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或邪——两种黑客行为的伦理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67.91 KB
- 文档页数:2
网络安全技术的伦理问题与对策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安全技术已成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然而,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一系列伦理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价值取向。
因此,深入探讨网络安全技术的伦理问题,并寻求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安全技术的伦理问题(一)隐私侵犯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处理变得越来越容易。
网络安全技术在保护信息系统安全的同时,也可能被用于非法获取和滥用个人隐私信息。
例如,黑客通过攻击数据库窃取用户的个人身份信息、财务信息等;一些企业和机构在未经用户明确同意的情况下,过度收集用户的个人数据用于商业目的。
这种隐私侵犯行为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也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和公平。
(二)监控与自由的冲突为了防范网络犯罪和恐怖主义活动,政府和相关机构往往会采用网络监控技术。
然而,过度的监控可能会侵犯公民的个人自由和权利。
例如,大规模的网络监控可能会导致无辜公民的通信和行为受到无端的监视和审查,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
此外,监控技术的滥用还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进一步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三)技术不平等与数字鸿沟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不是均衡的,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技术差距。
这种技术不平等导致了数字鸿沟的产生,使得一部分人能够充分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安全保障,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缺乏技术和资源而处于弱势地位,更容易受到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的威胁。
这种数字鸿沟不仅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也违背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四)技术漏洞与责任归属网络安全技术本身存在着各种漏洞和缺陷,这些漏洞可能会被黑客和犯罪分子利用,造成严重的后果。
然而,在确定责任归属时,往往会出现模糊和争议。
例如,是技术开发者的责任,还是用户自身的责任?是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还是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这种责任归属的不明确,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会影响到网络安全技术的健康发展。
黑客现象的伦理问题研究导言黑客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初指代对电脑和软件进行技术研究的人士。
然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黑客一词的含义也逐渐演变,现在通常指的是破坏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人员。
黑客行为的兴起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
一、黑客行为在道德伦理上的挑战黑客行为往往涉及非法入侵他人的隐私、窃取他人的个人信息以及破坏公共网络系统等活动。
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风险。
在伦理上,黑客行为违背了法律和道德准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伦理挑战。
黑客窃取个人信息和破坏网络系统等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安全变得尤为重要,黑客行为势必对个人的利益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在伦理上,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是一种道德责任,而黑客行为则在道德上是不负责任的。
黑客攻击和破坏网络系统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风险。
黑客攻击可能导致重要的国家机构、企业和个人信息泄露,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伦理上,黑客的行为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严重侵犯,违背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
黑客行为在道德伦理上具有严重的挑战,其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和道德准则,还对个人和社会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伦理损害。
二、黑客实践中的道德信仰尽管黑客行为在伦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但黑客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与道德信仰相关的实践。
黑客文化强调技术创新和自由精神。
黑客们通常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他们致力于发现技术漏洞、改进网络安全和开发新的应用程序等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黑客们实践着技术创新和自由精神的道德信仰,这种信仰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是有益的。
黑客文化还强调对知识的分享和开放精神。
黑客们通常通过开源软件、技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等方式,促进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黑客们实践着对知识的分享和开放精神的道德信仰,这种信仰对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也是有益的。
黑客现象的伦理问题研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给世界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黑客现象也随之肆意生长,其引发的伦理问题也不得不被重视起来。
这些问题不但破坏了互联网环境,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现实社会危机,对大数据时代黑客现象的伦理探究也成为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黑客现象;伦理从21世纪开始,信息、数据等名词就不断出现在我们眼前,同时不断激发着人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想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发生了巨大变革,世界正在携手大数据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数据安全”也成了世界忧心的问题。
我们在感叹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机遇和未来的同时,也从层出不穷的黑客事件意识到黑客对大数据时代的强大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连年增长的黑客犯罪事件越发揭示了大数据时代在信息安全和数据安全上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已经引起社会的重视。
正是由于互联网在世界上迅速普及和发展,导致信息安全问题变的愈发难以控制且无法有效解决,且这类事故的后果,已经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影响,而是整个社会需要直面的挑战,甚至关系到世界的发展和稳定。
一、黑客现象的表现及特征(一)黑客现象的表现我们通过黑客的攻击、性质等可以将黑客现象的表现分为:恶意攻击、信息窃取泄露、恶意软件肆虐三个方面。
恶意攻击指的是黑客从寻找漏洞入手,通过软件和系统的漏洞,进行黑客攻击。
这类攻击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上至国家和政府,下至个人,对这类攻击都防不胜防,它可以作为国家间谍的攻击手段,也可以是黑客个人技术炫耀的途径。
黑客进行可以攻击的主要方法是:DoS( Denial of Service)攻击,简称拒绝服务,目的是让对方的网络或者计算机无法供正常的服务或访问,使目标系统停止响应甚至崩溃,并且这种攻击无法提前预防和控制。
这类攻击的攻击对象范围非常广泛,政府部门、银行、社交软件、大型公司网站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攻击对象。
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也是令人担忧的,首先,这类攻击会造成公共网络的瘫痪崩溃;其次,攻击社会名人的社交账号发布不实消息,会引起社会舆论和恐慌,同时也会造成人物负面影响;最后,政府和国家机关网络系统被攻破后,相关机密和信息很容易被泄漏,严重的更会引发社会的动荡。
如何看待黑客行为湖南理工学院李小方内容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及电脑、网络的日益普及,黑客行为正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如何看待和引导黑客行为就成了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之道应从分析黑客行为原因、加强网德教育、加强法律宣传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黑客;黑客行为;引导方法一提到黑客,相信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在人们眼中,黑客是一群聪明绝顶,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一门心思地破译各种密码,以便偷偷地、未经允许地打入政府、企业或他人的计算机系统,窥视他人的隐私。
那么,什么是黑客呢?《公安辞典》将其定义为“采取非法手段躲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访问控制,进入计算机网络的人”。
黑客(hacker),源于英语动词hack,意为"劈,砍",引申为"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工作"。
在早期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俚语中,"黑客"则有"恶作剧"之意,尤指手法巧妙、技术高明的恶作剧。
在日本《新黑客词典》中,对黑客的定义是"喜欢探索软件程序奥秘,并从中增长了其个人才干的人。
他们不象绝大多数电脑使用者那样,只规规矩矩地了解别人指定了解的狭小部分知识。
"由这些定义中,我们还看不出太贬义的意味。
他们通常具有硬件和软件的高级知识,并有能力通过创新的方法剖析系统。
"黑客"能使更多的网络趋于完善和安全,他们以保护网络为目的,而以不正当侵入为手段找出网络漏洞。
另一种入侵者是那些利用网络漏洞破坏网络的人。
他们往往做一些重复的工作(如用暴力法破解口令),他们也具备广泛的电脑知识,但与黑客不同的是他们以破坏为目的。
这些群体成为"骇客"。
当然还有一种人兼于黑客与入侵者之间。
黑客随着网络的诞生而出现,有人说的好,有互联网就有黑客。
在电脑日益普及、网络四通八达的今天,黑客群体正在不断地扩大,而且还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既然黑客这样的称呼以及黑客行为已经牵涉如此之广,那么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如何辩证看待的黑客行为呢?一:揭开黑客的神秘面纱真正意义上的黑客不是利用某种黑客软件玩票性质类的人。
对黑客现象的哲学分析摘要:黑客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他们精通各种编程语言和系统,擅长it技术,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应用自如。
在今天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面对安全威胁速度更快、结构性更强、技术含量更高、破坏性更大的黑客面前行走,如履薄冰。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以辩证的观点,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剖析黑客现象,从而探讨科学技术和哲学的关系。
关键词:黑客;骇客;哲学思考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48-02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闪速发展,网络公开化、商业化、透明化的进步,使得一批热爱探索,勇于创新的电脑奇才频频出现,黑客就是其中之一。
黑客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黑客技术手段、黑客精神、黑客道德等也在发生着变化,自由与责任、报复与惩罚、崇高与卑微、伦理与放纵、个人权利与社会价值等等的体现与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黑客队伍也开始分化、人员变得杂乱,黑客成了新时代矛盾的体现,黑客到底是正义的战士还是邪恶的魔鬼,这就要通过哲学的分析,对黑客现象作一个辩证的解释。
一、黑客事件及黑客概念事件一:adrianlamo是历史上五大最著名的黑客之一。
lamo专门找大的组织下手,例如破解进入微软。
他经常发现安全漏洞,并加以利用,然后告知企业相关的漏洞。
事件二:2011年6月,美国花旗银行证实,该银行系统日前被黑客侵入,21万北美地区银行卡用户的姓名、账户、电子邮箱等信息可能被泄露。
事件三:2012年4月20日,中国黑客攻击了菲律宾大学网站,并将“黄岩岛是我们的”等文字打在黄岩岛海域地图上。
据菲律宾媒体21日报道,有黑客攻击了中国数家网站,同时打出了与中国黑客针锋相对的文字。
从这简短的三个事件来看,的确让人对黑客这一特殊人群捉摸不透,人们对黑客行为、黑客现象的评价也就会产生褒贬不一的看法。
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黑客的诠释也各不相同,经过总结和归纳,我认为黑客有广狭义之分。
广义黑客:狂热地探究程序奥秘并能独立撰写程序,精通计算机语言和系统操作,依靠自身所拥有的专业技能和强烈好奇心、创新力去寻找网络中所出现的漏洞和安全隐患。
黑客现象的伦理问题研究黑客是一个广义的术语,通常被定义为一个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知识来进入他人系统或网络获取信息或者进行破坏的人。
黑客行为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引发了许多伦理问题。
本文将从伦理的角度探讨黑客现象,并分析黑客行为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黑客行为引发的伦理问题在于其侵犯了他人的私人信息和资源。
黑客通过非法手段侵入他人的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窃取个人信息、商业机密或者其他敏感信息,严重影响了他人的隐私和安全。
这种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违反了伦理原则,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和权利,因此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黑客行为还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给社会造成严重损失,进一步加剧了黑客行为的伦理问题。
黑客行为还可能导致道德风险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其伦理问题。
黑客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信息或者进行破坏,可能造成企业信任危机、社会信任危机等严重后果,对道德风险产生负面影响。
黑客行为的存在,会让人们产生不信任感,对网络和信息的安全感降低,这不仅加剧了个人的道德风险,也损害了社会的道德秩序。
黑客行为引发的道德风险是其伦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关注和应对。
针对黑客行为引发的伦理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解决。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黑客攻击的可能性。
加强对黑客行为的法律监管和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严惩黑客行为,维护社会正义。
还要加强对黑客行为的伦理教育,提高人们的伦理意识,使人们自觉遵守伦理规范,自觉抵制黑客行为。
黑客行为的解决还需推动国际合作,加强全球网络安全合作和信息交流,共同应对黑客行为带来的全球性伦理问题。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我们还需要认识到,解决黑客行为的伦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合作和努力,我们才能够有效化解黑客行为引发的伦理问题,实现网络安全和社会正义的双重目标。
黑客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对个人、社会和全球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伦理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
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
据统计,到1997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 94个国家和地区联入了因特网。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和学习方式。
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丰富的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
研究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和规范、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还有指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网络发展主要带来的伦理问题有:1.观念层面上,个人自由主义盛行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延伸,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言行更自由放松,一定程度上,网络空间里表现出来的自我更接近真实自我,是自我内心的释放与展现。
同时,道德虚无主义、自由无政府主义膨胀。
网络道德虚无主义特征是:怀疑道德、否定道德,将个人视为自己网络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甚至为实现内心自我而不顾他人感受,忽视社会传统规范和礼仪甚至法律,造成不必要伤害,前段时间“网络暴力第一案”就是很好佐证。
同时,无政府主义者在网络上宣言“完全自由”与“彻底民主”,主张取消政府,不要法制,不要道德,这和自由的实质是相违背的。
而“黑客”成为“电脑英雄”代名词,不少青少年盲目崇拜并效仿,将个人主义推向极致。
这些个人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人群中扩散,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2.规范层面上,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不是相对的,而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扬。
黑帽黑客与白帽黑客正义与邪恶的对决黑帽黑客与白帽黑客,作为网络世界中的两股势力,代表着对立的原则和价值观。
黑帽黑客以非法手段窃取他人信息、破坏网络安全为目的;而白帽黑客则利用专业知识来发现并修补系统漏洞,维护网络安全。
他们之间的对决既体现了正义与邪恶的冲突,也折射出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一、黑帽黑客:邪恶的代言人黑帽黑客,源于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但沦为了网络世界的破坏者。
他们利用技术手段入侵他人系统,盗窃个人信息、财务数据等,甚至进行勒索和恶意攻击。
黑帽黑客不择手段,以达到自身利益为唯一目标,不顾他人的隐私和权益。
黑帽黑客的活动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不仅经济利益遭受损失,也严重侵犯了人们的隐私安全。
个人信息泄露、财产损失、系统瘫痪等问题频频发生,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面对黑帽黑客的危害,保护网络安全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白帽黑客:正义的捍卫者白帽黑客,与黑帽黑客在技术上没有本质区别,但他们利用技术来挖掘系统漏洞,为网络安全保驾护航。
白帽黑客拥有深厚的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在发现漏洞后及时向相关机构或个人报告,帮助修复系统漏洞,保障网络安全。
白帽黑客的活动体现了网络安全领域的技术智慧和伦理责任。
他们倡导合法合规的网络行为,并努力推动制定更加完善的网络安全政策和法律法规。
白帽黑客的存在为网络安全提供了一种积极有效的保护机制,有效遏制了黑帽黑客的行为。
三、正义与邪恶的对决黑帽黑客与白帽黑客的对决,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黑帽黑客以破坏为目的,丧失了道德底线,其行为无论从法律还是伦理角度都是不可容忍的。
而白帽黑客以维护网络安全为己任,代表了法治和正义的力量。
然而,在实际对抗中,黑帽黑客往往利用他们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对抗白帽黑客的安全保障工作。
他们加强自己的攻击能力,以求逃避法律制裁。
在这个过程中,黑帽黑客与白帽黑客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四、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黑帽黑客与白帽黑客的对决,彰显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研究早期网络空间中的黑客伦理时,所使用的黑客(hacker )术语与日常使用的“黑客”有些不同。
与“德性”一词的情况类似,“德性”在伦理学中系指美德,而在日常使用中却常是讥讽人的话,表示不屑对方的仪容和举止等。
严格说来,目前日常使用的“黑客”实质上是“骇客”(cracker )。
黑客与骇客的共同点在于未经授权地访问网络资源;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与后果的不同———黑客系指热爱编程并共享信息技术的人,其活动结果没有造成实际损害;骇客则是破坏性使用计算机网络(例如编写计算机病毒)的人,其活动结果造成了实际损害。
〔1〕本文采用这种对于黑客和骇客的区分。
黑客在早期网络中格外活跃,曾经促进了早期网络的发展。
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性的网络空间迅速商业化,此前的早期网络和此后的商业化网络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倘若在某一项社会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根植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无形的精神力量”(ethos )〔2〕,那么,早期网络和商业化网络的差异尤其体现在不同的、主导网络空间的精神力量之上。
黑客文化的精神核心———黑客伦理曾经风靡早期网络。
但随着网络的商业化进程,信息化资本主义精神逐渐主导了目前日趋商业化的、全球性的网络空间。
一些曾经的黑客堕落为骇客。
伴随着网络的商业化进程的是网络的法治化进程,黑客未经授权地访问网络资源这种越轨行为本身受到强烈质疑,黑客伦理本身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如今,“黑客”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已成为一个贬义词,并等同于“骇客”。
但网络伦理研究不应当着相于“黑客”、“黑客伦理”等词汇。
倘若忽视黑客以及黑客伦理在早期网络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存在的合理性,一则不太公允,二则可能忽略了在网络空间中持续存在的一种文化及其影响。
通过区分早期网络和目前网络的设计目的和重要差异、进而具体分析黑客对早期网络的影响以及黑客伦理的主要内容,本文认为,黑客伦理既有值得借鉴和汲取的精华,也有需要警觉和摒弃的因素。
作为迄今依然在网络空间中颇具影响力的文化,黑客伦理需要持续的批判性研究。
2019年黑客入门基础知识大全一.黑客的分类和行为以我的理解,“黑客”大体上应该分为“正”、“邪”两类,正派黑客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帮助系统管理员找出系统中的漏洞并加以完善,而邪派黑客则是通过各种黑客技能对系统进行攻击、入侵或者做其他一些有害于网络的事情,因为邪派黑客所从事的事情违背了《黑客守则》,所以他们真正的名字叫“骇客”(Cracker)而非“黑客”(Hacker),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听说的“黑客”(Cacker)和“红客”(Hacker)。
无论那类黑客,他们最初的学习内容都将是本部分所涉及的内容,而且掌握的基本技能也都是一样的。
即便日后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所做的事情也差不多,只不过出发点和目的不一样而已。
很多人曾经问我:“做黑客平时都做什么?是不是非常刺激?”也有人对黑客的理解是“天天做无聊且重复的事情”。
实际上这些又是一个错误的认识,黑客平时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学习,我不知道这个过程有没有终点,只知道“多多益善”。
由于学习黑客完全出于个人爱好,所以无所谓“无聊”;重复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熟能生巧”,只有经过不断的联系、实践,才可能自己体会出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得。
在学习之余,黑客应该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无论是哪种黑客做出来的事情,根本目的无非是在实际中掌握自己所学习的内容。
黑客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学习技术:互联网上的新技术一旦出现,黑客就必须立刻学习,并用最短的时间掌握这项技术,这里所说的掌握并不是一般的了解,而是阅读有关的“协议”(rfc)、深入了解此技术的机理,否则一旦停止学习,那么依靠他以前掌握的内容,并不能维持他的“黑客身份”超过一年。
初级黑客要学习的知识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没有基础,所以学习起来要接触非常多的基本内容,然而今天的互联网给读者带来了很多的信息,这就需要初级学习者进行选择:太深的内容可能会给学习带来困难;太“花哨”的内容又对学习黑客没有用处。
真正黑客的价值观(中英对照)黑客,可能在大家的眼里是那些入侵别人计算机搞破坏的人,其实并不是那样的。
如果你这样认为了,只能说明你对计算机文化并不了解,真正的黑客是一种自由的象征,他们挑战权威,追求自由,并和很多非人类的行为作斗争。
而那些只懂得入侵别人计算机搞破坏活动的“黑客”只能称为“骇客”,他们根本就不配称黑客。
下面有四篇关于“Hacker’s Code”文章,我觉得相当的不错,可以让你明白什么是黑客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以及黑客的历史使命,希望能对你有启发。
但是翻译水平有限,所以我请Mailper同学帮忙翻译了一下,但还是觉得原文更为传神,尤其是原文中的押韵,双意以及朗朗上口,所以,下面提供了中英文对照。
如果有翻译得不好的还请大家指正。
1.T he Hacker’s Code/~cynbe/hackers-code.html“A hacker of the Old Code.”•Hackers come and go, but a great hack is forever.黑客们来来往往,但是只有黑客的壮举是永存的•Public goods belong to the public.*公众的东西是属于大众的•Software hoarding is evil.Software does the greatest good given to the greatest number.圈养软件是邪恶的,最好的软件是有最多人使用的•Don’t be evil.不作恶•Sourceless software sucks.不公开源码的软件是令人厌恶的•People have rights.Organizations live on sufferance.每个人都是有权利的,而组织是建立在互相的容忍上的•Governments are organizations.政府也是组织•If it is wrong when citizens do it,it is wrong when governments do it.对与错的标准,对于公民和政府是同样适用的。
论早期网络空间中的黑客伦理与破坏网络秩序的骇客不同,早期网络时代的黑客促进了早期网络的发展。
黑客文化的精神核心是黑客伦理,包括金钱伦理、工作伦理和网络伦理三方面。
黑客金钱伦理注重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高层次需要,但忽视基本需要和底线型道德规则。
黑客工作伦理提出网络时代的伙伴合作工作模式,注重人的自由和工作的有趣,但适用范围有限。
黑客网络伦理适用于网络空间里的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法普遍化。
随着网络空间的商业化进程以及对网络空间法治化的迫切需要,黑客伦理融入公民的网络伦理、黑客转变为法治秩序下的积极网民,已是大势所趋。
由此,黑客伦理的研究不应局限于黑客的身份,而应打开视野,融入更广阔的、公民的网络伦理研究中去。
标签:早期网络;商业化网络;黑客伦理;法治;积极网民研究早期网络空间中的黑客伦理时,所使用的黑客(hacker)术语与日常使用的“黑客”有些不同。
与“德性”一词的情况类似,“德性”在伦理学中系指美德,而在日常使用中却常是讥讽人的话,表示不屑对方的仪容和举止等。
严格说来,目前日常使用的“黑客”实质上是“骇客”(cracker)。
黑客与骇客的共同点在于未经授权地访问网络资源;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与后果的不同——黑客系指热爱编程并共享信息技术的人,其活动结果没有造成实际损害;骇客则是破坏性使用计算机网络(例如编写计算机病毒)的人,其活动结果造成了实际损害。
〔1〕本文采用这种对于黑客和骇客的区分。
黑客在早期网络中格外活跃,曾经促进了早期网络的发展。
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性的网络空间迅速商业化,此前的早期网络和此后的商业化网络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倘若在某一项社会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根植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无形的精神力量”(ethos)〔2〕,那么,早期网络和商业化网络的差异尤其体现在不同的、主导网络空间的精神力量之上。
黑客文化的精神核心——黑客伦理曾经风靡早期网络。
但随着网络的商业化进程,信息化资本主义精神逐渐主导了目前日趋商业化的、全球性的网络空间。
2011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1-06-07作者简介:张杨,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正或邪———两种黑客行为的伦理思考张杨(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316)[摘要]今天,网络技术已经风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客”作为互联网组织的另类群体,其智能行为可以分为正和邪两种,黑客行为(hacking )的最显著特征都在于未经允许进入他人的数据库与操作系统。
无论是正抑或是邪,黑客行为都无法真正得到伦理学意义上的支持。
但是,黑客行为作为一种潜性智能职业,它涉及到更广泛的人与人的相处,对之进行伦理分析,有助于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与网络秩序的有序进行。
应对两种黑客行为,在于构建网络伦理与完善网络立法,这是笔者基于伦理学的角度对黑客行为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黑客;黑客行为;正邪[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58-02“黑客”(Hacker ),原意是指专门闯入计算机网络窃取、破坏系统信息的人。
被称为Hacker 的人,有的确实有窃取等恶劣行为,有的则仅仅通过找出信息系统的漏洞来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
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为了与并无恶意的Hacker 相区别,人们将恶意的“黑客”称作“Crack-er ”。
据说,Hackers 的目的主要是追求一种自我表现的成功感,而Crackers 的目的则是“恶意的”,并“带有个人的企图”1。
不论是恶意的“Cracker ”,还是并无恶意的“Hacker ”,黑客行为(hacking )的最显著特征都在于未经允许进入他人的数据库与操作系统。
就此而言,黑客行为无法真正得到伦理学意义上的支持。
但是,黑客行为作为一种潜性智能职业,它涉及到更广泛的人与人的相处,对之进行伦理分析,有助于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与网络秩序的有序进行。
本文旨在厘清几种黑客行为的差别,探索如何正确引导黑客使其彰显聪明才智,为人类整体利益服务。
一、两种黑客,两种行为今天,网络化的人类生存已不可抗拒,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也不可逆转。
不论我们是不是喜欢上网“冲浪”,“网络化”的发展终将把所有的地球人“网住没商量”。
一提起黑客,我们脑海里就印出带着黑框眼镜,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不停敲击键盘的神童。
的确,网络吸引了一批绝顶聪明的年轻人,他们拥有很高的智商,具有积极探索的先锋精神,对计算机着迷,常常通宵达旦地编码,在计算机编程过程中得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展现自己的个性。
他们就是黑客。
在因特网上,黑客是对信息网络安全构成威胁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们的行为是否道德,成为一个众人争议的话题。
在《计算机与网络》2005年第3、4期《趣谈网络世界———“黑客”七大类型》中将黑客分为:恶作剧型、隐藏攻击型、定时炸弹型、矛盾制造型、职业杀手型、秘密高手型和业余爱好型七种。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用道德与否评价黑客,一概否认黑客行为。
因为要想完善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黑客必须具备一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行为特征。
不考虑实际生活中一些维护网络整体利益与空间的黑客行为,显然有失偏颇。
从另一个维度区分黑客,可以把黑客行为划分为正与邪两种。
是正义的侠客还是邪恶的犯罪分子,我们应该善于厘清,区别对待。
有时,黑客是信息时代的牛仔和反传统的斗士,甚至是网络时代的英雄,他们智力超群,善于独立思考,不断发现网络的漏洞,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比如,网上发生的许多似乎“正义感”的黑客案件博得不少人的欢呼。
据报道,中国大陆一个自称“极右派反联盟”的团体在2000年1月24日到2月13日之间,攻击约30个日本网站,希望迫使日本右翼组织承认他们在侵略中国犯下的暴行。
国内有人将这似乎有些爱国成分的黑客行为称作“红客”事件。
实际上,此类“红客”事件频频发生。
这时,黑客行为显然带有正义色彩。
由此,不能简单地将黑客定义为电脑捣蛋分子或者是计算机犯罪分子,黑客行为有时也是正义的行为。
可是,黑客并不一定是计算机犯罪分子,计算机犯罪分子大部分却都是黑客。
在国外发达国家政府甚至谈“黑”色变。
据统计,当今世界平均每20秒至少就有一起黑客事件发生,仅在美国一年因黑客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亿美元以上。
近年来我国黑客计算机犯罪案也在猛增,每年破获的85黑客案件已近百起,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非常严重。
在很多人看来,黑客行为构成了对网络信息、网络资源的侵害,扰乱了网络社会的基本秩序。
这主要体现在:(1)威胁网络安全;(2)挑战知识产权制度;(3)导致网络道德规范的紊乱。
二、对黑客行为的评价及正确态度人们在评价黑客及其行为时,难以达成共识,常常是因为采取的评价标准不尽一致。
这里至少存在着两个原则:无害原则与开放原则。
无害原则实际上是一种评价标准,即黑客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看其后果是否造成损害的事实,无害原则可以说是一种效果论。
如果黑客非授权侵入他人系统,未造成任何伤害,在道义上可以得到支持,至少是可以容忍的。
开放原则体现的是一种态度,即对黑客行为应该采取一种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不应用固有的眼光和伦理道德去评价这一高智能行为。
我们认为无害原则在评价黑客行为时是难以经得住考验的。
因为不能因为黑客的侵入没有造成损害在道义上就可以得到支持。
非授权侵入实际上已经侵害了他人的财产和浪费了他人的计算机资源。
与偷窃行为相比,黑客行为好比闯入某人的房间而未实施盗窃行为一样,不能因为没产生盗窃的事实,就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的。
因此,黑客行为在伦理上是无法得到支持的。
当然,那些借黑客之名行违法之实,是更为严重的行为,需要法律手段去惩治。
不难看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认为黑客很神秘,觉得他们是虚拟世界的“侠客”,对其在道德上持太多的宽容,这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是用无害原则的眼光看待黑客行为,得出道德行为有时是不被接受的,有时是可以被接受的。
开放原则也是一种宽容原则。
黑客作为一种不被主流社会和主流职业所认可的群体,不可否认,对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完善其作用不容小视。
黑格尔曾说:“存在即是合理的”,黑客的存在有他存在的理由,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计算机一日存在,黑客就不可能消亡,因此,对待黑客应该采取开放的原则,认可他的存在,但是同时要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用技术反技术,用“黑客”去反制约黑客。
对于黑客行为,忽略放任和摒弃禁绝的态度无疑既不应当、也不可行。
最理想的状态是立足现实,因势利导,利用“黑客”反黑客,以正压邪,引导黑客行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具体而言,可从道德、法律与技术层面展开:第一,建立健全网络伦理规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与道德观;第二,加强网络立法与网络执法,通过法律手段约束、规范黑客行为;第三,完善网络技术的合理监控机制,优化网络管理,杜绝与防范危害网络空间的黑客行为。
三、黑客行为对策机制鉴于黑客的种种攻击行为以及因特网出现的诸多问题,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各国纷纷制定了计算机伦理规范和道德戒律。
如著名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计算机伦理十诫”:(1)你不应当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2)你不应当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3)你不应当偷窥别人的文件;(4)你不应当用计算机进行偷盗;(5)你不应当用计算机作伪证;(6)你不应当使用或拷贝没有付过钱的软件;(7)你不应当未经许可使用鄙人的计算机资源;(8)你不应当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9)你应当考虑你所编制的程序的社会后果;(10)你应当用深思熟虑和审慎的态度来使用计算机。
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构建有效的方法体系应对黑客行为。
首先,要促进网络伦理的理论和实践规范体系的形成,完善网络犯罪立法。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推进这一工程进程中,我们既要学习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注意“借鉴与吸收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要扎扎实实地从我国的具体实践出发,着力概括和反映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伦理的理论和实践规范体系。
《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将“爱国、守法、公平、诚信”视为互联网行业自律的基本原则,显示出我国网络伦理建设已步入正轨。
另外,新时期网络犯罪引人注目,由于是一种新兴的高技术、高智能犯罪,原有法律法规并不完全适合,现实中出现了一些法律上的“空白点”致使一些犯罪分子因无法可依而逍遥法外。
因此,迫切需要完善网络犯罪立法,健全法律惩治制度,真正做到网络有法可依。
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更好地约束网络不道德现象和黑客犯罪行为。
其次,必须建立正确的主体道德意识。
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是我们生存、生活的基础,网络道德是我们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从网络表面上看,似乎是在与机器、与电脑打交道,但实际上我们是在与一个个与我们自身一样的活生生的人交往。
充分认识到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根本一致,是每个网民在网络社会立身处世的根本,从而能够自立规范,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践履网络道德,从而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最后,必须处理好小节与大节的关系。
在网络上,由于常常缺乏必要的监督,不少人认为,小节是无关紧要的,“只要大节好,不破坏网络系统或他人的文件、数据、不偷窃欺诈,做做黑客也是无所谓的。
”也正因为此,不少人对仅在网上破译密码、偷看文件或无目的漫游,而不进行破坏的黑客并不持谴责态度。
这种看法是非常有害的。
事实上,小节与大节只是相对而言的,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总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例如,有些黑客虽然并不蓄意破坏,也不掠人财物,表面看来只是“小节”,但他们的行为,却使网络安全系统受到威胁,给网络社会造成巨大的物质、精神损失和心理负担。
这类小节实际上映现着大节。
目前的网络还是一个管理松散、信息芜杂的“自由乐园”。
有些黑客也许最初本意不在毁“堤”焚“屋”,但恶习一旦养成,后果却往往是自己所难以控制的。
有序、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秩序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有赖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团体为其实现创造条件。
黑客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对其进行约束与监督的机制,听任他们随心所欲,叱咤网间。
所以,这需要我们集中智慧,创新发展,为网络正常发展开辟道路。
(责任编辑:宋绪芬)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