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国际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7
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介绍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及校内其他研究机构基础上于2000年初组建而成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经教育部考核合格,于2000年9月22日正式批准成为国家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中心内设有东南亚经济政治、东南亚华侨华人、东南亚国际关系、东南亚宗教历史文化等4个研究室。
编辑出版的定期学术刊物有南洋问题研究!和南洋问题资料译丛!。
现拥有专门史(中外关系史)、世界经济(东南亚经济)2个博士点,硕士点3个,涵盖了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华侨华人史、东南亚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东南亚史、东南亚国际关系、东南亚华文文学等7个研究方向。
现有在学硕士生38人、博士生20人。
现任中心主任庄国土研究员,副主任廖少廉教授。
中心的前身为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原∀南洋研究所#),1956年由当时的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与厦门大学共同创立,为新中国最早设立的东南亚和华侨华人问题专门研究机构。
早期的研究重点为东南亚华侨华人。
7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还包括了对东南亚政治、经济、历史以及南海问题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并广泛地涉及到对东南亚的社会、文化、教育、宗教和民族等问题的研究。
1996年,该研究所扩大规模,调整学科,更名为南洋研究院,现任副院长廖少廉、庄国土。
数十年来,南洋研究院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有关科研人员进行了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取得了不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整体的科研水平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在国际学术界的同领域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近10年来,先后主办4次、参与承办2次国际学术会议。
2001年1月中心组成时,由厦门大学与国务院华侨事务办公室共建。
由于拥有坚实的科研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科研项目。
八∃五期间共承担和完成国家、国家教委及省部级项目课题2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
九∃五期间继续争取到各级部门的一系列研究项目课题,其中专职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社科研究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7项。
03250008陈珊珊新殖民主义在东南亚——谈新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摘要:一个国家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简单地说,可能有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因素影响,还可能有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
提及东南亚便无法回避发生在那片热带区域上的殖民历史。
殖民者们在掠夺与压迫的同时,也为东南亚国家带去了文明与开化。
但他们的影响远不止那些。
“新殖民主义”的兴起意味着西方各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相处模式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然而由于历史上的依附以及西方各国的野心,东南亚各国注定难逃新殖民主义的掌控。
关键词:新殖民主义东南亚国家“新殖民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体系,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干涉与掠夺,维持不平等国际关系的一种体系。
”①新殖民主义是相对于旧殖民主义而言的。
列宁曾经从其所处的时代出发,总结出帝国主义时代殖民主义的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武力占领为主要特征的赤裸裸的殖民统治,另一种是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掠夺与控制的形式。
只是在列宁时代,第一种殖民主义形式是主要的,第二种是次要的。
而二战后,第二种形式变成主要的,第一种形式则在世界民主主义的浪潮中土崩瓦解了。
②一、新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兴起东南亚各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殖民主义史,十六世纪以后,欧洲列强及后来的美国竞相进入东南亚国家,相对落后、弱小的东南亚各国在列强的领土扩张和贸易掠夺之下,纷纷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其政治命运完全掌握在殖民宗主国手中。
二战后,随着民族①张顺洪、孟庆龙、毕健康:英美新殖民主义,第3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②潘一宁:国际因素与当代东南亚国家政治发展,第7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解放运动的不断兴起,东南亚各国相继获得了久违的民族独立。
然而,各国的发展征途并未因此而摆脱崎岖与坎坷。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对西方国家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维护自身的即得利益与长远利益,西方国家“牺牲”了对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控制,放任独立凯歌在东南亚一次次的奏响,即“非殖民化”。
中国——东南亚国家的外交作者:赵周欢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6期赵周欢【摘要】东南亚国家人口众多、有较为丰富的能源与资源。
和中国有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往来。
面对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中国不断帮助东南亚国家取得了民族解放与独立独立,中国在不断崛起的同时,也积极帮助东南亚国家发展。
东南亚地区毗邻我国, 我国也积极同东南亚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如今我们正在建设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问题也被迫切提上日程。
【关键词】中国东南亚外交现状及对策东南亚国家作为中国重要的周边国家,其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支持。
与此同时,其对中国的重要性也不可替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也带动了东南亚国家的不断发展,这些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工作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计其数,但与此同时双方的交往也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双方必须分析问题出现原因,找出问题并逐步解决,不断推进双方关系的改善。
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外交现状(一)政治方面“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政策是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正式提出了“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1]的合作倡议。
为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民心相通,需要从心开始,可以通过经济、政治、文化、贸易、制度等政策,运用交心、凝心、合心等实践方略,取得良好的民心相通效果。
民心相通政策具有明显的互通性,包括相互理解、相互认识、相互扶持等。
其中,相同的心理因素是民心相通的加速器,特别是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下,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像清末的中国一样再闭关锁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2]这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
除此以外,也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战略衡量要素。
针对一带一路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上与中国和东南亚经济体之间密切相关,中国企业(国企、私企)大量进入到境外市场,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对境外投资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4年1期南洋资料译丛 No.1 2024 (总第233期)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General No.233一本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研究的拓新之作——《东南亚区域治理:理论、实践与比较》评介刘德斌*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驱动国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有待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其中既包括非西方世界的崛起,新兴经济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也包括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区域一体化的持续发展,不同地区的一体化实践超出原有区域研究的知识视野,对学界既有的区域研究概念和理论构成了新的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式全球化”走向终结,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失灵,全球治理出现了向区域治理转向的趋势。
2020年新冠疫情后,全球治理更是向区域范围大幅收缩,区域成为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合作场域,“区域治理”成为国际关系研究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如此重要的学术命题,自然吸引了众多学术精英潜心其中,但迄今学界系统性的区域治理理论阐释还不多见。
张云《东南亚区域治理:理论、实践与比较》一书的面世,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东南亚区域治理:理论、实践与比较》通过理论探讨、实践分析、案例研究,阐释东南亚区域治理兴起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通过扩展性的比较研究,论证区域作为全球治理单元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该书对东南亚区域世界的发展进行了全球学意义的解释,彰显了原本属于世界体系边缘部分的中小国家组群的国际实践的重要价值。
张云的著作从东南亚的视角来建构区域治理的本体性叙事,从区域知识到世界叙事,展现了一幅非大国权力主导的区域国际社会图景。
作为一个区域概念,“东南亚”在二战后才得到广泛使用,东南亚国家的出现更是二战之后的事情。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曾经战乱频仍、冲突不断的地区,在冷战结束后却保持了30年之久的“长和平”,这种“后殖民主义”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实践,在国际关系史上也是少有的,诸如自由主义的“民主和平论”、现实主义的“联盟”理论等现行的国际关系理论对此都难以做出解释。
初中地理东南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主要国家。
(2)掌握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主要农作物和物产。
(3)了解东南亚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1. 东南亚的位置介绍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2. 东南亚的主要国家介绍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家。
3. 东南亚的地图识读让学生观察东南亚地图,了解各国地理位置和边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东南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介绍东南亚的主要国家。
(3)分析东南亚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各国地理位置和边界。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东南亚国家,如泰国,让学生了解其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方面的情况。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主要国家。
四、课后作业1. 绘制东南亚地图,标注主要国家和首都。
2. 选择一个东南亚国家,了解其气候特点、主要农作物和物产。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和主要农作物1. 东南亚的气候特点介绍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东南亚的主要农作物介绍东南亚的稻米、橡胶、棕榈油、茶叶、咖啡等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和产量。
3. 东南亚的物产介绍东南亚的丰富的矿产资源、热带水果、海鲜等物产。
作者: 何胜[1];张学刚[1]
作者机构: [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亚非所
出版物刊名: 现代国际关系
页码: 51-55页
主题词: 东南亚;东盟;地区形势
摘要:东南亚地区形势呈稳定与非稳定双重因素并存且大体均等的特点,虽动荡不断,但演变为地区性动荡和整体性失控局面的可能性不大。
政治上,该地区总体保持稳定,个别国家动荡;经济上,发展势头强劲,地区整合加速;外交上,大国角逐加剧,东盟巧施平衡;非传统安全上,挑战增多,合作加强;对华关系上,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得到迅速提升。
未来将
以“求稳定、谋发展、迎变革、搞平衡、促整合”为主要趋势。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东南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南亚》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需要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基本情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东南亚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的其他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知识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补充和丰富这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东南亚的国家及其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掌握东南亚国家的主要特点,了解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2.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国家的主要特点,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实例分析:通过分析东南亚的典型国家,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人文环境和国家特点。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了解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4.讲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东南亚的基本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东南亚地图,用于观察和讲解。
2.课件:准备东南亚的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
3.实例材料:准备东南亚的实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南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东南亚的兴趣。
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复杂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和大洋洲之间,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矿产和农业资源,同时,它也是全球最繁忙的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然而,这个地区的国际关系却一直处于复杂的状态。
首先,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差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些国家,如新加坡和韩国,已经成功地融入了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而其他一些国家,如缅甸和柬埔寨,仍在努力摆脱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种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等导致了一些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此外,地缘政治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冲突,这不仅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国家之间的关系。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东南亚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积极的因素。
首先,该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正在不断加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联盟之一。
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经济合作,这些国家正在努力减少贸易壁垒,提高经济效率,并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
这种经济一体化不仅有助于减少贫困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东南亚国家也在努力建立一种更加平等和包容的国际关系体系。
尽管它们在政治和经济上存在差异,但这些国家都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它们正在寻求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来解决分歧和冲突,以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和繁荣的地区。
此外,它们也在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并支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反恐和人权等问题。
尽管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关系面临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它们也有一些优势。
首先,它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快速增长的人口。
这些优势使它们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并有助于推动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其次,它们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优势,能够利用其作为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来促进经济增长。
最后,它们也在努力提高自身的软实力,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来增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和合作。
名词解释: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甲午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
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
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俄日战争:是指20世纪初,日本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所签订的合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
包含《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该条约的签订,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逐渐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日本帝国为首的轴心国和以英美国为首的同盟国于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进行的战争,围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
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以日本投降结束,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美日同盟:是冷战的直接产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间接产物,冷战期间以对抗联这一共同威胁,冷战结束后,美国为维持地区秩序,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与日本建立的同盟关系。
地区主义:地理上相邻或相近的一组国家为了特定的共同目标而推动相互间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强调地区国家在共同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规制,通过共同行动实现一体化。
既可在安全、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可是综合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非洲等地开始发展,欧共体即是其典型产物。
APEC: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日趋缓和,为该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保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
第43卷第1期 宜春学院学报 V743, N al2021 年 1 月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Jan.2021冷战中后期东南亚安全格局中的美中苏大国博弈—以第三次印支战争为中心的考察宋少军(四川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东南亚安全格局是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带有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
苏联在同美 国的全球博弈过程中开始逐渐明确冷战中自身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取得第三世界亚非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苏联和美国都试图对这些新兴国家施加影响力,并控制这些国家倒向自身阵营,冷战中后期双方争夺的重点也开始转向这些新兴国家。
美国在第三次印支战争期间,特别是中越边境战争期间的立场对这一时期东南亚安全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美国在第三次印支战争期间对苏联的一系列严厉警告是导致苏联最终放弃直接干涉企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在谋划、实施和结束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展现出中国领导人对当时中美准同盟关系的运用。
关键词:安全格局;大国博弈;东南亚冷战中图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380X(2021) 01 -0015 -06A Game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Soutlieast Asi^n Security Struc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Cold War ;A Look at the Third Indo - Chinese WarSONG Shao- jun(School of Marxism)Sichuan Police College)Luzhou646000 )China)Abstract ;The security pBtem of Southeast Asia is a global and holistic issue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Southeast Asia.In the process of tlie Soviet Union*s global game witli the United States,it graduBy became clearthat whether its own strategic goals during the Cold War could be achieved,the key lies i ing and support of the third world Asian and African countries.Both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 exert influence on these emerging countries,and controlled these countries to their own camp.The f sides in the mid and late Cold War also began to shift to these emerging countries.The pos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during the Third Indo- Chinese War,especially during the Sino- Vietnamese Border War,exerted an extremely impo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 Asian security during this peod.The series of severe warningsissu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Third Indo- Chinese War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that caused the Soviet Union to finally give up its direct intervention attempts.The whole process of China*s 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ending of this war demonstrated the use of Chinese leaders of the Sino- US quasi-alliance at that time.Key words ;security pattern-game of great powers-cold war in Southeast Asia冷战时期由于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在意识形 态上的相互对立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紧张军事对 峙,国际安全形势不断恶化。
综合多方面的材料进行逻辑推断,这种情况在阅读中国外交档案时出现的频率尤其高。
另外,由于在处理对外关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时存在着双轨制的对外联络交往方式,也就是说除了外交系统,还有党的对外联络系统,有时甚至还要加上军事情报等部门,这些部门各自对问题的分析判断以及采取的相关具体措施,对于最终决策的影响有时比较难以判断,特别是在涉及一些外交事务的细节问题时常常遇到类似情况: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提出了一个分析建议,外交部也提出了一个分析建议,但最终中央作出的决定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面貌。
对于研究者来说,这种情况就显得比较棘手,因为缺少任何一个部门的关键环节,就无法真正客观地还原外交活动的历史细节。
而在目前的环境和状况下,要想做到尽可能地聚拢所需材料,无疑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上述因素都在无形中提升了研究难度,是制约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可能还存在的一个影响就是党史研究本身的特殊性同外交史研究的敏感性之叠加所带来的现实张力。
按照党史研究的相关要求,既要保证历史研究的科学属性,又要高度遵循政治要求。
要真正把握好这个尺度,对于很多历史研究者来说存在着实际困难,而这一点在外交史研究中又被进一步放大,特别是当相关研究成果在公开发表之际,常常会遇到“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境况,目前真正能够充分接受并顺利刊发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成果的学术阵地依然较为狭窄,而在各类学术考评机制盛行的文化环境下,显然不利于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的深入发展,这同样是需要整个历史学界今后加以认真考量的一个复杂问题。
尽管存在如上困难,笔者仍然相信每一位从事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的学者都期望看到,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的视野能够愈加开阔,环境氛围能够更加宽松。
从现实角度观之,无论是当下还是将来,当代中国外交史与中共党史并行研究的架构必须得到维持和发展,这不仅因为整个新中国的外交史实际上就是中共领导下的外交史,而且党史研究领域形成的一些方法以及发掘和思考问题的很多理论意识,都对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具有非常显著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东南亚国际关系的调整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东南亚国家的相继独立使原殖民地宗主国与东南亚殖民地的这一主要矛盾基本解决。
东南亚国家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主要矛盾转化为东南亚国家相互之间及东南亚国家与其他世界主权国家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主体---主权国家的确立,使东南亚也如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使独立国家间有关主权、领土的争执突出,矛盾上升。
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建立时,外交政策采取了“一边倒”,坚决站在苏联一边。
具体到东南亚地区,中国对东南亚各国共产党的斗争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援助,在印度支那直接派出军事人员参与了越南战争。
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首先予以承认。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坚持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消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和担心,中泰、中菲关系出现了和解和松动。
同印尼关系有所改善,1958年,中柬建交。
文革期间,中国的外交工作受到了极“左”思潮的冲击,开始全面提升与东南亚国家共产党的关系。
严重损害了中国同泰、马、菲等许多国家的双边关系。
东南亚国际关系的调整与重新组合独立的东南亚国家都有一个为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并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
摆在他们面前可供选择的道路就其大方向来说有两条:一条是成熟的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新兴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4年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成立以及冷战的升级,使东南亚地区战略形势进一步明朗化:以泰国、菲律宾、南越、马来西亚、新加坡为一方靠拢西方阵营;以北越为一方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而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缅甸则决意在东西方阵营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奉行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
法国为什么要干涉印支国家的独立?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支持法国重返印支——1、战后初期对东南亚去殖民化的态度2、艾森豪威尔的“多米诺理论”3、支持法国重返印支军事同盟和军事援助——1、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建立2、军事及非军事援助越南战争——越南战争的阶段美国卷入越战的原因越战的结束冷战后,东南亚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和东南亚国家相关关系的调整及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格局日趋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地区的主旋律。
2、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印支半岛的战火基本停息,已不再是世界级的热点地区。
从而,原有的东盟与印支3国两个集团的对抗已失去基础,印支3国集团随柬埔寨问题的解决自行瓦解,对抗停止,紧张局势消失。
于是,整个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场面。
2、地区合作加强,共谋发展1992年越南、老挝被东盟吸收为观察员国并分别在1995、1997年正式加入东盟。
1994年5月东南亚十国的高级官员在马尼拉讨论提出了“东南亚共同体”的设想。
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地位平等的主权国家组成的多元一体化的东南亚共同体。
3、在保持政治合作的同时突出经济和安全合作在地区政治形势趋于稳定的东南亚,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形势的急剧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优先考虑的问题。
东盟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积极推动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决定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倡导“东亚经济核心论坛”。
冷战后东南亚区域的内部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原为两大集团争夺而被掩盖了的矛盾在冷战后突出了起来,如领土纠纷、宗教问题、环境问题、投资与贸易问题、扩充军备问题。
这些问题及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使东南亚各国开始重新估价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
其基本看法是:强调综合安全,认为一国的安全与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国家建设有密切关系;避免经济危机,政治动乱及环境恶化是保证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
其次强调各国应加强安全合作,以促进地区安全,各国不仅应加强国防建设,还应相互合作。
对军备和防务进行重新定位,加强军备,增强国防能力,更新武器系统,强调应让自身力量在维护地区安全中,在多元力量平衡中起主要作用。
4、成立“东盟地区论坛”,努力确立东盟在东南亚地区安全中的主导地位冷战结束,美苏在东南亚军事、政治对峙局面随着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苏联将大部分武装撤出金兰湾、美军相继放弃菲律宾苏比克和克拉克海空军基地而基本消除。
前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已降到保持东南亚国家一般外交经济贸易关系,已不再是东南亚国家对外关系中的关键性因素。
美国虽然仍承诺对该地区的安全负有“责任”,但也做了战略收缩。
在东南亚,特别是东盟感到,失去美国的保护伞之后,东南亚将面临邻近几个大国的“威胁”,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安全机制。
从1990年开始,经过4年的酝酿和设计,东盟终于成功地推出了“东盟地区论坛”,致力于建立以东盟为主导的地区安全框架。
冷战结束后, 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它导致东南亚国家在冷战期间形成的利益格局出现重组。
旧的利益格局瓦解了, 一种新的共生利益的格局出现。
正是这种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共生利益, 最终促成了奉行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越南与东盟结合为一个国家集团。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利益上相互需要——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亚太地区日益形成美、日、中、俄等大国主导亚太事务的发展趋势。
东盟自感实力有限, 难以与大国抗衡, 在未来的亚太格局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在这种形势下, 为了改变昔日弱小的受制于人的角色, 东盟认为除了加强内部团结, 增强整体凝聚力之外, 还必须不失时机地扩大东盟组织, 通过将越南等印支国家吸收进来, 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整体实力, 增加与大国相抗衡的砝码。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掌握地区事务的主导权, 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与此同时, 苏联的解体使越南也失去了最后的靠山, 政治上面临的严峻局面和外交上陷入空前危机,使困境之中的越南在权衡利弊后不得不调整对外战略。
一方面通过改善与中、美等国的关系, 企图在大国之间搞平衡外交; 另一方面又通过谋求加入东盟,希望借助东盟的群体支撑来增强自身实力, 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摆脱在政治和外交上的不利处境。
而这在客观上正好与东盟的扩充战略不谋而合。
因此, 政治上的共同利益和相互需要使双方都认识到, 只有互相联合才能增强整体实力, 而双方都将在扩大的地区政治利益中获得好处。
经济利益上互有所求——从内部情况看, 越南等印支国家虽然经济较为落后, 但这一地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在经济结构上, 双方也存在很大的优势互补性。
如果越南等国加入进来, 不但可以扩展东盟的市场容量, 增加整体经济实力, 而且还有助于其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向这些国家进行梯度转移。
其次, 从外部情况看, 由于西欧、北美的贸易集团实力超群,而临近的中国经济也正在迅速崛起, 这给东盟以极大的压力。
东盟认识到, 要提高自身抗衡力, 成为亚太地区名副其实的一极, 唯一的途径便是东南亚各国团结和联合起来, 加快地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整体政治经济实力。
反观越南, 由于二战后连绵不断的战火, 再加上外交战略和经济政策的失误, 其经济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仍然十分落后。
面对世界范围内发展经济的历史潮流和邻近各国的经济成就, 越南十分希望与东盟加强经济、贸易和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其资金、技术与经济管理经验实现经济腾飞。
总之, 冷战的结束使东南亚地区戏剧性地从战场转变为商场, 越南和东盟在经济结构上的互补和经济利益上的互求, 最终促成了双方的和解与联合, 而双方也都将从地区经济合作中获取各自的利益。
安全利益上彼此借重——从安全角度讲, 东盟把越南这样的区域性军事强国束缚在安全保障的层次性体制中, 既可监视其行动, 利用联盟的力量确保其未来的发展不致“出轨”,又可利用它作为东盟国家一个不可多得的保护层。
此外, 通过吸收越南加入, 建立一个政治和安全的缓冲区, 可防止中越两国再次接近, 加强越南在经济上对东盟的依赖, 防御和削弱中国威胁。
对越南而言, 加入东盟则是希望把其作为自己的安全屏障, 增加自身在安全上的主动性和归属感。
由此可见, 在安全利益上的彼此借重, 这是促使越南和东盟关系走向和解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与美国的关系: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实施战略收缩政策。
但美国为维护其世界地位和全球战略,仍然视东南亚为美国的安全基石,对东南亚的政策是冷战后美国亚太政策最重要的环节。
美国在继续保持和巩固与东盟五国传统友谊的同时,也更加注意发展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作为东盟的正式对话国,美国保持与东盟的经常性对话,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支持东盟各国之间的对话,希望在东南亚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新安全体系”。
在政治上,美国一方面放弃冷战中以领导者自居的作法,尊重东盟的现实,修缮双边关系,加强合作,换取东盟信任。
对印支国家,美国实现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正常化。
另一方面,美国常挥舞人权和民主大棒,粗暴地干涉东南亚国家的内政。
美国曾多次指责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缺乏人权和民主。
在经济上,东盟经济的腾飞,离不开美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雄厚的资金;美国亦需要东南亚国家的初级工农业产品和市场,故双方有很强的互补性。
美国是东盟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
东盟是美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和美国出口商品的第六大海外市场。
在安全方面,东南亚一些国家仍愿意接受美国的亚洲安全保障战略:让美国在这一区域内保持一定的军事力量,并与美国军队进行联合的陆、海、空军事演习,允许美军租借和使用该国的港口和军事基地,准许美国的船只、飞机在上述地区停泊,保证向美军提供后勤保障和军舰、飞机的维修服务。
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与日本的关系:美国撤走了在东南亚国家的驻军和两个军事基地后,东盟国家就拉日本来作战略平衡,参与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和安全事务,与东南亚国家开展政治与安全合作对话。
东盟此举正中日本下怀,日本积极鼓励东盟加强多边安全合作对话;东盟地区论坛的建立,与日本的积极支持分不开。
1993年2月,日本与东盟在东京举行首次安全对话并达成共识。
1994年7月,日本在出席首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上表示了日本对东南亚地区安全合作的重视。
与此同时,日本还注意与印支国家发展双方的安全合作事务。
1998年1月,日本防卫厅长官对越南访问,两国达成军事交流与合作的协议:邀请日本海上自卫队舰艇访越;帮助越方培训军事人员;互派武官;同意日本的国际安全方案。
在经济上,90年代初,日本加大了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
至1994年,日本对东南亚各国的投资、技术转让和经济援助已超过美国,位居第一。
日本所需的工农业初级产品60%左右来自东南亚国家。
日本的电器、运输设备、高科技产品弥补了东南亚国家的短项。
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与中国的关系: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进一步改善了关系。
在政治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领导人之间,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和多渠道对话。
自1991年开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正式对话,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并每年出席东盟外长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