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V1. 2009年3月29日,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郑州新郑市隆重举行,2万多名国内外各界政要、华侨、华人、明星出席。
全世界华人祭拜祖先体现了民族的()。
A.共同地域B.共同语言特征C.共同心理认同特征D.共同生产方式特征满分:2 分2. 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是()。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C.一个民族基于历史和现实形成的民族精神D.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满分:2 分3. 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B.战争、军事冲突C.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D.私有制和阶级区分导致出现不同的利益集团满分:2 分4.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是()。
A.马克思B.斯大林C.列宁D.毛泽东满分:2 分5. 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A.中国汉族B.美利坚人C.俄罗斯人D.印度斯坦人满分:2 分6. 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特征属性满分:2 分7.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民生产多以牧业为主。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
他们一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
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
这表明()。
A.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B.民族具有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等基本特征C.民族的六个基本特征始终与民族相伴D.只要缺少一个特征就不能成为一个民族满分:2 分8. 中国自()统一就开始了形成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
A.秦朝B.汉朝C.唐朝D.清朝满分:2 分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最大特点是凸显“中国元素”。
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等,再现了古代灿烂文明,以及古代中国礼乐之邦的盛世气象:太极、“和”字等元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2.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P17)3.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P27)4.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P49)5.民族发展的权利和利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P56)6.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P73)7.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P90)8.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P90)9.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P104-105)1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包括自治机关的民族化、民主化的完善问题;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P110)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实质是民族社会要求发展与进步的问题。
(P )二、单项选择题1.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2.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A.夷狄B.族类C.夷族D.蛮夷3.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4.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5.2005年党中央在对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A.平等B.团结C.互助D.和谐6.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A.自然因素B.文化因素C.社会因素D.经济因素7.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A.16个B.18个C.19个D.20个8.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个国家接壤。
试卷号:13582017年6月中央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开卷)说明:资料整理于2017年7月10日;2017年春期考试时间为2017年6月24日;适用于中央电大所有专业本科学员期末考试;该课程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50%)、终考手段为纸质(50%)。
一、单项选择题1.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
A.弘一法师B.延参法师C.赵朴初居士D.青莲居士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A),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
A.科技人员和教员B.科技人员C.教员D.研发人员3.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B.族类C.夷族D.蛮夷4.我国有约3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B)。
A.1/2B.1/3C.2/3D.2/55.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D)。
A.西部开发B.手拉手行动C.阳光工程D.对口支援6.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帮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彻底解决民族问题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贯彻党的民族政策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8.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
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9.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学校名称: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班级:第一次作业一、填空1、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3.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4.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5.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6.民族( 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7.民族( 消亡 )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8.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9.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0.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二、单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 B.学术性 C.实用性 D.政治性2.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 C、民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3.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
A.政治发展 B.经济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D.社会发展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 )。
民族理论政策与自治法-形考作业1 复习资料
注:请认真核对是您需要的题目后再下载!
【题目】我国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它建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前。
对
错
【参考选择是】“对”。
【题目】我国最晚建立的民族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
对
错
【参考选择是】“对”。
【题目】从1947年至今,我国只有五个民族自治地方。
对
错
【参考选择是】“错”。
【题目】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毫无历史进步性可言()
对
错
【参考选择是】“错”。
【题目】我国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一般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四级()对
错
【参考选择是】“对”。
【题目】世界和我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普遍存在、情况复杂。
对
错
【参考选择是】“对”。
【题目】民族是与地域无关的文化共同体。
对
错
【参考选择是】“错”。
【题目】宗教对民族教育的影响深远,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对
错
【参考选择是】“错”。
2017年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一、填充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P1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P1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P44.民族发展 (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5.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P2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P9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P13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P15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P17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P20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P2712.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1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P4714.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学校名称: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班级:第一次作业一、填空1、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3.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4.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5.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6.民族( 融合)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7.民族( 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8.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9.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0.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二、单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D.政治性2.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3.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 )。
A. 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 )。
A.1954年B.1965年C.1978年D.1987年6.民族(D ),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作业1(供大家参考)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民族发展有无影响?有哪些影响?答:(1)引起中毒工业“三废”中排出的废水含有铅、镉等重金属毒物,灌田后可以通过稻米造成慢性镉中毒(疼痛病)和铅中毒;含砷、汞农药污染土壤引起慢性砷中毒和汞中毒;“三废”和农药污染土壤后,再经雨水冲刷而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人们通过饮水、食物以及家畜通过饲料都可引起中毒。
(2)诱发癌症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镉、苯氧除草剂和氯酚农药等对人有致癌作用。
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通过对人体的外照射和内照射(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操作,除诱发癌症外,还会导致头昏、乏力、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等病症。
(3)传播疾病被含有病原体的粪便、垃圾和污水污染的土壤,可成为有关疾病的传播媒介,如伤寒、副伤寒、痢疾、结核病等。
还有破伤风、气性坏疽、肉毒杆菌等能在土壤中长期生存,成为人们感染这些疾病的重要来源。
(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睡眠和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思考和谈话等不协调的声音,均属噪声。
我国规定每天工作8小时岗位的噪声强度:新建企业不得超过85分贝,现有企业适当放宽至90分贝。
生活生产中主要噪声源有:① 工业噪声:来自工厂各种机械和高速设备的撞击声和马达轰鸣声,如织布机、风动工具、冶炼设备、球磨机、锻压、电锯以及建筑工地的搅拌机、打桩机等产生的噪声。
② 交通噪声:主要来自各种车辆、火车、飞机、轮船等在发动和运行中产生的噪声。
③ 生活噪声:主要来源是集贸市场的嘈杂声,娱乐、体育场所和宣传工具的高音噪声,家庭的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和缝纫机等发出的噪声。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几方面,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最直接。
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噪声还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对心血管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缓、血压不稳;对消化系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等。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2016(带答案)一、填充题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4.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7.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生产)、(生活)、(文化)发生发展的。
二、单项选择题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 )。
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2.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
A.演变B.演进 C .进化 D.形成3.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A.融合B.演变C.退化D.同化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
A.自觉B.自由C.自然D.自愿三、多项选择题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
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渐进式发展D.突变式发展E.跳跃式发展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B.社会分工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E.地理位置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
国家开放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任务-参考答案(一)国家开放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任务-参考答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学习它们的知识也非常必要。
国家开放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其内容主要是讲解各种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民族问题的相关知识。
下面是国家开放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考任务的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简答题1. 请简述“民族”的概念及其存在的形式。
“民族”一般指人类社会中以共同语言、文化、信仰、传统等为联系依据的一定人群。
其存在的形式可以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分布,或是发展方向的不同,也可以是不同民族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生存与发展。
2. 请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适应我国民族国情和发展阶段,形成并逐步完善的科学理论。
其内涵主要包括:民族统一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民族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经济发展;民族平等和区域平等的重要性;民族团结和互助合作的制度保障等方面。
其重要意义在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国民族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保障。
3. 请简述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实践体现。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包容性政策、平等发展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文化保护政策、外交政策等。
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紧密,因而需要进行互相理解、相互帮助和协作发展。
我国实践了动员全社会力量来支持国家民族政策,调动各民族积极性,推动党和政府各项民族工作经济、文化、科教、人口等多方面的力量协同发展,并创造了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发展。
第二部分:论述题1. 请你谈谈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重点及问题。
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在于:推进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加强民族意识教育,调动民族积极性,促进共同繁荣与发展。
我国的民族工作,尤其是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国开(山西)51126《民族理论政策与自治法》形考作业1【答案】我国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它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建立了。
这一点是正确的。
我国最晚建立的民族自治区是西藏自治区,这一点也是正确的。
从1947年至今,我国不仅有五个民族自治地方,而是有多个。
因此,这一题是错误的。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并不是毫无历史进步性可言,这一点是错误的。
我国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一般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四级,这一点是正确的。
世界和我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普遍存在,情况也确实很复杂,因此这一点是正确的。
民族并不是与地域无关的文化共同体,这一点是错误的。
宗教对民族教育的影响并不深远,也不会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因此这一点是错误的。
消灭宗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重要原则,这一点是错误的。
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打开缺口,确实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因此这一点是正确的。
民族平等确实是资产阶级首先提出来的,因此这一点是正确的。
我国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包括自治乡,并不实行区域自治,因此这一点是错误的。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___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因此这一点是正确的。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一点是正确的。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并不是国家的县级地方政权机关,因此这一点是错误的。
民族、宗教无小事”是___强调的,因此正确答案是___。
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因此正确答案是2018/10/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当由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组成,选项A中的表述是正确的。
同时,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选项B中的表述也是正确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推荐文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4 热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1 热度:2017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2 热度: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热度:2017年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2 热度: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有这不可忽视的意义存在。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希望你们喜欢!2017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作业1 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答:一、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 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
二、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其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隔离而造成的。
三、民族组合是指部分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重新组合成新的民族的现象.四、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 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 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
作业2 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有何特点?答: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这是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一、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
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的协调。
民族发展是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关系协调包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协调。
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尤其是东部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练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练习班级学号姓名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1、下列民族中哪个是国务院确认的第55个少数民族?( C )A.门巴族 B.珞巴族 C.基诺族 D.仫佬族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是( C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血统 D.共同风俗习惯3、建国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归化族”更改为( B )A.土家族B.俄罗斯族C.赫哲族D.塔吉克族4、一个村集体要求更改民族成分应该报请哪一级民族工作部门审批( B )A.县(自治县、县级市) B.地区(自治州、地级市)C.省(自治区、直辖市) D.国家民委5、下列民族中哪个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典型的分化.组合形成的?( D )A.藏族 B.蒙古族 C.日本大和民族 D.美国美利坚民族6、在我国,凡人口在( B )以上的民族均有人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委员。
A.200万人 B.100万人 C.50万人 D.10万人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设立的民族事务专门机构叫做( C )A.民族事务委员会 B.民族宗教委员会 C.民族委员会 D.民族工作办公室8、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粟裕是( D )族的。
A.土家B.水C.苗D.侗族9、对西藏社会生活影响很大的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是在下列哪个朝代确定的?( A )A.唐朝B.元朝C.西汉D.清朝10、.国家制定了少数民族节日放假制度,建立了每(D )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制度。
A.2年 B.3年 C.4年 D.5年11、我国成立最早的自治区是( B )A、广西壮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宁夏回族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 C )A、1979年B、1952年C、1984年D、1956年13、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民族有( A )A、44个B、45个C、46个D、47个14、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集中表现在 BA.民族分裂运动的挑战B.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强经济、文化发展 C.民族关系不协调、民族冲突频频发生 D.阶级矛盾15、我国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017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1(四选一题)答题时请注意根据参考答案作一些删减第一章问题讨论小组讨论【探讨题目】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活动步骤】本次活动共25分,活动步骤具体如下:1.请自行写出一篇不低于300字的发言提纲。
(10分)2.将自己的发言提纲展示于网上讨论平台,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讨论并互评。
(15分)3.任课教师对以上活动予以总结,在课堂上或网课讨论区进行讲评1、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认五十六个民族成份,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党的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全面考虑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又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因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
历史经验证明,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只有在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前提下,才能得以真正搞好和切实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只有在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
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健康发展,民族团结就不断巩固;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不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遭遇波折,民族团结就受到破坏。
第二章问题讨论【探讨题目】1.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同斯大林的理论的同异。
2.联系我国某一民族的实践说明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
【活动步骤】本次活动共25分,活动步骤具体如下:1.请自行写出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发言提纲;(10分)2.将自己的发言提纲展示于网上讨论平台,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讨论并互评;(15分)3.任课教师对以上活动予以总结,在课堂上或网课讨论区进行讲评。
1、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的有何不同?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
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由此可知,斯大林主张的是民族四特征说,即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固然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
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六特征说。
它是在总结中国和外国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的认识,还合理借鉴了国外关于民族的论述,可以说是集中国、世界的民族理论之大成。
与斯大林的四特征理论相比,更强调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视野更加宽阔,更加合理地确认诸要素的整体性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上要点须联系实际)。
第三章案例分析【案例呈现】观看视频:《中国回族》第一集“华夏一脉”。
【问题提出】1.中国回族属于哪种形态的民族?其形成属于民族形成规律中的哪种类型?请说明你所做判断的理由。
2.从中国回族的形成看,它属于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组合还是民族融合?请做出选择并说明选择理由。
【分析步骤】1、答:民族在形成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次生形态民族的天成过程为“同源异流”、“民源同流”等具体形式。
中国的回族就是在中国的历史上的多个时期(唐、宋、元、明),从某些外来民族中分离出来,融合了汉族的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理由如下: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最初为他称,后来才演变为自称。
根据现有史料,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由海路来华,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及长安等城市定居。
被视为回回民族的先民。
宋代东来的犹太人,由于宗教上的亲近关系,后来也成为回族一部分。
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被签发到中国来。
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布在全国各地,成为形成回族的主体人群。
在历史发展中,元代被称为“啰哩回回”、“绿睛回回”、以及被改宗伊斯兰教的基督教徒、祆教徒等,均成了今天回族先民。
另外,由于通婚和政治等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原因,回回中不断吸收了一些汉族的成分。
同时,也由于每到一地就建立清真寺,并围寺而居,也就显露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有元一代,回回人已遍及全国,伊斯兰教因之也传播到各地。
明代仍有大量的人群融入回族。
如原籍为阿拉伯、波斯、西域突厥诸种和东南亚的“归附回回”,还有侨居的“寄住回回”,他们往往以“贡使”形式进入中国,使团成员多达数百,贡事完毕,有的返归本国,有的则侨居或定居中国。
第四章问题讨论【探讨题目】怎样识别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属于民族关系?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主要有何特点?【活动步骤】本次活动共25分,活动步骤具体如下:1.请自行写出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发言提纲;(10分)2.将自己的发言提纲展示于网上讨论平台,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讨论并互评;(15分)4、怎样识别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民族关系?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主要有何特点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着的。
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我国各民族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共同缔造的。
在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亲密感情不断深化,相互团结不断加强,为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保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是这样。
我国各民族的民族特点和互相之间的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各民族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形成的差距也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冷战结束以来,民族因素、宗教因素在国际环境中的影响明显上升,一些地区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日趋活跃,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相互勾结、相互利用,使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民族矛盾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
历史和现实、国外和国内的大量事实都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没有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就没有社会安定团结、国家繁荣昌盛。
为此,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民族关系,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重大关系。
能不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实现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统一、保卫领土完整,必须始终全面把握并正确加以处理。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
一是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各民族只有一律平等,才能共同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更好地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的管理。
二是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形成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牢固向心力。
三是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各民族只有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四是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各民族只有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才能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整体优势和创造活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关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
我们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问题是现阶段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首要问题。
只有发展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