造原子弹,在1971年4个礼拜的访问之中,他始终想求证寒春参与中国原子弹的研发的故事是真还是假?但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杨振宁难以开口。
在快要离开中国的时候,杨振宁最终没忍住向好友邓稼先求问,想知道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没有经过外国人的帮忙。
那年,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长信,说他验证了中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加。
在信的末尾,邓稼先写道: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同途。
当时,杨振宁没看懂这句话。
50年后杨振宁回应邓稼先的信,他说:"我觉得今日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信任你也会满足的。
'。
陈省身:他提升了大师的内涵(1977年,陈先生归国时邓先生接见)在未识陈省身先生以前,总喜欢跟着一些媒体把“大师”二字冠之以在某些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可是自从见到陈省身先生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做大师,真正的大师。
从此我不敢轻易把一些成名成家的人叫做大师了。
大师,不仅仅体现在学术造诣和所做出的成绩上,更体现在人品修养和道德境界上。
陈省身,他提升了“大师”的内涵。
“这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啊!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在我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受到我尊敬的偶像。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1真诚的爱国者(座中大佬都是世界级的科学家)陈省身少年时就读于南开大学,这所由伟大爱国者,教育家严范孙和张伯苓创办的学校历来坚持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理念,张伯苓校长不但本人身体力行,更是不遗余力的向学生们灌输这种思想。
陈省身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并走向数学之路的。
1937年,战争的烽火四处燃烧。
此时在国际数学界已崭露头角的他并没有眷恋外国的优美环境和丰厚待遇,而是千方百计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任教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联大,有一段日子,他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保障,一家三口在吴有训家里吃住一月有余。
1971年5月23日,陈省身组织数百名华裔学者和学生连署,在美国《纽约时报》刊登广告。
抗议日本政府占领历来属于中国的领土-钓鱼岛!这便是中国人的第一次保钓。
1972年,中美关系刚刚解冻,他就迫不及待的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与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郭沬若商谈中国数学的各项事宜。
他表示他要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贡献。
1984年,一向不爱担任行政工作的陈省身欣然接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聘任,出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出任所长时他曾立下誓言:“为南开数学所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每年选择一个主题,聘请国内国外一流专家学者来到南开,为中国的数学家们开办学习班,这样的“学术年”在连续11年的时间内举办了12次。
终使中国数学的平均水平迅速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
央视新闻会客厅:杨振宁追忆老友陈省身(2)
主持人:是不是在南开的时候他也是非常非常受欢迎,我知道他九十岁高龄的时候还要求开课。
张伟平:还要求给本科生开课,那是一个学期给本科生开课,平时的话每到新学期开学他要自告奋勇,给数学学院试点班,要给他们讲漫谈数学。
给本科生开课是陈省身在南开大学的一个创举,这主要源于陈省身喜欢和年轻人接触的性格.在和青年学生的接触中,这位国际数学大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和他们想象中的并不一样。
南开大学校长:“很多东西很多学生是抱着一个,由于是个大科学家,世界级的大科学家,抱着一种敬仰,甚至一种学生来的时候往往很紧张,但是跟他说了几句话之后,学生马上就感到老先生那种热情和他平等的感觉,一切融化了他们之间那种隔阂。
”
南开大学学生:“他经常跟我们学生座谈、做演讲,很多很多事情。
所以感觉就跟陈先生非常非常亲,感觉像自己亲人。
”
南开大学客作教授:“我如果跟他观点不一样的地方,相互之间可以随便争论都没关系,我作完报告以后陈先生就提问,他提出他的不同的观点,我就跟他争论,所有的开会的人都围在边上听我们俩争论,争论完了以后,也没有事,中间喝茶大家随便围着他跟他谈,非常平易近人。
”
除了讲座、谈话,陈省身还经常邀请年轻人到他家里作客,谈论的话题都与数学研究有关. 2004年6月,93岁高龄的陈省身又获得了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首届邵逸夫奖,再次为中国人在世界上蠃得了荣誉。
在100万奖金的基础上,南开大学又给他追加了100万,但这些钱,陈省身一分都没有拿。
南开大学书记:“他从来不考虑他自己的事情,国家给他的津贴,他自己的积蓄,学校里给他的补贴,他几乎全部拿出来培养学生,送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支持南开大学数学事业的发展,我们都非常感动。
”
就是这样一位数学大师,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很多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用一首诗来评价他,诗的最后一句话这样说:”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杨振宁认为陈省身是继数学界四大名师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和嘉当之后,第五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杨教授曾经有过一篇诗作,最后一句是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欧高黎嘉他们都是谁,为什么把陈先生跟他们列在一块?
杨振宁:欧高黎嘉陈是五个历史上伟大的几何学家,欧者是欧几米德,那是希腊人,高是高斯,德国人,黎是黎曼,也是德国人,是19世纪的大数学家,嘉是嘉当,是陈先生的老师,在法国20世纪30年代,陈先生是他的学生,最后是陈,这是我给他的评价,我觉得绝大多数的数学家都觉得我这个评价是公平的。
在美国念过高等微分几何的,念过整体微分几何的人曾经写下来,说陈先生教书使他们觉得很惊讶,为什么呢?因为陈先生来了以后他在黑板上演算,演算的时候越算越复杂,可是陈先生好像是并不在乎,就算下去,而且很整齐地写在黑板上,可是过了二十分钟以后,忽然妙的事情发生了,就是这些复杂的东西彼此都消掉了,你知道数学里两项可以消掉,消掉以后最后变成一个完整的东西,而且妙不可言,所以学生听他的课觉得像在变戏法一样。
他在芝加哥大学,在伯克利前后招了六十个博士生,这些博士生在全世界几何领域里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先生教书既有条理,又从容不迫的样子,最后出来了奇妙的结果,对他们都有很深的印象。
主持人:这可能就是一种天赋。
杨振宁:对,当然这是天赋,他的背景,他的训练这些都要混在一起。
张伟平:他很用功的,在巴黎苦读,学了人家学不到的东西。
从2000年89岁高龄时叶落归根,定居于南开大学“宁园”,陈省身一直未放弃对数学的创新研究,他把有创新的数学称为好数学,做数学已成为他终身的兴趣和生活方式,就在今年10月29日,陈省身93岁生日的第二天,他又公布了他对数学界50年来一直未曾破解的一个难题---关于六维球面上复结构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南开大学书记
就在他这才发病不久前,他破解了一道世界性的数学难题,他高兴得像小孩子一样高兴地告诉我们,我终于用了很长时间把这个数学题做完了,我把稿子给美国数学杂志投出去了,高兴得手舞足蹈,非常高兴。
好玩,快乐,对数学有着浓厚而执着的兴趣,是陈省身七十年来致力于微分几何研究的主要动力.他把很多高深的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家们的努力,用非常简明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去年年底,陈省身自费2万元,亲自设计印制了一批名称为“数学之美”的数学挂历,同学们推广数学科普知识。
在他心中,数学永远是美丽的。
主持人:这个挂历名字是不是叫《数学之美》?
张伟平:对,是
陈先生设计的。
自己构思,自己设计。
杨振宁:你有没有注意陈先生数学之美那几个字,也是陈先生在年纪大的时候,他写的字有他特别的风格。
我想一个90多岁的人能够写这个字也很少的,因为你对于这个手的控制就没有年轻的时候那么好了。
主持人:从个人交往,杨先生跟他70多年,我听说还有更深的一些渊源。
杨振宁:陈太太郑士宁比我大大概六七岁,陈太太的父亲叫郑同孙先生,也是当时清华的数学系教授,所以他比我父亲来清华早,我们来了以后住在清华园西院,郑先生一家也住在西院,所以我们家很近,而陈太太的两个弟弟跟我非常熟,我们家搬到昆明,在抗战的时候,陈先生刚才我讲到西南联大做教授,就是从欧洲回来,我父亲跟我母亲是主张介绍郑士宁跟陈省身做朋友的,所以后来他们在昆明结婚的时候,我父亲是证婚人之一,所以我们两家有很密切的两代关系。
张伟平:陈先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与杨家的两代因缘,就是讲的这个。
杨振宁:后来我又念过陈先生的课,所以关系很深。
张伟平:陈先生说他们两个人六十多年没有吵过架。
主持人:很幸福的,他自己有没有跟你们说过,他对于包括当时是杨教授的父亲来做这样一个红娘,牵起了这样一段姻缘。
张伟平:他很满意的,他自己的文章就写,感
谢吾之先生的这段姻缘,他自己的文章我刚才提到就是这样写的。
主持人:给我印象当中,陈教授应该是性格非常好的,很开朗的,跟这个有关。
张伟平:我想他有一种天生的魅力在这里,像我们刚见到他的时候,胆战心惊的,年轻人,他几句话可以让你彻底放松。
杨振宁:我记得他讲的一个故事是可以显示出来他的幽默感。
他有一天跟我说,他说我现在才知道我是真正老了,为什么呢?他说我现在去一个学术会议,不但我是最老的参加的人,而且第二老的都比我年轻十岁。
来源于:CCTV《新闻会客厅》[2004-12-8](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