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 格式:pptx
- 大小:7.17 MB
- 文档页数:51
目录: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第三节: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盲人摸象很久以前,几个盲人相约来到王宫求见国王,说他们想亲手摸一摸象,盲人们摸到哪就说哪的特征,以为那就是象,并争执不休。
问:为什么盲人对大象缺乏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呢?案例导入1.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颜色眼睛红色气味鼻子水果香形状皮肤圆的味道味蕾酸甜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还反映机体本身的状况。
如:“我感觉好饿,好渴。
”“我感觉好热。
”等。
分类标准:刺激源感觉外部感觉视觉黑、白、彩色味觉酸甜苦辣咸听觉声音嗅觉气味肤觉冷、痛、温、压、触内部感觉运动觉书写、绘画、手工平衡觉荡秋千、坐过山车、晕船机体觉(内脏感觉)饥、渴、恶心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了感觉的重要性)3.感觉的心理学意义感觉剥夺是指将被试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一段时间后,人的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出现不同情况阻碍,甚至出现幻觉、强迫症状,使正常心理活动受到破坏。
由此可见,感觉对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保证人与环境的平衡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二:知觉1.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从整体上认识到这是个“红色的番茄”知觉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种。
物体知觉社会知觉物体知觉空间知觉: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猴子攀登) 时间知觉:个人对时间变化的感受与判断(昼夜更替)运动知觉:人对空间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真动、诱动、似动)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角色知觉2.分类根据知觉过程中起视知觉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肤知觉根据知觉对象不同物体知觉空间知觉: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猴子攀登)时间知觉:个人对时间变化的感受与判断(昼夜更替)运动知觉:人对空间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真动、诱动、似动)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角色知觉错觉有刺激物,刺激物完全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知觉经验。
主题4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简答题
1.简述促进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措施。
①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②教会幼儿科学的观察方法;③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④培养幼儿勤于观察的习惯。
2. 简述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趋势。
幼儿对常见的几何图形的辨别难度有所不同,小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中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大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能适当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
3. 学前儿童的观察力有哪些特点?
①观察力的目的性不够明确;②观察缺乏持久性;③观察不够细致;④观察的概括性水平低。
二、材料分析
老师遇到的这个问题是因为对儿童时间知觉的规律缺乏了解。
幼儿的时间知觉则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幼儿初期,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与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会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于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理解起来仍然困难;幼儿晚期,时间概念进一步发展,开始能辨别大前天、前天、后天、大后天,知道春、夏、秋、冬四季,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对于更短的或更远的时间观念就很难分清。
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由于没有具体的依据,表示时间的词又往往具有相对性,而幼儿的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善,所以幼儿的时间知觉发展水平比较低,但是在教师的帮助教育下,幼儿的时间知觉逐渐得到发展。
尤其是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幼儿建立较为准确的时间观念。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前言学前儿童时期是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感觉和知觉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感知过程、基本感觉类型和感觉差异等。
感知过程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收集信息,对外界环境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学前儿童时期的感知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和表征三个阶段。
感觉阶段是指儿童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部刺激的过程,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在感觉阶段,儿童主要是感受到刺激的物理特性,如颜色、形状、大小和温度等。
知觉阶段是指儿童将感觉的信息加工处理,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内容的过程。
在知觉阶段,儿童不仅仅感知到刺激的物理特性,还能够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形成较为精确和细致的认知内容,如物体的种类、属性和特征等。
表征阶段是指儿童将已经加工处理的知觉信息保存到记忆中,形成了认知结构和模式的过程,这些认知结构和模式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工再利用。
基本感觉类型在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中,有五个基本感觉类型。
视觉视觉是指儿童通过眼睛接收视觉信号,对外界环境的视觉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感觉。
视觉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和感知发展至关重要。
听觉听觉是指儿童通过耳朵接收声音和音乐等感觉刺激,对外界环境的声音进行处理和理解的感觉。
听觉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感觉。
触觉触觉是指儿童通过身体感官接受触觉刺激,对外界环境的触觉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感觉。
触觉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和感知发展同样也非常重要。
味觉味觉是指儿童通过舌头感觉味道,对外界环境的味道进行处理和理解的感觉。
味觉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和感知发展影响相对较小。
嗅觉嗅觉是指儿童通过鼻子感受香味,对外界环境的气味进行处理和理解的感觉。
嗅觉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和感知发展也影响相对较小。
感觉差异在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发展中,儿童之间存在显著的感觉差异。
这些感觉差异主要分为两类:个体间差异和环境间差异。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6课时理论环节学时数:36课时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先修课程:学前卫生学开课单位: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是为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理论课程(如学前教育学等)和有关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奠定理论和知识基础的课程。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有浓厚兴趣,进而树立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能够运用有关的理论来解释学前儿童的心理现象,初步学会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三、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3.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1.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1.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3. 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4.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第四章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1.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3.学前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痛觉的发展4.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5.幼儿观察的发展6.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1.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3.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4.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1.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3.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4.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3.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4.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5.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6.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7.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8.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9.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2.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3. 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4. 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5. 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6. 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7. 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8. 幼儿口语的培养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1.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3.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4. 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5. 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6. 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第十章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的发展1. 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2. 意志行动的发展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 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4. 幼儿意志行动动机的发展5. 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6. 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和意志行动发展的因素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1.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开始2.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3.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4.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5.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3.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4.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2.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3.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4.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5.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6.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7.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第十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4.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以及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5. 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四、学时安排五、考核(一)主要考核内容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3.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4.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5.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6.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7.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8.幼儿视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的发展9.幼儿观察的发展10.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1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12.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3.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14.想象概念及种类15.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及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16.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17.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18.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19.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20.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21.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2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23.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24.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25.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26.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27.学前儿童对语法的掌握28.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29.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30. 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生31. 幼儿口语的培养32.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3. 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34.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35.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36.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37. 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38. 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39. 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40.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41.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42.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43.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44.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45.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46.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47.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8.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9.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50.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5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52.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5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54. 活动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二)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采取过程性考核。
第四章感知觉运动领域的早期干预感知觉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心理过程,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感知觉与运动能力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任何一种感觉或知觉的缺失都会对人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本章将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在感知觉运动领域的早期干预的内容、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运动能力的发展感知觉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最初级阶段,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产生最直接联系的途径,离开这一过程,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都不可能发生。
学前阶段儿童探索外部环境,了解主客观世界的活动都依赖于动作的发展。
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儿童身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儿童运动能力的每一次提高都使他获得了控制和探究环境的新手段,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新天地,因比,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甚至把运动能力的发展看做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无论是感知觉的发展,或是运动能力的发展,还是感知觉和运动能力的相互作用,都为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个体后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感觉是人类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主要依赖于分析器的正常运作。
当儿童的分析器发育成熟并能够接触到刺激物时便产生了相应的感受。
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视觉:会清楚物体的特征及其在空间中的组织关系。
颜色视觉的发展。
2.听觉:幼儿的听觉能力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幼儿期儿童的纯音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
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时教育在其中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对声音细微差异的分辨能力方面。
第二,幼儿的言语听觉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但是不同年龄之间纯音听觉的敏锐度和言语听觉的球锐度差别程度较大。
小、中、大班的幼儿分辨语音中的细微差别的能力是不同的,小班幼儿还不会分辨,中班幼儿开始会分辨,大班幼儿已能基本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在12岁以前一直是增长的,成年时会稳定一段时间,以后逐年下降。
人的衰老常常是从听力开始的。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发展是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感觉是我们从外界接收信息的过程,而知觉则是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会逐渐成熟,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
首先,学前儿童的感觉发展从出生开始就开始了。
他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来接收外界的刺激。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他们的感觉器官会逐渐发展和成熟,从而更加敏感地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例如,他们学会了注视和追踪移动的物体,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和触摸的强度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感觉发展也进一步提高。
他们开始对复杂的刺激作出反应,并具备差异判断的能力。
例如,他们能够在一堆玩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特定物品。
此外,他们还能够区分颜色、形状、大小和纹理等特征,并将这些感觉信息与其他认知能力结合起来。
与感觉发展相对应的是学前儿童的知觉发展。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的过程。
通过不同感觉的整合,学前儿童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
例如,当他们触摸一个物体时,他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其质地和温度,还能够将其与以前的经验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这个物体的认知。
此外,学前儿童的知觉发展还表现在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上。
他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如前后、上下、左右等。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他们也能够发展出对时间的概念,如日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发展是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觉器官不断发展和成熟,从而能够更敏感地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通过感觉的整合和解释,他们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并形成对物体、空间和时间等概念的理解。
这些感觉和知觉的发展也为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教育学前儿童时,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发展,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探索环境的机会,以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第四章婴儿认知的发展第一节婴儿感知觉、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婴儿感觉的发展(一)婴儿视觉的发展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1个月以后,婴儿能看清距离眼睛20cm的物体;2个月时能根据物体距离远近的不同来调节视力;3个月时,双眼已经能同时盯住处于不同距离的物体;4个月末,眼睛的调节功能基本上接近成人了。
研究表明,婴儿最远的视觉焦距是31cm,刚好是被妈妈抱着的婴儿到妈妈的脸部的距离。
这一焦距能够促进母婴联结。
2.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是指辨别物体(或物像)细微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
视敏度以物体(物像)与双眼之间的距离为测量变量,即视敏度的指标是表示在一定距离辨别物像最小差别的能力。
新生儿能看见物体,就表明他们有一定的视敏度。
研究发现,成人在2米远能看清的物体新生儿则只能在0.2米远处看清,此时新生儿视敏度为6/60(表示在6 m处只能看到正常视力情况下在60m可以看到的视标)。
3.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辨色能力。
新生儿是看不见彩色的。
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黑、白、灰三色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婴儿慢慢分辨彩色与非彩色。
红颜色特别能够引起婴儿的兴奋。
心研究表明,出生只有2周的新生儿,能够区分红色和灰色。
2个月大的婴儿能够从白色中区分红、橙、绿、蓝,但不能区分黄、绿色。
(二)听觉1.听觉辨别力的发展婴儿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可以清楚地区分。
1个月时能够区分200赫兹和500赫兹纯音之间的差别;5~8个月时能在1000-3000赫兹范围内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成人为1%);在4000-8000赫兹范围内音高的差别阈限与成人的水平相同。
2.音乐听力的发展研究者发现,1-2个月的婴儿似乎偏好乐音(有规律而且和谐的声音)而不喜欢噪声(杂乱无章的声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而不喜欢强烈紧张的音乐;7~8个月的婴儿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1、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
b.指认法。
c.命名法。
)2.听觉的发展(1)婴儿的听觉偏爱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③7~8个月的儿童已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
分别简述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1. 感觉的规律:
- 感觉器官的发育不平衡:学前儿童视觉和听觉发育较好,而味觉、嗅觉和触觉发育相对滞后。
- 感觉活动较为单纯:学前儿童的感觉活动较为单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
- 感觉活动容易疲劳: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感觉活动容易疲劳。
- 对感官刺激的敏感性较高:学前儿童对新奇、鲜明的感官刺激反应较为敏感。
2. 知觉的规律:
- 知觉活动具有片面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往往只关注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或特征,缺乏全面性。
- 知觉活动缺乏稳定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情绪的影响,缺乏稳定性。
- 知觉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念形成较为困难。
- 知觉活动具有主观性:学前儿童的知觉活动容易受到个人经验、兴趣和需求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儿童感知能力
的发展。