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临床诊疗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患者男42岁
主诉:牙龈出血牙齿松动两年余。
病史:两年来,牙龈经常出血,咬东西无力,下前牙松动,偶有牙床肿胀,流脓,经口服“消炎药〞后病症缓解。
近两周来,后牙遇冷热痛。
无自发痛、夜间痛。
否认全身疾病及家族史。
检查:全口牙龈红肿,点彩消失,?龈乳头退缩,质软。
牙石(+++),牙周袋3~4mm,探诊出血,可探及龈下牙石,附着丧失3~5mm。
下前牙松动Ⅱ度。
X线片显示:全口牙槽骨水平吸收Ⅱ度,牙周膜间隙增宽,个别牙的骨硬板消失。
诊断:广泛型中度慢性牙周炎
牙龈退缩伴牙本质过敏
诊断依据:
牙龈出血牙齿松动,下前牙松动,牙床肿胀,流脓,后牙遇冷热痛,全口牙龈红肿,点彩消失,龈乳头退缩,质软,牙石(+++),牙周袋3~4mm,探诊出血,可探及龈下牙石,附着丧失3~5mm,下前牙松动Ⅱ度。
X线片显示:全口牙槽骨水平吸收Ⅱ度,牙周膜间隙增宽,个别牙的骨硬板消失
治疗方案
1全口龈上洁治
2全口龈下刮治
3药物治疗
4下前牙松牙固定5定期复查
6口腔卫生宣教。
慢性牙周炎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对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方法:选取2013年我院收治的4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与分析。
结果:经过我院的及早诊断与精心治疗后,患者的牙龈指数和牙周袋深度明显好转,所有患者治疗效果满意。
分析:慢性牙周炎的程度与年龄和性别以及牙龈炎症有关,及早的诊断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治疗;分析【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9-0043-02慢性牙周炎原名“成人牙周炎”、“慢性成人牙周炎”,是最常见的一类牙周炎,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5%。
病变进展通常缓慢,但当患者伴发有全身性疾病或有其他环境因素影响时,病变发展相对快速且具侵袭性[1]。
该病成年人高发,但也可发生于有慢性菌斑和牙石沉积的儿童和青少年。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3年我院收治4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小的为27岁,最大的为65岁,病程最短为1年,最长的为16年。
患者均有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牙周袋溢脓,部分牙松动的症状,X线片有不等的牙槽骨吸收。
1.2 方法1.2.1一般治疗给予病人口腔卫生宣教,树立并反复强调菌斑控制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教会患者有效的菌斑控制方法。
彻底清除软垢、牙石及病变牙骨质通过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深部刮治术)去除堆积在龈缘和牙周袋内牙根表面的菌斑牙石;除此以外,暴露于牙周袋内牙根表面软化的病变牙骨质及埋伏入牙骨质内残余牙石必须通过根面平整术彻底清除,获得坚硬、清洁和光滑的根面,利于牙周组织重新附着于牙根面,达到新附着[2]。
1.2.2局部药物辅助治疗用3%过氧化氢液+0.9%生理盐水交替进行龈下冲洗,清除牙周袋内残余牙石碎片和肉芽组织,改变袋内厌氧环境、抑制厌氧菌生长,必要时还可加入抗菌药物(如0.12%~0.2%氯己定液、复方碘液等)交替冲洗,以达到清创、止血、杀菌、除臭等目的[3]。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104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碘甘油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牙龈指数和牙周袋深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治疗前均给予清洁上牙龈,刮治下牙龈,并保持根面平整,使用3%双氧水和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牙周袋。
对照组患者于牙周袋内放置复方碘甘油20g/l,1次/周,疗程为4周。
观察组患者于牙周袋内缓慢注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直至药物由袋口溢出为止,1次/周,疗程为4周。
用药后2h内嘱患者不得喝水、进食及漱口,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变化及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有显著改善,牙龈无出血,牙周袋深度明显减少;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牙龈出血减轻,牙周袋深度有所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甚至出现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同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观察指标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牙龈指数和牙周袋深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牙龈指数和牙周袋深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是牙周炎发生的始动因子,因此有效清除牙菌斑,防止或减少牙菌斑的再堆积是治疗慢性牙周炎,防止复发的主要措施[3]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药物,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是一种四环素类药物,其能够能在牙周袋内缓慢释放,并长期维持局部较高的药物浓度,抑制细菌生长,促进细胞再[4][5]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具有局部药效强、亲脂性高、组织穿透力强、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8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
对照组患者行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析。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为74.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周袋深度及牙龈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对慢性牙周炎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对患者的牙周炎症状进行改善,可作为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辅助药物。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效果分析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口腔感染性疾病,主要由菌斑微生物及其产生的代谢产物所致,是最常见的失牙病因[1]。
本次研究为探讨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对慢性牙周炎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82例,并分别对其行常规治疗和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同《临床口腔医学》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
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
对照组50颗患牙,男23例,女18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43.2±5.7)岁。
观察组52颗患牙,男25例,女16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43.7±5.1)岁。
两组患者入选前12个月内均未接受牙周系统性治疗,且近期未接受抗生素消炎治疗,排除慢性炎症患者和四环素过敏者。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实施常规龈下刮治术和龈上洁治术,并取3%过氧化氢洗液对牙周袋进行清洗,同时将碘甘油(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100401)注入牙周袋内。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对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其中研究组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加以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硝唑棒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32例(96.97%),对照组总有效25例(75.76%),对比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
结论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安全有效,可明显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慢性牙周炎;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疗效牙周炎是常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是导致成人失去牙齿的主要因素,其常见类型是慢性牙周炎,多由牙龈炎演变而成,该病病情严重程度与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给人们身体各系统疾病造成严重要影响。
目前,主要采用基础治疗加以抗菌药物作为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的采用可对牙周局部症状进行缓释,其成分主要是盐酸二甲胺四环素,具有疗效切确、抗菌活性强、安全性好等特点[1]。
本文对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在慢性牙周炎中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
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到我院治疗的6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9例男性,27例女性,年龄24~56岁,病程6个月~3年。
所有患者经诊断均未戴义齿、牙周夹板与牙合垫,口腔内至少有1颗牙患牙周炎,无四环素药物过敏与全身系统性疾病史。
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其中研究组20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24~55岁,病程6个月~3年;对照组19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25~56岁,病程6个月~3年。
两组患者治疗前1个月内未使用过任何抗生素药物,且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牙周基础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牙周基础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3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牙周基础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前后牙周指标(探诊深度、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咬合指标(咬合时间、咀嚼效率SDHue值)、牙齿松动度改善情况以及炎性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
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11%;治疗后探诊深度、附着丧失、龈沟出血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咬合时间短于治疗前、咀嚼效率SDHue值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牙齿松动较治疗前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s-CRP、IL-8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有效率高,可改善咬合状况,提高咀嚼效率,减轻牙齿松动度,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关键词:牙周基础治疗;慢性牙周炎;炎性因子;牙齿松动度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riodontal basic treatment on chronic periodontiti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level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Methods Methods: 38 patients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was observed. The periodontal indexes (probing depth, attachment loss, gingival sulcus bleeding index), occlusal indexes (occlusal time, masticatoryefficiency sdhue value), improvement of tooth mobility andinflammatory indexes [ultra-high]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 CRP), interleukin-8 (IL-8)] level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11%;the probing depth, attachment loss and sulcus bleeding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occlusal time after treatment was short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masticatory efficiency sdhue value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tooth looseness after treatment was less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hs CRP and IL-8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ive rate of periodontal basic treatment for chronic periodontitis is high, which can improve the occlusal condition, improve the masticatory efficiency, reduce the degree of tooth mobility, and reduce the level of inflammatory factors.Key words: periodontal basic treatment; chronic periodontitis; inflammatory factors; tooth mobility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是口腔科常見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牙龈炎、牙齿松动、牙周袋形成、牙龈出血以及牙齿移位等。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本文研究主要探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效果。
方法:以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时段内收治的7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对象,在数字表法分组下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碘甘油牙周袋置入治疗,研究组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对比疗效。
结果:研究数据结果均经过治疗后统计,结果发现,研究组全口牙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与牙周附着水平(AL)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治疗,选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关键词】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当牙龈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后在病情不断发展下,炎性反应会逐渐发生扩散,并对牙周膜、牙槽骨与牙骨质等进行影响,促使牙周组织出现慢性炎症,最终引发慢性牙周炎,一旦患有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齿功能会逐渐降低,甚至可能会导致牙齿丧失,给患者口腔功能造成极大影响[1]。
通常情况下,牙周炎病情发展与菌斑、牙结石等有着一定关系,由于慢性牙周炎的危害,患者必须提高重视,及时进行治疗,以保护牙齿功能。
近几年研究发现,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应用在慢性牙周炎治疗可以发挥出较高的功效,能够改善患者牙齿功能。
基于此,本文就盐酸米诺环素疗效展开探究。
1 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本次研究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时间内在我院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样本例数70例,所有样本均在数字表法下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30例,男女患者比重18:17,年龄介于40-68岁间,均值(49.12±4.08)岁,病程大小介于1-9个月,平均病程(4.37±0.41)个月;研究组35例,男女患者比重19:16,年龄介于41-69岁间,均值(49.27±4.19)岁,病程大小介于1-8个月,平均病程(4.45±0.53)个月;本次纳入研究样本均经过检查确诊是慢性牙周炎,患者均符合治疗指征,未存在严重精神疾病与认知障碍;两组患者个人资料经对比无差异性(P>0.05)。
牙周炎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牙周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牙周炎发展到晚期常常导致患牙松动脱落,影响患者的美观与咀嚼功能,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牙周炎的基础治疗是系统治疗中第一阶段,是最基本的治疗手段,包括菌斑控制、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及辅助性药物治疗。
随着牙周病发病率的迅速升高,人们对牙周病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关于牙周炎基础治疗的研究报道较多。
本文分析牙周炎采用综合临床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牙周炎;治疗;临床疗效;牙周炎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以后,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也是口腔健康的“头号杀手”。
由于其本质因素是菌斑细菌引起的,正常的防御反应也会对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治疗牙周炎,清除致病因素和阻断细菌感染是牙周炎治疗的关键。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收治的牙周炎患者102 例,其中男58 例,女44 例;平均年龄(45. 6±15. 3)岁。
纳入标准:一是临床表现为牙龈红肿、充血及糜烂,有口臭及牙结石,部分患者口腔检查发现牙龈萎缩; 二是曲面断层F 线片显示有中重度牙槽骨吸收,任一象限均存在2个或2个以上牙周探诊深度≥4mm的患牙;三是2周内未自行服用过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
排除标准:一是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或脏器功能衰竭者; 二是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三是拒绝进入本研究者。
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内服甲硝唑,3%过氧化氢擦洗,0. 9%氯化钠溶液定期漱口,甲硝唑(0. 2g /片),1片/次,3次/d,3%过氧化氢饭后擦洗牙周1 次,0. 9% 氯化钠溶液漱口早晚各1 次,治疗4 周。
观察组患者予以综合临床治疗,具体如下: 一是健康宣教: 目的是消除局部致病因素,加强患者意识。
慢性牙周炎论文非手术治疗论文:慢性牙周炎的非手术治疗进展【摘要】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于成人的炎症破坏性疾病,病情呈缓慢加重趋势。
临床治疗一般分为四阶段治疗,首先是基础治疗阶段也就是非手术治疗。
随着对牙周炎的深入研究以及医学设备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本文就慢性牙周炎的非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非手术治疗;进展慢性牙周炎( chronic periodontitis,cp )也叫成人牙周炎或慢性成人牙周炎。
最常见于成年人,但也可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1]。
是一类病因复杂的炎症破坏性疾病,主要病变是牙周炎症、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引起慢性牙周炎的主要病原菌。
牙周炎的治疗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基础治疗阶段、牙周手术治疗和松动牙固定、永久性修复治疗和复查复治阶段。
现就慢性牙周炎的基础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1vector超声牙周治疗仪牙周病基础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彻底清除菌斑以及为菌斑提供附着场所的牙结石。
传统方法是使用手动器械清除菌斑和牙石,操作不便且会对牙根面的牙骨质造成损伤,引起疼痛,治疗效果不理想。
利用超声可代替传统的器械清除法,但超声治疗亦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因此并不能广泛应用。
vector超声牙周治疗仪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手柄内含有一由超声马达驱动的环形谐振器,可通过超声震动的转换产生与牙根面平行的超声波,不直接作用于牙石,避免了对牙根面的损伤,具有良好的根面保护作用,减少疼痛。
(2)喷水冷却系统配合抛光液(含羟基磷灰石)和摩擦液(含硅盐),在治疗过程中可提高超声的清除效率。
国内外学者比较了vector超声牙周治疗仪与传统超声及其他刮治器之间的临床疗效,发现vector治疗仪无论是患者的感受还是清除效率方面都优于其他方法[2-4]。
2 药物治疗无论何种疾病,药物治疗一直在非手术治疗当中处于重要地位,药物治疗一般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方面。
牙周系统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究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对牙周系统治疗前与牙周系统治疗后的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治疗后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指标各项数据均优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龈沟出血指数(1.68±0.75)、探诊深度(2.34±0.71)、附着丧失(3.51±1.03)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改善显著(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系统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牙周状况,促进患者健康恢复,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关键词】慢性牙周炎;牙周;系统治疗牙周炎是牙菌斑中存在的微生物、食物塞嵌、牙石、创伤性咬合等引起牙周组织感染的慢性疾病,35岁之后是高发病期,必须及早进行治疗[1]。
早期临床症状轻微,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臭或是牙龈出血,并不能引起患者重视,待症状明显时以非常严重,可能导致全口失牙,严重影响咀嚼功能。
牙周炎的传统治疗方式为基础治疗,但临床效果较差,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牙周系统治疗更加全面有效。
本次研究将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开展牙周系统治疗,探究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参与研究人员均为临床确诊为牙周炎的患者,并且患者意识清醒,可配合治疗工作。
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年龄为20~61岁,平均年龄(53.17±2.94)岁。
参与研究的患者无吸烟史,6个月内未进行过牙周炎治疗。
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牙周炎病况等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表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药固齿散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中药固齿散辅助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口内自身对照方法,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150例共300牙,分为中药固齿散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患牙经基础治疗后,将中药固齿散与牙膏混合后刷牙,对照组患牙经基础治疗后,单纯以牙膏刷牙。
观察基线、用药后3、6、9个月的临床变化,记录治疗前后牙周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附着丧失(AL)、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齿松动度(MD)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龈沟出血指数(S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菌斑指数(PLI)治疗3、6个月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牙齿松动度(MD)治疗9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牙周炎在基础治疗后,以中药固齿散与牙膏混合长期刷牙辅助治疗牙周炎疗效明显,用药方便,能稳定长期疗效。
牙周炎是一種慢性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且对口腔危害大。
由于牙周支持组织尤其是牙槽骨吸收后再生能力差,一旦发生病变,则无法使其再生,最终导致牙齿丧失。
牙菌斑被认为是牙周炎的始动因素。
因此,牙菌斑的控制则成为治疗牙周炎成功的关键。
牙周炎传统治疗多采用口服抗生素辅助基础治疗,由于口服抗生素副作用较大且不能长期使用,以后便出现了局部使用抗生素的缓释剂,由于局部用药浓度高、用药量少、临床疗效明显、持续时间长、副作用小等特点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牙周科医生所接受[1]。
但这种方法也只是起到单一的抑菌和抗炎作用。
而牙周炎的发生则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长期使用抗生素将破坏微生态平衡,造成不良反应[2],且这种方法也不能使患者长期自行实施,给牙周炎的治疗带来了不便。
中医药可以通过多种药物的配伍起到控制菌斑微生物、抗炎、促进组织再生的协同作用[3],对牙周炎的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收治的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全口龈上洁治术以及龈下刮治术,1‰洗必汰液交替冲洗牙周袋,再于牙周袋内注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1次/周,疗程为4周。
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5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53例、好转6例、无效1例。
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经全口龈上洁治术以及龈下刮治术配合局部抗生素治疗后,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慢性牙周炎(CP)是口腔科常见疾病,是一种侵犯牙龈和牙周支持组织的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破坏性疾病,最常见于成年人,但也可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1]。
主要病变为牙周炎症、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
患者一般存在口腔疼痛感,会表现出牙周脓肿、口臭的现象,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牙齿松动甚至是脱落的现象。
为探讨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选取于2016年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在29~70岁,平均45.6岁;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牙龈糜烂、水肿以及充血,牙龈颜色呈暗红色,因水肿而显得光亮。
患者在刷牙时出血,龈牙石均处于I度到Ⅲ度之间。
部分患者有牙周袋形成,牙龈龈沟深度超过2mm,少数患者有牙齿松动表现或者牙周溢脓。
X线片显示有程度不同的骨吸收,呈水平型或垂直型吸收。
1.2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的相关标准进行[2]:⑴探诊深度>3 mm,有附着丧失>1 mm;⑵牙周袋表面牙龈可见红肿或探诊后可见出血;⑶ X 线片提示牙槽骨高度降低。
1.3方法采用超声波洁治器清除患者口内龈上、龈下的牙结石和各种菌斑,并保持根面平整,使用洗必泰液和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牙周袋。
慢性牙周炎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摘要:慢性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发病后会给患者的口腔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咀嚼功能,从而降低患者营养状况,需要及时接受治疗。
慢性牙周炎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如今比较常见的药物有硝基咪唑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药物,本文通过综述慢性牙周炎的药物治疗种类,并分析其研究进展,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药物治疗;应用进展慢性牙周炎的病程时间比较长,发病比较隐匿,随着疾病不断进展,会对牙周支持组织产生破坏,形成牙周袋,也会促进牙槽骨的吸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牙齿松脱。
在2018年对于牙周炎的定义为:一种与微生物相关、宿主介导并导致牙周附着丧失的炎症。
针对慢性牙周炎的治疗主要为药物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但是针对药物的使用有一定争议,本文通过对患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硝基咪唑类药物(一)甲硝唑甲硝唑是在1978年被确定为首选抗厌氧菌药物,对于牙周炎患者的疾病发生与发展都有比较强的作用,被认为是抗厌氧菌的特效药。
甲硝唑的应用不但能对厌氧微生物产生较大的作用,在机体当中经代谢合成也有抗厌氧菌效果,对细菌DNA合成产生抑制作用,会促进细菌凋亡。
研究显示[1]:在接受龈下刮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中采用甲硝唑与阿莫西林联合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炎症因子指标有明显下降。
由此可见,甲硝唑应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治疗中能改善患者机体炎症指标,但是研究中并未涉及到药物的安全性分析,因此甲硝唑的安全性应该是后续研究中的热点与重点内容。
另外,在研究中应用到联合用药治疗方法,采用单一治疗方法的效果并没有涉及,因此后续研究中还要分析单一用药的效果。
(二)替硝唑替硝唑是二代硝基咪唑类药物,对革兰阴性无芽孢厌氧菌具有比较理想的抗菌作用,使用后能对细胞DNA合成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导致细胞凋亡。
有研究显示[2]:在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治疗当中局部应用替硝唑和甲硝唑进行治疗,显示患者治疗后牙周病原菌检出量明显减少,但是替硝唑的抗菌效果相比于甲硝唑较好。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3月~2009年4月收治的13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6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显效41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31例,总有效率为85.3%。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指导两组患者正确的刷牙方法控制菌斑,评价菌斑控制状况,对患者进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等基础治疗,去除或控制慢性牙周炎的局部致病因素如去除悬突、修改不合适义齿等,修复缺失牙和正畸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在牙周袋内放置盐酸米诺环素软膏0.05ml,治疗后半小时内禁止饮食,保持药物在口腔内1小时以上。
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为8周。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全口牙齿菌斑指数(pli)、附着丧失程度(al)、牙龈指数(gi)、牙周袋探诊深度(pd)的观察和记录。
1.4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牙龈充血、肿胀等临床表现明显改善,探诊无出血,牙齿松动明显减轻,牙周袋深度明显改善;有效:牙龈充血、肿胀等临床表现有所改善,探诊出血减少,牙齿松动有所减轻,牙周袋深度有所改善;无效:以上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甚至加重者。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治疗效果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显效41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31例,总有效率为85.3%。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各项指标比较见表2表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x±s)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对对照组比较,δp<0.01由表2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al、gi、pd改善明显(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慢性牙周炎治疗研究及效果评价摘要】牙周炎是牙菌斑引起的牙周组织感染性疾病,导致整个牙周组织,即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破坏。
对30例不同年龄段慢性牙周病患者给予牙周基础治疗----菌斑控制,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同时配合药物治疗,松牙固定术等,患者3个月复查一次,轻中度患者有所好转,重度患者中有2例配合不好,牙齿松动未得到控制,其余患者牙齿松动均已控制。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牙周治疗1.现代医学对牙周炎的研究:慢性牙周炎的主要特征为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是导致牙齿缺失,破坏咀嚼器官的主要疾病。
慢性牙周炎病程长,进展慢,患病率高,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0%,有口腔卫生差,牙菌斑大量堆积,龈下牙石,食物崁塞,咬合创伤,不良修复体等多种局部促进因素,牙龈炎是牙周炎的前驱前,此病可受系统疾病影响如糖尿病,吸烟,饮酒等,早期牙龈出血,红肿,或口腔异味无明显不适,不受重视,病变继续发展,牙周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出现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疼痛。
根据牙周袋深度,牙周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程度可将慢性牙周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牙龈炎症,探诊出血,牙周袋深度小于等于4mm,牙周附着丧失1-2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小于根长1/3,有或无口臭。
中度:牙龈炎症,探诊出血,可有溢脓,牙周袋小于等于6mm,牙周附着丧失3-4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大于根长1/3,但小于1/2,根分叉区有轻度病变,牙齿轻度松动。
重度:牙龈炎症明显,可发生牙周脓肿,牙周袋深度大于6mm,附着丧失大于5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大于根长1/2,有根分叉病变,多有牙齿松动。
2.病例采集:轻度:10例,25-35岁,口腔卫生不良,男性有吸烟饮酒史,每天刷牙。
中度:10例,35-45岁,口腔卫生差,男性有吸烟饮酒史,不能按时刷牙。
重度:10例,50岁以上,3例患有糖尿病,口腔卫生极差,存在不良修复体,有口臭,男性有吸烟饮酒史。
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发表时间:2011-04-28T08:45:04.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许世昌[导读] 慢性牙周炎曾被称为成人牙周炎、慢性成人牙周炎、边缘性牙周炎、单纯性牙周炎。
许世昌 (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161100) 【中图分类号】R7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088-02【关键词】慢性牙周炎(一)疾病概述1.病因及病理生理慢性牙周炎曾被称为成人牙周炎、慢性成人牙周炎、边缘性牙周炎、单纯性牙周炎。
病因:始动因素为菌斑微生物,主要为龈下菌斑中的大量毒力强的牙周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中间普氏菌、核梭杆菌及螺旋体等。
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因素可作为促进因素加重菌斑滞留,从而使疾病加重。
吸烟、精神压力等因素可减低宿主的防御能力,也是牙周炎的病因因素。
本病的发病率高,并且占牙周炎患者的大多数。
主要病理表现为:结合上皮向根方增长,并在冠方与牙面分离,形成牙周袋。
牙周袋壁上皮有溃疡,上皮增生,钉突呈网状深入结缔组织,上皮内有密集的白细胞浸润,上皮内可有水肿、细胞变性或坏死。
袋壁及袋底结缔组织炎症水肿,大量炎症细胞(主要为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胶原纤维变性。
牙槽骨表面和髓腔发生陷窝状吸收,牙槽骨高度降低。
2.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特点即可诊断。
临床症状和特点:(1)牙周袋形成,有附着丧失,可伴有牙龈退缩。
(2)牙龈呈现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现,发生色、形、质改变,暗红或鲜红,质地松软,牙龈水肿,边缘圆钝。
探诊出血,可有溢脓。
(3)牙槽骨吸收。
可有牙齿松动,咀嚼无力或疼痛。
(4)牙齿可有移位。
(5)可伴有牙周脓肿。
(6)最常见于成年人,也可开始于儿童和青少年。
(7)一般侵犯全口多数牙,但也可仅侵犯部分牙。
(8)牙周破坏程度与局部因素相一致,常见到中等到大量的牙石、菌斑。
28例慢性牙周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史滨琦【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的意义。
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例慢性牙周炎病患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讨论与分析。
结果经我院的准确诊断与治疗后,慢性牙周炎病患的牙周袋深度和牙龈指数有明显好转,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
结论慢性牙周炎的发病程度与性别、年龄及牙龈炎症有关,及时的诊断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periodontitis.Methods Selected 28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Results The accurat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periodontitis patients and periodontal pocket depth and gingival index has obviously improved,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treatment effect.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periodontitis associated with gender, age and gingival inlfammation, timely diagnosi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atient's pain.【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8)010【总页数】2页(P69-70)【关键词】慢性牙周炎;临床治疗;病例分析【作者】史滨琦【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口腔医院口腔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1.4+2慢性牙周炎在牙周炎患者中占比可达到95%[1]。
慢性牙周炎的临床诊疗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我科就诊的临床典型病例的诊疗过程进行观察随访,并将诊疗过程予以记录。
结论:该病成年人高发,但也可发生于有慢性菌斑和牙石沉积的儿童和青少年,环境和行为因素也是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
治疗目标应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刺激物,消除牙龈的炎症,使牙周袋变浅和改善牙周附着水平,并争取适当的牙周组织再生,而且要使这些疗效能长期稳定的保持。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 7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503- 02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选择2006年-2010年在我科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68名患者,年龄在35岁-65岁,平均年龄43岁。
1.2 病因始动因素为菌斑微生物,主要为龈下菌斑中的大量毒力强的牙周致病菌。
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因素可作为促进因素加重菌斑滞留,从而使疾病加重。
吸烟、精神压力等因素可减低宿主的防御能力,也是牙周炎的病因因素。
1.3 临床检查及表现检查可见牙龈红肿,龈缘圆钝,探诊易出血。
起病缓慢,患者可有刷牙或进食时的牙龈出血或口腔内异味,但一般无明显不适,不受重视。
一般随病程延长、年龄增长而使病情累积、加重。
牙龈的炎症表现为鲜红或暗红色,在牙石堆积处有
不同程度的炎性肿胀甚至增生,探诊易出血,甚至流脓。
少数患者病程较长或曾经接受过不彻底的治疗,其牙龈可能相对致密,颜色较浅,但用探针探入袋内可引发出血,因牙周袋内壁常有上皮溃疡和结缔组织的炎症。
探诊时能发现牙周袋形成且能探到釉牙骨质界,即已有附着丧失。
x线片上可见牙槽嵴顶高度降低,有水平或垂直骨吸收。
2 治疗
对患者进行了口腔卫生指导,并予以洁治、刮治和根面平整治疗等基础治疗,并告诉患者要定期复查,进行维护治疗。
慢性牙周炎的治疗目标应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刺激物,消除牙龈的炎症,使牙周袋变浅和改善牙周附着水平,并争取适当的牙周组织再生,而且要使这些疗效能长期稳定的保持。
2.1 局部治疗
2.1.1 控制菌斑菌斑在牙面上不断的形成,因此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2.1.2 彻底清除牙石,平整根面龈上洁治,龈下刮治。
龈下刮治除了刮除龈下牙石外,还需将暴露在牙周袋内的含有内毒素的病变牙骨质刮除,使根面符合生物学要求,有利于牙周支持组织重新附着于根面,形成新附着。
2.1.
3.牙周袋及根面的药物处理对一些炎症严重、肉芽组织增生的深牙周袋,在刮治后可用药物处理袋壁。
可用复方碘液,它有较强的消炎、收敛作用,应注意避免烧灼邻近的黏膜。
2.1.4.牙周手术基础治疗后1~2个月时,复查疗效,若仍有4mm 以上深的牙周袋,探诊仍有出血,或有些部位的牙石难以彻底清除,则可视情况决定再次刮治或需进行牙周手术。
2.1.5.建立平衡的咬合关系可通过松牙的结扎固定、各种夹板、调牙合等治疗使患牙消除创伤而减少动度,改善咀嚼功能。
有些患者还可通过正畸治疗矫正错骀或病理移位的牙齿,以建立合理的咬合关系。
3 全身治疗
慢性牙周炎对洁治和刮治有较好的反应,除非是重症患者,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或出现急性症状,一般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对患有某些系统疾病如糖尿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应积极治疗并控制全身病,以利牙周组织愈合。
吸烟者对牙周治疗的反应较差,应劝患者戒烟。
经过戒烟和彻底的牙周治疗后,将会收到良好的疗效。
4 讨论
本病被定义为“由菌斑微生物导致的牙齿支持组织炎症,进行性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的感染性疾病”。
可见,菌斑微生物是牙周炎发生的始动因子。
最常发现于成年人,且进展较快。
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有所增加多年来,一直认为牙周炎造成的附着丧失是一缓慢进行的持续不断的破坏过程。
最近对于菌斑细菌的特异性研究改变了该疾病的传统概念,产生了牙周炎活动度这一新概念,明确牙周炎的发展呈阶段性,活动期和静止期交替出现,最终导致牙齿松动
脱落。
不同类型的牙周炎可能有不同的微生物病原菌。
同一类型牙周炎在活动期和静止期微生物也明显不同。
作为口腔专业医师,尚需要更多的研究以确定治疗失败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曹采方.牙周病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马轩样.口腔修复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