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通过中医治疗儿童多动症吗
- 格式:docx
- 大小:4.43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儿童多动症中医治疗方法
导语:多动症这个病症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能明显的表现出来了,很多家长就会担心说怕孩子患上了多动症就治不好了,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在这我
多动症这个病症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能明显的表现出来了,很多家长就会担心说怕孩子患上了多动症就治不好了,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在这我还是要告诉各位家长,多动症是可以治愈的。
那么今天我就来各位家长介绍一下中医是如何治疗多动症的吧。
小儿多动症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往往成为患者的普遍的选择方式,但是药物治疗的效果不明显,还会引发各种后遗症,就是所谓的副作用,在服药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常常不能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导致病情加重。
心理治疗:多动症儿童的问题往往反映出整个家庭的一种行为模式,部分患儿病因在于家庭环境不协调,父母关系不和等,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常用的方式有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但是因为其治疗需要家长和孩子配合,孩子又不能主动意识到这一点,常常不能治疗成功。
小儿多动症中医治疗
1.肾虚肝亢型
治法:治以滋肾平肝,宁神益智。
方药: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神、女贞子、菟丝子、白芍药、白疾藜、生牡蛎、龙齿、远志、菖蒲。
2.脾虚肝旺型
治法:治以补脾平肝,养心安神。
方药: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白术、茯苓、鹿茸豆、薏苡仁、白芍药、白蒺藜、龙齿、酸枣仁、远志、菖蒲。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家的孩子有多动症的病症的话,只要一发现就必。
中医怎么治儿童多动症?
如果儿童表现的过于活泼爱动,或者是注意力变得十分分散,十有八九就是已经患上了多动症。
不过家长们也不需要因此而感觉到过于担心,因为目前有很多可以治愈多动症的疗法,接下来就主要是会介绍一下效果比较显著的中医方法,大家就可以一起来仔细的看看。
1、肾虚肝亢证。
治法:滋养肝肾,平肝潜阳,宁神益智。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主要药物:枸杞子20克,熟地黄15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山茱萸10克,白芍8克,龙骨15克,远志6克,石菖蒲 6克,炙甘草3克,牡丹皮6克。
夜寐不宁者,加酸枣仁8克、五味子6克,以养心安神;盗
汗者加浮小麦10克、煅牡蛎15克以敛汗固涩,易怒急躁者加石决明15克、钩藤8克以平肝潜阳;遗尿者加益智仁8克、乌药6克、桑螵蛸6克以益固涩。
2、心脾气虚证。
治法: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方药: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主要药物:太子参10克,黄
芪10克,白术8克,甘草9克,浮小麦20克,大枣4枚,茯苓10克,远志5克,五味子5克,酸枣仁9克。
思想不集中者,加益智仁8克、龙骨15克以养心敛神;睡眠不佳者,加夜交藤10克以养血安神;记忆力差,动作笨拙,苔厚腻者,加法半夏8克、陈皮3克,石菖薄6克化痰开窍;纳差加
谷芽15克、麦芽15克开胃消滞。
总的来说针对于儿童多动症的这些中医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来选择合适的方剂,所以强烈建议各位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做相关检查,这样能够达到针对性治疗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儿童多动症中医治疗方法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冲动行为等。
中医认为,多动症是由脾胃虚弱、肝气郁结、心脾不和等因素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治疗方法缓解症状:
1. 中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改善脾胃、调节肝气,缓解病情。
2.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激活经络,缓解症状。
3.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肝经、心经等穴位,帮助孩子舒缓情绪、放松身体。
4. 食疗:食疗是调理脾胃的一种方法,可以选择一些有利于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粳米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多动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配合家长的管理,关注孩子的情绪、饮食和睡眠等方面,加强亲子交流和心理疏导,将治疗效果最大化。
中医药对小儿多动症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小儿多动症在儿童群体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给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因其独特的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中医药在治疗小儿多动症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理论与小儿多动症中医药理论认为,小儿多动症是由于体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等导致的。
中医药的治疗思路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修复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目的。
基于这一理论,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针灸等。
二、中医药内服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研究进展1. 南药补益方剂的应用:南药中的多种药材具有益气养阴、强健脾胃的功效,对于小儿多动症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比如中医方剂加味逍遥丸,通过益气养阴、调理脾胃的作用,能够改善小儿多动症的临床症状。
2. 中医药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动症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症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儿童气虚体质的患儿,可以使用五色莲子脑等中草药来加强调养脾胃、益气健脑的效果。
三、针灸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研究进展1. 大椎穴疗法:研究发现,大椎穴位于脊柱颈椎第一椎间隙处,对于治疗小儿多动症有一定的疗效。
针刺大椎穴能够调整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小儿多动症的症状。
2. 足三里穴疗法:中医认为,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脛骨下1/3与外踝前方,对于小儿多动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针刺足三里穴能够改善气血循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四、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研究进展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中医药与西医治疗小儿多动症的联合应用。
中医药治疗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而西医治疗通过药物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如甲基苯丙胺(俗称“哌醋甲酯”)等,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目前的研究表明,中西医联合治疗小儿多动症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小儿多动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使得其在调理脏腑功能、调节气血平衡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动中医认为本病是先天后天因素合为而致。
先天禀赋不足,如遗传缺陷、产伤、难产、出生时窒息等,导致明阳失调;后天因素为病毒感染、头部外伤、情志刺激、环境改变等,使其肝气郁结,痰火内盛,阴阳失调,阴不制阳,阳亢而动。
古代中医文献中无抽动-秽语综合征病名的记载,但在《小儿药证直诀》、《幼科证治准绳》中有相似症状的描述,如“瘛疭”、“抽搐”等。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可将其归于慢惊风、郁证、梅核气、肝风、风痰证范围。
邹主任在大量临床工作中,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抽动-秽语综合征当属“肝风证”,病本在肝、脾、肾三脏,以肾阴不足、肝风内动最为多见,所以患儿除抽动外,常见烦躁易激动,睡眠不安,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数,治以滋阴养血、平肝熄风为主,以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物生地、麦冬、麻仁、白芍、龟板、生牡蛎、阿胶、鸡子黄、甘草等。
心神不定,惊悸不安加茯神、钩藤,血虚失养加首乌、玉竹、沙苑子等。
与儿童多动症相比,本病为肾阴不足、肝风内动,以治肝为主,兼以滋肾、健脾、清心、安神,注意标本缓急,灵活变通。
另外,本病还有肝亢风动证、痰火扰神证、脾虚肝亢证、阴虚风动证、风痰鼓动证等。
本病的病程较长,一些患儿因感冒、紧张等可使病情加重,所以要守法宗方,随症加减,不宜用强镇之法使其一时安静。
家长和患儿要有耐心,要长期用药,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儿童多动症与中医“心”病变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主要属于心的生理功能,五脏在心神的主导下,接受外来信息,作出相应的外在语言、动作、行为发生变化,故儿童多动症主要是以心为主的兼及肝、肾、脾等脏病的病理变化。
《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住血脉,藏神为智意之源,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人的意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反之,若思虑劳倦,久病气血虚弱上及于心,致心气不足,心阴虚弱,神失所养,可出现神志飞扬不精神不专、反应迟钝、健忘等症。
中医怎样认识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冲动行为增加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多动症是由于肝火偏盛、心神不宁、脾胃失调等内因外因共同作用导致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对于儿童多动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学中,儿童多动症通常被归类为“病名”。
中医认为,儿童多动症的发生与儿童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
具体来说,常见的病机主要包括肝火上升、心神不宁、脾胃失调等。
肝火上升是指肝脏郁热化火,导致多动症症状的出现。
这种情况通常伴有易怒、烦躁不安、情绪波动大等表现。
中医治疗多动症时,首先会调节肝经气血,祛除肝火,常用的药物有柴胡、丹参等。
此外,还会配合针刺、推拿等手法,以改善肝脏功能。
心神不宁是指心脏功能紊乱,导致多动症症状的出现。
这种情况通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等表现。
中医治疗多动症时,会调节心经气血,平衡心脏功能,常用的药物有天麻、酸枣仁等。
此外,还会采用心理辅导、音乐疗法等方法,以帮助儿童放松心神,提高注意力。
脾胃失调是指脾脏消化功能紊乱,导致多动症症状的出现。
这种情况通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表现。
中医治疗多动症时,会调节脾经气血,改善消化功能,常用的药物有党参、白术等。
此外,还会注意饮食调节,避免儿童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强调整体调养和预防。
在调养方面,中医认为多动症患儿多为气血不足,因此应注重饮食营养,摄入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多食用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等。
此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游泳、跑步等有利于消耗多余的能量,平衡肝脏、心脏、脾胃功能。
在预防方面,中医强调避免儿童暴露在过度刺激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生活作息,避免情绪波动。
总之,中医对于儿童多动症的认识是基于肝火上升、心神不宁、脾胃失调等因素的综合分析。
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心理辅导等综合手段,可以改善儿童多动症的症状,并通过整体调养和预防措施,提供儿童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多数自婴儿时期即显症状,如兴奋、睡眠差,不易养成定时大小便习惯等,而学龄期最为显著,多数病儿年龄增长后症状逐渐减轻乃至自然消失,可以说是儿童期特别是学龄期儿童的常见多发的行为问题。
国外报道其发病率约5%~10%,在我国,其发病率约占全体小学生的1%~1O%,男性患儿约为女性患儿的4〜9倍,多发于6〜14岁。
患儿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做事或听课,易受外界干扰;行为障碍,如好动、好说、好闹,自己难以控制,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多,语言过多,难以遵守纪律,容易影响他人学习,好与同学争吵;情绪障碍,如易怒、易兴奋,情绪不稳,易激动,控制力弱,常因不能满足其要求而大哭大闹,甚至在冲动时打闹不休,较难预测其情绪波动;学习困难,如尽管其智力不差,但由于注意力涣散,学习内容不能全面掌握,家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对学习缺少自信心,因而学习成绩不佳。
严重的可以出现逃学、说谎、偷窃等行为,甚至会发展为攻击性、破坏性行为,严重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故对本病的防治是儿科临床一个重要课题。
中医学无多动症病名的记载,但在一些医籍中有一些与多动症一些症状相类的描述。
如《灵枢•行针》“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又如《寿世保元》云:“徒然而忘其事也,尽力思量不来,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
” 这些描述与多动症患儿临床表现十分相似。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早产、难产、脑外伤和某些传染病、中毒等因素有关,并与家族遗传、先天发育及出生史有一定联系;其属中医肝风、失聪、健忘范畴,与心、肝、脾、肾诸脏关系密切,部分医家从心脾入手、从脾肾入手,研究本病。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儿童多动症的发病,除了与其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脾胃虚弱、气血亏乏,精血不充,以致心神无以受奉,肝木不得涵养,体内阴阳失衡,阳动有余、阴静不足,神魂志意不周有关外,很多情况下和痰瘀互结、清窍受蒙亦关系密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医怎么治儿童多动症?
导语:如果儿童表现的过于活泼爱动,或者是注意力变得十分分散,十有八九就是已经患上了多动症。
不过家长们也不需要因此而感觉到过于担心,因为目
如果儿童表现的过于活泼爱动,或者是注意力变得十分分散,十有八九就是已经患上了多动症。
不过家长们也不需要因此而感觉到过于担心,因为目前有很多可以治愈多动症的疗法,接下来小编就主要是会介绍一下效果比较显著的中医方法,大家就可以一起来仔细的看看。
1、肾虚肝亢证。
治法:滋养肝肾,平肝潜阳,宁神益智。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主要药物:枸杞子20克,熟地黄15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山茱萸10克,白芍8克,龙骨15克,远志6克,石菖蒲6克,炙甘草3克,牡丹皮6克。
夜寐不宁者,加酸枣仁8克、五味子6克,以养心安神;盗汗者加浮小麦10克、煅牡蛎15克以敛汗固涩,易怒急躁者加石决明15克、钩藤8克以平肝潜阳;遗尿者加益智仁8克、乌药6克、桑螵蛸6克以益固涩。
2、心脾气虚证。
治法: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方药: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主要药物:太子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8克,甘草9克,浮小麦20克,大枣4枚,茯苓10克,远志5克,五味子5克,酸枣仁9克。
思想不集中者,加益智仁8克、龙骨15克以养心敛神;睡眠不佳者,加夜交藤10克以养血安神;记忆力差,动作笨拙,苔厚腻者,加法半夏8克、陈皮3克,石菖薄6克化痰开窍;纳差加谷芽15克、麦芽15克开胃消滞。
总的来说针对于儿童多动症的这些中医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临床治疗经验儿童多动症,听着就觉得有点让人头疼。
谁家孩子不活泼呀,能安静下来就真的太稀奇了。
不过,有些孩子真的是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怎么也停不下来,简直像是个小火箭,蹦蹦跳跳,闹得家长心烦意乱。
要是能找到个好方法来调理,真是让人乐开花呀!说到这里,中医在这方面的妙招可不少,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事儿。
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这就跟吃饭时挑菜似的,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调料。
有的孩子容易烦躁,嘴上说着玩就玩,有时连书都看不下去,像是被蚂蚁咬了一样,坐立不安。
这种情况在中医看来,可能是“肝火旺”。
说白了,就是肝气不顺,闹腾得厉害。
这时候可以试试一些清肝火的药方,像是菊花、绿豆汤,既清热又解毒,喝了可舒服了。
再说说那些情绪容易起伏的孩子,哭哭笑笑跟过山车似的,情绪波动得特别大,真让人担心。
这种情况在中医中被称作“心肾不交”,也就是心和肾的关系没处理好,像是两口子打架,干脆不搭理对方。
这里推荐一些养心安神的中药,比如酸枣仁,煮个粥喝下去,心情就能稳定下来。
慢慢来,孩子的心情就能像春天的花儿一样,慢慢绽放。
再有就是饮食,孩子的饮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情绪。
快餐、零食虽然好吃,但这东西吃多了,身体就容易出问题。
像一些油炸食品,真是让孩子们的“火”更旺。
建议家长们多给孩子准备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吃了不仅身体好,还能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真的,吃得健康,心情也会棒棒哒!不过,要是孩子不爱吃蔬菜,别着急,换个花样,比如做个可爱的沙拉,或者做成色拉卷,孩子们一定会愿意尝试。
再说说作息,孩子的作息时间也得管好。
熬夜可不是好习惯,尤其是玩游戏、看电视,容易让他们越玩越精神,第二天根本起不来。
建议晚上早点睡觉,早上起得早,天亮就去户外跑一跑,呼吸新鲜空气。
这样一来,心情可就不一样了,真是“晨起三分利”,心情大好,学习也能跟着提上去。
家长的陪伴是最重要的。
有些孩子因为缺乏关心,总觉得没人懂,心里会有点孤单。
这时候,家长不妨多陪孩子聊聊天,或者一起做一些手工活动,像是画画、搭积木,增进亲子关系。
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动症概况【关键词】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儿童多动综合征(以下简称儿童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该病主要表现为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学习成绩较差等。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并且缺乏确切的诊疗方法。
在治疗上,现代医学一般采用中枢神经兴奋剂,但这些药物不能根治,长期服用还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停药后易复发。
近年来,中医药对儿童多动症的研究逐渐深入,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应用中医药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如疗效较好、副作用少等,现将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在中医的医籍中没有对儿童多动症专门的记载,其临床表现多归属于风证、失聪、健忘等范畴。
现在广大医学工作者对本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谭美珍等[1]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60例儿童多动症患儿以及50例对照组进行血铅、锌等监测,发现该病患儿多伴铅过量、锌缺乏,血铅越高,注意缺陷越明显。
王改青等[2]对儿童多动症患儿及健康儿童各60名进行智商、血液以及头发铅镁含量的监测,儿童多动症患儿血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发镁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智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说明铅暴露、镁缺乏及智商相对降低均与儿童多动症的发病有关。
2 辨证治疗张骠等[3]采用多动安口服液治疗儿童多动症90例。
药物组成:熟地黄15 g,珍珠母15 g,白芍药10 g,当归10 g,刺蒺藜10 g,炙远志10 g,知母10 g,五味子10 g,制何首乌10 g,柏子仁10 g,钩藤6 g,黄柏6 g,甘草6 g。
按优选制剂工艺生产多动安口服液。
8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药物。
结果:总有效率90.4%。
陈永辉等[4]认为儿童多动症以肝肾阴虚、阴虚阳亢、神无所守为本,故以滋补肝肾、调整阴阳、宁神益智为法。
用益智丹胶囊(熟地黄、龟版、鹿角、石菖蒲、丹参、五味子等组成,每粒0.5 g)治疗儿童多动症90例,并与利他林治疗30例对照,治疗8周后,2组总有效率相近,但治疗组副作用明显小于对照组。
中医治疗多动症方剂中医治疗多动症,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和情绪障碍。
中医认为多动症与肝、脾、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时需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多动症的方剂:1. 平肝息风方:适用于肝阳上亢型多动症患者。
主要药材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具有平肝息风、清肝泻火的功效。
2. 健脾养心方:适用于心脾两虚型多动症患者。
常用药材有党参、白术、茯苓、龙眼肉等,旨在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3. 补肾益智方:适用于肾精不足型多动症患者。
药材包括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具有补肾益精、益智强志的作用。
4. 疏肝理气方:适用于肝气郁结型多动症患者。
药材有柴胡、郁金、川楝子等,用于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5. 清心泻火方:适用于心火旺盛型多动症患者。
主要药材包括黄连、栀子、竹叶等,具有清心泻火、除烦安神的效果。
6. 调和阴阳方:适用于阴阳失调型多动症患者。
药材包括黄芪、当归、肉桂等,旨在调和阴阳、平衡身体机能。
7. 安神定志方:适用于心神不宁型多动症患者。
药材包括酸枣仁、远志、柏子仁等,用于安神定志、改善睡眠。
8. 健脾益肾方:适用于脾肾两虚型多动症患者。
药材有山药、杜仲、菟丝子等,用于健脾益肾、增强体力。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方剂中的药材和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治疗多动症也强调整体调理,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节、生活习惯改善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
家长和患者应积极配合医师的指导,共同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疗法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疗法
儿童多动症在临床上很少见。
其症状表现为:挤眉眨眼频繁,眼球不时转动,双目常瞬间同向斜视,目光呆滞,视物不能持久,注意力分散,双手腕、手指小动作不断,焦躁不安难以静坐,走路步态不稳,行走时常扭头回顾或侧身转圈,症状时轻时重,眠食无明显异常。
无抽搐、惊叫、昏厥、流涎等表现。
儿童多动症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阐明。
有的病例是在受外伤后发病,可能受外界较强刺激,使患儿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对条件反射不能有效地控制,从而产生过多的运动效应所致。
祖国医学无儿童多动症的病名,根据症状表现,中医辨证属髓脉失养,虚风内动。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发病容易,变化迅速,脾常不足,肝常有余。
若受外伤惊吓,稚阴暗耗,髓海不足,肝失所养,故现多动之症。
治宜滋养精血,育阴潜阳,熄风镇痉。
方一:生地10克,生白芍15克,阿胶6克(烊化),麦冬10克,炙甘草6克,生鳖甲15克,生龟板15克,生牡蛎20克,郁金6克,远志6克,菖蒲6克,地龙10克。
水煎服。
方二:枸杞10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沙参10克,蜈蚣1条,白芍10克,川芎6克,太子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生牡蛎15克,紫河车粉30克(冲服),淮牛膝10克。
水煎服。
《来自慧福每日一偏方》。
中医是用什么方法治疗多动症的
小儿多动症可致小儿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低下等等。
那么中医是用什么方法治疗多动症的呢?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等。
中医认为多动症多因阴阳失衡、肝肾阴虚等现象所致。
多是神不宁、志无恒,情无常、性急躁,系因动静变化有所失制,阴静不足,阴不制阳,而阳动有余,阴阳失调。
在治疗中强调身心同治,加强心理疏导、调整心态,增强患者的思维和应变能力,并巧妙地利用现代医学心理学配合,以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开窍醒脑、定志安神等中医理论为准则,辩证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动症,是目前治疗多动症的首选。
多动症的病因为心火、痰热、瘀血等多种原因扰乱心神,心神涣散不收,注意力难以集中。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肝肾阴虚、虚火妄动、痰热内扰、瘀血内阻等证型,针对各型研制开发了特效系列中草药,平衡脏腑阴阳,消除各种病因,采用养心安神、滋阴降火、平肝。
八九岁的小孩多动多动症,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
有些家长会选择去民间中医拿药,但是这个做法是否可靠呢?我来帮你分析一下。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而民间中医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医学训练,他们的药方往往是凭借经验和传统的中医理论得出的。
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
民间中药的质量也是一个问题。
很多民间中医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药品生产和质量检测,药材的来源和加工过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些都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民间中医的治疗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的治疗方式往往是以草药为主,而忽略了其他治疗手段,如心理治疗、行为疗法等。
这些治疗手段在多动症的治疗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仅仅依靠中药来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提醒家长们,不要轻易相信一些所谓的“神药”。
很多民间中医会利用家长的心理,承诺药物的疗效非常好,但是实际上这些药物可能并没有什么作用,甚至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损害。
在选择治疗方式时,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要被一些不靠谱的治疗方式所迷惑。
八九岁的小孩多动多动症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不建议去民间中医拿药。
家长们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治疗,同时也要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希望家长们能够认真对待孩子的健康问题,不要轻易相信一些不靠谱的治疗方式。
中医辨证治疗儿童多动症史长燕医师(中医医院),在临床诊治儿童多动症时,根据患儿的表现及伴随症状,将儿童多动症辨证分为4型,即心肾不交型、肝风内动型和风痰上扰型施治,疗效满意。
【绝技妙法】中医认为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失调。
阳动有余,阴静不足为其特点,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
多动、急躁、易发脾气等乃肝胆过亢之象;心神不宁,难以静谧,注意力涣散乃心脾不足之症。
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虽疗效较慢,但无毒副作用,并能调整脏腑功能,对多动症常见伴随症状如遗尿、厌食、易感冒等也有改善作用,且中医辨证治疗有很大灵活性,能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而随症加减,疗效较好。
【常用方药】(1)心肾不交型心肾不交型表现为多动易惊,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环境刺激。
可伴有心悸,健忘,睡眠不安,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数。
治宜:清心泻火,补肾安神。
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减:生地黄、黄连、山药、莲子心、茯神、牡丹皮、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当归、阿胶。
(2)心脾不足型心脾不足型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多梦,学习成绩不稳定,伴有眩晕,心悸,摇头努嘴,言语多而反复,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虚胖,面色欠润泽,舌质淡嫩,脉细弱或沉细。
治宜:健脾益气,宁心安神。
选用造车丸加减:党参、白术、茯神、远志、石菖蒲、枸杞子、何首乌、当归、炒酸枣仁、生牡蛎、炙甘草。
(3)肝风内动型肝风内动型表现为容易激动,任性冲动,上课不守纪律,坐立不安,甚至辱骂殴打他人,缺乏自制力,且伴有眩晕,目赤,眨眼,皱眉,面部肌肉大多呈快速抽动,小便黄赤,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宜清肝泻火,熄风镇痉。
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炒黄芩、生龙骨、生牡蛎、柴胡、炒栀子、当归、木通、生地黄、全蝎、白僵蚕、钩藤、甘草。
(4)风痰上扰型风痰上扰型表现为情绪烦乱,胡言乱语,做事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易冒险冲动,好干扰别人,有时耸肩,四肢抽动,同时伴有口臭,纳食增多,喉中痰鸣,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一、引言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
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社交能力。
中医认为,多动症属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肝风内动”等范畴。
本文将结合中医理论,探讨多动症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案。
二、中医病因病机1. 肝风内动:中医认为,多动症与肝风内动有关,肝风扰动心神,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2. 脾虚湿盛: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3. 心肾不交:心肾为水火既济之脏,若心肾不交,则心火亢盛,肾水不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4. 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若肾精不足,则脑髓空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三、中医康复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肝风内动证型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钩藤、珍珠母、丹参、石菖蒲功效:疏肝解郁,平肝息风,宁心安神(2)脾虚湿盛证型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白芍、甘草、党参、茯苓、薏苡仁功效:健脾益气,祛湿止泻,宁心安神(3)心肾不交证型方剂:交泰丸加减药物组成:黄连、肉桂、远志、石菖蒲、珍珠母、龙骨、牡蛎功效:交通心肾,宁心安神,平肝潜阳(4)肾精不足证型方剂:补肾益智汤加减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龟板胶、益智仁、石菖蒲功效:补肾填精,益智安神,平肝潜阳2. 针灸治疗(1)肝风内动证型穴位:百会、神门、太冲、太溪、行间、足三里操作:每次选3-5个穴位,用毫针刺入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2)脾虚湿盛证型穴位: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丰隆操作:每次选3-5个穴位,用毫针刺入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3)心肾不交证型穴位:心俞、肾俞、神门、三阴交、太溪、太冲操作:每次选3-5个穴位,用毫针刺入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的效果怎么样?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行为障碍,其特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
传统中医学认为,小儿多动症是由于脾胃虚弱、肝火上升等内在因素导致的。
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
本文将探讨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的效果,并提供一些科学的观点和研究结果。
1中药治疗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小儿多动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从而改善多动症状。
中医认为肝火上升是导致多动症的另一个内在因素,一些中药可以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有助于平衡肝火,减轻多动症状。
中医认为肝肾不足也是导致多动症的原因之一,中药可以通过调理肝肾功能,平衡阴阳,从而改善多动症状。
中医认为心脾不和也与多动症有关,中药可以通过补益心脾,调节情绪,改善多动症状。
中医认为多动症与心神不宁有关,一些中药可以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有助于平静心神,减轻多动症状。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也与多动症有关,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增加营养供给,改善多动症状。
中医认为多动症与体质虚弱有关,中药可以通过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减轻多动症状。
中医认为肝火上升是导致多动症的另一个内在因素,一些中药可以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有助于平衡肝火,减轻多动症状。
这些中药可以清热降火,舒缓肝气郁结,从而改善多动症状。
此外,中医认为肝肾不足也是导致多动症的原因之一,中药可以通过调理肝肾功能,平衡阴阳,从而改善多动症状。
一些中药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可以补充肝肾的精气,提高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改善多动症状。
中药治疗多动症的具体方法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配制适合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中药可以通过口服、煎煮、熏蒸等方式进行使用。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改善多动症状。
在中医治疗多动症中,耳穴是常用的穴位之一。
通过刺激耳穴,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减轻多动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可以通过中医治疗儿童多动症吗
导语:有的儿童在学校或是家里都会有多动的情况。
部份家长就会想,会不会小孩得了多动症。
多动症的小孩,通常学习和自理能力都会较正常小孩差。
而
有的儿童在学校或是家里都会有多动的情况。
部份家长就会想,会不会小孩得了多动症。
多动症的小孩,通常学习和自理能力都会较正常小孩差。
而且在学校上课时,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导致学习成绩差。
多动症也是属于一种疾病。
那么得了多动症的小孩,可以通过中医治疗儿童多动症吗,应该要怎么办,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下吧。
1.治疗多动症病史家长们想象的那么的简单,她也是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让疾病康复,所以坚持治疗是非常的重要的,首先,坚持辨证治疗的原则是特别关键的,这是促进患儿顺利康复的必要条件。
通常情况下,小儿多动症的治疗可根据患儿的个性点和家庭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
如唱歌游戏等,以调整气氛、陶冶性情。
尤其要鼓励儿童多参加集体娱乐活动,在活动中给予多动症患儿指导、矫正行为偏异。
2.饮食在治疗多动症的过程当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的进行饮食的护理,帮助孩子治疗多动症。
食疗方法的合理采用也可以起到良好的医治作用,所以治疗期间,小儿多动症患儿要保持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近年来有人研究发现,小儿多动症患儿要限制西红柿、苹果、桔子、人工调味品等含甲醛、水杨酸类食品的摄入,对小儿多动症有明显疗效,可考虑试行。
3.家长们是孩子的第一任的老师,所以平时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多多的正确的教育孩子的行为,培养其良好的性格。
家长在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